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妊娠期黄疸的病因和诊断
妊娠期黄疸(jaundice in pregnancy)是妊娠期较为常见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我国纪克宁报道的妊娠期黄疽发生率为0.066%,国外文献报道,妊娠黄疸的发生率为1:429,且大多数为初产妇,病因有妊娠期合并症及与妊娠有关的疾病(见表1).其中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占首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占第二位.另外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妊高征引起的HELLP综合征均可直接引起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导致妊娠期黄疸,起病急、病程短,严重危及母儿的安全.及时发现妊娠期黄疸的病因,做出正确诊断,是十分必要的.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细胞钙变化与肝细胞损害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肝细胞钙变化及与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肖氏兔化脓性胆管炎模型进行研究,对照组28只,实验组39只.各组再按术后处死时间3天、7天、14天、20天时相分组.动态观察各组肝细胞Von Kossa钙染色情况及HE染色肝细胞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3天出现肝细胞钙增加并呈持续增加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肝细胞病理损害呈动态加重表现.结论:兔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程中肝细胞钙存在进行性增加且肝细胞损害与肝细胞钙增加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肝细胞钙 肝细胞损害 兔模型 -
血液样本保存温度对ALT速率法测定值的影响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人体内促进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的酶之一,血清中含量很少,绝大部分ALT存在于肝细胞内,约为血浆ALT含量的数百倍,当肝细胞损害时,大量ALT进入血浆中,使血液内ALT活性明显升高[1].因此,检测血清ALT活性可以作为诊断肝脏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血站基本标准》中明确规定,血站在对献血员采血前进行快速检测项目中,ALT为必须检测项目.由于影响人体血清ALT活性的因素较多,比如疾病、饮食、服药、睡眠等均可导致ALT活性的增高,因此献血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条件是参加无偿献血的必要条件.献血前ALT的快速筛查可以有效避免盲采(不作初筛直接献血)导致的ALT阳性造成的血液浪费.
-
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清胆碱酯酶(ChE)是由肝细胞合成的水解酶,当肝脏发生实质性损害时,ChE合成减少,因此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估计肝脏的储备功能、了解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本文对36例肝硬化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ChE活性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
Lemmel综合征1例
LemmeI综合征较少见.是由于十二指肠憩室炎症压迫总胆管在十二指肠开口处,影响了胆汁和胰液的排泄,造成胆汁和胰液淤滞,使其压力升高而诱发胰腺炎症或阻塞性黄疸,严重淤胆可引起肝细胞损害.我院1998年曾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
32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三项检测指标的意义
肝细胞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场所,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导致肝细胞合成蛋白质和凝血因子的功能受到损害,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出血.出血是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临床症状,肝细胞损害愈严重,出血程度愈重,出血的病死率愈高.本文通过对328例传染科住院的各型的肝炎患者做凝血三项检测,以探讨肝炎患者的出血机理和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
肝癌中西医诊治方略
现代医学认为肝癌与病毒尤其是乙肝病毒及化学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亚硝胺类化合物及寄生虫、微量元素、某些激素和物理因素有关.但上述外因是条件,通过内因,主要是机体脏腑功能障碍、神经体液代谢紊乱、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在癌基因作用下而致肝细胞损害,从而发展为肝组织异常增生,终致癌变.祖国医学认为肝癌相当于中医的"癥积"、"肝积"、"黄疸"、"臌胀"、"胁痛"、"血症"等范畴.它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脏腑气血亏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六淫邪毒入侵,邪凝毒结;以及七情内伤,情志抑郁等因素所致.在癌基因作用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而终致气、血、湿、热、瘀、毒互结而成肝癌.
-
肝病患者血清胆汁酸测定及分析
人体血清总胆汁酸(TBA)是在肝脏合成并经肝肠循环实现代谢,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而成结合型胆汁酸后被肝细胞分泌入胆汁,然后随胆汁入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水解为游离型胆汁酸,约有95%-97%被肠道重吸收入肝脏。如此循环,使总胆汁酸发挥了大的生理效应,同时也防止总胆汁酸大量进入外周循环对其它组织产生损害。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总胆汁酸含量甚微,当肝内、外阻塞或肝细胞损害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而升高,血清总胆汁酸升高的幅度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成正比。所以,总胆汁酸测定是一项比较敏感而有效的肝功能试验之一。我们采用酶偶联两点法对331例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中TBA 的浓度测定,并与传统肝功能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现分析报告如下。
-
血清胆碱脂酶与慢性丙型肝炎和肝硬化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临床上丙型肝炎患者量呈上升趋势,因此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目前临床上对丙型肝炎及肝硬化有多种生物化学检测指标。血清胆碱酯酶活性(CHE)与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估计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了解病情变化及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中血清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源于肝组织中,在肝细胞内合成,当肝脏受损害时,CHE的合成减少,以至其活性降低,长期的酶活性降低往往提示肝病的预后不良,是反映蛋白合成功能和判断肝病预后的一个很有用的指标[1]。有文献报道,血清CHE的活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肝脏病理损害程度[2-3]。凝血酶原时间及胆碱酯酶在早期慢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均有明显改变(P<0.01)[4]。为进一步探讨凝血酶原时间及胆碱酯酶与临床及丙型肝炎及肝硬化的关系,本文选择我院2011年3月到2013年4月的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90例,对其血清CHE活性进行测定发现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明显改变。当肝硬化患者出现肝性昏迷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胆碱酯酶活性明显下降,同时伴随着白蛋白也明显降低,预后不良。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测定对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
血清胆碱酯酶(ChE)是由肝细胞合成的水解酶,当肝脏发生实质性损害时,ChE合成减少,因此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对估计肝脏的储备功能、了解病情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笔者对40例肝硬化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ChE活性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