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兔VX2软组织肿瘤的1H-MRS研究
目的:研究兔正常肌肉及VX2软组织肿瘤的1H-MRS特点,探讨1H-MRS用于诊断软组织肿瘤的价值及可行性.材料与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大腿近段肌肉内注射VX2肿瘤组织悬液0.2ml,制成肿瘤模型.分别于接种前及接种后第40天行正常大腿肌肉及肿瘤MRI和1H-MRS成像.观察正常肌肉与VX2肿瘤组织1H-MRS表现,在工作站上测量Cho/Cr及Lipid/Cr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兔正常肌肉及VX2肿瘤1H-MRS可见Cho峰、Cr峰及Lipid峰.与正常肌肉组织相比,VX2肿瘤组织Cho峰明显增高,Lipid峰降低.肿瘤组织与正常肌肉Cho/Cr及Lipid/Cr比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兔VX2软组织肿瘤与正常肌肉1H-MRS表现明显不同,1H-MRS有望用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
-
PVA颗粒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聚乙烯醇(PVA)颗粒超选择栓塞子宫动脉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行单侧股动脉插管双侧髂内动脉及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造影以了解肿瘤血供后,使用PVA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并随访3~30个月(平均18个月),用B超、CT或MRI检查观察疗效.结果:36例右股动脉穿刺操作全部成功,子宫肌瘤动脉造影,表现为子宫动脉明显增粗、迂曲、分支增多、子宫增大、肿瘤染色明显.栓塞后肌瘤染包灶明显消失,子宫肌瘤缩小率49.1%~92.6%.结论:PVA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性高、痛苦小且近期疗效优良.
-
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GFAP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GFAP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46例,分析其CT表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肿瘤GFAP.对照GFAP表达程度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GFAP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CT密度均匀性、边界清楚与否、瘤周水肿程度及增强程度与GFAP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GFAP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星形细胞瘤CT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增强程度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GFAP表达强弱.
-
成人肠套叠螺旋CT检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螺旋CT检查对成人肠套叠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成人肠套叠,对其CT表现及病因进行分析.结果:12例均为继发性,共有12处原发病变,其中脂肪瘤2例,淋巴瘤1例,腺瘤性息肉3例,结肠癌2例,憩室1例,血管瘤1例,慢性阑尾炎1例,平滑肌瘤1例.套叠类型:小肠套叠型5例,回回结肠型1例,回结肠型3例,结结肠型3例.12例成人肠套叠,均在套叠部发现肿块状改变,头体部呈分层状靶形肿块改变4例,肾形肿块8例,不规则肿块改变5例.套叠尾部彗星尾征改变8例.结论:成人肠套叠有特征性的CT征象,螺旋CT检查可提高成人肠套叠诊断水平,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血管造影CT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CT造影及VR重建技术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血供方式,借以指导临床选择适当的介入方法,并预测单纯肝动脉栓塞术(HAE)的远期疗效.材料与方法: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1例,共2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行CTA、CTAP及常规DSA造影.以肝固有动脉DSA为金标准,对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评估,并评定肿瘤血管.结果:本研究26个病灶均见肝动脉分支进入肿瘤内;所有病灶均无门静脉分支进入瘤体的直接证据.VR重建与DSA图像有很好的符合率.结论:血管造影CT基础上的VR三维重建对HAE选择靶血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VR重建图像,结合肝固有动脉及间接门静脉DSA图像可以推测单纯HAE的远期疗效.
-
微小肝癌的动态超声、CT监测及其生物学特征
目的:研究微小肝癌的CT、超声诊断特征与其病理基础.方法:实验组由12只肝脏内含直径≤10mm单一肿瘤结节的新西兰大白兔组成.应用超声仪及螺旋CT对实验兔接种区在不同时间进行监测,取出荷瘤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超声检查:2只病灶中央发现血流信号,12只病灶的非中心区发现丰富血流信号.CT检查:平扫12只病灶中8只为低密度,4只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12只病灶都明显强化,肿瘤中央部强化不均匀.门脉期病灶非中心部强化减退,病灶中央部强化减退更明显.肝实质期,病灶强化消退,呈低密度病灶.结论:超声、CT可发现微小肝癌的异常表现,表现形式取决于肿瘤内部的组织成分、细胞排列方式.增强特点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取决于肿瘤中心及周边的血管数目.
-
新型造影剂过氧化碳酰胺声学造影对输卵管阻塞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新型造影剂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声学造影对输卵管阻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不孕症妇女93例,采用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为造影剂,行经阴道超声引导下输卵管声学造影术,其中30例行腹腔镜检查.结果:双侧输卵管通畅39例,部分通畅35例,输卵管阻塞19例.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造影诊断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94.1%,阳性预测值为91.7%,阴性预测值为88.9%.结论: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声学造影可作为一种评价输卵管通畅性的有效方法.
-
16排螺旋CT泌尿系的三维重建技术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泌尿系的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在16排螺旋CT进行26例泌尿系的增强扫描时,增加一个延迟扫描系列,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尿路的三维重建成像.逐例回顾观察,并分析成像的质量.结果:三维重建的影像立体感强,能反映尿路的全貌和解剖的走行方向.重建成像的质量与延迟扫描的时间关系密切,30min的成像满意率为92%,达到了较高的比例.结论:泌尿系螺旋CT三维重建(CTU)的清晰影像,能反映人体内部器官的真实解剖图形和肾功能的代谢,可以取代传统的静脉尿路造影(IVP).
-
对15例放射性脑损伤MRI及MRS征象的探讨
目的:总结放射性脑损伤MRI与MRS表现,提高其影像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总结15例放射性脑损伤病例MRI表现(均经病理/随访证实),观察并比较病变部位、范围、增强表现及MRS分析结果.结果:本组病例放射性脑损伤病灶主要位于颞叶、脑干及小脑照射野白质内,多呈不规则花环样或结节样强化.3例MRS均显示Cho及NAA下降.放射性脑损伤MRI特点:有明确放疗史,神经系统症状于放疗后一定时期出现,定位与放射野吻合,多位于白质;无恶液质表现;有水肿及占位效应,MRS分析结果符合.结论:根据磁共振影像表现及MRS结果,结合放疗病史,可诊断多数放射性脑损伤;但不典型者仍应与肿瘤复发及脓肿等鉴别.
-
大肠癌多层螺旋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期的对照研究
目的:评估充气大肠螺旋CT扫描(AESCT)对大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经内窥镜活检证实的大肠癌病人,术前经肠道准备后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术前Duke分期,然后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AESCT显示大肠癌的敏感性达100%;对大肠癌Duke分期的准确率为80%(36/45),较普通CT扫描50%的准确率有明显提高.结论:AESCT扫描对大肠癌的术前分期很有价值,尤其对判断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情况更为准确,是评估大肠癌术前分期的很有价值的方法.
-
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脑膜瘤病例资料.结果:肿瘤边缘多不规则(11/14),T1WI呈等、低信号9例,呈等、高信号2例,较均匀信号3例;T2WI呈不均匀信号12例,呈较均匀信号2例;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结论:恶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需注意和良性脑膜瘤鉴别.
-
自制脂质微泡造影剂显影效果的研究
目的:以白蛋白微泡作对照,比较自制脂质微泡的心脏显影效果.方法:以胆固醇、卵磷脂为原料声振制备脂质微泡.以东冠注射液和全氟显作比较,评价自制脂质微泡左室及心肌的显影效果.经股静脉弹丸注射不同剂量的3种造影剂,剂量设置为:极高(0.225ml/kg)、高(0.15ml/kg)、中(0.1ml/kg)、低(0.05ml/kg)、极低(0.025ml/kg),全氟显只设极低剂量组.比较造影前后左室腔显影等级、显影时间、左室内膜边界增强节段数及心肌显影情况.结果:脂质微泡在极低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右室显影好,但左室显影较淡;中等剂量组的显影效果与全氟显极低剂量组及东冠注射液极高剂量组相似,但显影时间仍较全氟显短.脂质微泡心肌显影只在极高剂量组较明显.结论:以胆固醇、卵磷脂为主要成分的脂质壳含气微球能实现左室及心肌显影,有望开发出新一代的心肌声学造影剂.自制脂质微泡显影效果优于东冠注射液,但逊色于全氟显.
-
正常和损伤膝关节半月板低场MRI研究(附损伤半月板关节镜所见比较)
目的:认识正常膝关节半月板低场MRI表现并提高对损伤半月板诊断的正确率.方法:20例正常膝关节按年龄分成5组,观察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信号并测量其厚度.根据正常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低场MRI征象,结合本组41例半月板MRI和关节镜检查的对照研究,参照Stoller半月板退变和损伤的MRI分级标准,拟订了损伤半月板低场MRI诊断标准,即半月板退变、半月板单纯撕裂和复杂撕裂,统计学采用t检验.结果:低场MRI显示正常半月板内线条状高信号,不延伸至关节面或游离缘,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厚度随年龄不同而变化.低场MRI对损伤半月板诊断的正确率为92.68%(38/41).结论:拟订的半月板损伤低场MRI诊断标准具有简明、扼要、实用性强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颌骨骨肉瘤的影像诊断(附14例报告)
目的:探讨颌骨骨肉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原发颌骨骨肉瘤的X线平片、CT表现.结果:颌骨骨肉瘤影像学表现包括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部分病例可见肿瘤骨和肿瘤钙化.X线平片诊断佳,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颌骨骨肉瘤影像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定性不难.
-
经颅多普勒检测法评估颈动脉阻断后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引导下,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前,颈动脉压迫训练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CD为14例手术患者经颞窗检测,观察在阻断患侧颈动脉后双侧ACA,MCA和PCD的血流速度变化和Willis环开放情况.结果:通过DSA,MATAS和TCD检测发现9例患者(9/14,64.3%)Willis环代偿能力不良,在接受颈动脉压迫训练4~6周后,TCD检测其开放状态和大脑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患侧ACA、MCA、PCA血流速度接近于阻断前水平,A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首次训练与训练之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分别为P<0.004和P<0.03,而训练前与训练结束后测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已符合颈动脉切除术要求.结论:TCD是一种无创伤、重复性好、安全可靠、易被接受的脑血流监测评估手段,对肿瘤合并颈动咏切除术尤为重要,TCD能否完全取代DSA还需进一步探讨.
-
利用磁共振动态扫描进行肾功能检查的探讨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扫描对肾脏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肾脏MR动态扫描,所得正常的肾脏MR时间-密度曲线即MR肾图与标准的正常同位素肾图进行对照.对20例肾脏疾病患者分别进行肾脏动态MR检查及同位素检查,所得的MR肾图与同位素肾图进行对照.MR扫描前病人口服500ml水以补充水分,并排空膀胱减少检查过程中的不适.扫描步骤为先进行横断面SE序列的TiW、T2W扫描.进行MR肾图检查的动态扫描序列为快速扰相位低反转角梯度回波(SPGR)序列,造影剂为轧喷替葡甲胺(Gd-DTPA),0.1mmol/kg.将整个肾脏作为感兴趣区(ROI),得到肾脏的时间-密度曲线.结果:MR肾图与同位素肾图类似.结论:肾脏磁共振动态扫描能产生类似与同位素肾图的MR肾图,对判断肾功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脐动脉血流变化对估计脐带绕颈胎儿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流变化对估计脐带绕颈胎儿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03年1~9月足月妊娠妇女46例,其中观察组34例,均为脐带绕颈1周并经阴道分娩.结合胎儿预后将观察组分为胎窘组(10例)和正常组(24例).对照组12例,为随机选择的同期正常妊娠并顺产的妇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全部孕妇于临产前和活跃早期检测胎儿脐动脉阻力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结果:①临产前胎儿UA血流S/D、RI、PI值,胎窘组、正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活跃早期宫缩期和间歇期,胎儿UA血流S/D、RI、PI值,胎窘组、正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产前及活跃早期监测脐动脉血流变化不是预测脐带绕颈胎儿不良预后的理想方法.
-
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的CT影像特点,评价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47例临床初诊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先行常规腹部CT扫描(层厚10mm)后,于感兴趣区再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层厚3.75~5mm),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本组全部47例,单纯水肿型19例,重症坏死型28例.常规平扫显示胰腺水肿44例,动态增强扫描显示2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组织坏死,6例检出局灶性出血;胰周液体聚集(积液)32例;假性囊肿3例,脓肿2例;伴胆石症15例,胆囊肿大或胆囊壁增厚22例;胆总管扩张12例,胰管扩张5例;胸腔积液11例.结论: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能早期区别正常胰腺与坏死,判断胰周炎性病变及积液,提示早期局部并发症,指导临床分型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先天性支气管闭锁CT表现3例
病例例1,男,53岁,突然晕倒.X线发现肺部阴影,体检未见异常(图1).CT所见:左肺上叶见一个不规则的高密度结节,边界清楚,病变邻近肺门,且可见有粗长的条索状影向肺野内伸展,增强时病灶无强化.左肺动脉造影片示左肺上叶肺动脉僵直,分支减少,类似"血管修剪";外上方相应左上肺病变区域血管纤细、稀少,透亮度增高.
-
超声诊断左心房和二尖瓣叶间叶源性恶性肿瘤1例
我们应用日本东芝6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1例左心房和二尖瓣叶肿瘤,因病例罕见,现报告如下.
-
骨肉瘤CT表现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骨肉瘤是常见的骨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低,死亡率高,故其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挽救病人生命极为重要.平片对此病的诊断有很大价值,但因其是重叠图像,故有局限性.CT断面增加了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加大了信息量.笔者收集了2002年3月~2003年3月病理证实并随访2年的25例骨肉瘤,对比研究平片、CT表现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的CT征象探讨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以骶髂关节病变为常见,另有1/3的患者可见周围关节症状.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软骨的破坏和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椎间盘的钙化,终导致骨性强直.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全身症状轻,在临床上以一般关节炎治疗,往往到关节活动受限和/或出现畸形时,才想到本病.本文分析22例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CT征象,旨在提高对AS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CT诊断.
-
肋骨骨折螺旋CT扫描的改良方法及应用价值
常规胸部螺旋CT正位定位相0°角扫描,所显示肋骨轴面图像呈肋骨不连续征象,易与肋骨骨折混淆,容易漏诊[1],造成临床延误了患者的早期治疗,我们根据肋骨的解剖走行结构,得出了向足侧倾斜12°角的CT改良扫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0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定位相肋骨0°角螺旋CT扫描与侧位定位相向足侧倾斜12°角螺旋CT扫描并搜集完整临床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
乳腺癌FDG-PET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癌是导致女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和影响着女性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判断疗效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影像学检查方法是乳腺癌诊断、分期中必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基于肿瘤细胞内葡萄糖代谢快速异常增加等特性的影像学检测已经被应用于对于肿瘤诊断和评价中.PET做为一种功能和代谢影像学手段检测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其中包括乳腺癌,在评价乳腺癌分期、远处转移、疗效观察中PET显像正不断显示其优势.
-
读片窗及答案
病例 男,42岁.6个月前突然出现左膝内侧酸痛,呈持续性、无放射,夜间加重,近1个月疼痛加剧.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