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肾脏病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与心率变异性分析

    作者:张红珊;李波;纳志英;王月;李奕林;尹琳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伴高血压患者(HCKD)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特点.方法 随机选择56例HCKD患者,44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和43例正常对照组,同步监测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并对比分析其动态血压参数及HRV变化的特点.结果 与EH组比较,HCKD组的动态血压参数平均24 hS-BP、平均24 hDBP、平均NSBP、平均NDBP高于EH组(P<0.05),HCKD组发生非杓型血压比例(89.28%)高于EH组(70.46%) (P<0.05),而HRV时域法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均低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KD患者平均24h及夜间血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HRV明显降低.

  • 超重对青少年动态血压的影响

    作者:李爱青;赵子彦;闫志晖;张乐玲;陈红

    [目的]探讨超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对青少年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的影响. [方法]应用TM-2421 ABP监测仪(A&D,日本)记录24 h ABP,252例青少年按年龄、性别、身高配比原则分为两组(每组女49例,男77例):对照组平均(13.68±1.21)岁,身高(165.37±9.45)cm,BMI(18.82±2.3);超重组(13.71±1.23)岁,身高(165.75±9.47)cm,BMI(27.70±3.1).ABP数据录入数据库并采用余弦法和常规统计方法分析处理ABP数据.[结果]青少年ABP昼夜变化呈勺形,大多数儿童有明显的ABP近日节律性.超重组的ABP节律性参数(调整中值、峰值、谷值、振幅等)和多数ABP参数(SBP、DBP、PP、MAP均值,BP变异性,BP负荷和心率血压乘积等)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结论]超重对青少年ABP有明显影响作用.

  • 老年糖耐量低减微量白蛋白尿与动态血压及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探讨

    作者:尹来;万长春;招玉龙;阮长华;梁习鸿

    目的:探讨老年糖耐量低减(IGT)微量白蛋白尿与动态血压节律及胰岛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IGT微量白蛋白尿组和IGT正常白蛋白尿组各30例,分别测定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动态血压(AMBP)等.结果:IGT 微量白蛋白尿组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夜间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较IGT正常白蛋白尿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微量白蛋白尿与动态血压节律改变及高胰岛素血症有关.

  • 高血压的盐敏感性与交感神经活动及血管损伤的相关性

    作者:王靖荣;刘莹;纪智礼;姜一农;张海滨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盐敏感性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及血管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5例.根据临床检测的24h平均心率和血压昼夜节律将盐敏感性(salt sensitivity)分为低危组(n=123)、中危组(n=110)和高危组(n=82).对受试者病史采集并进行生化检查,应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定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且对受试者行同步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her)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患者同步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PWV指标的比较,发现3组间随着盐敏感性升高每5 min总心搏数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依次降低(P<0.05),低频(LF)、LF/高频(HF)、夜/白心率比(nHR/dHR)、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及PWV依次升高(均P<0.05).高频功率(HF)、夜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nSSD)高危组较低危组升高(P<0.05).进行非参数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的盐敏感性高低与LF、LF/HF、nHR/dHR、24hSSD及PWV正相关(r=0.228,r =0.146,r =0.129,r =0.125,r=0.102,均P<0.05).在对影响PWV的指标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PWV、24hSSD、LF、LF/HF及nHR/dHR是影响盐敏感性的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盐敏感性增高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LF)、自主神经功能紊乱(LF/HF)及早期动脉硬化(PWV)的独立相关因素.

  • 高血压病患者并发中心性肥胖的相关因素及其腹围与动态血压相关性

    作者:万进;王光耀;何安霞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并发中心性肥胖的相关因素及其腹围和动态血压(ABPM)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中心性肥胖并发高血压病患者(病例组)的资料,分为男性组(n=50)、女性组(n=50).另设无中心性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组(n=100).比较腹围和ABPM的关系.腹围和血压的相关性研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并采取控制影响因素的偏相关分析.结果 男性组和女性组年龄匹配.二组24h收缩压(SBP)均值、白天SBP均值、夜晚SBP均值高SBP均值均增高.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围与24SBP均值、白天SBP均值、夜晚SBP均值、高SBP均值呈正相关(男性r=0.282、r=0.360、r=0.238、r=0.380,均P<0.05;女性r=0.350、r =0.342、r =0.335、r=0.344,均P<0.05).腹围与昼夜节律呈负相关,男性r=-0.278/-0.058;女性r=-0.264/-0.027,均P<0.05/P>0.05.腹围与24hSBP负荷均值呈正相关(男性r=0.339、女性r=0.321,P<0.05).结论 中心性肥胖并发高血压病患者腹围与收缩压、收缩压负荷、昼夜节律相关.

  •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动态血压相关指标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任春霖;邱红;朱梅

    目的: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与动态血压相关指标变化特征.方法:对119例既往无糖尿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行空腹血糖(FPG)、2h血糖(PPG)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根据FPG和PPG水平分为糖耐量正常组(B组NGT)、糖调节受损组(C组IGR)和新诊断Ⅱ型糖尿病组(D组T2DM),另选31例血压及血糖均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结果:从NGT至IGR至T2DM,24h收缩压平均值、24 h脉压值、血压晨峰值逐渐升高(P<0.05或P<0.01),异常血压负荷值发生率、异常血压晨峰发生率、非杓型血压发生率逐渐增高(P<0.05或P<0.01).多因素Linear regerssion分析发现:BMI、高血压病程、脉压、血压晨峰值、血压昼夜节律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易出现糖代谢异常;中青年高血压并发糖代谢异常患者,血糖水平与BMI、高血压病程、脉压、血压晨峰值、血压昼夜节律密切相关.

  •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的影响

    作者:刘晓琳;路方红;刘振东;赵颖馨;胡小亮

    目的:探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246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组(干预组)130例和对照组116例、在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进行严格的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生活方式干预.所有受试者干预前后进行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干预1年后,干预组24h、夜间(n)平均血压及白昼(d)收缩压(SBP)下降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4hSBP(22±6) mmHg(l mmHg =0.133 kPa) vs.(15±5)mmHg、nSBP(26±14) mmHg vs.(17±10) mmHg、24hDBP(10 ±7) mmHg vs.(8±5) mmHg、nDBP(11±7) mmHg vs.(9±6) mmHg和dSBP(20±8)mmHg vs.(14±7) mmHg,均P<0.05];白昼、夜间的收缩压负荷值下降幅度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14) mmHg vs.(25±14) mmHg和(43±24)mmHg vs.(31±18) mmHg,均P<0.05];血压杓型转归率及血压达标率干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6% vs.10%和85% vs.63%,均P<0.01).结论: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显著降低了24h(尤其是夜间)血压均值及收缩压负荷,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

  • 收缩压与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关联

    作者:郭雪娅;赵锋;余静;张缤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参数变化与高血压左心室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0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获取动态血压参数.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左心室质量(LVM)与动态血压各参数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24 h平均收缩血压和白天收缩血压均值与左心室重构有关.结论 收缩血压是影响左心室重构的主要危险因素.

  •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心律失常关系分析

    作者:吴美玲

    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近40余年已不断发展[1],但对高血压病患者同时观察ABPM变化与动态心电图(DECG)改变的研究不多.现将45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时进行ABPM和DECG检查报道如下.

  •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作者:杨风军;杜瑞泰

    左室肥厚(LVH)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脉压(PP)增大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因子,用动态血压监测发现PP的大小与左室的质量指数相关[1].作者通过132例高血压病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探讨其血压及PP与LVH的关系.

  • ABP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时间与效果

    作者:任秋萍;曲佳

    应用24 h动态血压(ABP)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指导用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92(男72,女20)例,年龄60~70岁,口服长效心痛定20 mg,每日2次,倍他乐克12.5 mg,每日2次,观察3月.92例患者治疗前两峰一谷正常者34例(占36%),紊乱者58例(占63%).治疗后两峰一谷正常者74例(占80%),紊乱者18例(20%),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1),依据两峰一谷现象改动服药时间,由08∶00和18∶00改为06∶00和14∶00,将服药时间改在血压高峰之前.

  • 长效与非长效抗高血压药物疗效比较

    作者:江汀;张爱民;钟日钦;马华安;刘琰瑛

    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的种类较多,但其 24 h的降压效果如何尚未得到临床普遍的重视,作者比较了口服长效和非长效抗高血压药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符合 1978年 WHO EH 诊断和分期标准且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的门诊和住院初治患者 76例,分为非长效组和长效组.非长效组 40(男28,女12)例,年龄51± 7岁,口服心痛定,卡托普利等药物;长效组 36(男25,女11)例,年龄 49± 6岁,口服苯那普利,赖诺普利,氨氯地平等药物.两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血压高低程度和病期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血压测量方法和观察指标随测血压(CBP):使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于上午和下午测量收缩压( SBP)和舒张压(DBP),每次两遍,取平均值.动态血压监测(ABPM):监测仪为 Care Boy-900EA,血压测试从8~9 AM至次日8~9 AM,以6 A M和10 PM为界设定白昼和夜间两个时间段,白昼和夜间均每30 min测试1次,记录时间不少于 24 h.经专门编辑软件处理后统计分析下述动态血压指标:① 24 h平均 SBP (2 4h SBP)和 DBP (24h DBP);②白昼平均 SBP(dSBP)和 DBP(d DBP);③夜间平均 S BP (nSBP)和DBP(nDBP);④血压负荷值,即监测过程中 SBP>140 mm Hg或 DBP> 90 mmHg(1 mm Hg=0.133 kPa)的次数百分率;⑤ SBP或 DBP的夜间下降百分率,即(白昼均值-夜间均值) /白昼均值. 1.3 疗效判断 CBP疗效标准参照文献[1],ABPM疗效判断参照文献[2],夜间血压下降率> 10%为正常[3],如治疗后夜间平均SBP和DBP下降>10%,认为异常的血压昼夜变异节律逆转.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有效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以CBP评价疗效时,可见各组内治疗前后降压效果均非常显著(表 1),但两组间血压测值和总有效率均无明显差异(表2).而以ABPM评价疗效时,长效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非长效组(表2),而且长效组nDBP、nSBP 负荷、nDBP 负荷也明显低于非长效组(表 3).治疗后,长效组中 6/11(55%)异常的血压昼夜变异节律得倒逆转 ,而非长效组中仅为 1/1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长效组中, 3 1例治疗后连续正常的患者仍有较高的夜间血压负荷, 19/40(4 8 %)的清晨血压回升到服药前的高水平.表1 两组内治疗前后随测血压的比较 (±s, mm Hg)非长效组(n=40)长效组(n=36)观测指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SBP 160±11 145±9b161±12 141±10bDBP 98±7 88±6b1 02±7 83±6b与治疗前比较,bP<0.01. 1 mm Hg=0.133 kPa.表 2 两组间疗效的比较 [例数(% )]随测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疗效非长效组(n=40)长效组(n=36) 非长效组(n=40)长效组(n=36)显效 21(52) 21(58) 12(30) 20(56)a有效 14(35) 13(36) 13(32) 14(39)无效 5(12) 2(6) 15(3 8)2(6)b总有效 37(88) 34(94)25(63) 34(94)b与非长效组比较,aP<0.05,bP<0.01.表3 两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的比较 (±s, mm Hg)非长效组(n=40)长效组(n=36)观测指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24 h SBP149±11 137±10a152±13 134±9b24 h DBP 95±10 86±9a97±9 80±6bdSBP 156±12140±11b 16 0±11 137±10bdDBP 98±8 88±7a 9 8±7 82±6bnSBP 143±11 133±9a145 ±11 130±10bnDBP 90±8 85±6 91 ±975±5b,cdSBP load(%) 51±6 30±5b 57 ±7 24±4bdDBP load(%) 46±7 30±4b 48±7 22±5bnSBP load(%) 41±6 34±5 42±6 13±3b,dnDBP load(%)43±8 36±6 47±7 17±4b,d与治疗前比较,aP<0.05,bP<0.01; 与非长效组比较,cP<0. 05,dP<0.01.1 mm Hg=0.133 kPa.3 讨论随着对EH患者ABPM研究的深入,发现过高的血压负荷和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有发生脑卒中的较大危险,并有高的心血管发病率[4] .本文结果表明,虽然非长效和长效抗高血压药对EH均具有较好的降压效应,均能使 CB P,24 h及白昼的SBP和 DBP显著下降,但非长效药物对nDBP无明显降低作用,且其ABPM的总有效率亦显著低于长效组.长效药每天一次足量给药可以控制大部分EH患者全天的异常血压,且无夜间过度降压现象,同时对部分昼夜血压节律减弱或消失的患者亦有逆转作用,比较符合治疗的要求,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顺应性.传统的临床测量血压方法,即 CBP在反映患者昼夜血压动态变化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实际反映患者的疗效,应结合ABPM的结果来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 动态血压监测与白大衣高血压研究进展

    作者:刘勇

    本文综述了动态血压监测(ABPM)与白大衣高血压(WCH)研究的简史、相互关系,尤其是ABPM对WCH研究的重要性,以及WCH的流行病学和不同的临床结论,并评价和展望了WCH研究的现状和将来趋势.

  •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沈文锦

    全自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在受试者完全自由活动情况下监测与记录24 h内上百次的血压测量结果,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各时间点的血压状况,血压昼夜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可自动编辑提供平均血压、标准差、谷峰血压比和血压负荷等统计指标,较偶测血压有诸多优点,在临床应用中愈来愈受到关注.

  • 氯沙坦钾与卡托普利的动态降压作用比较研究

    作者:马建林;林劲

    本文作者采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法以及踏车运动负荷激发方法,评价比较了口服1次氯沙坦钾(商品名科素亚,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及口服3次国产卡托普利的降压疗效.

  • 动态血压与心功能监测老年人低血压的研究

    作者:冯嵘

    多年来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的水银柱血压计监测血压.该方法不能反映实际血压及日常动态改变.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及临床科研的需要,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日常生活中.

  • 1000例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分析

    作者:顾翠英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方法:对本院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做24h动态血压记录,并观察昼夜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全组1000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24h间的血压及血压变化.结论:高血压患者多数出现晨起血压增高的晨峰现象,所以临床应更多地注意合理用药来控制血压的晨峰现象.

  • 依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作者:王天勋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依贝沙坦(伊泰青)治疗Ⅱ~Ⅲ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 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探讨

    作者:向红;艾江宇;张百宁;吴彦;杨晨曦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并与无糖尿病健康组对照,分别测量24 h动态血压值.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分别与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相比,昼夜血压明显升高,昼夜平均血压差值百分率下降;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与对照组相比,夜间血压升高,昼夜平均血压差值百分率下降.结论糖尿病组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微量白蛋白尿组更为明显,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昼夜血压升高、昼夜血压节律异常有显著相关关系.

  • 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分析

    作者:郑莉莉;李筱婷

    目的:探讨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变化。方法:依据B超颈动脉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共102例患者分为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比较两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组间24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夜间平均动脉压、24h收缩压负荷值、24h舒张压负荷值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收缩压升高以及夜间血压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影响因素,血压负荷值的升高可加剧对靶器官的损害程度。

1025 条记录 48/52 页 « 12...44454647484950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