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CD对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诊断意义及其与CTA对比研究

    作者:卑红喆;佟丹;王世霞;黄维星;杨月明;张军;甘甜

    目的:探讨TCD临床诊断前循环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完成TCD并经CTA进一步检查颅内动脉情况的患者。对急性脑梗死存在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对比TCD与CTA检查的符合率。结果前循环动脉狭窄检测对比结果为TCD与CTA符合率较高,二者无统计学差异。TCD检测MCA准确性高,重度及中度等级MCA狭窄诊断准确性较轻度等级狭窄高。结论1、TCD与CTA检测前循环动脉狭窄符合率较高、无统计学差异。2、TCD诊断MCA狭窄准确率高。3、重度及中度等级MCA狭窄诊断准确性较轻度等级狭窄高。

  • 椎动脉闭塞的图像分析和诊断价值探究

    作者:王晓燕

    目的:分析椎动脉闭塞的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总结此方法对椎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1月确诊椎动脉闭塞患者32例,行超声诊断检查,并与CT血管造影对比,分析超声图像特点及诊断准确率。结果32例为椎动脉闭塞患者,30例为经超声诊断为椎动脉闭塞,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75%,患侧多在右边,椎动脉管壁为平行线状高回声,管腔内回声低,无搏动。结论超声方法诊断结果可靠,且属于无创检查,可作为椎动脉闭塞诊断首选方法。

  • 不同温度对比剂与 CT 血管造影不良反应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胡辉军;陈娇霞;邓虹;张翔;沈君

    目的:探讨注射不同温度的碘对比剂进行CT血管造影时受检者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方法将3200例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受检者随机分为常温组(n=1520)和加温组(n=1680),常温组与加温组分别在室温下(18℃~22℃)与将对比剂放入恒温箱加热至37℃后进行血管造影,观察两组受检者的外渗和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静脉注射碘普罗胺(优维显370)进行血管造影时,加温组的外渗和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温组。结论加热碘对比剂能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 数字化技术在穿支皮瓣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永标;梁国平;胡颖;李宇鹏;李长虎;林进标;赵文雅;郑进发

    目的 研究数字化技术在穿支皮瓣设计及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治、需行创面皮瓣修复的34例患者.术前采用基于CT血管造影(CTA)数据、结合Mimics 17.0软件的数字化技术,根据损伤特点对穿支皮瓣进行精确定位和个性化设计,并与术中皮瓣实际测量值进行观测对比,同时记录穿支皮瓣移植及存活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个性化皮瓣切取.术前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观测得到的穿支皮瓣动脉及其降支的血管管径及起始位置、血管蒂大可切取长度、穿支血管来源及走行等,均与术中实际观测结果一致.皮瓣供区肌间隔穿支及肌皮穿支浅动脉血管体表穿出点处管径为0.5~1.2 mm;32支穿支血管管径>0.8 mm,其中>1.0 mm有10支;管径为0.5~0.8 mm的有30支.术中实际测量分别为35、10、34支,准确率为91%、100%、88%.术后除1例出现血管危象外,其余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结论 在软组织缺损修复过程中应用数字化技术,可根据缺损部位的特点进行穿支皮瓣的精准定位与设计,对术中操作有指导作用,降低了手术风险,皮瓣移植成功率高.

  • CTA检查对脑膜瘤手术切除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青松;林婷婷;陈建强;夏鹰;韩向君;李钢

    目的 探讨术前CTA检查对脑膜瘤手术方案的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脑膜瘤资料,均在CT血管成像后进行手术治疗.根据CTA所见进行手术入路的个性化设计和调整.切口设计需考虑在术中能充分暴露CTA所见的重要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结果 脑膜瘤达Simpson Ⅰ级切除10例,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6例,Ⅳ级切除3例.随访12~2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29例,残留肿瘤增生2例.结论 通过CTA评估脑膜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的关系、侵蚀情况,有利于术中肿瘤相关的血管显露、控制出血和保护重要血管.

  • DSA与CTA在显微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前评估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晋宁;黄锦聪;田进军

    目的 对比CTA与DSA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前评估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显微镜下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其中术前行64排CTA检查(CTA组)33例,术前行DSA检查(DSA组)49例.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显微镜直视下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宽度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等信息,评价二者一致性,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TA组中30例成功经显微镜下夹闭动脉瘤,2例因动脉瘤颈的解剖暴露不理想改为介入栓塞治疗,1例脑肿胀明显,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后行动脉瘤夹闭术.DSA组显微镜下成功夹闭44例,1例因瘤周穿支血管复杂致瘤颈暴露不满意,转为为介入栓塞治疗,4例先行脑室外引流术,待脑水肿消退后行动脉瘤夹闭术.CTA组在显示动脉瘤大小、瘤颈等信息方面和手术直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而在动脉瘤形态及其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的信息显示方面和手术直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两组在手术并发症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影像评估满意时,CTA作为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前的评估手段也是安全可靠的.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脑肿瘤微创切除术的评估作用

    作者:王雷;李俊;梁健;陈文;王潞;吴志敏;张章

    目的 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肿瘤微创切除术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肿瘤的临床资料,以容积重建法(VR)和大密度投影法(MIP)行3D-CAT检查,并做出术前评估.结果 肿瘤全切除40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脑膜瘤31例,胶质瘤6例,听神经瘤5例,垂体腺瘤5例,涎腺混合瘤1例.与术中对比,3D-CTA对血管移位、肿瘤包绕大血管,静脉窦侵犯及颅骨侵犯等吻合率均为100%,供瘤动脉的吻合率为70.8%.结论 64排3D-CTA对颅内肿瘤微创切除的手术入路设计及术中血管保护等具指导意义.

  • 64排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立朝;许民辉;邹咏文;杨东虹;张云东;徐伦山;张溢华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中选择治疗策略的作用.方法:对231例动脉瘤性SAH病人行64排CTA检查.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并通过DSA或外科手术验证CTA检查的准确性.结果:CTA检查与DSA或术中探查一致228例,CTA信息不充分2例,CTA漏诊1例;CTA检查的敏感性98.7%,特异性100%.根据CTA检查确定治疗方案228例(98.7%),其中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141例,夹闭术87例;根据DSA检查,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结论:64排CTA能准确检测颅内动脉瘤及其特征,有助于选择治疗策略.

  • 三维CTA与DSA在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比较

    作者:尚发军;孙瑾;艾文兵;陈玉宏

    2006年3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25例脑血管病病人,均行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现就两种检查的诊断价值分析总结如下.

  • 鞍区肿瘤术前CT血管成像检查发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附6例报告)

    作者:陈景宇;孟辉;朱刚;陈志;林江凯;王宪荣;冯华

    目的 总结人院诊断为鞍区肿瘤病人应用CT血管成像术前发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术前对287例诊断为鞍区肿瘤的病人给予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6例,其中人院诊断为垂体瘤3例,鞍旁脑膜瘤3例,并给予血管造影检查(DSA)明确诊断.结果 6例病人经CTA检查共发现颅内动脉瘤7个.经DSA检查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6个,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1例病人经DSA检查排除颅内动脉瘤,诊断为左侧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确诊率85.7%.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可用于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术前筛查.

  •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石鑫;鲍遇海;买买提力;赛力克;成晓江

    目的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病人5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直接手术或进一步行3D-DSA检查.术后均复查3D-CTA.结果共发现58个动脉瘤,6例查3D-CTA及3D-DSA均未发现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4.8%、100%、0.052.诊断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7.8%、100%、0.022.术前3D-CTA在估计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3D-CTA结果相似.3D-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自身形态和周边的关系.结论3D-CTA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DSA、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印;李刚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致死率高,早期诊断、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DSA检查以灵敏度高、特异性高的优点,一直被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可动态观察血流情况,并可进行血管内治疗.但由于DSA属有创检查,操作复杂,不适合危重病人.CTA检查相对无创,成像迅速,可用于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及随访观察,还可同时显示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治疗方案的设计及评估预后.两种检查方法互为补充,可为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更详实的信息.

  • 胫腓骨骨折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

    作者:宗兆文;沈岳;李政;赵玉峰;陈辉

    目的 探讨胫腓骨骨折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并关注64排CT血管造影(CTA)在其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创伤性胫腓骨骨折并怀疑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2006年前采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2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9例)辅助诊断,2006年后采用CTA辅助诊断(7例).一旦确诊,根据不同情况行损伤血管直接吻合、静脉移植或人工血管修复血管,肢体已经坏死者行截肢术.结果 CTA平均检查时间为(42.0±9.5)min,少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的(2.5±0.6)h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67±12)min,且准确率高.18例患者中12例得到早期诊断者无肢体功能障碍,6例延迟诊断者5例行部分截肢(趾)手术,1例一期行大腿截肢.结论 早期诊断是胫腓骨骨折合并下肢主要动脉损伤患者救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CTA在其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CT血管造影在旋股外侧动脉3D可视化与穿支体表导航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朱洪章;杨有优;范淼;王俊丽

    目的 通过对比传统解剖学,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患者活体研究旋股外侧动脉(LCFA)解剖与指导股前外侧皮瓣(FALTF)术前设计的可能性与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筛选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间门诊及住院来诊行下肢CTA检查的25例患者,利用三维后处理工作站观察并测量LCFA起源、分型、长度、内径、穿支数量等解剖学信息,并行皮瓣穿支血管体表术前模拟定位. 结果 ①LCFA 76%起源于股深动脉,24%起源于股动脉.②降支长度约(228.6 ±44.9)mm,降支开口内径约(3.1 ±0.8)mm,平均内径约(2.5±0.4)mm,降支穿支数量约(5.5±2.6)支;然后25例50侧大腿CTA中,有23例46侧成功进行三维体表定位标记. 结论 CTA是活体研究LCFA解剖的较好方法,在提供在体皮瓣设计信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意义,可列为皮瓣手术术前常规检查.

  •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重新评价和手术策略

    作者:喜雯婧;冯少清;李华;李科;许恒;肖文天;章一新

    目的 介绍旋髂浅动脉(SCIA)穿支血管的分类,及基于两种不同SCIA穿支的旋髂浅动脉穿支(SCIP)皮瓣的特点和切取方法,探讨一套能够克服SCIP皮瓣固有缺点的手术策略.方法 2011年8月至2017年6月,将SCIP皮瓣应用在90例不同的软组织缺损修复中.术前对SCIA的穿支血管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术中对不同穿支采取不同解剖方法,需要时使用深支逆行灌注延长血管蒂.记录皮瓣厚度、血管蒂长度、成活情况、受区关闭情况等信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本组57例皮瓣使用了SCIA系统的近侧穿支,29例皮瓣使用了SCIA系统的远侧穿支,4例以腹壁浅动脉(SIEA)穿支作为血管蒂.8例使用了血管蒂延长技术,获得血管蒂长为10 cm.受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本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15个月,平均8个月.90例皮瓣均成活.结论 本文提出的手术策略简化SCIP皮瓣的术中决策,可以克服SCIP皮瓣的固有缺点,因此,SCIP皮瓣有潜力成为修复重建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常用皮瓣.

  • CT血管造影与手持式多普勒在股前外侧皮瓣术前穿支体表定位的比较

    作者:朱洪章;杨有优;朱庆棠;王东;郑灿镔;周碧;郭辉其;杨旭峰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手持式多普勒(HHD)在术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阔筋膜穿出点体表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对19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手术患者均行术前CTA及HHD检查,分别探查皮瓣穿支穿出阔筋膜的穿出点并体表标记,随后再术中进行验证及比较其准确性.结果 19例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术的患者,皮瓣除1例坏死外其余全部成活.术前CTA、HHD及术中在股前外侧区分别共发现55、55及58条穿支,CTA及HHD在术前穿出点探查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89.23%、91.38%、71.43%及74.24%、82.76%、12.50%.CTA与HHD的穿支体表定位与实际位置距离分别为(11.13±5.89)及(13.73±15.50)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05).结论 CTA是一种可靠和精准的术前穿支定位方法,在股前外侧皮瓣穿支体表定位的能力优于HHD.

  • CT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在足趾移植再造拇手指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蔡晓明;陈宏;王欣;邵国庆;夏华杰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对足趾供区血管情况进行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25例手指缺损患者行足趾移植再造手术,术前采用CTA与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检测患者供区第一跖背动脉的走行、起始内径大小情况及距皮肤距离,将供区血管走行、毗邻精准定位,标测、量化血管起始内径. 结果 25例患者足部第一跖背动脉均能在彩色多普勒和CTA检测中显现.术前两种检测方法所得血管走向、充盈情况与术中一致.第一跖背动脉起始内径在B超、CTA和手术时测量分别为(1.20±0.25) mm、(1.41±0.15) mm和(1.3±0.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距皮肤距离三者分别为(9.20±3.06) mm、(10.32±2.76)和(10.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再造指均顺利成活. 结论 CTA与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相结合用于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术前检查,能准确反映供区血管的解剖学结构特点并提供个体化的、清晰的足部血供图像,对拇手指再造术术前评估足部供区血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赵焱;陶定波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研究. 方法 选取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3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无颈内动脉系统TIA临床症状及体征的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在发病<48h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行CT平扫、CTPI及CTA检查,检测并对比病例组缺血区和对侧对照区以及病例组与对照组脑内感兴趣区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分析其与CTA变化及临床表现的关系. 结果 35例患者中有28例(80%)在CT灌注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MTT图上发现灌注异常区28例,CBF图上发现23例,而CBV图上仅15例;另外7例患者在所有灌注参数图上均未发现灌注异常区.35例患者中CTPI、CTA出现异常的对应关系存在以下4种情况:(1)CTPI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显示其责任血管者有25例(71%),包括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16例、血管多发软斑块13例、颈内动脉系统发育不良6例,并有多种病因共存现象.(2)CTPI发现灌注异常,而CTA未发现责任血管者有3例(9%).(3)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而CTA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有3例(9%).(4)CTPI未发现灌注异常且CTA未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管异常者有4例(11%). 结论 MTT是颈内动脉系统TIA在CTPI检查中敏感、主要的指标,而CBF、CBV的变化可反映患者不同的病理生理学状态.颈内动脉系统的低灌注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多发粥样硬化斑块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CTPI与CTA联合应用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诊断提供了直接客观的影像学信息,并可以为TIA的个体化诊疗提供重要依据.

  • 64排螺旋CTA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探讨

    作者:叶华卫;李宏伟;宋彧;周永生;吴良贵;于辉天;王刚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 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评价意义

    作者:赵兵;杨华;刘健;钟鸣;谭显西;张明升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方便、安全、可靠的评价方法 ,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术后评价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显微手术夹闭52例,术后采用3D-CTA随访手术患者20例,其中多发动脉瘤1例,动脉瘤数21个(前交通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M3段1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部1个),随访2~38周,平均(15±11)周,观察术后瘤夹位置,载瘤动脉近段与远段通畅情况,瘤体及瘤颈残留等. 结果 3D-CTA显示动脉瘤夹位置良好19例,瘤央冈合并弹簧圈放射状伪影难以准确显示1例:载瘤动脉近段及远段通畅良好20例,可清楚分辨出瘤夹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未发现动脉瘤体残留. 结论 3D-CTA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评价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640 条记录 25/32 页 « 12...2223242526272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