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部间叶瘤海绵状血管瘤不典型超声表现1例

    作者:袁美芹;郭坤霞

    患者,女,23岁,以“右颈部无痛性肿物20余天,肿物增大3 d”为主诉入院。查体:右侧颈深部胸锁乳突肌前缘区可扪及一5cm×3cm 肿物,质软,无触痛,轻度活动,皮温、皮色、皮肤张力正常。面型基本对称,口唇无畸形。超声声像图特征见图1,结果为:右侧颈部皮下组织内一范围约5.0 cm ×1.8 cm 无回声区,内可见分隔光带,边界尚清,其内缘与颈内静脉毗邻,探头加压后可轻度变形,未见明确包膜回声,异常回声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右侧颈部皮下囊性占位,建议进一步检查。随后行右颈侧肿物穿刺:吸出黄色薄乳样约11 mL ,涂片形态符合鳃裂囊肿。术中仅结合超声检查,见肿物位于胸锁乳突肌后、下、内方,延伸至颈丛与颈鞘,并与迷走神经粘连,周围可见1枚肿大淋巴结。依肿物穿刺涂片及术中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为:鳃裂囊肿继发感染可能性大。术后病理诊断:(颈部肿物)符合间叶瘤海绵状血管瘤,周围见淋巴结1枚,呈反应性增生改变。

  • 急性心肌梗塞不同临床情况心率变异的变化

    作者:张静;林海龙;顾宇;吴彦;何颜威

    心率变异能够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特别是迷走神经对机体平衡的调节,也能反映生理、病理状态下两者的平衡状况.本文采用心率变异的时域性指标比较了急性心肌梗塞后不同临床情况心率变异的变化,旨在进一步了解心率变异在临床上的意义.

  • 胃肠动力学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王启仪

    随着胃肠动力研究方法学的发展,胃肠动力生理和病理研究的深入,以及促动力药物的临床应用,胃肠动力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胃肠动力疾病的诊治得到了迅速发展,概念不断更新.本文就几种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讨论.1 贲门失弛缓症本病的病因仍不很清楚,新近的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神经肌性疾病,在发病早期即可发现迷走神经背部运动核细胞和食管肌间神经丛的神经节细胞变性,含有大量血管活性肠肽的神经细胞体大量丧失.食管测压显示,79.5%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40 mmHg,43.3%在吞咽后可出现比较完全的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因此LESP升高不是诊断本病的必备条件.治疗上可含服硝酸甘油、心痛定,使LES张力降低,气囊扩张已取得较好的疗效,肌层切开术也收到明显效果.近年来已有报道采用局部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开辟了肠壁神经系统疾病化疗的新途径,但远期疗效尚待证实.

  • 单侧迷走神经支配下胃动力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发福;周刚

    目的:了解单侧迷走神经支配下的胃动力.方法:选用12只健康成年家兔,全麻下将测压导管置于胃窦内,分别以电刺激兴奋双侧迷走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右迷走神经,测量三种不同状态下胃蠕动频率及蠕动波压力,并进行相互间比较.结果:单独刺激左迷走神经、右迷走神经兴奋时胃动力指数分别占双侧迷走神经兴奋时胃动力指数的69%(0.69±0.22)和22%(0.22±0.20),左迷走神经兴奋时的胃动力优于右迷走神经兴奋时的胃动力,并高于基本胃动力标准.结论:左迷走神经是影响胃动力的优势神经,食管癌切除术中只要保留左迷走神经,仍可望获得满意的胃动力.

  • 青壮年人群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的调查分析

    作者:李琼;韦方宁;宋薇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7月对19 795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进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674例,发生率为3.4%;其中男659例,发生率为4.0%(21~30岁4.5%,31~40岁4.2%,41~50岁2.8%);女15例,发生率为0.5%(21~30岁0.5%,31~40岁0.5%,41~50岁0.3%).轻度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2.4%,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4.1%.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绝经综合征妇女心率变异性的影响——附30例分析

    作者:王贤芳;吴文胜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绝经综合征妇女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绝经综合征患者30例,以1%利多卡因10 mL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隔日1次,两侧轮流进行,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及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应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评价临床症状,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各项时域参数[24 h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naal number of intervals,SDNN)、三角指数、24 h内每5 min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s of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SDANN)、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平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values of the stanclarcl deviation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RMSSD)]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各种绝经期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以心悸、胸闷、潮热和感觉异常等症状改善为明显,其改良Kupperman评分均明显下降(均为P<0.01).30例患者治疗前SDNN、SDANN、RMMSD、三角指数与正常值比较均偏低;治疗后SDNN、SDANN、三角指数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RMMSD略有上升,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除可改善绝经综合征妇女的症状外,还可改善心率变异性指标,使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衡状况得到改善.

  • 小儿功能性腹痛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关系——附37例报告

    作者:林菁;蔡卫明

    目的:分析小儿功能性腹痛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通过心电图与心率变异性分析系统检测与分析37例功能性腹痛患儿(腹痛组)和3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结果:腹痛组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SDNN)、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平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value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RMSSD)、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率(percentage of differences exceeding 50 ms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number ofintervals,PNN50)、高频功率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低频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腹痛患儿大部分的HRV指标均有别于正常儿童,提示其功能性腹痛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 原发性高血压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关系——附47例报告

    作者:杨文丽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并计算4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45名健康人(对照组)的正午前10 min(日间)和午夜0时前10 min(夜间)RR间期的标准差;同时检测此时2组的动脉血压,共测5次,计算平均动脉血压,然后比较两组差异.结果:高血压组日间及夜间10 min RR间期的标准差和平均动脉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高血压组夜间的10 min RR间期的标准差较日间明显增大(P<0.05),而夜间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日间(P<0.05).对照组日间的10 min RR间期的标准差和平均动脉压与夜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能有关.提示对高血压患者应注意了解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对存在异常者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其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失衡有助于控制血压.

  • 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研究现状

    作者:赵妍;付饶;王庭槐

    采用植入式刺激器对迷走神经进行慢性、间歇性电刺激是一项控制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显著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并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了.本文介绍了迷走神经刺激(VNS)装置埋植和设置方法,并回顾了VNS抗癫痫的临床效能和不良反应,后从神经解剖、神经电生理、脑功能成像等多方面对其疗效机制进行综述.

  • 儿童血管迷走性昏厥35例误诊分析

    作者:李新华

    分析35例被误诊的血管迷走性昏厥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误诊的原因.结果表明35例中,被误诊为低血糖11例,病毒性心肌炎7例,癫(癎)7例,癔症5例,病毒性脑炎2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直立性低血压1例.误诊原因与血管迷走性昏厥的先兆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体格检查不细致有关,提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血管迷走性昏厥的认识,及时行直立倾斜试验,以减少误诊.

  • 三类祛痰药服用各不同

    作者:万慎曜

    1.恶心性祛痰药:此类药如氯化铵,服用后通过刺激胃粘膜的迷走神经末梢引起恶心,反射出的兴奋支配支气管腺体的迷走神经(末梢)传出纤维,使痰液变稀而易于咳出.

  • 慢性肾病,老人健康的隐秘“杀手”

    作者:赵欣

    先来看几个病例——[病例1]初春时节,虽然白天的气温有所回升,但是早晚仍旧比较凉.很多老年朋友夜里有尿意的时候,由于贪恋被窝的温暖,不到万不得已,宁可憋尿也不起来如厕.70岁的刘大爷就是这样.刘大爷是位高血压患者,由于近晚上还比较凉,身材消瘦的他又非常怕冷,所以就算有了尿意也是能忍则忍,不愿意从暖暖的被窝里出来如厕,有时候甚至憋到想尿都尿不出来.一天早上如厕的时候,刘大爷突然觉得特别晕,甚至根本站不稳,差点摔倒在地,老伴赶忙拉着他到小区附近的医院就诊……[分析]憋尿会导致膀胱高度充盈,降低膀胱黏膜抵御感染的能力,极易发生泌尿系统炎症.憋尿过久甚至影响肾脏功能.像刘大爷这样的高血压患者,长时间憋尿很可能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而在长时间憋尿后突然用力排尿,会导致迷走神经变得过度兴奋,促使脑供血不足、血压降低、心率减慢,诱发排尿性晕厥.刘大爷在排尿时感觉特别晕、站不稳就是属于这个情况.

  • 心跳慢,咋用药

    作者:徐济民

    普通成人每分钟心跳少于60次,称为心跳过慢。有些优秀运动员心跳可低于每分钟50次,但如果老年人每分钟心跳少于50次,那就不正常了。成人尤其是老年人出现心动过缓者并不少见,其引起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下列3种: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窦房结病变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同是"迷走箭"射倒两总统

    作者:王有国

    几年前,美国总统布什边看电视球赛边吃零食,突然被噎昏倒;今年7月,法国总统萨科齐慢跑锻炼时突然出现短暂的昏厥倒地.而这两起事件背后的起因,都是"迷走神经反射性昏厥".这种忽来忽去的急症是怎么发生的?又该怎样预防呢?

  • 迷走神经,无法"分离"类风关之痛

    作者:《家庭医药》编辑部

    2005年,一种宣称可以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手术悄然在一些医院开展.这就是"迷走神经分离术",或称"迷走神经固定术"、"微创免疫平衡术".虽然名称不一,手术方法都一样,就是在患者的颈部切开一个4~5厘米的口子,对那里的迷走神经进行分离.

  • 迷走神经在肺静脉起源的心房颤动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张景昌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加速,其发病率在今后数十年中将逐步增加.而房颤作为能引起脑卒中和心功能障碍等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2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

    作者:龙伟文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以其效益/费用比值高的特点成为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案,但也存在一些负性效应.如措施采用不当或未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可导致治疗失败或更为严重的后果.我科在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2例,1例为血管抑制型,表现为血压迅速下降(收缩压<90mmHg),心率减慢不明显[1].1例为混合型,出现恶心、呕吐、心慌、乏力、大汗、烦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晕厥甚至休克等症状.现将病例、护理报告如下.

  • 喉外疾病致声带麻痹56例临床分析

    作者:袁弘;李东云;陆秋天;李穗

    解剖结构上支配声带的迷走神经和它的分支--喉返神经行程较长,其受损引起声带麻痹机会增加,临床上尽管表现体征都是声带麻痹,但常因神经受损的部位和性质不同,表现可有差异[1,2].为了解喉外疾病致声带麻痹的原因,对我科近年来确诊的喉外疾病致声带麻痹的患者进行了病因学的分析和总结,报告如下.

  • 肥厚性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点

    作者:杨宏杰;刘欣;曲川;石少波;杨波

    目的 探讨肥厚性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征.方法 选择HCM患者98例,其中合并AF者(AF组)20例,不合并AF组(对照组)78例,另选取98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均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并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方法分析3组间HRV的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index)、全程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的R-R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除以总的R-R间期的百分率(pNN50)]、频域指标[低频段(LF)、高频段(HF)、LF/HF].再将AF组分成无症状AF组14例与有症状AF组6例,比较两组的HRV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以及正常组比较,AF组SDNN、SDNNindex、rMSSD、pNN50、LF、HF升高(均P<0.05);有症状AF组SDNN、SDNNindex、rMSSD较无症状AF组升高(均P<0.05).与正常组比较,AF组左房内径升高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均P<0.05).正常组与对照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CM合并AF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迷走神经活性增高,而这一特点在有症状的AF患者中更显著.

  • 迷走神经对心房颤动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景昌;钟国强;宋红星;凌云;熊日新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对心房颤动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杂种犬8只,分别按顺序完成3个实验:单纯迷走神经刺激( A组)、阿托品+迷走神经刺激( B组)、切除上腔静脉中部和主动脉根部( SVC-AO )脂肪垫+迷走神经刺激( C组),完成每个实验后约间隔30 min再开始下一个实验。分别于切除脂肪垫、静滴阿托品及迷走神经刺激前后测定有效不应期(采用基础刺激周长逆减程序刺激方法)及房颤诱发数据(采用程序刺激和猝发刺激方法)。结果迷走神经刺激前各组心房和肺静脉有效不应期、各部位心房颤动诱发率、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迷走神经刺激后实验A组心房和肺静脉有效不应期均明显短于B组、C组(P<0.05),A组多数部位心房颤动诱发率明显高于 B组、C组(P<0.05),A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 P<0.05);但刺激后B组、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切除SVC-AO脂肪垫能阻断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心房和肺静脉的电重构,有效阻止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

829 条记录 34/42 页 « 12...31323334353637...41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