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纹状体内囊梗死上肢运动功能损害大脑脚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王润榕;张帅;周龙江;谭政帅;何玲;李澄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大脑脚扩散改变情况,分析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起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7 ~ 80岁,平均年龄62.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7年.MRI诊断为单侧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纹状体内囊梗死.于发病后2周时行DTI,测量两侧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值,计算两侧FA的不对称指数(AI),对AI和受累上肢的FM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发病后2周时患侧大脑脚FA值较健侧降低(0.66±0.08 vs 0.73±0.06,P=0.02);两侧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2±0.11 vs 0.94±0.09,P=0.51);AI与受累上肢的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5,P<0.01).结论 DTI可以早期检测到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大脑脚的扩散变化,大脑脚部位锥体束的完整性与受累上肢的运动功能关系密切,DTI检查可以为纹状体内囊梗死的临床评估提供量化的影像学参考.

  • 床旁上肢康复机器人用于脑梗死患者康复训练疗效观察

    作者:郭春花;闫玮娟;王丽

    脑梗死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供血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而导致的.发病后,多数患者会遗留上肢功能活动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及日常生活质量,并且出现焦虑、抑郁心态,影响日后的康复训练.2012-05-11我科采用床旁上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对2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上肢训练,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针灸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观察

    作者:赵嫦莹;周世超;秦远超

    目的:观察针灸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各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A组采用针刺穴位治疗,B组采用体表穴位电刺激(TEAS)治疗,C组采用神经刺激(PNS)治疗.各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100%,B组总有效率为90%,C组总有效率为30%,A组和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A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为(41.3±4.3)分,B组为(34.5±3.5)分,C组为(28.6±2.9)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治疗4周后,A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为(46.3±4.5)分,B组为(40.2±3.9)分,C组为(36.5±3.5)分,A组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采用肩髃、曲池、外关和合谷四个穴位进行针刺利于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经络导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后肩周炎的护理

    作者:黄鹏;武玉玲

    肩周炎是偏瘫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80%~89%,不仅延缓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而且阻碍了整体康复进展,早期预防和正确治疗可以防治肩痛进展,为上肢功能的康复以及生活能力的改善创造条件.近几年利用经络导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偏瘫后肩周炎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 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志茹

    目的 研究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偏瘫病人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治疗的同时给予肌电反馈综合治疗,对比病人治疗前后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病人上肢运动功能(FMA)、腕背伸肌大收缩时肌电幅值(EMG)及Brunnstrom运动分级.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BI、FMA和EMG都有提高,但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Ⅰ级、Ⅱ级总人数减少,提高到Ⅲ级、Ⅳ级、Ⅴ级,甚至Ⅵ级,高等级的人数明显增多,但观察组治疗后高等级增加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偏瘫病人后,可提高上肢灵活性,增强上肢肌肉力量,促进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增强病人上肢运动功能.

  • 针灸联合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自发性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向珊

    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联合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自发性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灸组(n=30)、运动康复组(门=30)和联合组(n=30).针灸组给予单纯针灸治疗;运动康复组给予个性化运动康复训练;联合组给予针灸结合个性化运动康复训练,均干预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3组病人干预前后上肢自发性疼痛进行评定,并于干预前后测定水肿程度,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定3组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肩手综合征的综合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3组干预前VAS评分及水肿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联合组VAS评分及水肿程度均明显低于针灸组和运动康复组(P<0.05);3组干预前FMA及MB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后联合组FMA及MBI评分均明显高于针灸组和运动康复组(P<0.05);联合组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针灸组的60.00%(18/30)及运动康复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针灸联合个性化运动康复处方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上肢自发性疼痛,减轻水肿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作者:唐新辉;尚淑梅;李春玲;刘希良;陈光伟;徐庆博;刘树利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后8周,测定偏瘫侧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检测腕背伸肌大收缩时 EMG 波幅,采用 Fugl 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偏瘫侧腕关节的AROM、腕背肌大收缩时 EMGG波幅、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观察

    作者:徐宁;王渭芳;谢琳

    目的:分析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入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前提下加入补阳还五汤.对比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与修订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与MBI指数评分分别为(57.5±6.2)、(89.6±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患者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Bobath握手配合穴位贴敷及穴位按摩对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季坤

    目的:探讨Bobath握手训练配合穴位贴敷及穴位按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obath握手训练加穴位贴敷及穴位按摩康复方法,连续3周后评价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Brunnstrom偏瘫上肢功能评定量表和上肢肌力测定的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实验组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72小时以内)在常规治疗情况下配合Bobath握手训练配合穴位贴敷及穴位按摩可提高上肢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

  • 综合疗法与单纯针刺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群;吴伟宏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偏瘫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并因为疼痛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甚至因疼痛导致患者对上肢功能的恢复失去了信心.近几年,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并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 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与手功能的强化训练

    作者:蒋小毛;姚保龙

    目的探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与手功能恢复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 . 方法 17例偏瘫患者接受神经促通技术、运动再学习及结合适量的强制性运动训练法 . 结果治疗后上肢及手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P<0.001),Barthel指数也明显提高 (P< 0.001). 结论早期介入上述训练法对改善偏瘫上肢与手功能切实有效 . 在日常生活中不应以健侧代偿为主 , 急于利手的转换 , 而应尽量多使用患侧 , 以便及早大限度发挥患侧上肢的残存功能 .

  • 电刺激防治脑卒中后肩痛:系统性Cochrane评论

    作者: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stroke shoulder pain: a systematic Cochrane review背景和目的:脑卒中后的肩痛很常见,而且可以致残。优化治疗的效果不确切,但电刺激常用于肩痛的治疗和防治。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明确在脑卒中后的任意时间内各种电刺激防治肩痛的有效性。检索策略:我们检索了Cochrane脑卒中评论组实验登记并进一步检索了Medline, Embase和CINAHL数据库。我们与有关电刺激的设施生产者和中心建立了联系。选择标准:我们考虑了所有评估表面电刺激技术(功能性电刺激(FES)),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或其它)的随机实验。这些电刺激技术用于脑卒中后任意时间内肩痛的防治。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两位评估者各自独立地选择所包括的实验,评估实验的质量提取数据。结果:四个实验符合我们的标准(共170例)。由于各试验的研究设计和ES技术明显不同,我们将各试验组合起来。电刺激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疼痛的发生率[机会比率(OR)为0.64;95%CI:0.19~2.14]和强度[标准平均方差为(SMD):0.13,95%CI:1.0~1.25]并无明显的不同。ES可以显著地改善无痛被动肱骨侧向旋转[重量平均方差为(WSD)9.17;95%CI1.43~16.91]。在这些研究中,电刺激降低了肱骨半脱位的严重性(SMD:1.13;95%CI:1.66~0.60),但电刺激对上肢运动功能(SMD:0.24;95%CI:0.14~0.62)的康复和上肢紧张(WMD:0.05;95%CI:0.28~0.37)无明显作用,电刺激对肩部没有副效应。评论者的结论:来自随机对照实验的证据并未证明或驳斥电刺激影响肩痛的报告结果,看起来电刺激对被动的肱骨侧向旋转确实有益。机制可能是电刺激降低了盂肱关节的半脱位。对电刺激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Clinical Rehabilitation, January 2001, vol. 15, no. 1, pp. 5-19)

  • 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疗效的评价

    作者:李贺;柴文刚;徐国兴;李贞兰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任务-导向性作业疗法(O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疗效,探讨改良 CIMT 是否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康复。方法:将9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10例患者脱落,共收集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患者采用 CIMT,对照组患者采用任务-导向性为主的 OT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 d后和治疗结束后30 d随访评估2组患者的 Wolf运动功能(WMFT)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及 Barthel 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21 d 后组内比较,2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 BI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1 d 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WMFT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0 d,治疗组患者 WMFT评分和 BI评分较治疗21 d后升高(P<0.05),FM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各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改良CIMT对脑卒中患者 ADL的康复疗效明显优于任务-导向性 OT,适用于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

  • 脑梗塞偏瘫患者患侧上肢静脉输液对其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宏玲;王明翠

    脑梗塞偏瘫患者发病后由于病情重、变化快、致残率高,在目前尚无突破性治疗的前提下,早期多采用脱水、降压、溶栓、保护脑细胞及对症支持治疗,以静脉输注为主,由于输注药物多,输液时间较长,加上患者多有意识障碍、烦躁等症状,多数患者、家属及护士习惯采用瘫痪侧肢体静脉输液.对患侧肢体静脉输液是否影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行了临床观察及比较,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选择依据,现介绍如下.

  • 颈部夹脊穴结合透刺针法治疗中风肩-手综合征60例临床观察

    作者:武峙璇;金泽

    目的:探讨早期运用颈部央脊穴电针结合透刺疗法疗法对治疗脑率中后肩-手综合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透刺结合颈部央脊穴电针疗法.1个疗程后采用Fugl-Meyer评定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评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运用透刺结合颈部央脊穴电针可减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杨润成;杨建花;毛芝芳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同时探讨解决卒中后肩痛的有效评价方法.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肩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药物配合康复组和电针配合康复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UE-FMA)、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定标准(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进行肩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的评价.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在VAS、UE-FMA、MSS、WOLF及MBI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种治疗方法均能缓解肩痛,并提升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治疗2周电针配合康复组及药物配合康复组优于单纯康复组(P<0.01),而电针配合康复组及药物配合康复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电针配合康复组疗效仍优于单纯康复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在UE-FMA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MFT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MSS及MBI方面电针配合康复组与药物配合康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治疗能够缓解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 头针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缺血性)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杨加顺;李冬艳;邹娜;宋金阳;刘淼

    目的:研究头针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缺血性)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缺血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头针组、改良强制运动组及头针结合改良强制运动组,各20例。采用简式Wolf运动功能试验( WMFT)和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改良强制运动组及头针结合改良强制运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头针结合改良强制运动组明显优于头针组、改良强制运动组( P<0.05)。结论:头针结合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缺血性)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

  • 镜像治疗联合分期针刺对脑梗塞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SPECT研究

    作者:郑苏;胥婧;彭力

    目的:通过SPECT局部脑血流分析方法,探讨镜像治疗(MT)联合分期针刺对脑梗塞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3组,每组各30例.MT组采用镜像治疗;分期针刺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联合组采用镜像治疗配合分期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6个疗程后,应用SPECT观察皮质局部脑血流灌注的动态改变情况,并进行NIHSS、FMA、MBI、ARAT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FMA、MBI、ARAT和NIH-S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 05).治疗后3组患者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FMA、MBI、AR-AT和NIHSS均有所改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 05),且联合组优于分期针刺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分期针刺组与M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MT联合分期针刺可以较高的改善脑梗塞患者脑区的SPECT评分、Fr及Fm、病灶数,改善脑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上肢FMA、MBI、ARAT评分,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的MT治疗和分期针刺治疗,其机制可能与脑血流改变而引起脑功能重组有关,是脑梗塞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

  • 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姚凤祯;宫宪文;唐强;安一

    目的:研究头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头针组、对照组,每组20例,采用简易上肢功能评价法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对针康组、头针组、康复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疗效上,针康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也优于康复组、头针组(P<0.05);康复组、头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可以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 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fMRI研究

    作者:宫萍;李春志;张娟;荣月彤;孙易南;胡佳宇

    目的: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究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供佳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2例,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各14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Ⅰ组行反馈式功能电刺激治疗,Ⅱ组行单纯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疗程均为28天.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上肢功能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和腕背屈关节活动度测量,并于治疗后3d内对患者大脑M1区的激活强度进行fMRI检查.结果:3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分和腕背屈关节活动度的测量结果显示,Ⅰ、Ⅱ组测量结果明显好于Ⅲ组,Ⅰ组测量结果明显好于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大脑M1区激活强度对比,Ⅰ、Ⅱ组明显强于Ⅲ组(P<0.05),Ⅰ组测量明显强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口(P<0.05).结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采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有助于受损脑功能重组,其中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强调人的主观性运动,较单纯性电刺激效果更好.

126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