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学报杂志
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의학구생학보
- 主管单位: 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 影响因子: 1.6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8-8199
- 国内刊号: 32-157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与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 cell immunoglobulin domain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3, Tim-3)是一种抑制性受体,在消化道肿瘤微环境中高表达。 Tim-3促进T细胞衰竭、负调节NK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以及诱导巨噬细胞向M2的极化,肿瘤细胞可利用Tim-3基因逃避免疫监视,故Tim-3在消化道肿瘤的发展与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中从Tim-3基因多态性、T细胞、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方面就Tim-3在消化道肿瘤的作用做一综述。
-
精准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进展
随着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准医学在继循证医学之后应运而生。精准医学不但引领临床医师从分子生物学本质思考疾病并实现准诊断,同时也要求临床工作者运用患者的遗传信息去寻求佳的治疗靶点从而实现精准治疗。美国和中国自2015年相继启动精准医学计划,精准医学的时代即将来临。该综述将从基因测序、大数据整合、分子病理、精准无创产前诊断、精准肿瘤医学这几方面,就目前精准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加以阐述。
-
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作用的研究进展
关于小胶质细胞的研究多集中于病理状态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正常生理条件下静息的小胶质细胞同样非常活跃,对于突触的形成和可塑性的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静息状态下新的小胶质细胞也参与了脑部正常活动的维持,当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时可出现行为的异常。文中对小胶质细胞在生理条件下对神经发育的作用、诱导突触形成和神经元发生以及对人体行为的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急性创伤性中央脊髓综合征治疗进展
急性创伤性中央脊髓综合症(acute 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 , ATCCS)是常见的急性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其诊断主要依靠受伤机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措施有保守和手术治疗,文中针对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的临床应用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 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抗氨基甲酰化蛋白( carbamylated proteins , CarP)抗体作为一种新发现的自身抗体指标在RA诊断、RA疾病前期筛查中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和重要的应用前景。文中就抗CarP抗体在RA以及相关自身免疫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CHD1L在癌症中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Chromodomain helicase/ATPase DNA binding protein 1-like gene(CHD1L)是一种新发现的位于染色体1q21致癌基因,主要通过细胞增殖、G1/S期的转变、抑制凋亡、染色质不稳定等机制致癌,并被认为是影响癌症的进程、预后和生存率的独立标志物。 CHD1L活化的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与Parp1、凋亡蛋白Nur77结合破坏细胞死亡程序,或者通过介导目的基因ARHGEF9、TCTP、SPOCK1、NTKL发挥相应功能。文中主要介绍了CHD1L在癌症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人类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基因启动子
目的: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1(mitchondrial transcription termination factor 1, MTERF1)编码蛋白质是调控线粒体基因表达和氧化磷酸化的重要因子。文中旨在分析人类MTERF1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方法采用进化足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人类MTERF1基因5′端上游的启动子分布、CpG岛、转录因子及其结合位点进行分析。结果人类MTERF1基因定位于7q21.2,基因全长7845 bp,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基因上游5′端2500 bp的核苷酸序列至少存在2个启动子,其中1878-2447 bp之间可能包含核心启动子。启动子区序列中存在1个长为812 bp的CpG岛。人类和小鼠MTERF1同源基因存在26个共同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能预测人类MTERF1基因启动子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提高了针对该基因启动子的研究效率。
-
辛伐他汀与阿仑膦酸钠对去卵巢大鼠骨丢失及力学性能退变干预效果的比较
目的:阿仑磷酸钠是目前一线抗骨质疏松药物,辛伐他汀作为降脂类药物因表现出促骨形成作用潜能而备受关注,文中旨在比较辛伐他汀与阿仑膦酸钠对卵巢切除大鼠骨丢失的作用。方法6月龄SD大鼠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阿仑膦酸钠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只暴露卵巢,不予切除,直接缝合;其余大鼠接收双侧卵巢切除术。模型组术后给予双蒸水;辛伐他汀组:10 mg/mL辛伐他汀溶于双蒸水制成混悬液,给药剂量5 mg/(kg· d)灌胃;阿仑膦酸钠组:25μg/mL阿仑膦酸钠溶液,皮下注射,每周70μg/kg。以上干预措施持续12周,3个月后处死大鼠。 ELISA法分析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 ,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端肽(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llagen ,ICTP)含量,双能X线法检测大鼠第4腰椎骨密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其松质骨骨量和微观结构,取第5腰椎行压缩试验,分析其大载荷、弹性模量等生物力学性能。结果血清学指标:假手术组PINP、ICTP血清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阿仑膦酸钠组ICTP水平低于模型组和辛伐他汀组(P<0.05)。骨密度:模型组骨密度[(0.238±0.007) g/cm2]低于假手术组[(0.276±0.015)g/cm2]、辛伐他汀组[(0.250±0.014) g/cm2]、阿仑膦酸钠组[(0.269±0.014)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显著低于假手术和阿仑膦酸钠组(P<0.05),假手术组与阿仑膦酸钠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模型组骨小梁相对体积[(19.90±1.69)%]显著低于假手术组[(29.03±2.59)%]和阿仑膦酸钠组[(27.05±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小梁分离度[(357.33±26.55)μm]显著高于假手术组[(211.17±16.56)μm]和阿仑膦酸钠组[(252.50±19.3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性能:模型组大载荷和弹性模量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和阿仑膦酸钠均可抑制卵巢切除大鼠骨量丢失,两者对该模型生物力学性能的维持作用无显著区别,但后者维持骨密度的作用更加显著。
-
胃癌 MKN-45细胞系的无血清培养技术及干细胞的制备
目的:胃癌干细胞的制备困难一直是阻碍胃癌研究进展的主要因素。文中研究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胃癌MKN-45细胞系技术,并根据胃癌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的生物学标记筛选出该细胞系中的干细胞。方法 MKN-45细胞系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8周后,取对数生长期的MKN-45细胞以Hoechst33342孵育后流式细胞仪( FACS)检测侧群细胞。当侧群细胞达约25%时,收集全部细胞微球体,加荧光标记的CD133和CD44单抗孵育后 FACS 筛选,选CDl33+CD44+细胞即为胃癌干细胞。结果胃癌MKN-45细胞系中约40%的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存活、增殖并形成自由飘浮的细胞球。双苯酰胺33342染色检测提示MKN-45细胞中侧群细胞含量为3.4%,而细胞球中侧群细胞细胞含量则明显增高,可达到26.9%;收集的侧群细胞通过FACS检测表面标记,MKN-45细胞CDl33+CD44+细胞含量为11.2%,而细胞球中CD133+CD44+细胞含量为90.3%。结论应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法能成功获得CSCs富集的肿瘤球,Hoechst33342及表面标记双重检测提取法可筛选出其中的CSCs,并可作为今后胃癌干细胞研究的实验基础。
-
雄激素受体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目的:雄激素受体( androgen receptor , AR)在乳腺癌中广泛表达,并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文中旨在探讨AR在雌激素受体( estrogen receptor , ER)阳性乳腺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MCF-7细胞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双氢睾酮组:加入双氢睾酮及DMSO溶液;比卡鲁胺组:加入比卡鲁胺及无水乙醇溶液;对照组:无水乙醇及DMSO溶液;保证每组无水乙醇及DMSO溶液浓度相同。用噻唑蓝比色法、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改变,并用免疫印迹检测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双氢睾酮组 AR 相对灰度值(1.055±0.020)较对照组(0.795±0.020)显著升高(P<0.05),而比卡鲁胺组(0.705±0.010)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流式细胞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乳腺癌细胞早期凋亡率[(3.540±0.375)%]相比,双氢睾酮组[(5.120±0.312)%]显著增加(P<0.01),而比卡鲁胺组[(2.410±0.367)%]明显减小(P<0.01)。与对照组比较,双氢睾酮组MCF-7细胞中p53、p73、p21蛋白表达升高,而比卡鲁胺组细胞中p53、p73、p21蛋白表达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R在ER 阳性乳腺癌中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预示AR有可能成为ER阳性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潜在靶点。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 ARDS 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表达变化
目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在介导中性粒细胞肺部浸润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s ,LP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小鼠模型中,观察ICAM -1以及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2(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2, MK2)和人抗原R(human antigen R,HuR )在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pulmonary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 PMVEC)内表达的变化。方法健康清洁型6~8周雄性C57BL/6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LPS组,每组5只。 LPS组腹腔注射LPS 5 mg/kg (溶于100μL的PBS中),对照组腹腔注射PBS (5 mg/kg),24 h处死全部小鼠。在LPS诱导的小鼠ARDS模型中,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分离得到的PMVEC内人抗原R( human antigen R ,HuR)、ICAM-1的mRNA表达量,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总MK2、磷酸化MK2、HuR以及ICAM-1表达量的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MVEC表面ICAM-1的表达量及肺部浸润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结果 LPS组小鼠肺组织W/D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6±0.40) vs (3.61±0.28),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LPS组中性粒细胞浸润率较对照组高[(13.92±3.23)%vs (3.24±1.24)%,P<0.05]。 LPS刺激后小鼠肺组织中ICAM-1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PMVEC表面ICAM-1表达较对照组也明显增加(P<0.05)。 MK2总量无明显变化,磷酸化MK2较对照组明显增加,HuR mRNA及蛋白总量无明显变化,但存在核质转移。结论特异性阻断或减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HuR的表达可使ICAM-1表达减少,从而减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减轻ARDS病理生理改变,可为临床治疗ARDS提供一个新靶点。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体外循环肾炎症反应的影响
目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均对肾损伤炎症反应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但两者联合应用保护CPB所致肾炎症反应少见报道。文中观察重组人EPO联合BMSCs移植对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 bypass , CPB)大鼠肾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假手术组、CPB组、EPO组、BMSCs组、EPO+BMSCs组,假手术组只建立CPB模型,不行CPB,其余4组均行CPB,流量100 mL/(kg· min)转流并维持1 h,转流后BMSCs组经颈静脉输注BMSCs1.5×106;EPO组颈静脉注射EPO 3000 IU/kg;EPO+BMSCs组EPO、BMSCs联合应用;CPB组和假手术组颈静脉输注相同容量的等渗盐水。转流结束后24 h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检测大鼠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 IL-6、IL-10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TNF-α、IGF-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PB组大鼠血清Cr、BUN、IL-6、IL-10和肾组织中TNF-α表达量均升高,而IGF-1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EPO、BMSCs 和EPO+BMSCs 组血清Cr、BUN水平、IL-6、肾组织中TNF-α均较CPB组下降,而IL-10、肾组织中IGF-1水平较CPB组升高(P<0.05),EPO+BMSCs组血清Cr[(30.26±0.11)μmol/L]、BUN[(6.69±0.20)mmol/L]、IL-6[(401.7±6.8)pg/mL]水平低于EPO组[(42.76±2.24)μmol/L、(9.47±0.50)mmol/L、(533.7±7.0)pg/mL]和BMSCs组[(43.84±3.03)μmol/L、(8.80±0.32)mmol/L、(609.4±6.1)pg/mL],而 EPO +BMSCs 组 IL-10水平[(1055.2±2.8) pg/mL]高于 EPO 组[(535.1±3.0) pg/mL]和 BMSCs 组[(544.7±2.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和BMSCs对大鼠CPB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效果好于单一使用EPO或BMSCs,减轻CPB对肾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其保护机制。
-
新型优化多肽对口腔常见微生物的杀菌作用
目的:抗菌肽是近来口腔微生物研究的热点,文中研究新型抗菌多肽pm11对口腔常见微生物的抗菌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测定pm11对口腔常见微生物的小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 MIC)、小杀菌浓度( mini-mal bactericide concentration , MBC)及杀菌动力学曲线的方法,分析其对游离细菌的作用,以及测定唾液环境下pm11的抑菌圈直径分析其在口腔环境中的杀菌能力,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利用扫描电镜( SEM )观察细菌表面的结构变化。结果 pm11对8种微生物具有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相差很大, MIC范围为2~256μg/mL,MBC波动范围为4μg/mL至>256μg/mL。杀菌动力学结果显示致龋菌随着pm11作用时间的增加,存活细菌数显著下降。抑菌圈pm11的唾液组和超纯水组没有明显差异,CLSM结果表明生物膜内有死菌存在,SEM结果直观地看到pm11作用下的细菌细胞膜表面有明显的孔洞、细胞皱缩、细菌溶胀及细胞裂解或碎片。结论 pm11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
Survivin shRNA 和 APC 片段双基因的载体构建及其在HT-29细胞的表达
目的:研究表明APC、Survivin 2种基因表达异常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构建Survivin shRNA、APC功能片段双基因共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观察其能否于HT-29结肠癌细胞中成功表达,同时观察其是否能够对结肠癌细胞凋亡产生影响。方法构建3对互补Survivin shRNA 片段,从其中筛选出一条佳干扰shRNA片段,与APC功能片段( aa1020-1698)相连接构建双基因共表达质粒载体。将HT-29细胞分为实验组、空载组、空白组3组,慢病毒对HT-29进行侵染,观察是否有绿色荧光表达及对转染细胞进行realtime PCR、Western blot 检测 Survivin、APC基因表达水平。通过检测Caspase-3活性来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Real time PCR检测后显示对Survivin基因起到佳干扰效果的片段为shR-NA3序列。②构建出的shRNA载体经过送序验证比对后,3对shRNA序列与初设计的序列完全相同。在HT-29细胞中可见绿色荧光,实验组Survivin相对含量(31.71±1.49)较空载组(100±0)、空白组(95.12±2.15)明显减少(P<0.05),APC mRNA表达水平较空载组(0±0)、空白组(0.51±0.15)明显增加(P<0.05)。实验组Survivin蛋白相对含量(0.18±0.01)较空白组(0.24±0.04)、空载组(0.22±0.03)明显减少,APC蛋白表达水平(0.147±0.016)较空白组(0.095±0.012)、空载组(0.108±0.015)明显升高(P<0.05)。③实验组凋亡相对比值(0.573±0.050)较空白组(0.390±0.040)、空载组(0.407±0.030)明显增加(P<0.05)。结论成功构建Survivin-shRNA-APC双基因共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能够在HT-29结肠癌细胞中成功表达,该双基因共表达载体可为后续利用该载体进行基因治疗的基础实验提供材料。
-
随访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
目的:我国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较低,对其进行随访干预可提高血压控制率。文中旨在探讨随访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脏内科门诊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25例。根据是否进行门诊后的随访干预分成2组,即随访65例(干预组)、无随访60例(对照组)。比较干预12周后2组血压控制、服药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12周后,随访干预组收缩压、舒张压、血压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干预组的服药依从性(73.8%)明显优于对照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随访期间,对照组中分别有1例患者发生急性脑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而入院治疗。结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门诊后随访干预可提高降压疗效和服药依从性,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
血清IgE增高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颞动脉组织病理学研究
目的:临床上部分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IgE)增高,推测为脑血管炎,但缺乏病理学依据。文中旨在通过颞动脉活检组织病理学研究探讨该类患者血管病变的特点。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2例病因不明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颞动脉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血清IgE正常者(正常组)与增高者(增高组)各16例。通过HE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灶,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xis protein-1, MCP-1)和IgE等表达。结果与血清IgE正常组相比,增高组患者颞动脉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呈现出更高的发生率(62.5% vs 12.5%, P<0.01),1例伴外膜纤维素性渗出及小灶坏死的标本也见于IgE增高组。 IgE增高组颞动脉MCP-1的平均光密度值[(9.25±5.79)×10-5]高于正常组[(4.41±2.8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MMP-9的平均光密度值和内中膜厚度在血清IgE增高组中均呈增加的倾向,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间肥大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gE增高组患者颞动脉血管壁炎症细胞浸润、坏死反应和纤维素性渗出可能是血管炎的一种表现,推测MCP-1在病变过程中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方案的完善,小视野弥散加权成像( reduced field of view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 rFOV DWI)提供了更可靠的成像质量。文中通过与常规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 DWI)对比,探讨rFOV 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就诊的58例行3.0T MRI rFOV DWI和常规DWI检查,并随后接受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确诊为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分别为31例和27例。由2位影像科医师在未知任何临床及MRI序列信息的情况下,针对全部患者的DWI图像几何变形、肿瘤患者的DWI图像(b=1000)以及ADC图像的病灶显示清晰程度3个方面按4个等级(1~4分)进行独立评分。 rFOV DWI和常规DWI均分别采用400、1000及0 s/mm2共3个b值。采用双指数模型软件处理获得ADC值、慢弥散系数( D值)以及快速弥散所占的容积分数(f值)的参数化图像。分别测量2个序列前列腺癌患者肿瘤区域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正常外周带的ADC、D以及f值。以闭孔内肌作对照,分别计算其比值rADC、rD及rf值。对2个序列不同参数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常规DWI序列相比,rFOV DWI序列的图像变形更小,病灶显示清晰程度更高(P<0.01),且rFOV DWI序列中前列腺癌患者肿瘤区域的ADC及D值更低,分别为(0.728±0.094 vs 0.789±0.116)和(0.622±0.077 vs 0.651±0.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的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 rFOV DWI和常规DWI序列f值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53 vs 0.767, P=0.283)。结论 rFOV DWI序列可有效改善图像质量,对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口腔扁平苔藓前后血清中差异蛋白的初步研究
目的:口腔扁平苔藓( oral lichen planus , OLP)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常见病,目前尚无确切疗法。文中主要探讨化湿行瘀清热方剂对OLP的血清中差异蛋白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口腔科确诊经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的30例OLP患者。抽取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离心获取血清并提取总蛋白。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筛选、鉴定与OLP相关的差异蛋白,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结果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OLP前、后的血清中存在结合珠蛋白、人抗凝血酶Ⅲ、补体成分C1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4种差异蛋白。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结合珠蛋白表达水平(159.704±24.228)较治疗前(103.086±27.536)升高,人抗凝血酶Ⅲ表达水平(98.00±28.04)较治疗前(150.00±54.04)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湿行瘀清热方剂治疗OLP前、后血清中的结合珠蛋白、人抗凝血酶Ⅲ、补体成分C1和维生素D结合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对OLP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
-
宫颈癌伴慢性盆腔放射病患者的肛管直肠功能分析
目的:盆腔放射病( pelvic radiation disease , PRD)为放疗后盆腔内多器官、多部位损伤,患者在病变小肠切除术后存在便频、便失禁等症状。直肠在盆腔放疗中是易受放射性损伤的部位,目前针对PRD患者肛管直肠功能的研究尚不充分。文中主要了解宫颈癌伴慢性PRD患者的肛管直肠功能,并为PR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患者,分别纳入需行小肠切除术的宫颈癌伴PR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者来自门诊体检人群。在排除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及便秘、盆底失迟缓等消化系统疾病后分别入PRD组( n=20)和对照组( n=20),根据年龄进行配对。所有受试者均完成肠镜、肛门测压。根据肠镜结果评估放射性直肠黏膜损伤程度,比较2组间肛管直肠测压结果。结果研究所纳入的所有研究对象均无直肠狭窄、梗阻。 PRD组的肛管静息压为(47.23±9.08)mmHg,与对照组[(58.25±9.24)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大收缩压PRD组为(75.92±30.15)mmHg,与对照组[(146.50±18.76)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肛管舒张压 PRD组为(23.30±12.49)mmHg,与对照组[(39.10±9.99)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排便压PRD组为(22.85±16,69)mmHg,与对照组[(50.90±9.14)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大耐受量PRD组为(112.85±51.34)mL,与对照组[(173.50±48.1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在直肠初始阈值(P=0.416),直肠排便感觉阈值(P=0.161);括约肌功能长度(P=0.313)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伴PRD患者因放疗致其肛门内外括约肌功能受损,直肠大耐受容量减少。肠道手术前需评估其肛管直肠的神经与肌肉功能,以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从而大程度改善PRD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
老药新用: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氯胺酮是一种非选择性 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受体拮抗剂,常作为全身麻醉药用于临床。近年来研究发现,氯胺酮具有快速、有效、持久的抗抑郁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神经递激质、AMPA受体及突触后多种信号通路所介导的突触可塑性增强有关。文中简单介绍氯胺酮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
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的量化研究及护理效果
目的:加速康复外科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目前尚无具体的量化方案,文中旨在探讨出一种适合该类患者量化术后活动的客观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与对照组(33例)。两组均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试验组佩戴无线智能手环(fitbit flex),通过手环同步的电脑数字面板实时监测患者的活动量,并督促其积极活动;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的量化方法,由电子计步器记录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活动量,活动效果及活动的依从性。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2、3天的活动步数显著增加,分别为(208.70±45.76) vs (144.36±47.68)步、(560.73±148.67) vs (407.00±85.92)步、(894.70±91.68) vs (674.00±73.06)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通气、通便时间等指标以及活动的依从性,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线智能手环监测及量化术后活动的方法客观有效,优于传统的量化方法,提高了活动的效果及活动的依从性;有利于促进加速康复外科术后患者的恢复。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诊断及处理
0引言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 SAP)并发腹腔大出血后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后者使得止血困难,出血加重,2种并发症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大出血患者预后极差[1]。全面合理判断出血原因及部位,积极有效监测凝血功能并防治凝血功能障碍,双管齐下,可以大大提高生存率。现介绍1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SAP合并腹腔大出血患者的病例,并结合本中心治疗此类患者所积累的经验,系统阐述大出血患者并发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及综合处理,以期为此类疾病的及时诊治提供借鉴。 -
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钛网在眼眶爆裂骨折整复中的应用
目的:由于眶下壁和眶内侧壁的形态不规则,且衬垫的钛网通常是在术中由医师根据经验手工弯制和塑形,难以精确恢复眶壁的原有形态,故整复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本研究分析应用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技术预弯的钛网修复眼眶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11例眼眶爆裂骨折患者术前CT扫描数据,应用镜像和反求及快速成型技术3 D打印出伤侧眼眶的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对钛网进行塑形,再通过睑下缘切口将塑形的钛网植入眶内骨折区域。通过临床和CT检查,评价其复视、眼球运动、眼球内陷和眼眶容积的恢复情况及钛网的在位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预弯的钛网不需要术中再次塑形和修剪,植入的钛网与眶壁贴合紧密。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复视症状消失。眼眶容积得到理想恢复,容积差从术前的(2.60±0.43)mL降至(-0.07±0.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球内陷得到理想矫正,突度差从术前的(2.35±0.81)mm降至(0.10±0.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球运动无受限。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技术预成型的钛网适用于眼眶爆裂骨折的整复,可精确恢复眼眶的解剖形态和容积,消除眼球内陷。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z1 |
1999 | 01 02 03 |
1998 | 01 02 03 04 |
1997 | 01 |
1996 | 01 02 03 04 |
1995 | 01 02 03 04 |
1994 | 01 02 03 04 |
1993 | 01 02 03 04 z1 |
1992 | 01 02 03 04 |
1991 | 01 02 03 04 |
1990 | 01 02 03 04 |
1989 | 01 02 03 04 |
1988 | 01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