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31I去除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李莉;晋建华;陆克义;刘建中;李思进;武志芳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剂量131I去除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Embase、EBSCO、SpringerLink 等数据库,初筛1980年1月至2013年8月有关高剂量(3700 MBq)与低剂量(1110 MBq)131I清甲治疗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采用改良的Jadad量表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ve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选12篇RCT文献,共2290例患者。其中,高剂量组1069例、低剂量组1221例。按各文献报道的DTC患者术后131I清甲治疗成功标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首次清甲成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0,P>0.05);低、高剂量组分别采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法(311例vs.288例)与激素撤退法(314例vs.284例)两种131I治疗准备方法时,两种方法首次清甲成功率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0.98和0.33,P>0.05)。采用SF-36量表法分析DTC患者术后首次清甲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两剂量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Z=0.37,P>0.05),但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Z=5.15,P<0.01),且所需隔离时间短。结论131I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以及两种不同准备方法的清甲治疗疗效基本一致,两剂量组治疗期间患者生存质量也无明显差别,但低剂量组较高剂量组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小。研究提示,对低风险DTC患者使用低剂量131I治疗可获得与高剂量131I治疗一致的清甲效果,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甲状腺疾病患者131I治疗后对他人的辐射危害评价

    作者:陆克义;李险峰

    131I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由于患者服用131I之后便成为一种特殊的"辐射源",对周围人群可能造成一定的辐射危害.本文就国际有关机构及各国相关部门制定的相应法规或标准,以及如何计算与如何测量服用131I后患者对周围人群所致当量剂量的现状进行综述,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工作,并决定对患者是否采取门诊或住院治疗,使周围人群避免接受不必要的辐射危害.

  •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难治生肺癌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晓珉;方文岩;陈军;赵成;陈鹏

    目的 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间治疗难治性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共35例晚期难治性肺癌患者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术中将活度为2.855~3.087 MBq的125I粒子在CT导向下植入肿瘤组织间,粒子按照0.5~1.0 cm间距平面插植.肿瘤周边匹配剂量为150~180 Gy,每例患者植入粒子10~120颗.2个月后行CT复查评价疗效.结果 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7例、稳定3例、进展1例,客观应答率为88.57%.术中和术后发生严重气胸5例,均经胸腔闭式引流3~10 d后完全消失;轻度气胸7例未行任何处理而自愈,经随访发现,大多数患者毒性反应轻微并可耐受,未见大咳血、放射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难治性肺癌的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

    作者:胡瑞;林军

    125I的生物物理学特性适合近距离照射治疗,其作为粒子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已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特别是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以及B超、CT等影像技术的发展,使125I粒子或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包括粒子植入治疗的规范化、靶区的佳剂量及其分布、治疗应用前景的客观评价等.

  • 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疗效

    作者:梁吉祥;柴树德;郑广钧;杨景魁;霍小东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粒子近距离内照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近期效果。方法 术前活检证实为NSCLC、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32例,处方剂量为90 Gy,通过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根据CT检查比较肿瘤体积,按国际标准判定疗效。中位随访24个月(6~72个月)。结果植入粒子后,瘤体接受的平均照射剂量为153.7 Gy,D90为93.5 Gy。6个月后,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为90.6%,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7%和73%,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结论 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NSCLC术后局部复发安全、微创且有效。

  • 用热释光剂量学法和理论计算法研究125Ⅰ粒籽源的剂量分布

    作者:王道平;苑淑渝;戴光复;何培坤;刘强

    目的 研究实验模型中125Ⅰ粒籽的剂量分布.方法 采用热释光剂量学方法(TLD法)和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43报告工作组(AAPM TG-43)推荐的理论计算公式(理论计算法)对125Ⅰ粒籽的径向剂量进行了研究,并对TLD法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当125Ⅰ粒籽活度为37MBq,粒籽的径向距离分别为0.5、1.0、1.5和2 cm时,用TLD法测得的径向剂量率分别为3.47、0.87、0.38、0.21 cGy/h,理论计算法分别为3.874、0.952、0.394、0.216 cGy/h.结论 TLD法和理论计算法有较好的一致性,125Ⅰ粒籽源的径向剂量率随距离增加快速下降.

  • 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

    作者:李小东;郭永涛;赵洪刚;张遵城;董华;冯仲苏;柴树德;郑广钧

    目的 分析研究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由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方案,通过CT影像引导植入125I粒子,并行剂量学验证和定期复查.结果 89例125I植入组和25例化疗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20%,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χ2=64.92,P<0.01).结论 125I植入治疗晚期NSCLC具有肯定的疗效和较轻微的副作用.

  •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2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失败病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志军;涂新华;周爱清;王雪芹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失败病例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放化疗失败的恶性肿瘤患者,经皮穿刺或术中直视下将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瘤床,随访血常规、症状、体征,B超或CT观察肿瘤变化情况及粒子分布情况等.结果共治疗2例3人次,肿块明显缩小,症状明显改善,溃疡面愈合,未见粒子移位,血象未见明显下降.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为放化疗失败病例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确切,毒副反应小,可弥补放化疗治疗的不足.

  • 放射性籽源薄层片植入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雷;陈红红;程文英;邵春林

    将放射性籽源固定于一定的载体材料中制成放射性籽源薄层片、在瘤床或肿瘤表面植入进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它可以优化空间剂量分布、减少籽源移位、扩大临床适应证及方便实施治疗,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优甲乐和稳定性碘干预131I致大鼠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研究

    作者:李诗运;谭本旭;戴儒奇;姚爱珠;白殿卿;韩景辉

    目的 探讨优甲乐和稳定性碘对131I处理实验鼠后致甲减的影响,为临床131I治疗甲亢和非毒性甲状腺肿提供参考.方法 54只Wistar大鼠平均分成三组,三组均按甲状腺质量计算131I给予剂量,A组单纯给予131I作为对照组;B组于131I处理后第20日起连续给予优甲乐片,共计30 d;C组在131I处理后24 h给予稳定性碘10μmol.三组给131I后15,60,90 d测定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并取甲状腺组织切片计数每高倍镜视野下甲状腺细胞数.结果 131I处理后15 d,三组甲状腺细胞计数及各项功能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随着时间推移,三组之间出现统计学差异:60 d时C组T4低于B组(q=5.16,P<0.05);90 d时C组游离T4、总T4低于A、B两组(q值分别为3.31和7.69,P<0.05).结论 131I处理后早期对大鼠给予优甲乐片干预能有效改善甲状腺滤泡的受损情况,从而降低甲减的发生;大鼠131I处理后24 h给予稳定性碘干预则加重131I对甲状腺的损伤.

  • ~(125)I粒子治疗对肝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作者:张颖;林军

    ~(125)I粒子低剂量率连续照射肝癌细胞,能明显上调细胞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同时明显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且细胞周期发生再分布,照射后细胞被阻滞在对辐射相对敏感的G_2-M和S期.研究结果表明,~(125)I粒子连续照射能够通过诱导凋亡的途径,明显杀伤肿瘤细胞.

  • 钠碘转运体基因介导的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研究

    作者:张俊;刘增礼

    钠碘转运体(NIS)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介导碘的主动摄取,使得放射性碘用于治疗不摄碘的肿瘤成为可能.目前NIS基因已被成功转入多种肿瘤并表达出有功能的NIS蛋白,但治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为此,研究者们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 131I-Tyr-octreotide的标记方法学及其生物学分布的研究

    作者:苏燕;王峰;王自正;孟庆乐;张乐乐;蒋娥

    目的 探讨131I 采用氯胺-T氧化还原法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Tyr-octreotide的可行性和标记物的稳定性,并研究其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和非小细胞肺癌荷瘤鼠SPECT显像.方法 采用氯胺-T法制备131I-Tryr-octreotide,并测定标记物的放化纯、胶体含量及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不同时间点眼球取血后处死,测定血液及各主要脏器的放射性,计算%ID/g.对非小细胞肺癌荷瘤鼠模型进行131I-Tyr-octreotide显像研究.结果 采用氯胺-T法131I标记Tyr-octreotide的佳条件:磷酸缓冲液(0.2 mol/L)0.15 ml,Tyr-octreotide(lg/L)10μl,Na131I(3.7MBq)0.1 ml,氯胺.T(30 g/L)4μl,迅速混匀反应2.5 min,之后加入Na2S2O5(30g/L)5μI终止反应,放化纯可达97%,6 h后放化纯可达83%,胶体含量为1.02%.小鼠体内分布实验表明,肾脏和肝脏对131I-Tyr-octreotide的摄取高,胃肠消化器官次之,其他脏器摄取较少;对肿瘤组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131I-Tyr-octreotide采用氯胺-T法标记具有标记率高、方法简便和迅速、体外稳定性较好、无需进一步纯化等优点.在小鼠体内主要经肝、肾系统代谢,血液清除快,有望成为以生长抑素介导的生物靶向诊断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药物.

  • 125Ⅰ标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多抗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研究

    作者:李生娇;吕春堂;郭伟;韩玲;谢卫红;任国欣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多抗(Flt4 PcAb)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为进一步应用Flt4 PcAb进行前哨淋巴结(SLN)的特异性定位奠定基础.方法 应用氯胺T法对Flt4 PcAb行125Ⅰ标记;将125Ⅰ-Flt4 PcAb经大鼠足背皮下注射后不同时间分批处死大鼠,取血液、腋窝淋巴结及主要脏器测量其放射性计数,经衰变校正后计算每克组织的百分注射剂量率(%ID/g),观察标记物的生物学分布.结果 125Ⅰ-Fit4 PcAb的标记率达46.5%,放射性比活度为1.72×1012Bq/g,放射性化学纯度达96.7%;大鼠体内分布实验显示:125Ⅰ-Flt4 PcAb主要分布于腋窝淋巴结及血液中,其余脏器较低;注射后16 h内腋窝淋巴结与血液单位质量的放射性比值均大于2.5.结论 ①应用氯胺T法可以成功标记Flt4 PcAb;②皮下注射后Flt4 PcAb的体内分布表现为淋巴结浓集;③本实验为进一步应用Flt4 PcAb进行SLN的特异性定位奠定了基础.

  • 冰冻切片放射自显影技术在微剂量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戴光复;金月英;田源;苑淑渝;张良安

    目的 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放射性核素在细胞水平的分布.方法 采用放射自显影和冰冻切片技术,建立银颗粒密度与放射性药物强度的刻度曲线,确定放射性药物131I和99mTc的微观分布,基于核素的微观分布数据,建立微剂量的剂量估算模式.结果 银颗粒密度与施入放射性药物比活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5和0.9963,刻度系数分别为1.59×10-4Bq和6.48×10-5Bq.结论 131I和99mTc在细胞水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银颗粒多数分布在细胞质中,因此在计算细胞水平的剂量时应考虑到其分布的不均匀性.

  • 125Ⅰ粒子持续低剂量率杀伤肿瘤细胞体外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柳江燕;陈雪红;胡金贵;高秉仁

    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因其手术创伤小、疗效好、对正常组织辐射损伤小等优点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随着125Ⅰ粒子抑制肿瘤作用临床研究的深入,相关体外实验研究也在逐步开展.该文就125Ⅰ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杀伤肿瘤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进展及其实验模型设计进行综述.

  • 放射性碘间接标记抗体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楠;李培勇

    放射性碘标记单克隆抗体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内化型抗体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规运用的碘直接标记法包括Iodogen标记法、氯胺-T标记法等,制备的碘标记单克隆抗体在体内容易脱碘和损伤抗体免疫活性的特性而阻碍了其在体内应用.如何对抗体进行有效的碘标记来减少体内脱碘和抗体免疫活性损伤,对运用碘标记抗体进行肿瘤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表明,间接标记法是一种较为恰当的方案.

  • 腰椎能谱CT评估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131I治疗前后骨量变化的价值

    作者:王任飞;田小丽;谭建;张桂芝;张瑞国;何雅静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对Graves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骨量评估的价值,以及131I治疗对Graves甲亢患者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10月期间在我科接受131I治疗的68例Graves甲亢患者[(男性13例、女性55例,年龄(40.6±10.7)岁],治疗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腰椎骨密度(BMD),能谱CT测定第3腰椎钙(水)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治疗后半年随访评价疗效,复查腰椎能谱CT,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131I治疗前后骨量变化.结果 DXA的测定结果显示,68例Graves甲亢患者中有21例伴有骨量减少(30.9%),7例伴有骨质疏松(10.3%).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为(64-33±14.65) g/cm3,骨量减少组为(48.29±4.45) g/cm3,而骨质疏松组为(41.65±1.21)g/cm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11,P<0.001).骨量正常组患者的第3腰椎BMD为(1.252±0.305) g/cm2,骨量减少组为(1.103±0.254)g/cm2,而骨质疏松组为(0.539±0.066) g/cm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68,P<0.001).Graves甲亢患者的第3腰椎钙(水)密度与DXA测定的腰椎BMD呈高度正相关(r=0.794,假设检验水准α=0.01,t=10.605,P<0.001).由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线性回归方程:第3腰椎钙(水)密度=24.485+34.529腰椎BMD.治疗后半年随访发现,甲亢治愈组患者131I治疗后腰椎钙(水)密度较治疗前增加,骨量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6,P<0.001);而甲亢未愈组患者较治疗前变化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9,P=0.062).结论 能谱CT测得的腰椎钙(水)密度可用于评估Graves甲亢患者的骨量.患者经131I治疗后,骨量可随着甲亢的有效缓解而显著改善.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与乳头状非微小癌的临床特点及131I疗效的比较研究

    作者:冯思源;郑薇;张瑞国;王任飞;张桂芝;谭建

    目的 研究比较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和除PTMC以外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特点及131I疗效.方法 将369例行甲状腺全切术后拟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按照肿瘤直径分为PTMC组(≤1.0 cm)和PTC组(>1.0 cm).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评估患者的预后,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PTMC组发生淋巴结转移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均低于PTC组,且转移的淋巴结数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3、23.56、42.80,均P<0.05).与PTC组相比,PTMC组患者大多单叶发病(x2=45.94,P<0.05)且更少发生包膜侵犯(x2=11.22,P<0.05),PTMC组有更多的患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8,P<0.05).2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及合并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良性疾病的情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09、2.16、0.21,均P>0.05).2组共197例患者经过治疗达到临床缓解,其中PTMC组患者治疗后的缓解率(67.53%)高于PTC组(37.71%).197例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中有102例经首次治疗即达到临床缓解.虽然PTMC组经首次治疗即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多于PTC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8,P>0.05).结论 PTMC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于乳头状非微小癌患者,经131I治疗后PTMC总体治愈率更高.在临床工作中,建议对PTMC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 综合干预措施下评估首次131I清甲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唾液腺的慢性损伤

    作者:孔维静;徐颖

    目的 研究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在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首次131I清甲治疗对唾液腺功能的慢性损伤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在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首次行131I (4200.24±604.21) MBq清甲治疗的DTC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在131I清甲治疗后立即采取综合干预措施(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物理护理、口腔卫生护理、健康宣教及药物治疗等),并分别于131I清甲前和治疗后6个月行99TcmO4-唾液腺动态显像,计算其摄取峰值和排泌分数,所得数据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分析,同时联合口干评分法评估唾液腺功能的损伤情况.结果 (1)左侧腮腺摄取峰值在131I清甲前为45.157±19.421,治疗后6个月为52.600±21.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0,P=0.018).(2)右侧腮腺、双侧颌下腺的摄取峰值及双侧腮腺、双侧颌下腺的排泌分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84、0.524、0.514、0.362、0.731、0.596、0.507,均P>0.05).(3)对52例患者行问卷调查和口干评分法分析,其中,50例(96.2%)患者无口干症状,仅有2例(3.8%)出现轻度口干症状.结论 (1)首次131I清甲治疗可引起DTC患者唾液腺功能受损,损伤主要以单侧腮腺摄取功能为主,呈非对称性损伤.双侧颌下腺的摄取和排泌功能则未受到明显影响.(2)症状上,在综合干预保护措施下,绝大部分患者在接受首次131I清甲治疗后6个月无明显口干情况,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

703 条记录 11/36 页 « 12...891011121314...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