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低双剂量扫描技术在肾动脉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刘晓庚;陆建常;赵凡玉;吴芳

    目的 探讨超低kV值和超低对比剂用量在肾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9例疑为肾血管源性高血压患者行肾动脉CTA检查.根据患者不同体质指数(BMI)选择不同的kV值:BMI<18 kg/m2患者为70 kV,18 kg/m2≤BMI≤22 kg/m2患者为80 kV,22 kg/m2

  • 16层螺旋CT椎动脉成像关键扫描参数的研究

    作者:林益良;莫深;卢家灵;黄发明;张中文;盛国全;冼新源;方培

    目的 对比在不同扫描参数下椎动脉CT血管造影( CTA)的效果,以提高椎动脉CTA图像质量. 方法 60例接受椎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C 3组,分别以90 Hu、120 Hu、150 Hu作为监测阈值采用造影剂自动跟踪扫描技术进行跟踪触发扫描,比较各组内椎动脉起始处(ⅰ点)、第6颈椎横突孔处 (ⅱ点)、椎动脉从枢椎穿出处(ⅲ点)及椎动脉穿出硬脑膜处(ⅳ点)动脉强化CT值及以上监测点同层颈内静脉CT值. 另将40例接受椎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平均分成Ⅰ、Ⅱ两组,分别采取不同层厚与螺距匹配(层厚分别为1 mm、0.5 mm,螺距均为1.5 :1)进行扫描,比较两组椎动脉图像质量的差异. 结果 A、B、C 3 组 CTA 全部获得成功,60 例患者共120 条椎动脉 CT 值减去邻近颈内颈脉 CT 值(CA-CV评分)均为3分. 3组在各监测点的动脉强化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各监测点的同层静脉CT值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阈值升高,静脉CT值明显升高. Ⅰ、Ⅱ两组病例在显示椎动脉CA-CV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对于采用16 层螺旋 CT 行椎动脉成像检查,关键参数设置为阈值90 Hu、层厚1 mm、螺距1.5 :1时,可获得优良的椎动脉图像.

  • 急性颅高压脑死亡的CTA影像探讨

    作者:杨鸿;曹林德;陈卫平;彭湘晖;杨文

    急性颅高压通常由重度脑损伤及大量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引起,在临床上易诱发脑疝及脑干受压而致脑死亡.颅内压监护虽可直接测定颅内压但属有创性检查,且引起颅内感染及出血等并发症高达7.7%[1],在临床上作为常规监护有诸多不便.CT平扫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原发病灶及其颅内继发改变,但无法反映血流灌注情况.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我院8例急性颅高压患者的CT血管造影(CTA)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总结其特性及共性,旨在提高对高颅压的CTA影像认识.

  • 十六层螺旋CT血管造影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卓建平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A检查,并分别完成薄层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遮盖容积重建(SVR)、表面遮盖重建(SSD)四种技术成像.结果 CTA详细显示颈内动脉瘤6例,前交通支动脉瘤5例,后交通支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M2段3例,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技术以SVR佳.结论 颅内动脉瘤CTA重建技术以SVR为主的综合处理显示好.

  • 肺栓塞38 例误诊分析

    作者:代云生

    急性肺动脉栓塞( PE) 在西方国家是常见病,愈来愈多的资料显示PE 在我国并不少见.国内对75140 例外周血管病的分析显示,深静脉炎和静脉曲张分别占周围血管病的11%和9%, 而约50%~70% 的下肢DVT(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发生PE.

  • 低剂量碘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李高忠

    随着头颈部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剂量的“双低剂量”CT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筛查和诊断中,他不但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总碘负荷,而且减少各种潜在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扫描和对比剂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CT检查向着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前进.本文就头颈部“双低剂量”CT血管造影技术在碘对比剂的规范化、科学化应用方面作一综述.

  • CTA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作者:田德名;朱玉胜;周逢春;张扬

    目的:研究CTA对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及其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2月期间因椎基底动脉狭窄在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就诊的1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采用CTA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测定神经功能损伤标志物、炎症反应相关分子、斑块性质相关蛋白酶分子的含量.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后循环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 T IA 组且不稳定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于 T IA 组;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患者血清中NSE、S100B、UCH-L1、GFAP、ICAM-1、VCAM-1、PECAM-1、VE-cadherin、YKL-40、CatS、MMP9、MMP10、ADAMTS12的含量均高于 TIA 组;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纤维斑块患者血清中 NSE、S100B、UCH-L1、GFAP、ICAM-1、VCAM-1、PECAM-1、VE-cadherin、YKL-40、CatS、MMP9、MMP10、ADAM TS12的含量均高于钙化斑块患者,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中 NSE、S100B、UCH-L1、GFAP、ICAM-1、VCAM-1、PECAM-1、VE-cadherin、YKL-40、CatS、MMP9、MMP10、ADAMTS12的含量均高于纤维斑块患者.结论:CTA能够准确评估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且与神经损伤程度、斑块性质变化过程密切相关.

  • CTA、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评价

    作者:畅涛;赵晓平;周振国;王茂德;于勇

    目的:对比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诊断中的价值与优势.方法:对我科2006年7月~2008年6月收治的36例s-SAH患者均进行脑CTA及DSA配对检查.结果:36例中,CTA检查阳性率为72.2%(26/36);DSA检查阳性率为75.0%(27/36),两者无明显差别.其中2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中,CTA扫描只检出1例,而DSA检查2例均被检出.结论:CTA扫描具有三维重建图像特征,安全、准确、快捷、经济,可作为s-SAH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平扫结果进一步选择扫描基线降至枕骨大孔或上移扫描范围,进而提高阳性率,为外科手术定位切除范围提供了显著优势.

  • CT血管造影诊断椎基底动脉畸形1例

    作者:万象新;邢小泉;蒋朝利

    患者,男性,58岁.有高血压病史10年,近年来出现头晕、头痛症状.外院CT平扫疑左桥小脑角区肿瘤,建议来我院CT增强检查.体检:一般情况好,血压:160/96 mmHg.检查前笔者参阅外院CT平扫片,考虑有血管畸形的可能性,所以采用CT血管成像并颅脑增强扫描的方法,把扫描分成两组.

  • CTA指导支气管扩张BAE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钱厚龙;王忠明;黄震萍;王桂红;苏爱琴;李为春;朱银喜

    目的:评价经支气管动脉造影(CTA)指导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BAE)在支气管扩张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支气管扩张喀血患者20例进行BAE,记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支气管动脉、支气管动脉肺外体循环位置、数量;并记录栓塞血管情况及手术时间、曝光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即刻止血及术后72 h内咯血量,部分患者追踪随访半年以上。结果20例患者经DSA造影发现栓塞异常支气管动脉增粗或肺外体循环责任咯血血管70支(其中59支在CTA影像指导下完成),诊断、治疗支气管扩张症34个肺段,即刻止血率为90%,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 CTA的支气管动脉位置、数量等信息有助于指导BAE治疗,术前CTA检查值得临床常规应用。

  • 大脑中动脉M1段解剖与CT血管造影对照研究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赵立辉;左玉强;马利才;邸飞;吴永东;王立忠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解剖结构及其穿支的开口位置,为该段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24例头颅标本作为解剖组,经双侧翼点入路进行解剖,观察大脑中动脉M1段的解剖结构及其穿支;同时选取张家口市第一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45例无明确脑部血管病变患者的脑血管CT血管造影(CTA)资料作为CTA组,观察大脑中动脉M1段的影像解剖及穿支开口位置.结果 解剖组及CTA组所测量大脑中动脉M1段的长度、管径分别为(12.44±1.74)mm、(3.00±0.23)mm和(10.13±2.42)mm、(2.23±0.25)mm,两组测量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TA组显示男性大脑中动脉M1段管径平均值为(2.31±0.24)mm,大于女性组的(2.15±0.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M1段的解剖与CTA影像解剖对照有助于该段血管病变介入治疗时支架类型和支架置入部位的选择,对防止介入术后中央支供血区域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 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患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兴锋;周秀梅;冯霞

    目的 考察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患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行CABG的1 60例患者术后行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2次检查的间隔时间小于或等于3个月.采用双源CT,以CAG结果为参照标准,分析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大于或等于50%和闭塞的敏感度、1-特异性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1)160例患者共计搭桥血管440支,其中动脉挢147支和大隐静脉桥293支.(2)以CAG结果为参照标准,搭桥血管总通畅率为67.3%(296/440).动脉桥血管通畅率为77.6%(114/147),显著高于静脉桥的62.1%(182/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CAG诊断比较,CTA诊断冠状动脉搭桥血管大于或等于50%狭窄的敏感度为82.6%,1-特异性为88.8%,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搭桥血管闭塞的敏感度为86.8%,卜特异性为91.9%,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4)与CAG诊断比较,CTA诊断固有冠状动脉大于或等于50%狭窄的敏感度为75.8%,1-特异性为82.9%,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固有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度为77.9%,1-特异性为82.2%,ROC曲线下面积为0.800.结论 CABG术后CTA评价搭桥血管狭窄和闭塞的敏感度和卜特异性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一种简单、安全及无创的检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探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超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患有颈椎病的患者80例,分别对患者行X线平片(X-Ray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 T )、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合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这5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都在90%以上,同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像各有不同,X线平片检查适用于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检查,CT 和MRI检查都适用于脊髓型的颈椎病检查,CTA和MRA检查更适用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检查。另外还发现针对食道压迫型的颈椎病检查可以采用X线平片检查结合食道造影。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采用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案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缩短临床诊断时间,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治疗。

  •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CTA诊断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价值

    作者:印淑均;王敏;邹文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部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A观察58例颈部动脉常见病变患者的颈动脉,共计464个节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在颈部动脉病变检出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64个节段中,DSA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分别为106、79、28、7、5个节段;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上述病变分别为102、70、26、6、5个节段,共计209个节段;CTA诊断上述病变为96、77、27、7、5个节段,共计212个节段;彩色多普勒联合CTA对颈部动脉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为99.6%、87.5%,均高于单一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动脉硬化斑块较CTA有更高的敏感性,CTA对动脉轻度狭窄有更高的敏感性,两种技术联合应用诊断颈部动脉疾病可以有效互补.

  • 盐酸戊乙奎醚在CT血管造影检查中对受检者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田思思;赵晶;赵辉;孔文基;赵宏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在心脏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对受检者心率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拟行CTA检查的受检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受检者给予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0.8 mg,ivgtt,若30 min内无效则再次追加0.5 mg;对照组受检者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50 mg,po,若30 min内无效则再次加服20 mg。观察两组受检者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DCG)的心率水平、心率变异功率指标、HRV时域参数、心率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给药前,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者给药后1、5、10 min的常规心电图和1、5、10、20 min的DCG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药后1、5、10、20 min的心率变异总功率(TP)、低频(LF)及给药后5、10、20 min的高频(HF)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者HRV时域参数变化除5 min交感或迷走神经窦性RR间期标准差均值外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将心率控制至70次/min所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CTA检查过程中心率波动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检查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在给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明显减慢CTA检查者心率,且控制心率时间较短、维持时间较长、心率波动较小,可用于CTA检查前,安全性较高。

  • 16层CT脑血管容积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滕才钧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容积成像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临床怀疑脑血管性疾病患者的16层CT脑血管成像(CTA)资料,并与数字减影(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或手术病理对照.结果:52例中,脑动脉瘤33例,16层CT容积成像清晰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生长方向、瘤颈特征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瘤体与相邻血管和颅骨的三维结构关系,优于DSA.脑血管畸形8例,16层CT容积成像并显示畸形血管团的形态、范围大小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形态及数量.烟雾病2例,16层CT容积成像显示闭塞血管近段及颅底异常增生侧枝血管.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数字减影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吕发金;罗天友;谢鹏;张志伟;沈云;牟君;廖静敏;方维东;陈垦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用颅底骨血管模型,16层螺旋cT(Brightspeed elite)扫描:1)轴位螺旋和非螺旋同一参数重复10次扫描;(2)两组同样的参数放在同一序列内,曝光间隔时间不同(2.3s,3.5s,4.1s,4.7s,5.9s;4s,5s,6s,7s,8s)和采集层数不同(32,41,48,51,55;60,64,72,77,80),各重复1次扫描;(3)模拟注药后按(2)的参数扫描,采集80层,曝光间隔时间为2.4s,重复5次扫描.结果:非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100%,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20%;同一序列相同两组扫描,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成功率为100%,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不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均不成功.不同采集层数减影成功率为85%,不成功扫描重复后完全减影.模拟注药后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9s,5次减影成功率为100%,得到清晰的减影"血管"图像.结论:球管曝光起始位置是影响DSCT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控制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球管转速的整数倍可确保球管曝光起始位置相同;探测器的使用宽度不影响DSCTA的图像质量.

    关键词: CT CT血管造影
  • 18例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颈脊髓前动脉CT血管造影观察

    作者:王洪岗;张正丰

    目的 观察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前动脉情况以及脊髓前动脉情况与神经学症状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采用64排螺旋CT机对18例颈髓损伤患者行脊髓前动脉造影;通过ADW 4.3软件进行图像处理,采用双斜位MPR观察局部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伤后5~10d,13例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例未行手术,平均随访11个月.结果 除1例刀割伤患者,其余17例患者颈脊髓前动脉均显影,2例患者在行脊髓前动脉CT血管造影时前根动脉显影,未见中央动脉显影;1例前动脉断裂者随访13个月后神经学症状无缓解,17例脊髓前动脉无断裂者神经学症状改善情况各不相同.结论 脊髓前动脉CT血管造影是观察评估脊髓损伤后脊髓前动脉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颈脊髓损伤患者脊髓前动脉不易受损,脊髓损伤后临床表现、后期神经功能恢复与脊髓前动脉无直接关系.

  • 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CT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价值

    作者:李琦;吴景全;罗天友;吕发金;欧阳羽;李信友;黄兴涛;刘历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63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3例(其中明确病理学证实37例,临床综合诊断6例)及正常对照20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f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及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43例原发性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BA供血,其中8例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所有供血BA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单支供血型22例(51.2%),8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不同程度扩张迂曲,14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及分支均扩张迂曲,走向或走行至病灶内;多支供血型13例(30.2%),表现为2支或多支BA供血病灶,相互交通吻合形成血管网;多种动脉供血型8例(18.6%),表现为BA和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结论 原发性肺癌以BA供血为主,可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64层螺旋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

  • 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尤云峰;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万兵

    目的 探讨CTA减影技术对于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或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回顾性分析我科20例确诊(经DSA或和手术证实)脑静脉系统病变患者CTA减影图像质量,并比较常规CTA与减影CTA显示病变的能力.结果 经CTA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4例,静脉畸形患者8例,肿瘤累及静脉窦患者5例,外伤累及静脉窦患者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1例.20例患者减影CTA病变显示率为95%,优于常规CTA;90%病例减影图像质量优良,血管清晰显示,少数因头部轻微运动,颅骨及颅底骨未能完全减影,通过结合各种三维重建方法(VR、MIP、MPR),不影响诊断.结论 CTA减影技术诊断脑静脉系统病变可行、有效.

640 条记录 27/32 页 « 12...24252627282930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