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杂志
Ophthalmology in China 안과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469
- 国内刊号: 11-3025/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眼发育调控基因Pax6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眼发育调控基因Pax6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新鲜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组织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2例.方法 采用逆转录酶链反应(RT-PCR)、Western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组织中Pax6 mRNA和Pax6蛋白的表达,以正常视网膜组织作为对照.同时检测SO-Rb50、Y79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中Pax6 mRNA和Pax6蛋白的表达情况.主要指标 视网膜母细胞瘤新鲜肿瘤组织及细胞株中Pax6基因的表达.结果 RT-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显示,在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组织及两种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株中均可见Pax6 mRNA及Pax6蛋白表达.与正常视网膜组织相比较,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组织中Pax6 mRNA及Pax6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均<0.01).结论 Pax6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并导致人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
-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抗体对眼外肌注射肉毒毒素后神经末梢萌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多克隆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抗体对肉毒毒素(BTX)注射眼外肌后引起的神经末梢萌芽的抑制作用及对肌肉的影响.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20只新西兰大白兔.方法随机取10只兔,左上直肌作为空白对照(1组),右上直肌直视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2.5U(3组),14天后全麻下取出双上直肌标本;另外10只兔左上直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2组),右上直肌注射BTXA 2.5 U后第4天,将50 μl CNTF抗体一次性注射到右眼上直肌(4组),14天后取出双上直肌标本.标本行电镜观察、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及Bielschowsky神经末梢银染法显示神经末稍萌芽,使用Leica显微镜成像系统计数及测量.主要指标 眼外肌有萌芽终板数、平均萌芽总长度及电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眼外肌有萌芽终板数和平均萌芽总长度,1组分别为5.75%和10.53 μm;2组为6.11%和11.16μm;3组为84.04%和170.71 μm;4组为54.77%和68.12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显示:3组肌肉明显萎缩,肌纤维和神经结构无明显改变;而再注射CNTF抗体4组,可见部分肌丝断裂融解,变性的肌细胞坏死崩解成细胞碎片,引起部分肌肉不可逆性破坏,而神经髓鞘及运动终板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 多克隆CNTF抗体可以抑制BTX诱发的神经萌芽,引起局部肌肉不可逆性破坏,从而可能延长肌麻痹恢复的时间,提示多克隆CNTF抗体可能延长BTX的肌麻痹作用.
-
重硅油眼内填充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重硅油(Densiron 68)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外伤所致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20眼),其视网膜脱离及裂孔位于下方为主.方法对患者均行标准玻璃体切除手术,应用重硅油填充;对未复位患者,将重硅油取出后采用普通硅油或者惰性气体再次填充.主要指标 视网膜复位率,患眼视力、眼压,眼前节,硅油乳化率.结果 一次填充重硅油后视网膜复位率50%(10/20);未复位的患者二次填充传统硅油或者惰性气体后视网膜复位率15%(3/20),未复位35%(7/20).平均随访(3.90±1.41)个月,随访结束时50%患者的眼内填充物已经取出.术后较术前视力(logMAR)显著提高(2.19±0.86,2.63±1.00,P=0.037).术后未发现难以控制的高眼压和感染;未发现与重硅油相关的角膜内皮损伤;保留晶状体患者的白内障均发展;硅油乳化率100%,平均乳化时间(2.18±0.87)个月.结论 应用重硅油眼内填充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但重硅油乳化时间较短,适应证受限.
-
成年近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观察分析
目的 分析成年近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分布情况及其与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的关系.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连续的成年人近视眼510例(1020眼).方法 应用Orbscan 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近视眼病例的角膜Q值.对Q值行正态分布检验,并做眼别间、性别间比较,对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年龄与Q值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主要指标 角膜Q值,相关系数.结果 成年近视眼1020跟角膜Q值平均-0.27±0.16(范围-0.86~0.25),近似正态分布.右眼与左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5).角膜Q值男性(-0.26±0.15)与女性(-0.27±0.17)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角膜Q值与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无相关性(r=0.057,0.044;P=0.068,0.156).20岁以下组角膜Q值平均为-0.24,负值较小;40岁以上组为-0.36,负值较大,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结论 成年近视眼人群的角膜Q值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向负值飘移的倾向,尤其40岁以后更明显.角膜Q值与眼别、性别、屈光度无关,但高度个性化.
-
LASIK术中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LASIK手术中发生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的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近视患者131例262眼.方法 对接受双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应用CustomVueTM软件测量术中眼球旋转及瞳孔中心移位,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按照年龄、性别、眼别、角膜瓣制作方法、等效球镜、术前瞳孔直径、术中瞳孔直径、瞳孔直径差值等因素进行分组,对不同分组的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的结果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术中眼球旋转度数及瞳孔中心移位距离.结果 LASIK手术中平均眼球旋转度数(3.07°±2.07°)(0°~8.6°).平均瞳孔中心移位为(0.33±0.14)mm(0.04~0.51 mm).旋转度数与术前瞳孔直径、术前术中瞳孔差值、术前等效球镜度数具有相关性(r=0.188,0.156,0.130,P均<0.05).术前瞳孔>7.0 mm组眼球旋转度数为(3.35°±2.17°),明显高于术前瞳孔≤7.0 mm组(2.71°±1.89°,P=0.014).右眼瞳孔中心移位(0.39±0.12)mm,明显高于左眼(0.28±0.13)mm(P=0.000).结论 CustomVueTM系统可以测量LASIK术中发生的眼球旋转和瞳孔中心移位.术前瞳孔直径和手术中瞳孔直径变化值可影响眼球旋转度数.右眼的瞳孔中心移位高于左眼.
-
瘢痕性类天疱疮角膜病变手术治疗
目的 观察眼瘢痕性类天疱疮(OCP)行羊膜移植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OCP患者3例(4眼).方法 2例(3眼)患者为三级睑球粘连,术前视力HM/5cm~HM/10cm,行睑球粘连分离联合羊膜移植,术后放置绷带性角膜接触镜;另外1例(1眼)因并发角膜溃疡伴穿孔,行PKP,供体为甘油冷冻保存的角膜,观察术后角膜、结膜愈合情况.主要指标 视力,角膜、结膜愈合情况.结果 羊膜移植2例(3眼)患者术后1个月羊膜逐步吸收,2例(2眼)手术1年后视力0.04~0.05,中央角膜上皮化良好,二级睑球粘连,角膜缘新生血管减少.PKP后3周植片融解严重,1个月后行全角膜移植联合眼前节切除,再次发生植片融解,眼内容物流失而眼球萎缩.结论 部分眼表功能不全的OCP患者睑球粘连分离联合羊膜移植对减轻睑球粘连、提高视力有一定意义;由于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OCP并发穿孔性角膜溃疡效果不良.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数码眼底照相筛查方法评价
目的 评估单视野和多个视野数码彩色眼底照相方法筛查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价值.设计 前瞻性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连续选择北京同仁医院糖尿病科门诊确诊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108例.方法所有病例均充分散瞳,分别进行单视野、双视野和6视野数码彩色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眼底病专科医师阅片进行诊断,以FFA诊断为标准.主要指标 各种视野眼底照相方法进行筛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FF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以DRI期为筛查阈值时,单视野眼底彩色照相的敏感度、特异度、Kappa值分别为73.21%、88.64%、0.46;双视野眼底照相分别为75.00%、86.36%、0.47;6视野眼底照相分别为76.05%、87.80%、0.48.以DR2期为筛查阈值时,单视野眼底彩色照相的敏感度、特异度、Kappa值分别为72.46%、93.01%、0.68;双视野眼底照相分别为73.91%、93.01%、0.69;6视野眼底照相分别为75.36%、92.81%、0.70.单视野与6视野眼底照相诊断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97.结论 黄斑为中心单视野45°眼底照相可作为早期尤其是DR2期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方法.
-
LASIK术中不同切削模式对混合性散光疗效的影响
目的 比较球柱镜联合切削模式与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模式治疗中、高度混合性散光的疗效和可预测性.设计 前瞻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拟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混合性散光患者35例(40眼).方法 用VISX STAR-S4型准分子激光机行LASIK手术,将患者随机分为球柱镜联合切削模式(19例20眼)和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模式(16例20眼).随访6个月以上.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裸眼视力(UCVA)、佳矫正视力(BSCVA)、球镜、残余散光度以及角膜厚度.结果 术后6个月时,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治疗组的UCVA均≥0.5,其中≥1.0者13眼(65.0%);球柱镜联合切削治疗组的UCVA均≥0.5,其中≥1.0者11眼(55.0%)(P=0.683).残余散光度:交叉柱镜模式治疗组为(1.13±0.62)D,球柱联合模式治疗组为(1.15±1.00)D(P=0.045).治疗切削深度:交叉柱镜模式为(15.60±6.85)μm,而球柱联合模式为(36.73±13.12)μm(P=0.031).结论 中、高度混合性散光患者LASIK手术治疗时,两光区交叉柱镜切削模式手术后裸眼视力、残余散光度及角膜厚度均优于球柱镜联合切削模式.
-
花生四烯酸参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生成
目的 以花生四烯酸为刺激因子,研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是否存在超氧阴离子生成体系.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B3(HLE B3).方法 用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刺激HLE B3细胞,超氧阴离子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用超氧阴离子歧化酶和山梨醇与细胞预培养作为阴性对照;以3%乙醇(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的溶剂)刺激细胞作基线;测定超氧阴离子前,所有抑制剂先与细胞预培养30分钟.花生四烯酸对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磷酸化影响的时间依赖实验和剂量依赖实验用蛋白质印迹杂交进行检测.主要指标 超氧阴离子的含量,MAPK磷酸化的变化.结果 30~150 mM花生四烯酸能刺激HLE B3细胞迅速产生超氧阴离子,超氧阴离子歧化酶(SOD)和山梨醇抑制了该反应.尼克酰胺二磷酸腺苷(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也抑制了超氧阴离子的产生.花生四烯酸的衍生物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以及硬脂酸、亚油酸不能引起超氧阴离子的产生.环氧合酶、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剂对超氧阴离子的产生无影响,提示花生四烯酸这两条代谢途径不参与超氧阴离子的生成.脂氧合酶,尤其是5-脂氧合酶的抑制剂完全阻断了该反应.30~150 mM花生四烯酸能在2.5~30分钟瞬间激活ERK和JNK,并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 抑制超氧离子的生成可能是抑制品状体上皮细胞增殖、预防后发发障的新途径.
-
眩光发生因素对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选择的影响
目的 分析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IOL)植入术后眩光的发生因素,提出选择合适P-IOL的标准.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104例(104眼)行P-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方法 104例患者植入以角膜为对称设计的房角支撑型Phakic6者22例22眼(Phakic6组)、虹膜固定型Verisyse者54例54眼(Verisyse组)、后房型PRL者28例28眼(PRL组).依照软件计算的屈光度结果选择P-IOL光学部直径.术后1周询问患者是否有眩光,并用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术眼瞳孔直径,瞳孔中心与角膜中心、P-IOL光学部中心的相对位置;用Optec6500视功能检查仪检查不同亮度及光照条件(昼、昼+眩光照明、夜、夜+眩光照明)下各空间频率(1.5、3、6、12、18c/d)的对比敏感度(CS).主要指标 对比敏感度、眩光发生率、瞳孔直径、P-IOL光学部位置.结果 104只术眼日间均无眩光症状;暗环境或夜间灯光照明下有眩光症状59眼(56.73%).Phakic6组、Verisyse组、PRL组眩光发生率分别为63.18%(14/22)、55.56%(30/54)、53.27%(15/28)(P=0.691).所有术眼在昼、昼+眩光照明下,除空间频率1.5 c/d外,术后CS在其余空间频率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均=0.000).发生眩光的术眼术后夜、夜+眩光照明环境下CS均较未发生者显著降低(P均=0.000).暗光线下瞳孔直径大于光学部直径的患者(Phakic6组10眼,Verisyse组20眼,PRL组12眼)术后更易发生眩光(P均<0.05).P-IOL光学部中心偏离瞳孔中心的患者(Phakic6组8眼,Verisyse组10眼,PRL组5眼)术后更易发生眩光(P均<0.05).结论 对于术前瞳孔中心偏离角膜中心的患者,应避免植入以角膜为对称设计的P-IOL;对于术前瞳孔暗环境下>6 mm的术眼,应避免植入光学部直径为5 mm的P-IOL.
-
伴有眼部表现的颅内动脉瘤初探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与其眼部表现的规律.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具有眼部症状的患者均进行脑血管数字减影检查,施行手术或介人治疗.主要指标 颅内动脉瘤位置、大小以及瘤顶指向和不同程度的眼科症状.结果 9l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合并眼部表现者23例(25.27%).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2例(52.17%),颈内动脉岩段及颈内动脉床突旁段动脉瘤各2例(8.70%),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海绵窦段、颈动脉原始三叉动脉、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各1例(4.35%).后交通动脉瘤的眼部症状以程度不同的动眼神经麻痹为主.床突旁段、颈动脉原始三叉动脉、颈内动脉岩段动脉瘤患者分别出现视力下降、外展神经麻痹及发作性复视.患者术前皆未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术后长随访1年,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皆未出现眼部症状改善,瘤颈夹闭术后患者眼部症状改变有限或无改善.结论 半数的伴有眼部表现的颅内动脉瘤为后交通动脉瘤,以动眼神经麻痹为眼部主要表现.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及时进行眼科会诊.
-
坐位及仰卧位人眼屈光状态的改变
目的 探讨在坐位及仰卧位人眼球镜度数及散光轴向的改变.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2例(96眼),屈光度-2.50D~-10.00 D,散光-0.75D~-4.50 D.方法 对所有患者用手持自动验光仪分别测量坐位及仰卧位时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其轴向,并对坐位及仰卧位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及散光轴向的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球镜、柱镜度数及散光轴.结果 仰卧位球镜度数(-5.31±3.43)D与坐位球镜度数(-5.27±3.24)D相比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散光度数坐位平均(-2.27±1.24)D,仰卧位平均(-2.35±1.1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眼球散光轴向改变在-16°~+18°之间,其中0°~2°者52.1%,6°~10°者5.2%,>10°者3.1%.散光轴向右眼在旋转方向上更倾向于逆时针旋转,而左眼更倾向于顺时针旋转.结论 患者坐位及仰卧位眼球的球镜和柱镜度数无明显变化,但眼球旋转引起的散光轴向改变,可能是影响某些患者LASIK术后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伴假性外斜视一例
患者女性,33岁.自幼眼斜,未治疗.正常产,无吸氧史.家中兄长眼斜,未治疗.检查:视力:右0.2/Jrl,左0.1/Jrl.散瞳验光:右-5.00 DS,矫正视力0.6;左-5.00 DS,矫正视力0.4.眼压:右14 mmHg,左13 mmHg.眼位:双眼外斜15°注视,交替遮盖双眼不动(图1).双眼球运动正常.双眼角膜清,前房中深,瞳孔直径2 mm,对光反射正常.
-
蝶窦毛霉菌病误诊为肿瘤致眶尖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58岁,农民.因右侧头痛、眼痛伴血涕2个月,右眼失明7天入院.发现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1个月,血糖、血压控制不佳.2006年12月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头部持续针扎样疼痛,右眼及上颌部红肿胀痛,持续发热,体温高达39.0℃,同时伴右侧鼻塞,流黄色脓涕,涕中带血,无视物模糊,无复视.
-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并皮质盲两例
两例患者为母女,例1患者12岁,例2患者34岁.于某日下午6点在家用燃气热水器洗澡时同时昏倒在地,均出现神志不清、口吐白沫、呼之不应.1小时后送入宜昌市夷陵医院抢救.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脱水、防止脑细胞水肿等治疗.例1患者血氧饱和度不升,约为50%,给予呼吸机纯氧辅助呼吸后,血氧饱和度升至95%~100%.
-
首诊于眼科的巨大型听神经瘤一例
患者男性,27岁,2007年5月起偶尔出现头晕症状,未予重视,2008年3月出现头痛,到当地医院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服药半个月后好转.3月中旬上高原,出现复视、双眼视物模糊、黑朦,2次晕厥,无恶心、呕吐,数分钟内恢复.而后双眼视力逐渐下降,当地医院考虑为"高原反应",服"红景天、21金维他、丹参滴丸"后无好转,6月转来我院.
-
一例恶性青光眼的脉络膜脱离转归观察
患者女,76岁,因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1年,右眼失明1个月,于2008年2月14日首次来我院就诊.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左眼视力0.3,无法矫正.双眼结膜轻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浅,周边前房约1/4 CT,瞳孔圆,直径3 mm,右眼直接对光反应消失,间接对光反应存在,左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均存在,双眼晶状体皮质混浊,右眼玻璃体内泥沙样混浊,左眼玻璃体清.
-
重视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眼底表现及青光眼症状具有特征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低灌注视网膜病变的常见原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由于房角新生纤维血管组织阻塞小梁网所致.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是首选的检查方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早发现、早治疗颈动脉狭窄对预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近视眼患者的裸眼视力表现虚高的现象
视力是眼科临床常规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了解近视眼的视力表现对于临床诊疗具有实际的意义.一些经典的论著对于近视眼和视力之间的关系都已有所论述[1-4].本文对近视眼的裸眼视力相对于其近视度数偏高的现象进行临床观察,并对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
早老素在青光眼视网膜中的表达及意义
我们已发现青光眼的损伤与β-淀粉样蛋白有关,而β-淀粉样蛋白的出现与早老素基因突变有关,对于这样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告,为此我们参照相关的文献报告,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查了6例被摘除的青光眼患者的眼球标本,现报告如下.
-
海德堡HRA-OCT:新眼底检查设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断层成像技术,它通过测量生物组织的光反射,对生物组织的内部结构进行断层成像,具有分辨率高、灵敏性高、无损伤、非接触等特点.
-
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知觉机制及知觉学习
弱视是一种由视觉系统发育障碍所引起且不能通过光学途径加以矫正的视力缺陷.尽管通常认为弱视反映了发育过程中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视觉皮层功能异常,但其神经机制至今未被完全阐明.本文结合我们新的研究综述了弱视损害的知觉机制,并探讨通过知觉训练改善弱视患者视功能的可能性.成人弱视的视觉系统仍存在一定的可塑性,传统的发育关键期理论应进行重新评估.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