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和康复作业治疗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作者:顾莹;田利华;陈红

    上肢运动功能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据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因此,上肢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康复过程中,由于上肢功能的恢复要比下肢缓慢,效果不明显,导致许多偏瘫患者和家属对上肢功能的康复欠去信心,康复工作者对此也感到十分棘手[1-2].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系统(IREX-情景互动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训练系统)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有效手段,这些年来,国外研究发现,虚拟现实环境训练,使患者手的灵巧性、抓握力和运动控制均得到提高[3].但国内应用于临床尚属开始,疗效观察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虚拟现实技术训练系统结合康复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 限制躯干的上肢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

    作者:雷从杰;钟慧;沈晓华;何成奇

    脑损伤以后,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近端到远端,即躯干的恢复优先于肢体功能的恢复.躯干肌肉受双侧大脑支配[1],因此,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常过度使用躯干,出现持久的代偿、肢体痉挛及共同运动等异常运动模式.躯干的代偿运动会减少肢体的活动,而肢体的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会进一步阻碍肢体的运动训练和功能恢复.脑卒中的上肢功能恢复一直是一个难题,其原因很多.就康复训练这一方面来说,我们推测其与躯干的代偿及过度运动有一定的关系.为强化患者的上肢功能,抑制躯干代偿,我们在训练患者上肢功能时对躯干的过度活动进行限制,观察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的影响.

  • 体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任亚平;张志强;王英喜;王冬静;金丽颖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明显提高,幸存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肢体运动等各种功能障碍,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选择不当,则会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我们将中西医康复技术结合起来,采用体针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结合治疗的方法,观察其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头针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作者:韩平;陈立典;陶静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作业治疗,治疗组在作业治疗的同时进行头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运动功能与进食、穿衣、如厕、个人卫生、自己洗澡之间呈明显正相关;随访3个月,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头针配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 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疗效观察

    作者:王迎春;孙开龙;李立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综合康复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综合康复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2组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其中一组另行中医针刺疗法和上肢控制能力训练,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综合康复治疗组较前有明显改善,与单纯综合康复训练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具有良好的疗效。

  • 强制性应用作业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

    作者:钱红;刘家富;黄勇

    目的:探讨强制性应用作业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治疗组除接受临床药物治疗,同时加入作业疗法强制性训练.结果:两组患者于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上肢、手功能指数及ADL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强制性应用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早期恢复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国琴;王翔;徐道明;糜中平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同时予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作业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定(FMA)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各组患者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FMA、BI评分差值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和个体化作业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金彩君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治疗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接受神经松动术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8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结果:经8周治疗后,2组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二者结合疗效更佳。

  •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儿童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辛宁;张玉洁;刘玉梅;赵文红;张文越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近年来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能明显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儿童由于脑外伤或脑瘤术后导致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康复治疗,将会影响患儿患侧上肢运动机能的发育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取我院康复科在2006年3月~2010年6月之间,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偏瘫患儿,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保留胸肌切口在胸外科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剑锋;王俊;宋言峥;李金锐;陈鸿义

    保留胸肌(musole-sparing thoracotomy,MS)切口是80年代末始出现的技术.由于不横断胸壁主要肌肉(背阔肌、前锯肌),故对减轻术后切口疼痛和大限度地保留上肢运动功能有一定价值.

  • 运动想象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文权;徐武华;吴婉霞;周慧怡;李青娉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偏瘫患者95例,按接诊序号将患者分为运动想象治疗组(A组,33例)、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B组,30例)和运动想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C组,32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3周,5 d/周,1次/d,30 ~ 45 min/次.A组另加运动想象治疗1次/d,30 min/次;B组另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1次/d,20 min/次;C组则另加运动想象治疗1次/d,30 min/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1次/d,20 min/次.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3周的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的差异.组内康复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治疗后3周,3组患者的FTHUE-HK、MBI和FMA评分均明显提高,分别为A组(3.8±0.6)、(74±4)、(35±5)分,B组(3.7±0.4)、(73±5)、(35±4)分,C组(4.1±0.3)、(77±4)、(38±4)分,与治疗前评分[A组(2.6±0.4)、(51±5)、(25±4)分,B组(2.5±0.4)、(52±4)、(24±3)分,C组(2.6±0.3)、(51±4)、(24±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后3周,C组的FTHUE-HK、MBI和FMA评分均明显优于A、B两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A、B两组间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想象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显著改善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佳.

  • 认知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王丽君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为32例的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一般的康复治疗,但治疗组患者还接受认知功能训练。采用Fugl-Meyer评分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上肢功能活动能力明显提高,上肢合并症的发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训练有利于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

    作者:项文平;王宝军;薛慧;安旭;张军;庞江霞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疼痛(以下简称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1例脑卒中后伴肩痛及上肢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rTMS结合康复组28例,采用rTMS和康复进行治疗;rTMS组26例,单纯应用rTMS治疗;康复组27例,单纯应用康复手法进行治疗.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TMS结合康复组与rTMS组及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优于rTMS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 蚓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的定量化评价

    作者:潘卫东;杜燕红;刘云;方正龙

    目的 利用加速度记录仪定量化评价蚓激酶(百奥)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人院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百奥胶囊(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使用Fugl-Meyer量表(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功能,并在偏瘫侧手腕连续佩戴手表式加速度记录仪5d,评价昼间平均活动量及去趋势变化参数(dedrended nuctuation anaIysis,DFA).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昼间活动量以及DFA参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蚓激酶胶囊能有效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加速度记录仪能够用于定量化评价脑梗死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 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观察

    作者:李桥军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运动想象组(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运动想象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前进行"运动想象".两组均接受1次/d,每次40 min治疗6周.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上肢功能(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常规康复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

  • 镜像疗法结合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锡萍;彭辰;谢建平;沈方伦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后运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按住院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穴位埋线结合镜像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FMA)、简易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STEF)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MA、STE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结合穴位埋线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胡翀妮;王曙辉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治疗的86例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为分析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单一的康复技术治疗,分析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功能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可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因其具有恢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优势,且尽可能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维持在正常水平,有较高的临床运用意义.

  • 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价值分析

    作者:陈国梁;刘结梅;梁伟财

    目的:研究与分析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根据不同治疗时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Barthel指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36/38),明显高于与对照组的78.95%(3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有效减少其神经功能缺损,又能显著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还可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 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王丽

    目的 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和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游国清;梁慧英;游桂娟;黄哲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60例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刺激参数:频率10Hz,刺激时间3s,刺激个数30个,间歇时间35s,重复次数32次,治疗时间20min,刺激部位患侧大脑M1区.对照组不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接受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MBI、WMFT评分分别为(治疗组vs对照组)(23.9±17.2)分vs(22.3±14.8)分、(50.6±23.0)分vs(46.8±18.2)分、(21.52±14.86)分vs(20.76±17.2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MBI、WOLF评分分别为(治疗组vs对照组)(39.5±21.1)分vs(29.0±19.5)分、(68.8±21.1)分vs(57.8±16.9)分、(36.37±15.28)分vs(28.09±16.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10HZ)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治疗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

126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