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SCT与DSA对下肢血管狭窄、闭塞的比较研究

    作者:郑新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下肢动脉检查结果为对照标准,探讨MSCT的CTA检查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中对不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类型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临床及(或超声)提示有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病例72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21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5.3±6.8岁.所有患者行64排CT直接去骨CTA(DE-BR-CTA)检查,获取容积再现及大密度投影图像,2周内行DSA检查,并将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对照.使用Kappa分析的统计方法分别进行DSA与CTA的一致性评估.结果:大腿段主要血管的DSA和CTA比较,Kappa值为0.912.小腿段主要血管比较,Kappa值为0.862.足部主要血管比较,Kappa值0.692.结论:MSCTA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中,大腿段,小腿段主要血管的狭窄闭塞判断与DSA结果比较一致性良好,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有重要诊断价值;对足部血管的一致性较差.

  • 多层螺旋CT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黄旅辉;陈世达;李冲云;蔡勇;李穗燕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2例先行CT平扫检查,然后行CTA检查,在工作站上行容积再现、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等血管重建分析.结果:26例表现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脑梗死,1例一侧大脑发育不良,2例脑实质未见明确异常.MS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的颅内动脉,并可较好的显示侧支血管网,可以较好辨别脑动脉硬化与烟雾病所致的血管狭窄.其中4例显示合并动脉瘤.结论;MSCTA既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病变,又可以显示烟雾病的脑实质病变,特别是脑出血性病变.容积再现(VR)重建可以获得清晰的血管三维立体图像,较好地显示颅底烟雾状血管,观察血管与周围结构关系.而MIP和MPR重建侧在显示细小血管方面较好.MSCTA是怀疑此病的很好无创检查方法.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S斑块超声、CT血管造影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唐焱;周宏;罗光华;周佳;蒋迪;谢佩含;游咏;刘红雨;刘进才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CTA)的影像表现,分析ICS患者CAS斑块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575例ICS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CTA资料,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ICS CAS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CTA结果几乎完全一致,Kappa值为0.867.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脂、年龄均为ICS患者CAS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x2=46.000,15.018,52.61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脂是ICS患者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准确性高,对CAS斑块筛查与CTA结果几乎完全一致.高血脂是CAS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应对高血脂患者进行降血脂治疗以及饮食控制,进而避免CAS发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影像学评估

    作者:周佩洋;高平;王普清;曹治华;王璞;黄瓅;冯玉华;张贵斌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ICAS)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症状性ICAS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低剂量组(10 mg/d)、标准剂量组(20 mg/d)和强化组(40 mg/d),每组患者各40例.临床随访52周,观察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变化,评价强化降脂疗效.结果 三组在治疗后26周和52周,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对达峰时间(rTT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强化组rTTP与治疗前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组平均狭窄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后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他汀强化降脂治疗(40 mg/d)可以降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提高脑血管的血流灌注.

  • 低血糖脑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分析

    作者:余爱勇;赵迎春

    目的 探讨低血糖脑病(HE)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 比较HE组(29例)和TIA组(43例)的临床症状、生化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HE组在半球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包括意识障碍(69.0%)和反应迟钝(24.1%)高于TIA组(27.9%和16.3%).TIA组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包括肢体无力(62.8%)和感觉障碍(69.7%)高于HE组(24.1%和13.8%).HE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较TI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E组颈动脉内膜增厚、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比例较TIA组高;HE组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总积分较TI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CT血管造影显示HE组较TIA组血管狭窄受累多(82.8% vs.51.2%);中度狭窄(24.1% vs.14.0%)、重度狭窄(17.2% vs.7.0%)和闭塞(13.8% vs.7.0%)比例高;累及2支血管(24.1%vs.11.6%)和3支以上血管(24.1% vs.11.6%)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HE以半球神经功能损害为主,TIA以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为主,HE患者代谢紊乱更严重,颅内血管狭窄受累多,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比例高.

  • 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

    作者:谭长连;李德泰;沈树斌;彭德红;刘军

    回顾性分析64例颅内血管的螺旋CT血管造影(SCTA)的影像,其中8例动脉瘤和4例动静脉血管畸形(AVM)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与SCTA成像对比,6例动脉瘤与其手术结果对比.结果64例SCTA均获成功.其中显示动脉瘤26例;AVM8例,6例较大AVM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均显示良好;脑梗塞5例中,1例一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塞,显示同侧颈内动脉阻塞;其余29例的SCTA未见异常血管改变.8例动脉瘤和4例AVM的DSA检查及6例动脉瘤进行手术者,其SCTA表现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提示SCTA是一种检查颅内血管疾病的无创而有效的方法.

  • 双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诊断下肢软组织肿瘤

    作者:方先来;贝抗胜;孟志华;李少明;张德;石广兴;徐彤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A及多模式三维重建(MM3DR)诊断下肢软组织肿瘤(LSTT)的价值.方法48例患者以2.0~3.5mL/s从前臂静脉注射含300mgI/mL造影剂(优维显等)80~140mL,延时40~65s行下肢节段性扫描;准直3~7mmHQ,螺距1.2~1.5,1.5~3.5mm间距后重建;资源图像输入AW4.0工作站作MM3DR.28例作动态增强扫描并绘出时间-密度曲线图(TDC).结果良、恶性肿瘤各为18、30例,其中37例为富血供性肿瘤(占77%);22例恶性肿瘤实体部分增强呈速升-速降型TDC改变,包括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各6、6、4、3、2和1例.CTA与手术病理对照诊断LST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90%、100%和83%.结论LSTT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A及TDC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意义.

  • 缺血性脑血管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中的影像学评价

    作者:张媚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型术(pecutaneous tramt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3年5月~2007年2月的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CDFI(颈内动脉、椎动脉颅外段)和TCD检查,同时行DSA检查,对有手术指征的47例患者行PTAS.将CDFI和TCD与DSA的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变血管不同将结果 分为大脑中动脉(MCA)组、颈内动脉(ICA)组、椎动脉(VA)组、及锁骨下动脉(SUB-A)组.以DSA为术前筛查诊断标准,评价CDFI及TCD、CTA在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DFI对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100%、100%和98.26%、95.56%.TCD检测MCA、vA、SUB-A各组血管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9.50%、95.00%和97.70%、91.30%以及99.51%、94.12%,CTA检测V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并能检查VA全段及相应的骨性结构.结论 CDFI和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采取CDFI和TCD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性治疗的筛选手段,CTA在椎动脉成像中有其特殊的优势,可作为首选的筛查方式.

  • 3D-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郑恩烨;都继成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诊治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4例脑血管病行CTA检查,采用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脑血管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CTA终诊断脑动脉瘤24例,脑动脉畸形9例,大脑中动脉梗死11例,脑室先天变异3例,3例为烟雾病.1例DSA诊断的小动脉瘤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异常,有3例两项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以DSA为金标准,计算16层螺旋CTA对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价值,CTA检测脑血管病的灵敏度为97.9%(48/49),特异度为75.0%(3/4),准确性为98.1%(53/54).结论 CTA是有效的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诊治价值,可作为脑血管病患者DSA诊疗前重要的筛查技术.

  • 1000例螺旋CT胸部扫描方法与扫描技术分析

    作者:童石铭;刘辉;袁述文

    目的分析螺旋ET胸部扫描方法及扫描技术对疾病的诊断价值,以便减少病人x线照射量及经济负担,且不影响诊断要求.方法随机分析1000例胸部螺旋CT扫描的病例.常规扫描927例,其中单纯平扫155例,直接增强扫描747例,平扫加增强25例.血管造影73例.常规扫描中加做高分辨CT105例、薄层扫描86例、动态扫描6例、支气管成像40例.结果不同的扫描方法和扫描技术适用于不同的疾病.选择恰当的扫描方法及扫描技术,可减少病人x线照射,并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结论在工作中应根据临床要求和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扫描方法及扫描技术.

  • 64排螺旋CT诊治颌面部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

    作者:麦栩榆

    目的 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在颌面部血管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对6例颌面部血管畸形病例,行64排螺旋管CT平扫、CT血管造影(CTA)以及三维重建,评估各个图象显示病灶的效果.结果 6例患者的CT平扫片均显示病变呈边缘欠清的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明显结构状强化,伴异常血管影.CTA可以清楚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 64排螺旋CT能准确、直观地显示颌面部畸形的形态特点,对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 CTA对大脑中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评估

    作者:张广玉;高建梅;冯梅;王艳玲;米玉霞;尚万余

    目的:研究探讨CT血管造影诊断大脑中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准确性和以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29例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患者(可评支架共有35枚)以及支架近端、中段及远端共175节段,分别接受16层CT血管造影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CTA的诊断效果和价值.结果:CTA清楚显示了动脉支架植入的部位、支架长短、支架部位动脉狭窄情况和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CTA发现支架内引起狭窄病变25处,其中钙化病变4处,非钙化病变21处;支架近端狭窄13例,中段狭窄6例,远端狭窄6例.DSA发现支架内狭窄病变28处,其中钙化病变6处,非钙化病变22处;支架近端狭窄15例,中段狭窄7例,远端狭窄6例.DSA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内狭窄28节段,CTA正确诊断24节段,漏诊4节段,敏感性85.7%,准确率95.1%.结论:CTA能有效显示大脑中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情况,能准确判断狭窄部位及病变性质.

  • 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陈仲良

    目的:比较分析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潮州市人民医院就诊且经临床诊断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其临床资料,全部患者皆行MR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所得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R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两种方法所得诊断符合率的差异.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MR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8.6%、83.8%和81.1%,CT血管造影、MR血管成像诊断符合率皆要低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T血管造影、MR血管成像两者间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在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直径<3mm的动脉瘤检出率明显要比MR血管成像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血管造影、MR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皆有较高应用价值,CT血管造影显示效果较好、但MR血管成像有无辐射等应用优点,建议临床合理选用.

  • 320排容积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伟锋;杨蕊梦;龙大宏;江新青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2月-2013年12月间具有完整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于起病3d内完成320排容积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价320排容积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颅脑动脉瘤阳性63例,CTA漏诊1例,病灶位于大脑后交通动脉.320排容积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41%、100%.按部位统计动脉瘤数量结果如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大脑前动脉26例,大脑中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8例,大脑前交通动脉10例,大脑后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6例.动脉瘤瘤径为2~22 mm.在CTA上,动脉瘤的瘤体位置、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结构的空间关系均能较满意的显示,均与DSA结果相符.结论 320排容积CTA诊断颅脑动脉瘤具有较高敏感性,能准确检出颅内的微小动脉瘤,对动脉瘤的空间解剖关系显示更具优势.因此,在临床工作中,320排容积CTA可以成为颅脑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 CTA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血管管径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房文皓;吕发金;展群岭;张丽娟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中阈值、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中窗宽及窗位、视野(Field of view,FOV)对血管管径测量的影响及相关关系.方法:建立9个不同密度的血管模型,使用不同的FOV、阈值(VR)、窗宽(MIP)测鼍不同密度血管模型管径,分析标准阈值、窗宽与血管模型管径的关系,并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病例30例的窗宽及窗位,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R重建,阈值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负相关(r=-0.847,P=0.000);MIP重建,窗宽和血管模型管径呈明显正相关(r=0.983.P=0.000):FOV和血管模型管径无相关性(r=-0.042,P=0.381).临床脑血管CTA MIP重建窗宽明显增宽,夸大了血管真实管径.结论:CTA血管管径测量的准确性受VR重建阈值、MIP重建窗宽窗位的影响,根据血管内对比剂密度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整,保证测量血管管径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琦;吴景全;罗天友;黄兴涛;李信友;刘历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研究右肋间支气管动脉三维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咯血,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或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32例行胸部增强扫描,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的病例,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等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右支气管动脉及肋问后动脉的相关解剖学特征.结果:68.9%(91例)右支气管动脉源自肋间后动脉,除1例与左侧第4肋间后动脉共干外,其余90例均与右侧肋间后动脉共干;右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后动脉的共干类型有8种,为常见的是与右侧第3肋问后动脉共干;共干起点多平对T5~T6椎体,除1例起源于主动脉弓外,其余90例均起源于降主动脉右侧壁;以降主动脉血流方向为顺行方向,肋间一支气管动脉干与降主动脉间平均逆行角度为102.6°;共干起点与支气管动脉起点间距为0.3~4.2 cm不等,平均间距为2.3 cm;右支气管动脉从肋间-支气管动脉干上发出方式多样,与远侧肋间后动脉可呈锐角、直角,甚至钝角,平均夹角为90.7°;所有肋间支气管动脉开口对应于T4~T6椎体范围,且多位于椎体正前方,向两侧均不超过肋骨小头,其开口与肋骨小头平均问距为4.1cm.结论:右肋间支气管动脉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评价.

  • 基于改进活动窄带模型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图像分割

    作者:张梦璐;杨孝平

    冠状动脉分割与狭窄分级、斑块检测等密切相关,是血管病变研究中的重要步骤.针对血管灰度不均和对比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活动窄带和符号压力函数水平集的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分割方法.首先对初始轮廓做形态学膨胀和腐蚀运算,以构建活动窄带限定轮廓曲线的演化区域;其次在活动窄带区域内构造局部符号压力函数,用水平集算法使初始轮廓收敛至准确轮廓;后利用形态学闭运算平滑曲线.通过利用活动窄带将图像区域局部化,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克服了灰度不均匀性,促进轮廓曲线演化到细小的血管末梢和狭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分割方法相比,能够更加有效准确地分割出冠状动脉,为血管病变的研究提供支持.

  • MSCTA在诊断内脏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小舟;费西平;张应和;范真真;梁晓芬;陈翠英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内脏动脉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CT增强扫描资料,采用容积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多平面重建(MPR)行血管重建.结果 42例患者中,共发现58个动脉瘤,均清晰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其中脾动脉瘤27个(46.6%),肝动脉瘤6个(10.3%),肾动脉瘤10个(17.2%),肠系膜动脉瘤7个(12.1%),腹腔动脉瘤8个(13.8%),3个破裂(5.2%),8个合并显示载瘤动脉狭窄(13.8%).结论 MSCTA能准确诊断内脏动脉瘤及伴发或继发性改变.

  • 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提高头颅CTA成像质量及潜在优化对比剂应用初探

    作者:廖海;邓德茂;陈文福;李家言;袁文昭;武莹莹;袁捷;陈加军;陈燕静

    目的:初步探讨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对提高头颅CTA成像质量的价值,并寻求一种潜在优化对比剂应用的方法。方法疑脑血管病变的43例患者行头颅能谱CTA检查,获得质量控制(QC)、70 keV及佳对比信噪比(CNR)单能量3组图像。分别测定3组图像的CNR、噪声及脑动脉CT值,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3组图像间的脑动脉CT值、CNR、噪声差异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3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比较用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佳CNR单能量组的CNR、噪声、图像质量评分均高,3组图像间CNR、噪声、图像质量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佳CNR单能量组脑动脉CT值高,其CT值是QC组的2.1倍,与70 keV、Q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0 keV、QC间脑动脉CT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佳单能量技术能显著提高头颅CTA的图像质量和脑动脉CT值,间接提升血管中碘的相对浓度,为潜在优化对比剂的用量、浓度及注射流率提供了基础。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CTA评价大脑动脉的可行性

    作者:方林;王秋霞;陈世贵

    目的:探讨64层MSCT 80 kV扫描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CTA评价大脑动脉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8月~2013年6月间住院拟做大脑动脉检查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Ⅰ组(使用120 kV CT扫描和注射80 ml碘海醇)和Ⅱ组(使用80 kV CT扫描和注射50 ml碘海醇加30 ml生理盐水)。其中Ⅰ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7~76岁,中位年龄63岁,体重40~71 kg),Ⅱ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36~74岁,中位年龄59岁,体重38~73 kg)。扫描后测量CTA图像中大脑中动脉M1段及基底动脉内的CT值、横轴位图像噪声及信噪比,并对大脑Willis环的VR三维图像进行3级评分;记录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和DLP。结果Ⅰ组大脑中动脉M1段和基底动脉的CT值为303.01和302.25和Ⅱ组大脑中动脉M1段和基底动脉的CT值为的307.19和306.38 HU,两组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图像的噪声大于Ⅱ组,但大脑Willis环的显示Ⅱ组稍优于Ⅰ组。结论64层MSCT 80 kV扫描使用50 ml碘对比剂加30 ml生理盐水的CTA成像不仅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碘对比剂用量同时可以保证大脑动脉的图像显示质量,对评价大脑动脉是可行的。

640 条记录 23/32 页 « 12...20212223242526...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