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A诊断腹部创伤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1例

    作者:曹晖;冉启胜;陈金华;曹国强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伴腹胀4个月"于2011年9月25日入我院.平素体质良好,无特殊疾病史,半年前有腹部刀伤的病史,伤后曾经接受肠管吻合术.4个月前逐渐出现胸闷、气促伴腹胀以及左侧下肢浮肿.院外诊断为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经抗结核治疗4个月效果不佳,先后引流腹腔积液55 kg.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尚平稳,两肺呼吸音减弱,无啰音,心音低钝,心率110次/min,左下腹听诊可闻及喷射样血管杂音.左侧下肢肿胀.胸部正位片,左侧肋膈角变钝,心影明显增大,成烧瓶状.初步诊断为:①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②扩张型心肌病并心衰?

  • CT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作者:邹利光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的问世是医学影像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革命.1972年Hounsfield和Ambrose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发表正式论文,宣告CT扫描机的诞生.1974年,美国George Town医学中心工程师Ledley设计了全身CT机,此后CT设备与技术迅猛发展,先后经历了头颅CT、全身CT、螺旋CT和超高速CT等5代CT设备[1].目前已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疾病的检查及诊断.

  • 多层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清荣;刘卫金;邹利光;张冬;戚跃勇;文利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结果 11 例病变均为单发并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多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3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与5例DSA表现基本相似.结论 MSCTA对于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管痉挛期CTA 的分析

    作者:刘明炯;刘永萍;邹婷婷;陈涛;成海龙;朱清

    目的: CT的血管成像(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管痉挛期的诊断及治疗的价值评估。方法运用CTA多层螺旋后处理技术对17例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痉挛期影像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脑实质内出血,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室内出血(脑室内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脑实质血肿破入脑室2例)。脑出血原因动脉瘤7例,动静脉畸形2例,高血压6例,不明原因2例。结果脑动脉主干轻度痉挛的6例,中度痉挛的5例,重度痉挛的3例,另3例未见明显痉挛。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出血痉挛程度较严重,为Ⅲ~Ⅳ级,高血压性脑出血程度较轻,为0~Ⅱ级。结论 CTA的多重后处理技术,能快捷、有效地显示脑出血患者痉挛血管的形态学变化,精确测量狭窄程度并分级,指导临床及时调整诊疗方案,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Brilliance iCTA与DS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方面的对比分析

    作者:刘跃辉;刘海萍;黎雨衫;林一诺;赵宏森;王慧宇;张东威

    目的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考标准,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iCTA)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39例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分别行iCTA与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以诊断颈内动脉的狭窄率30.0%、70.0%为界,探讨iCTA诊断颈内动脉(C1段动脉)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对比iCTA与DSA在动脉狭窄检出率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回归分析.结果 在评价颈内动脉C1段狭窄率方面,iCTA与DSA的检查结果呈正相关(R=0.95,P<0.01);以DSA为金标准,iCTA评价颈内动脉C1段狭窄率大于30.0%和大于70.0%,与DSA检查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3.7%和95.2%;评价颈内动脉C1段狭窄率大于或等于30.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6%、100.0%、100.0%、98.1%;评价颈内动脉C1段狭窄率大于或等于70.0%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8.3%、95.2%、100.0%;iCTA与DSA在检测颈内动脉C1段狭窄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TA基本上可以代替DSA进行颈内动脉C1段狭窄的术前诊断.

  • 利用数字化三维模型评估CTA及MRA腹盆腔血管成像特点的研究

    作者:陈春林;陈兰;刘萍;唐雷;陈斌;李彩霞;段慧;唐连;陈硕臻

    目的 通过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原始图像分别构建腹盆腔血管数字化三维模型,用三维模型评估CTA及MRA对腹盆腔血管显示的差异.方法 采集25例健康青年女性的CTA及MRA原始数据集,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分别构建腹盆腔动静脉血管的三维模型,观察两类模型中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子宫动脉、闭孔动静脉、臀上下动脉及其分支、阴部内动脉、骶正中动静脉、卵巢动静脉、骶前静脉丛的重建情况.并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两类模型中上述血管显示率是否有差异.结果 两种方法对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臀上下动脉、子宫动脉几乎均能达到100%显示,CTA模型对于左右闭孔动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2 9、80%、44%、32%;MRA模型则分别是84%、72%、36%、44%,二者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2、P=0.508、P=0.564、P=0.382).对于骶前静脉丛,包括骶1横静脉、骶2横静脉、骶3横静脉、骶4横静脉,25例CTA模型的显示率分别是4%、8%、0%、4%;而MRA模型的显示率分别是76%、92%、96%、44%,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结论 基于三维模型的观察,MRA对于腹盆腔四级血管的显示率与C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MRA对于骶前血管网的显示优于CTA.

  • 90岁以上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研究

    作者:王峻峰;郁可;钟婷婷;周华东

    目的 探讨90岁以上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回顾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在该院住院诊断为缺血性卒中且已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年龄大于或等于90岁者设为研究组,年龄小于90岁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A影像形态学特点及差异,分析两组患者既往病史、体质量指数、血压、血糖、尿酸、血脂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硬化发生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斑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中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者多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90岁以上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明显增加.

  • CTP联合CTA在慢性脑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群;李铮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在慢性脑缺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7例慢性脑缺血患者行常规颅脑平扫、CTP及CTA检查,测量颅内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值,并分析患者CTA图像。结果37例慢性脑缺血患者中有32例发现脑灌注异常,表现为异常灌注区MTT、TTP值较对侧镜像区明显延长,CBV值较对侧镜像区增高,CBF值较对侧镜像区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83、7.209、2.426、-5.319,P<0.05)。CTA能准确显示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29例,ICA或MCA轻中度狭窄6例,其余2例正常。结论CTP联合CTA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慢性脑缺血存在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血管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CT血管造影和CT灌注对前循环卒中患者梗死体积的预测效果评价

    作者:孟淑春;黄贤会;韩兴军;肖建国;朱丽娜

    目的 探究CT血管造影(CTA)和CT灌注(CTP)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体积的预测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就诊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获取患者一般资料和随访影像检查结果,构建分别包含患者临床特征、平扫CT、CTA、CTP预测因子的4种不同预测模型,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脑梗死存在的预测效果,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比较,采用Tobit回归分析模型对脑梗死体积的预测效果,分析梗死体积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934例患者,632例患者(67.7%)证实发生脑梗死.包含全部预测因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4具有好的梗死存在预测效果,对应的AUC值为0.902.包含全部预测因子的Tobit模型4对脑梗死体积的预测效果佳,R2为0.58.脑梗死体积较大的患者预后越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临床特征和NCCT的CTA与CTP联合预测模型对卒中患者梗死的发生及梗死体积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利于及时制定诊疗方案.

  •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作者:钱惠农;王有刚;朱蕴杰;姜峰

    [目的]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4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CTA检查,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比较两种检查的结果.[结果]11例SAH患者其CTA和DSA均未见异常.37例CTA和DSA结果存在异常患者中,CTA发现37个动脉瘤,DSA发现38个(2例多发性动脉瘤),CTA遗漏2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CTA诊断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91.7%.[结论]64排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 颅内动脉瘤应用CTA及MRA的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罗青

    目的: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情况.结果: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A及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及宽度均准确,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无创伤,有临床推广意义.

  • 颈段脊髓前根动脉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

    作者:谈嘉祺;陈林;郝引;杨华;刘云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在颈段脊髓前根动脉(AR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行头颈部CTA检查患者的ARA显示情况进行分析,观察ARA的起始、走行及分布情况;对20例临床怀疑颈髓缺血要求了解脊髓前动脉(ASA)及ARA情况的患者颈髓CTA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组(CPR)评价颈髓缺血患者ARA的损伤情况.结果 颈髓ARA的数量为1~3支,左右两侧非对称、随机分布,在横突水平起自椎动脉、颈升动脉或颈深动脉.CTA能清楚显示ARA的受压及损伤情况.结论 MDCTA能较准确显示颈段ARA的解剖、走行及损伤情况,对确定功能性根动脉有一定意义.

  • 头颈部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新进展

    作者:刘登平

    近几年随着CT硬件设备及软件的快速发展,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越来越高,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达到与DSA相媲美的水平,尤其近年来发展的高端CT在功能成像及降低剂量等方面又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几年CTA在头颈部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CT 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黄光富

    CT 血管造影(CTA)是一种快速、价格便宜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能检测到瘤体直径<3 mm的颅内动脉瘤.CTA 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部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

  • CT血管造影辅助设计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姚志浩;黄馗;罗世洪;孙黎波;周航宇;吴双江;肖金刚

    目的 探讨应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辅助设计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2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45 ~ 72岁,平均56.8岁.舌癌12例,口颊癌5例,口底癌4例,口咽癌2例;均为鳞状细胞癌.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标准TNM分期:T2N0M08例,T2N1M03例,T2N2M01例,T3N0M04例,T3N1M02例,T3N2M02例,T4N1M02例,T4N2M01例.病程1~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均行CTA检查,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血管及其穿出点体表投影点,辅助设计股前外侧(肌)皮瓣.术中扩大切除肿瘤后,遗留软组织缺损范围为6 cm×4 cm ~ 11 cm×7 cm;并参照术前设计切取皮瓣修复缺损,其中股前外侧薄型皮瓣14例,股前外侧肌皮瓣7例,股前外侧双叶瓣2例;皮瓣切取范围为7 cm×5 cm ~ 12 cm×8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经术前CTA检查,22例明确定位穿支血管穿出股前外侧阔筋膜位置,穿支血管定位率为95.7%(22/23).1例术后第5天出现颌下漏口,经换药后愈合;其余供区及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皮瓣因静脉回流不畅,改为吻合2根静脉,皮瓣顺利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 36个月,平均16.4个月.术后3个月,参照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UW-QOL),制定简化言语功能恢复标准及吞咽功能恢复标准,22例言语及吞咽功能恢复达满意,1例右口底高分化鳞状细胞癌(T4N1M0)言语及吞咽功能达较满意.23例术后受区未见明显组织萎缩,供区未出现运动感觉功能障碍.随访期间,21例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1例术后6个月出现对侧颈淋巴结转移再次手术,术后生存23个月后死亡;1例术后10个月出现远处转移死亡.结论 通过CTA辅助设计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后受区形态及功能恢复理想.

  • 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国栋;徐永清;何晓清;罗浩天;董凯旋;王腾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10月,应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9~47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6例,交通事故伤3例,电烧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4h~ 10d,平均3.5 d.创面部位:虎口2例,拇指指腹3例,示指指腹1例,掌背3例,指背1例.创面范围4 cm×3 cm~8 cm×7 cm,均伴骨骼或肌腱外露.术前首先常规行腹主动脉至双侧胫前、后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初步观察双侧肢体膝关节周围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血管情况,并挑选合适一侧肢体作为供区;然后,将CTA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三维重建穿支血管、骨骼、皮肤,并根据创面大小动态模拟皮瓣设计、切取过程.术中根据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 10 cm×8 cm.9例供区直接缝合,1例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除3例患者外侧腓肠浅动脉较细,术中改为内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切取皮瓣修复创面.术后24h1例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按关节总活动度(TAM)评价标准评定手部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 CTA结合Mimics 15.0软件能实现术前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个体化、精确化设计,降低了手术风险.

  • 数字化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范新宇;罗浩天;王腾;董凯旋;余开富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9月,应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手足创面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2岁,平均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机器压轧伤6例,烫伤1例,动物咬伤后皮肤软组织坏死1例.缺损部位:足背5例,踝周4例,足底1例,前臂及手部6例.伤后至入院时间2h~45d,平均14.3 d.创面均伴骨及肌腱外露,缺损范围9.0 cm×4.0 cm~29.0 cm×8.5 cm.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初步挑选合适的穿支及供区;将CTA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进行主要穿支点定位及股前外侧皮瓣设计,并模拟手术切取.手术按照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11 cm×5 cm~31 cm×10 cm.供区直接缝合14例,植皮2例.结果 术前经Mimics15.0软件重建后明确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降支的起始位置、起始部血管管径、血管走行、血管蒂大可切取长度,与术中实际观察均一致;均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修复.术后1例皮瓣发生血管危象;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7个月,平均9个月.15例皮瓣外形良好,1例因皮瓣臃肿行二期修薄术.末次随访时,6例手部功能按关节总活动度(TAM)评分,获优3例,良2例,可1例;10例足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5例,良3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81.25%.结论 CTA结合Mimics15.0软件能实现术前股前外侧皮瓣个体化设计,降低了手术风险.

  • 延伸蒂部的腹直肌肌皮瓣修复颈胸部创面的研究

    作者:张佳琦;张金明;梁伟强;冀晨阳;潘淑娟;陈宇宏;高守铨;姚媛媛

    目的 通过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三维重建测量肋软骨宽度、厚度以及肋间隙距离,探讨采用截断下位肋软骨延伸蒂部的腹直肌肌皮瓣修复颈胸部创面的可行性.方法 以2013年7月-12月行胸部CTA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4~70岁,平均56岁.于CTA三维重建图像上测量第3~7肋软骨宽度、厚度以及第3~6肋肋间隙距离,计算顺序截断第7、6、5、4肋软骨后蒂部延伸长度.2012年7月-2013年11月,采用该方法延长带蒂腹直肌肌皮瓣的蒂部后修复4例颈胸部创面.结果 常规方法切取腹直肌肌皮瓣蒂部长度约为6 cm;按顺序截断左侧第7、6、5、4肋软骨后,皮瓣蒂部可平均延长4.07、7.99、12.50、17.48 cm;按顺序截断右侧第7、6、5、4肋软骨后,皮瓣蒂部平均延长4.63、10.82、16.64、22.05 cm.临床应用4例中,术后3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成活.除1例失访外,其余3例均获随访6个月,皮瓣外观、质地均较满意.结论 截断下位肋软骨可以延伸带蒂腹直肌肌皮瓣的蒂部,能满足修复颈胸部创面的要求.

  • CT血管造影技术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方成;胡永成;黄洪超;夏群;陈晓鹏;袁斌斌;何鑫;王鹏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22例,女14例;年龄25~83岁,平均46岁.病灶部位:骶尾部17例,髂骨12例,耻骨5例,股骨近端2例.术前行CTA测量腹主动脉外径、髂总动脉外径以及低位肾动脉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距离,三维重建CTA标记低位肾动脉开口及腹主动脉分叉与脊柱椎体(骨性标志)解剖关系.根据观测结果选择合适型号的球囊以及指导术中球囊定位,均于球囊临时阻断术下彻底切除肿瘤. 结果 CTA测量示腹主动脉外径为(1.545±0.248)cm,髂总动脉外径为(1.060±0.205)cm,低位肾动脉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距离为(10.818±1.165)cm.三维重建CTA示,低位肾动脉开口于L1椎体为主(16例,44.4%),腹主动脉分叉于L4椎体为主(22例,61.1%).术中均有效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例球囊充起后血压显著增高,l例拔出球囊后左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手术时间118~311 min;术中出血量200~1 800mL,21例患者输血,输血量400~l 200 mL;累积动脉阻断时间为40~136min.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44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个月,按照Enneking提出的骨肿瘤外科治疗后功能评定标准,获优9例,良20例,可5例,差2例.术后10例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2例肿瘤复发,3例死亡. 结论 CTA及三维重建能精确测量髂总动脉外径、腹主动脉外径及低位肾动脉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距离,可指导球囊型号选择以及术中球囊定位.骨肿瘤术中应用CTA辅助下球囊临时阻断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保持术野清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肿瘤复发率.

  • CT血管造影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撕脱伤创面中的应用

    作者:何永静;王继华;杨云;刘垠;张景波;朱礼昆;郭树忠;朱剑萍;刘红莉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撕脱伤伴大面积颅骨外露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10月-2012年6月,收治9例严重头皮撕脱伤伴大面积颅骨外露女性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6例,交通事故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其中3例伤后行头皮原位回植后坏死,6例行清创包扎.伤后至入院时间8h~7d,平均1d.头皮撕脱范围为头皮面积的75%~90%,平均81%;颅骨外露范围为头皮面积的55%~70%,平均63%;2例伴单侧耳廓撕脱.术前对面颈部及背部血管行CTA及三维重建,分析颞浅动、静脉,面动脉,颈外静脉和胸背动、静脉解剖结构并测量管径.根据CTA检查结果,7例以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2例以背阔肌肌瓣联合植皮修复.7例患者根据术前设计顺利完成手术;2例术前颞浅血管显示较差者,以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与相关血管吻合.背阔肌皮瓣切取范围20 cm×14 cm~25 cm×20 cm,供区减张缝合后植皮修复;肌瓣切取面积分别为23 cm×16 cm及16cm×10cm,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中血管管径测量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较小,不影响血管吻合.手术时间6~8 h,平均6.5h.术后背阔肌肌(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皮肤无破溃.结论 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头皮撕脱伤伴大面积颅骨外露创面时,术前可行CTA检查明确供、受区可供吻合的血管解剖结构及管径,指导手术方案设计及实施,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

640 条记录 28/32 页 « 12...24252627282930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