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勃起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人口的老龄化已是大势所趋。根据老年病学的规定,我国60岁以上即为老年人,我国许多大城市如上海已经进入老年社会。由于勃起功能障碍(ED)随年龄的老化而发生率增高,而且极大地影响了生活质量和人的自尊,对老年ED的研究应该是医学界义不容辞的任务[1]。近年,各国对老年ED均给予高度重视,对其发病率、性能力、发病的危险因子、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基因与药物治疗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老年ED的发病率与性能力 Johannes等[2]在对美国马萨诸塞州1 709例40~69岁男性8.8年的随机前瞻研究中,从1987~1989至1995~1997年对1 156例健在者完成了随访调查。其中847例开始调查无ED者进行问卷调查表明,60~69岁男性ED每年每千人的发病人数为46.4(36.9±58.4)例,相对于40~49岁组的发病人数12.4(9.0±16.9)例,60岁以上的发病人数明显加速。根据人口学资料推算,在马萨诸塞州40~69岁男性,每年将新增加17 781例ED,全美国每年将新增617 715例ED。我院对1 582例中老年男性调查表明,ED的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60~69岁ED的患病率为74.2%(434/585);40~49岁为32.80%(45/137);50~59岁为36.4%(47/129)[3]。Melman等[4]对大宗资料分析表明,40~70岁男性不同程度的ED的发病率约为52%,而70岁以上的发病率将更高。不同人种、地域和生活质量与ED的关系如何呢?Jonler等[5]对美国不同种族、地域的老年男性研究表明,老年ED的发病率与种族、地域不相关。但是,ED男性有较低的生活质量,对ED的认识因地域不同而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男性的性能力是否因ED的出现而丧失了性兴趣?Masumori等[6]对日本与美国老年男性性活动对比调查发现,虽然两国男性其勃起能力、性欲、性满意程度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是,其性活动仍表现较活跃。70~79岁年龄组,71%的日本男性报告当受到性刺激时,有短时的勃起;80%的男性每月经历至少一次性冲动。与同年龄组的美国男性比较,其性活动有种族和地域的差异。我们想当然的认为,老年男性可能已经完全丧失了性兴趣和性能力,没有必要去关注老年男性的性问题。Halgason等[7]对瑞典老年男性的研究表明,其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435例50~80岁随机选择的男性调查表明,83%认为性是非常重要的和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的调味品;50~59、60~69、70~80岁年龄组其生理性勃起的保持率分别为97%、76%、51%。对70~80岁男性调查发现,46%的男性性交时每月至少有一次性高潮,他们渴望性接触,希望能维持勃起功能。Bortz等[8]的研究同样表明,只要不处于与世隔绝状态和身体状况允许,老年男性对性活动总表现出主动的、持续性的浓厚兴趣。以上研究表明,老年男性并不因年龄的增加而丧失其性活动和性兴趣,有的还表现相当活跃。因此,面对日益加速的老龄化进程,Ayta等[9]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22亿男性患ED,增加较快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对这种迅速增加的趋势,各国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制订相应的医疗卫生政策。
-
美国卫生服务循证决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文章分析研究了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卫生服务循证决策。十年来,美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其疾病格局发生改转,美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工作重点已由急性损伤和传染病的救治,逐渐转变为慢性病和传染病的救治和预防、保健。及时调整、准确定位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政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原来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也出现了美国等发达国家面临的健康问题。美国所遇到的挑战及其所采取的对策,以及发展趋势,为当前在中国开展卫生服务政策研究提供了启示。
-
探索资源效益大化的卫生发展之路
当前,国家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更加重视构建系统的社会保障政策.医疗卫生政策因其特殊性,受到人民群众的强烈关注.其中,如何充分发挥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资源优势,努力打破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建立城市大医院支持农村、社区医疗工作的长效机制是当前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焦点问题.
-
我国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工作的回顾和展望
我国心血管病有计划有规模的人群试点防治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不仅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增加,而且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渐升高,政府将防治人群心血管病作为政策出台,使科研、临床、流行病工作者有了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在全国先后建立了一些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人群防治点;在探索和总结已有经验的同时,引进国际适合国情的设计和措施,20余年的实践结果和证据显示,在我国开展心血管病人群防治,不仅需要、可行、而且有效.近10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政策的改革,一批包括心血管病在内的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人群试点遍及全国,一些心血管病人群防治试点又作为人群防治重点与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结合起来,心血管病防治试点的经验有利于慢性病的开展,而社区慢性病的综合干预更能满足社区群众的需要.
-
试论老医院的改造发展与总体规划
(一)老医院面临改造与发展的机遇:1.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2000年我国又出台了新的医疗卫生政策,医院将面临市场竞争,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
我院开展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实践
我院作为地市级三级甲等医院,始终贯彻落实国家的医疗卫生政策,坚持以公益性为主的办院方针,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切实为农民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近年来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做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
美国医疗卫生政策和管理方法
比较具体地介绍了美国医疗服务的主要特征、美国医院的特征、医院院长的职责和所面临的问题.此外,还介绍了美国医院的宏观管理情况及所面临的问题.
-
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学人文教育的探索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但促进了医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而且对医疗服务、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政策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医学人文教育开始日渐受到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如何融入现有医学教育体系是目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社会工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1].
-
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
循证医学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开具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或医疗指南,政府机构作出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根据现有的、好的研究结果来进行.
-
卫生部支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声明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维护和保障国民健康方面,国家的医疗卫生政策、体系建设和医疗服务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进程中,为国民构筑一个安全、高效、便捷、公平的医疗服务系统是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卫生管理者、医务人员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共同责任.
-
循证医学与临床疼痛实践
自90年代开始,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Medicine,EBM)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EBM是国际临床医学界倡导的一种临床方法学.循证医学是要求在临床医疗实践中遵循证据的医学,任何临床决策都应建立在新近科学依据的基础之上,决策科学化,而非经验主义.即病因、预后、诊断、治疗、预防、药物安全性、经济评估和制订医疗卫生政策都应根据现有的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EBM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经验医学到EBM是二十一世纪临床医学的必然趋势.
-
我国血液透析中心连锁发展模式思考
我国血液透析行业受医疗卫生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保险事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血液透析行业,成熟度较低.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加入到血液透析行业的发展中来,这必将带来我国血液透析行业发展格局的变化.1 欧美等发达国家血液透析中心模式欧美等发达国家血液透析中心发展已有50年的历史,已形成两种比较成熟模式.一种是设立在医院内的血液透析中心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满足急症、危症、住院患者的需要;另一种是连锁型血液透析中心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满足长期慢性病患者[1],这些连锁血透析中心大都建在社区,方便病人就近透析,生活和工作,有利于病人回归社会.
-
循证医学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中医药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她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中医传统的辨证施治以及单凭机体整体症状改善来观察临床疗效的方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包括医生处理患者、专家制定治疗方案、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等,都需建立在当前佳的科学依据基础之上.
-
循证医学研究的某些近况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一门向经验医学(Opinion Based Practice)挑战的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是近年来国际上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种新趋势,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对EBM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EBM的基本概念及沿革 循证医学亦称“遵循证据的医学”,是由英国流行病学家Archine Cochrane于1979年首先提出的[1]。其核心为: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依据,包括医学对病人的诊治,专家们制定治疗指南,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都应根据现有可靠的科学依据进行[2,3]。英国牛津大学John及Radclife医院,国际著名的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好研究依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由于EBM的提出,得到了医学界的积极响应,对临床医学产生了广泛的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EBM在发达国家得到了高度重视和日益普遍的应用。产生了诸如循证医疗、循证诊断、循证决策、循证医疗卫生服务购买等。应用于临床各科则有循证内、外、妇、儿科及循证护理以及循证医学教育、循证医学信息资源等[4],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EBM知识的涉及对医学生、住院医师的再教育等都至关重要[5]。我国从1996年开始由华西医科大学李幼平、张鸣明、刘鸣等教授先开展此项研究工作,在传播和更新EBM知识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1997年卫生部正式批准筹建中国循证医学中心,1999年3月31日被国际Cochrane协作网指导委员会批准成立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6],标志着我国EBM研究已进入新阶段,与世界各国的距离已明显缩小,到目前为止,我国EBM的研究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举办了不少EBM学习班,培训了一大批EBM研究人员,研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取得了可喜成果,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已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五个中心,亚洲第一个Cochrane中心的国家。
-
迎向新世纪Health for All--如何扮演一位称职的家庭医师
一位医精术明的医生是善于诊断、精于治疗的,而要在新世纪中扮演一位称职的第一线家庭医师应该懂得善于利用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卫生保健活动及提供社区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师五大特色、八大功能;他不仅是一位独善其身的名医,同时亦是兼善天下的良医,尤其更能发挥高品质的转诊后续照顾,协助国家建立完整健全的医疗网,落实分级医疗,迎合21世纪家庭医学的需求,使人人享有"均健"(Health for All)的健康社会.在新世纪新挑战的自我期许中除了做一位健康的现代人之外,更要负起"称职的家庭医师角色".从个人职业服务上出发,结合社会资源及国家医疗卫生政策,提供社会超我服务精神,协助加速推行家庭医师制度,并建议政府全力支持健保政策,展现政府贤能德政及造福于全民健康的施政决心,真正营造三赢(人民、医界、政府)局面.
-
循证医学与药物应用评价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新趋势和研究热点,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即医生处置病人、专家制定治疗指南、政府制订医疗卫生政策等)均应在现有可靠的临床研究基础上作出决策.循证医学有以下基本特点:(1)临床实践以证据为基础,如判断一种药物的疗效必须获得全面丰富的临床证据支持;(2)疗效以预后终点(outcome end-point)为评价目标,即治疗对病人的远期预后影响及病死率的影响如何;(3)科学客观的研究,多为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跨国的几十家、上百家甚至数百家医院共同参与,对成千上万的病人进行长达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追踪观察,以得到更强说服力的研究结果;(4)对临床研究资料进行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
-
新医改重心应在"卫生供应面管理"
笔者长期在台湾从事医疗卫生政策及管理研究,亦较熟悉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相关做法.近日欣阅大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想提出一些不同观点.
-
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私人产品
编者按:本文溯本求源,从经济学本质的角度证明了医疗卫生服务是"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经济私人品,认清医疗卫生服务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本质,将有助于国家医疗卫生政策从理论的迷雾中摆脱出来.
-
分分合合为哪般?
中国医疗卫生政策印证了一句俗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中医分出去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药品分出去了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局,医药也要分家了,管办也要分离了.但同时,药监局又要收回了,中医药管理局也由卫生部副部长兼任了,各行业协会医院又要属地管理了……
-
医疗卫生政策中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改革开放后,尽管全社会的卫生投入水平幅度提高,居民综合指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某些领域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一些卫生、健康指标甚至恶化,改革开放前已经被控制的部分传染病、地方病开始死灰复燃,新的卫生、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