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Basic Orthopaedic Research 중국골과림상여기초구잡지
- 主管单位: 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影响因子: 0.62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4-666X
- 国内刊号: 44-165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闭合复位经皮髌骨针张力带微创治疗髌骨骨折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髌骨针张力带微创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髌骨闭合性横行新鲜骨折(Rockwood分型为Ⅱ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髌骨针结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观察骨折愈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0.6 min),切口长度1.8~3.2 cm(平均2.4 cm),术中出血量20~40 mL(平均26.4 mL),住院时间5~9 d(平均6.5 d)。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8个月),骨折愈合率100%;术后1年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标准:优28例、良14例,优良率100%(42/42)。随访期间无膝关节疼痛不适、骨折再移位及针道感染,无髌骨针旋转、松动及脱出。结论闭合复位经皮髌骨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创伤小,固定牢靠,恢复快,疗效满意。
-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221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类型,分析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出血量、卧床时间、患者心理状态和疼痛程度等因素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共发生感染17例,总感染率7.7%(17/221)。肺部感染是主要的感染类型(7/17),其次是压疮、泌尿系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在合并慢性内科疾病的患者中,并发呼吸系统疾病的感染率高(12%),其次是糖尿病(6%)。不同手术方式中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感染率低(4%),空心钉内固定感染率高(13%);出血量在800 mL以上感染率较高(18%);随着术后卧床时间的延长,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围手术期不同焦虑状态或疼痛程度的患者感染率各不相同,严重焦虑状态和严重疼痛患者感染率高达14%和1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感染类型以肺部感染为主,其次为压疮;合并呼吸道原发病的患者感染率高,手术方式、出血量、卧床时间对感染率有一定影响,焦虑、疼痛是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
应用超量扩张形成的超薄皮瓣修复面颈部及四肢关节瘢痕组织
目的:探讨应用超量扩张形成的超薄皮瓣修复面颈部及四肢关节瘢痕组织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面颈部及四肢关节瘢痕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置入112枚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进行超过额定容积的超量扩张,形成超薄皮瓣后修复瘢痕组织。观察扩张器外露及皮瓣存活情况,评估总体修复效果,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面颈部及四肢超薄皮瓣厚度为2.0~3.0 mm。扩张器注水期5处扩张器外露,余皆正常。皮瓣转移术后112处扩张皮瓣中10处出现皮瓣远端血运障碍,经处理后3处恢复正常、7处皮瓣坏死,但未严重影响终治疗效果;余皮瓣成活良好。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术后外观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患者总体满意度90%(38/42)。结论超量扩张形成的超薄皮瓣修复面颈部及四肢关节瘢痕组织效果满意。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失效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失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3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失效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其中双极头置换10例、全髋关节置换3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随访期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0个月采用Harris评分标准对患髋关节进行功能评定。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85±8)min、出血量(168±21)mL、下地负重时间(23±5)d。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关节脱位、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并发症发生;患者髋部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均可扶助行器或手杖活动;术后10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9.0±2.1)分,较术前的(39.3±1.9)分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是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失效患者较好的治疗选择,具有明显缓解疼痛症状、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并发症轻微等特点。
-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稿约
-
新书速递
肘关节--手术治疗和康复原则(精装) Porcellini G,Rotini R,Kantar SS,等编著ISBN-10:3319278037 ISBN-13:978-3319278032 Springer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290页$169.00
该书在肘关节疾病与损伤的评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为读者提供详细指南,其所涉及的肘关节疾患包括肘关节脱位、复杂性肘关节不稳、关节内骨折、肱骨内上髁炎、肱二头肌及三头肌远端肌腱损伤、外周神经病变、肘关节僵直和上肢筋膜室综合征等。书中清晰阐述不同情况下对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就手术技术的选择提供详细建议;另辟一章对常见的运动相关肘关节疾患及其处理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相关的康复理疗方案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总之,该书为骨科医师及其他该领域专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即使是临床经验丰富者,也值得学习和参考。 -
微创和广泛软组织松解术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5年以上随访结果比较
先天性垂直距骨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扁平足畸形,舟骨相对于距骨向背侧脱位,将距骨固定于较垂直的位置,同时伴随相关跟腱、背外侧软组织挛缩以及跟骰关节半脱位和/或脱位。单纯应用矫形支架和/或矫治鞋无法矫正畸形,还常常导致疼痛和长期功能丧失。广泛软组织松解术是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的常规方法,多数病例初次矫正效果不俗,但存在伤口坏死、骨坏死、畸形矫正不充分、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极个别病例甚至需要截肢。微创手术主要借助系列石膏矫正(serial cast correction)技术,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该手术可使畸形即刻获得矫正,使足踝关节保持良好的活动度。本研究对微创手术和软组织松解术治疗先天性垂直距骨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进行了比较。
-
肿瘤致长骨骨软化病手术治疗
肿瘤导致的骨软化病是一种罕见的癌旁综合征,往往由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引起,这类肿瘤通常体型小,呈良性缓慢生长,是成年低磷酸盐骨软化症的主要原因。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骨痛、骨折、肌无力、疲劳等,生化指标的改变则包括肾磷酸盐消耗性低磷血症、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1,25-[OH]2D)水平异常、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等。通常认为手术是治疗的金标准,但该类肿瘤体积很小,定位困难。近年来随着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实施手术治疗。目前对于发生在长骨部位的肿瘤,临床上可以选择肿瘤刮除和肿瘤节段切除2种手术方式。本项回顾性研究旨在比较刮除术和节段切除术治疗长骨磷酸盐尿性间叶肿瘤之间的效果差异。
-
腰椎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神经损伤是腰椎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人们将神经影像学技术用于XLIF术前对患者腰骶丛神经根的清晰显示,以减少术中神经损伤的几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准确性。该文就神经影像学技术在XLIF手术的应用优势、神经影像学技术对腰骶丛神经的显像以及其在临床计量数据和分区数据中的具体应用作一综述。
-
基于两种不同建模方式的胫骨有限元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建模方式对胫骨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集1例正常志愿者胫骨CT断层扫描数据,对其胫骨模型进行三维重建,分别重建出单纯胫骨外轮廓模型以及带松质骨和髓腔结构的腔体模型,采用相应的灰度公式赋值法和均一赋值法完成模型材料参数赋值,同时对两组设定相同的载荷和边界条件,模拟站立位状态下胫骨上段受到的轴向压缩和扭转载荷,对比两组模型的胫骨应力和位移分布云图、轴向压缩刚度以及扭转刚度。结果两组不同方式构建的胫骨模型总体位移分布基本一致;灰度赋值组的胫骨有限元模型在两种载荷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峰值和位移幅值均小于均一赋值组,其轴向压缩刚度和扭转刚度均高于均一赋值组;均一赋值组模型在胫骨中下段位置的应力分布相较于灰度赋值组更为集中,相对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论两种建模方式均可满足胫骨有限元分析需求,均一赋值法建模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模型应用的灵活性更高。
-
大鼠脊髓渐进性压迫损伤减压后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变化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慢性渐进性压迫损伤减压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将5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组,慢性渐进性脊髓损伤减压后1、3、7、14、28 d组,每组各8只。采用Tarlov评分及斜板试验评价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脊髓组织LIF的表达水平。结果脊髓慢性渐进性压迫损伤减压后LIF表达明显增强,3 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14 d开始趋于平衡;脊髓神经功能于前14 d恢复较快,之后有升高但变化较慢。结论大鼠慢性渐进性压迫脊髓损伤减压后LIF表达明显增强,可能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
-
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的2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侧型突出14例(椎间孔外型5例、椎间孔内型9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患者均不存在垂直移位,突出节段均为L4/5。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38.2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8±2.1)分和(3.1±2.0)分、(3.0±1.4)分和(2.5±1.7)分,明显低于术前的(4.7±2.6)分和(8.1±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依改良MacNab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20/22)。4例术后减压神经根支配区麻木加重,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无硬膜撕裂、椎旁血肿形成、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8个月椎间盘突出再次复发,行相应节段减压及椎间融合术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临床疗效显著。
-
一期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
目的:探讨一期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收治的26例采用一期经多裂肌与长肌肌间隙行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高度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评估Frankel分级、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程顺利,平均手术时间(3.4±0.5)h(3.1~4.2 h),术中平均出血量(380±25)mL(350~620 mL),术后平均引流量(275±31)mL(220~340 mL)。2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4±2.2)个月(13~22个月)。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高度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Frankel分级亦有不同程度改善(P <0.05);内固定牢固,植骨融合良好,无结核窦道或病情复发,后凸畸形无进展或加重。结论对于胸腰椎结核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一期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传统脊柱后路手术相仿,可明显恢复Cobb角和椎体高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植骨区融合效果佳,具有可行性。
-
TARP手术并发症及其相关处理寰枢椎脱位系列讲座(六)
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系统是近年来国内自行研制成功的上颈椎前路手术器械,集松解、减压、复位、固定功能于一身,在难复性、不可复性以及复杂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2]。TARP手术为经口前路手术,视野显露相对困难,手术部位深在,毗邻重要神经血管,手术潜在风险较大[3-4]。充分认识可能出现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掌握其预防和处理手段,对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手术安全性、提高手术优良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