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供的三维可视化重建研究

    作者:卿黎明;胡懿郃;唐举玉;吴攀峰;俞芳;梁捷予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供的三维可视化重建可行性. 方法 以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CT血管造影技术获取双下肢二维断层图像数据,应用Mimics软件对腓肠内侧动脉结构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利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记录腓肠内侧动脉的起始位置、起始部血管外径、血管走行、穿支穿深筋膜的位置、穿支数目及皮瓣血管蒂大可切取长度. 结果 利用Mimics软件成功重建腓肠内侧动脉三维可视化重建模型,能清晰显示腓肠内侧动脉的分布、走行及穿支在体表皮肤穿出位置.6侧下肢均发现腓肠内侧动脉,起始于腘动脉,起始部外径为1.9~2.7 mm,平均2.3 mm.共观测到肌皮穿支13支,每侧1~3支,穿支集中出现在距腘窝皱褶以远6.2~15.0 cm、距后正中线内侧2.5~4.2 cm范围内.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蒂大可切取长度为10.2~13.8 cm,平均11.8 cm. 结论 基于数字化技术可以提供腓肠内侧动脉三维动态解剖,为临床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个性化评估及皮瓣切取提供依据.

  • 股前外侧肌皮瓣及CT血管造影在修复中晚期口底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罗世洪;肖金刚;孙黎波;张力;曾梁楠;夏德林;周航宇;张磊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在中晚期口底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治疗效果及CT血管造影(CTA)定位股前外侧肌皮瓣穿支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中晚期口底癌患者在施行口底癌根治性切除术同时运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行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术前应用CTA定位旋股外侧动脉及穿支血管。结果16例患者术前CTA定位的穿支血管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6~36个月,患者的口底、舌外形恢复良好,张口度理想,吞咽及语言功能满意,供区无明显后遗症,肿瘤局部无复发,其中1例患者(T4N2M0期)在术后10个月因发生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 CTA能精确定位旋股外侧动脉及穿支血管,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修复重建中晚期口底癌术后组织缺损的理想选择。

  • 多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在椎管区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

    作者:耿保伟;李平;杨福兵

    椎管区是人体解剖结构和血液循环复杂的部位之一,该区病变在外科手术治疗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术后并发症较多.由于脊髓的血液供应容易受到诸如椎管肿瘤、脊髓血管病变、创伤、主动脉动脉瘤或手术治疗的影响,导致脊髓供血不足,甚至截瘫,因此术前明确脊髓血管情况、病变的大小、体积、范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等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1].

  • 低管电压、等渗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颈部CTA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勤勤;曾国飞;杨华

    目的:探讨"双低"扫描技术(低管电压及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颈部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20例,A、B为低浓度对比剂组:对比剂为碘克沙醇(碘浓度为270 mgI/mL),A组管电压80 kV,B组管电压100 kV;C组为常规高浓度对比剂对照组:对比剂为碘帕醇(碘浓度为370 mgI/mL),管电压为120 kV;3组管电流均采用350 mA.对比3组中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CT值及颈总动脉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值,同时测量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碘摄入量.结果:所有患者的颈动脉及其分支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的CT值分别为:A组(541.37±53.23、612.28±71.69、575.94±75.09、348.11±27.07)HU,B组(470.75±66.32、557.00±95.48、533.75±65.00、314.00±44.29)HU,C组(423.05±30.02、539.66±66.38、488.38±43.89、294.05±27.23)HU,3组中各支动脉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A组(0.43±0.10)mSv,B组(0.87±0.44)mSv,C组(1.45±0.15)mS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碘量分别为A组(20970.00±679.49)mg,B组为(20790.00±714.35)mg,C组为(28736.67±931.15)mg,A、B组均显著低于C组(P<0.05);A、B、C 3组颈总动脉的SNR值分别为51.19±7.05、49.81±8.19、68.80±5.66,CNR值分别为45.32±8.01、43.90±7.60、58.46±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的主观评分A组为(3.65±0.59)分,B组为(3.80±0.41)分,C组为(3.90±0.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双低CTA检查能在较大幅度降低碘摄入量及辐射剂量的同时获得临床满意的图像,合适管电压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体重指数(BMI).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

    作者:钟唐力;刘启榆;王忠;蒋岚衫;管彬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4月35例行CTA检查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原始数据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重建、大密度投影等方法进行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诊断.结果 35例均可明确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及破裂口部位.Ⅰ型12例,Ⅱ型3例,Ⅲ型20例;累及左锁骨下动脉5例,左颈总动脉2例,无名动脉2例,腹腔干3例,肠系膜上动脉4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2例,右髂总动脉受累6例,左髂总动脉受累8例,其中双侧髂总动脉均受累4例;合并动脉瘤3例;壁内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显示了单一或多发破口.结论 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 16层螺旋CTA后处理技术在儿童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钟唐力;刘启榆;林华;管彬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A( 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在儿童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8例儿童烟雾病病例均行CT平扫及CTA检查,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运用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建( volume rendering,VR)后处理技术成像评价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分支. 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图像分析和诊断. 结果 8例均可明确显示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分支的狭窄和闭塞,并可见脑基底部异常血管网形成,6例呈典型烟雾状改变,其中5例表现为脑梗塞,2例表现为脑软化灶,1例脑实质平扫未见异常. 结论 16层螺旋CTA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儿童烟雾病,对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防止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 CT 灌注成像联合 CT 血管造影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

    作者:钱树森;李文波;林伟;唐康宁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CT 灌注成像及 CT 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分析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 CT 灌注成像及 CT 血管造影资料。结果患侧 MTT 高于镜像区,CBF 低于镜像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BV 与镜像区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Ⅰ期患者 MTT 低于Ⅱ期,CBF 高于Ⅱ期,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CBV 二者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CT 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狭窄31例,其中 CT 灌注成像异常27例,阳性率87.10%;CT 血管造影显示责任血管无狭窄9例,其中 CT 灌注成像异常3例,阳性率33.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 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 TIA 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对 TIA 病因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不同浓度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在多排螺旋CT肝血管成像中的增强效果比较

    作者:张华山;赵师仲;邓建永;刘桂安

    目的 评价两种不同浓度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在多排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中的增强效果.方法 搜集眉山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5月间50例临床怀疑肝胆病变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肝血管造影检查,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25例)对比剂为优维显370mgI/ml; B组(25例)对比剂为碘海醇300 mgI/ml.使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进行重建,分析腹主动脉、腹腔干、门静脉主干及肝实质的增强效果及显示情况.结果 两组腹主动脉、腹腔干、门静脉主干及肝实质的增强效果及血管分级均以A组为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多排螺旋CT肝血管成像中应用高浓度的碘对比剂增强效果优于低浓度的碘对比剂增强效果.

  • 缺血性脑卒中CT血管造影与彩超血流成像价值分析

    作者:殷耀义

    目的 比较CT血管造影与彩超血流成像对缺血性脑卒中颈内动脉形态评估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行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结果为基准,比较CT血管造影、颈部血管彩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钙化的诊断结果.结果 DSA结果:46例共发现92支颈动脉狭窄,其中58支轻度、22支中度、12支重度狭窄;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82.6%(76/92),彩超为84.8%(78/92),二者诊断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T血管造影溃疡斑块检出率为38.6%(39/101),彩超为24.1%(21/87),二者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5);CT血管造影钙化检出率43.5%(20/46),彩超血流成像为23.9%(11/46),二者检出率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可更精确评估颈动脉狭窄与形态,判断斑块性质,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信息.

  • CT血管造影在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陆声;徐永清;严睿;郭海;张元智;李军;孙林辉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 用于背阔肌肌皮瓣移植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例上肢皮肤肌肉缺损需要行背阔肌肌皮瓣移植的患者行3D-CTA 检查,连续螺旋CT扫描,观测胸背动脉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对背阔肌肌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以此结果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结果:背阔肌肌皮瓣的解剖学结构特点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准确反映.结论:重建的图像可以提供正常背阔肌肌皮瓣三维动态解剖,为背阔肌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直观的数字化解剖依据.

  • 超声和CTA在血透患者上肢动静脉造瘘术前后的应用分析

    作者:曾理;郭艳平;蒋利华;张保荣

    目的 探讨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血液透析(HD)患者上肢动静脉造瘘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以术前超声结果(超声组,n=38)或以CT血管造影(CTA)结果(CTA组,n=34)为依据,行上肢动静脉造瘘术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放弃手术率、血管造瘘成功率、术后复查自愿率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 两组放弃手术率、血管造瘘成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组术后复查自愿率明显高于CTA组(P<0.05).随访2年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声技术和CTA技术均在HD患者上肢动静脉造瘘术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影像检查方法,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

  • 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CT血管造影时的护理

    作者:吴雪琴;岑玉坚;崔冰;梁瑞莲;欧洁红;王浩

    目的探讨护理对应用高压注射进行CT血管造影的配合价值.方法选取上肢较粗较直的静脉用12#针头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先推注少量生理盐水和10 mg地塞米松,确认针头、导管与高压注射器系统的紧密连接,根据造影部位遵医嘱进行各种参数设定,整个注射系统处于待机状态.注射前同步在操作台上指令病人做配合动作和注药,直至注射和扫描完毕.结果148例病人成功地进行了CTA检查,检查过程中病人配合良好,CTA图像质量优良,未出现1例严重反应和过敏反应.其中130例患者还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CTA图所显示的血管病变的均得到DSA确认(130/130).结论检查前后对病人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选择粗而直的上肢大静脉穿刺、熟练的穿刺技术、高度的责任心、严格的操作规程等措施,能够使病人有效地配合这项特殊的检查,从而可获得具有确诊价值的CTA图像.

  • 多排螺旋CTA测量不同分型颈动脉分叉角相关参数

    作者:牟俊;王波

    目的:探讨应用多排螺旋CTA图像后处理技术测量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学指标的价值。方法:收集行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没有明显异常的受检者350例,根据TF-AHCB模型颈动脉分叉角分为Ⅰ、Ⅱ及Ⅲ型组;利用医学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颈动脉分叉角(α)、颈总动脉远端内径( A)、颈内动脉膨大近端内径( B)、颈内动脉膨大处内径( C)、颈内动脉膨大远端内径( D)及颈外动脉内径( E)6项指标,观察受检者不同性别及左右侧颈总动脉这6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Ⅰ型α(24.70±11.17)°、A(6.25±0.97)mm、B(6.12±1.42)mm、C (6.81±1.39)mm、D(4.03±0.81)mm、E(3.39±0.97)mm,Ⅱ型α(40.71±15.55)°、A(6.68±0.97)mm、B (6.70±1.41)mm、C(7.82±3.36)mm、D(4.25±0.82)mm、E(3.29±0.75)mm,Ⅲ型α(65.03±16.95)°、A (6.84±1.07)mm、B(7.27±1.78)mm、C(7.82±1.47)mm、D(4.28±0.81)mm、E(3.35±0.85)mm;Ⅰ、Ⅱ、Ⅲ型颈动脉分叉角除E值外均有明显差异( P<0.05),其中α值呈线性正相关;Ⅰ、Ⅱ、Ⅲ型左右侧颈动脉分叉角6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多排螺旋CTA图像后处理技术提供颈动脉分叉角较为可靠的正常参考值。不同分型间颈动脉分叉角呈线性正相关。

  • CT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临床中的应用初探

    作者:马钢;张明;彭远;刘杰;孙敏;惠金明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神经外科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CTA检查42例,在CTA检查3~5d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一步检查,用DSA检查结果与CTA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A发现异常30例;其中脑动脉瘤(CAn)12例、脑动静脉畸形(AVM)8例、颈内动脉病变5例、脑膜瘤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漏1例、小脑血管网织细胞瘤1例,其余12例CTA未能发现异常.与DSA检查结果基本相符合.结论:CTA检查对神经外科疾病尤其对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快捷、无创、准确、立体、经济的检查方法,且对了解肿瘤供血,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 泌尿系肿瘤的CTA及CTU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张要宇

    目的 分析泌尿系肿瘤的CTA及CTU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接收的120例泌尿系肿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临床诊断方案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58例)行IVU+KUB诊断,实验组(62例)行CTA+CTU联合诊断,比对两组诊断准确率,并就实验组辐射剂量予以分析.结果 实验组血管平滑肌脂肪癌(100.00%)、肾癌(100.00%)等肿瘤诊断准确率较之对照组均显著更高(P<0.05).结论 CTA+CTU联合应用扫描泌尿系肿瘤诊断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性,并减少辐射剂量,从而为疾病诊断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良好依据.

  •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评价的应用价值

    作者:蔡银连;李晚君;刘若轩;郭洁文;李阿荣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7月至2016年12月共23例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支架置入术,术后先行CTA检查、后行DSA检查的的影像资料,对置入支架的评价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以DSA为标准,CTA评价置入支架通畅诊断符合率100%、狭窄诊断符合率100%、狭窄程度分级符合率75%、闭塞诊断符合率100%.结论:下肢动脉CTA检查简单易行,可比较准确评估支架的情况,在下肢动脉病变支架植入术后复查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256层CT在LAD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海涛;刘树学;余水全;肖格林

    目的:应用256层CT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对左前降支不同类型的心肌桥(MB)及壁冠状动脉(MCA)的CT影像特点做重点观察,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收集250例行CT冠状造影并诊断为LAD心肌桥患者图像,分为不完全组和完全组MB的平均厚度及长度、MCA、桥前段及桥后段血管管径及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结果:冠脉CTA共显示271处MB,其中不完全组126处MB平均长度16.57-±9.18mm;完全组145处MB平均长度18.35±8.64mm,平均厚度1.79±1.13mm;LAD近段6处,中段173处,远段92处;舒张期及收缩期MCA狭窄变化率不完全组分别为11.40%,完全组分别为26.24%,两组管径狭窄变化率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AS多发生于MB近段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56层CT冠状造影能够对MB及MCA的形态及变化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

  • CT平扫结合CT血管造影诊断大面积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

    作者:庞伟明;覃孟怡;郑泽荣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CT血管造影(CTA)诊断大面积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并采用多层螺旋CT结合CTA诊断大面积急性脑梗塞的3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CT平扫结合CTA诊断大面积急性脑梗塞与单纯CT平扫诊断的诊断率.结果:34例患者中,CT平扫显阳性17例,经CT平扫可见可疑性脑缺血区(大脑中动脉呈现高密度性变化),其诊断率为50%,CT平扫后结合CTA诊断发现患者大脑前动脉闭塞5例,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1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8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大脑前、中动脉同时闭塞6例,CT平扫结合CT血管造影诊断率为100%.CT平扫结合CTA对大面积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率高于CT平扫,差异性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面积急性脑梗塞诊断中,对患者予以CT平扫,在排除其他病变或者脑出血后,应结合CTA成像,提高诊断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特征

    作者:黄柏锋;赖海辉;林强;钟柳城;张法宁;程传虎;肖俊强;曾燕文;杜玉斌

    目的:对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的临床特征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对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内科收治的117例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病程差异分为A组(5年之内)和B组(5年以上),分别为61例、56例,对比分析两组CCTA的临床特征.结果:通过对比分析,B组的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8.4%,明显高于A组的23.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冠状动脉累计病变率,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在早期采取CT血管造影进行冠心病筛查,可提高检出率,加强预防性治疗,临床意义重大.

  • 多种CTA成像方式在头颈动脉偏心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永强;梁琰;焦海霞;陈华丽;李展展

    目的:探讨多种CTA成像方式在头颈动脉偏心性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临床拟诊脑动脉硬化患者的CTA及DSA影像资料,将狭窄动脉分为向心性狭窄组与偏心性狭窄组,再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分为<50%狭窄组及≥50%狭窄组,应用VR、MIP、MPR多种后处理技术分析狭窄部位分布,评价CTA诊断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对头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值为73.1%、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多种CTA后处理方式联合应用并多角度观察可准确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提高其与DSA的符合率.

640 条记录 29/32 页 « 12...24252627282930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