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同临床类型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超声特征
目的: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的71例HT患者,按甲状腺功能分3组,HT甲亢组26例,HT甲减组24例,HT甲功正常组21例,同期选取健康查体者27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其进行超声检查,应用二维条件测量甲状腺的大小及甲状腺上动脉的血管内径,同时观察实质回声的特征,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实质的血流分布情况,用频谱多普勒测量甲状腺上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e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并分析甲状腺功能与上述观察指标之间的联系.结果:①3组HT患者甲状腺侧叶的宽径、厚径和峡部的厚径均较正常组数值增大,其中侧叶的厚径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HT甲亢组甲状腺侧叶的长径较其他组增大.②HT甲亢组及HT甲功正常组的实质回声以弥漫性减低、局限性片状减低为主,HT甲减组的实质回声以弥漫性减低伴纤维条索样强回声和结节样的回声改变为主.③实质内血流的分布范围在各组间均有差异,桥本甲功正常组的实质血流以0级、Ⅰ级为主,桥本甲减组以Ⅰ级、Ⅱ级血流信号为主,桥本甲亢组的实质血流以Ⅱ级、Ⅲ级为主.④甲状腺上动脉的PSV测值在各组间均有差异;3组HT患者的RI测值均较正常者增高,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⑤HT甲减时,甲状腺上动脉收缩期流速与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HT甲状腺功能的评价.
-
颈动脉僵硬度在脑梗死危险预警中的意义
目的:应用超声测量计算脑梗死不同程度危险人群颈动脉僵硬度指数(SI),探讨颈动脉僵硬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关系,为脑梗死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0例高血压中、高危患者以及40例高血压低危患者行颈动脉M型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前后壁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内径,计算SI.并通过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评定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结果:①高血压中、高危组SI及hs-CPR明显高于高血压低危组(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②在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家族史后,血压、血糖、血脂仍对动脉储硬度增加起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结论:颈动脉僵硬度反映了临床前期颈动脉功能变化的特征,为脑梗死危险人群的预警提供了更早的信息.
-
老年冠心病左心室暂时缺血性扩张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左心室暂时缺血性扩张对老年中-重度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从356例进行99Tcm-MIBI静息-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连续检查者中,根据负荷显像总分(SSS)和显像差异总分(SDS)划分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程度.筛选出30例中-重度冠心病并有心肌缺血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另选择显像正常老年人与非老年人各20例为对照组.记录计算机软件同步处理得出的TID数值.结果:老年冠心病组与对照组中TID数值分别为1.09±0.15,1.00±0.09和0.99±0.08,经统计学研究发现老年患病组与老年对照组和非老年对照组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2.50,t=-2.89,P<0.01).老年冠心病组与老年对照组对比,TID ROC曲线下面积为0.707(P<0.01,Area=0.5),佳截点值为1.02(0.561~0.827,95%可信区间).老年冠心病组与非老年对照组对比,TID ROC曲线下面积为0.739(P<0.01,Area=0.5),佳截点值为1.14(0.596~0.853,95%可信区间),特异性达100%.结论:应用MIBI心肌灌注显像处理软件同步计算出的TID数值,可以在进行核素负荷-静息心肌显像的老年患者中帮助判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
-
海洛因体内藏毒的CT准确检测
目的:探讨海洛因体内藏毒的CT检出以及评价CT在筛查这类案例中的作用.方法:搜集2005年9月5日~2008年4月23日所有疑犯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42例加做了腹部平片X线检查),回顾性分析终确诊为海洛因体内藏毒罪犯的腹盆部CT影像学表现(形态、大小、数目、位置和密度)以及腹部X线平片的表现.结果:158例疑犯中124例终确诊为海洛因体内藏毒者,这与CT检查结果一致.42例腹部平片检查中有2例假阴性结果.CT和腹部平片表现为腹盆部消化道和/或阴道内紧密排列的圆形或卵圆形肠道外异物影,此外还发现了"气环征"和"洋葱皮征"为海洛因体内藏毒的CT特征性表现,对检出这类罪犯有一定作用.结论:海洛因体内藏毒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常规腹盆部CT是检出体内藏毒疑犯的较为精确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
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在长段股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在长段股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介入治疗15例长段股浅动脉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明确闭塞长度及远端流出道情况,均为股动脉入路顺行开通受阻或内膜下成形无法返回真腔时联合腘动脉逆行穿刺,通路建立后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症状及踝肱指数变化,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踝肱指数及下肢动脉彩超.结果:15例患者均通过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使闭塞段动脉获得开通,技术成功率100%,路径图或多普勒引导下1次穿刺腘动脉成功9例,2、3、4次穿刺成功各2例,患者均能够耐受并未出现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4例患者静息痛术后消失,术后踝肱指数为0.68±2.088(P<0.01),较术前明显升高(0.36±0.12).随访时间2~16个月,1例足部溃疡末得到控制,于术后2个月行截肢手术;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时再次出现静息痛,彩超示股动脉支架内狭窄,再行PTA术后好转;余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股腘动脉双入路技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近期疗效确切,为介入治疗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提供了新思路.
-
兔急性周围性肺栓塞肺实质的CT动态变化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周围性肺栓塞肺实质的CT动态变化及其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采用股静脉入路注射明胶海绵制作24只周围型肺栓塞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分别于栓塞前/栓塞后2h、1d、3d、7d(即1、2、3、4组)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家兔肺栓塞的影像动态变化;处死家兔后分析其对应的病理基础改变;以病理为金标准,于CT平扫和增强影像上分别测量栓塞区和正常肺实质的CT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之间CT值差异.结果:栓塞后2h组家兔均表现为肺少血;1d组4只见肺少血征,另1只出现马赛克征伴有近胸膜处弧形阴影;3d组4只栓塞区肺实变,1只马塞克征,1只毛玻璃样改变:7d组4只出现肺实变及梗死灶,伴有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及肺大泡;1只肺少血征,1只局部胸膜增厚,少量胸腔积液.2h组及1d组肺栓塞区栓塞前和栓塞后平扫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显示栓塞区栓塞前和栓塞后的CT值及CT净增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栓塞后的CT值明显低于栓塞前;栓塞后栓塞区和非栓塞区平扫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强后CT值及CT净增值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d组及7d组栓塞区和正常肺实质的平扫和增强CT值及净增值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物制备家兔急性肺栓塞模型,利用CT尤其是增强CT可以观察肺栓塞后早期肺少血到栓塞后期肺实变和梗死的一系列动态变化过程,并与相应的病理改变相符合.
-
透明细胞型肾癌少见CT表现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
目的:分析透明细胞癌(RCCC)的少见CT表现和误诊原因,探讨其与I临床和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透明细胞癌17例加个病灶,孤立发生14例,多发2例,VHL并发1例.术前分别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皮髓交界期增强和实质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3~4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暇分析.结果:17个病例共发现20个肾脏病灶,3个肾外病灶.肾脏病灶位于右肾13个,左肾7个.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中心位于肾皮质14个,位于皮质和髓质6个.肿瘤直径1.7~8.3cm,平均4.7cm.肿瘤实质成分平扫CT值11.4~34.0HU,平均20.9HU.皮髓交界早期CT值27.3~112.5HU,平均48.2HU.实质期CT值36.4~77.4HU,平均53.7HU.实质期增强有利于显示病灶内的坏死和境界,其中动态增强无明显强化8个病灶,显著囊变7个病灶.18个病灶境界清楚,2个病灶境界不清.3个肾卟病灶分别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个,胰腺尾部胰岛细胞瘤1个,所有肾外病灶皮髓交界早期扫描显著强化,实质期扫描呈持续强化.结论:RCCC少见CT表现包括:肿瘤少血供或乏血供、过度囊变、肉瘤样变、双肾多发等,部分肿瘤容易误诊.认识上述少见CT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病理分型准确性.
-
中枢神经系统Rosai-Dorfman病1例
病例女,26岁.因头部外伤后头痛、头晕,头颅MRI检查发现右顶部脑膜瘤入院,无行走不稳,无恶心、呕吐.体检:神志清,两侧瞳孔对称,对光反射灵敏,深浅感觉无障碍,左上肢远端肌力3级,左肘关节活动受限,右侧肢体肌力5级,巴氏征阴性.
-
超声诊断胎儿左心发育不良1例
病例孕妇26岁,孕2产0,现妊娠32周.产科超声发现胎儿心脏异常,早孕期间无特殊反应,夫妇双方无先心病家族史、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史.胎儿超声心动图表现: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的位置关系正常,右室明显增大,左室明显狭小.
-
婴幼儿大量液气腹1例
病例男,2岁.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时无窒息.发热5天,阵发性咳嗽、腹泻入院.黄稀水样便,7~8次/d,无黏液及脓血.入院查体:T 38.5℃,HR 148次/min,R 43次/min.
-
松果体海绵状血管瘤伴出血1例
病例男,27岁.持续剧烈头痛伴恶心40余天入院.查体:浅昏迷,查体不合作;两侧瞳孔不等圆,左侧直径约2.0mm,右侧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消失,颈部抵抗,病理反射征阳性.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旁脓肿2例
病例例1,男,23岁.左侧腰酸、腰胀1月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正常;左上腹轻度深压痛,腹部未触及明显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左肾区上方轻度叩痛,右肾区无叩痛.
-
脑血管造影结合CTA诊断颈内动脉闭塞1例
病例男,51岁,因"视物不能40天,双眼同向性偏盲"为主诉入院.既往病史:2型糖尿病15年;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查体:血压150/100mmHg,谵语;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存在,双眼仅存光感;脑神经功能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感觉障碍,双侧肢体腱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阴性.
-
含三聚氰胺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X线表现(附25例分析)
静脉肾盂造影是诊断泌尿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数字胃肠造影机电视监视下点片观察,并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影像诊断质量,患儿常规采用医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大大降低了患儿肾功能损害,准确判断肾盂肾盏积水、结石及肾分泌功能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淋巴管瘤的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一种先天性良性错构瘤,比较少见.本文对我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淋巴管瘤的声像图特征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旨在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
脑室型及脑膜型囊虫病MRI诊断
脑囊虫以脑实质内囊虫多见,而脑室型及脑膜型囊虫少见,文献仅有少数病例报道[1-2].以往诊断脑室型及脑膜型囊虫病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和CT检查,通常难以满足临床的要求.
-
超声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和强地松疗程的判断
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是甲状腺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以往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前驱感染史,甲状腺肿大、疼痛、压痛,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等资料来判断,缺乏客观的观察手段[1-2].
-
骨恶性间叶瘤的CT和MRI诊断
骨恶性间叶瘤为一极罕见的恶性骨肿瘤,发病率仅为原发性骨肿瘤的0.09%、恶性骨肿瘤的0.17%[1].该肿瘤细胞具有多潜能分化特点,使得临床表现不典型.
-
超声引导下羊水穿刺在胎儿心室强回声灶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引导下羊水穿刺术是产科常用的操作.随着胎儿心室强回声灶的检出率的增加,为排除其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关系,对中孕期心室强回声灶胎儿行羊水穿刺染色体检查也日见频繁,但其毕竟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
-
超声对胎儿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诊断价值
肺的良好发育是胎儿出生后能够成活的决定因子.实际上,肺未发育成熟和肺发育不良及其合并症是孕24周以前胎儿不能成活的主要原因.肺发育不良将导致产后新生儿呼吸功能不全,常威胁生命.
-
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它与其他类型乳腺癌相比预后较好,随着保留乳房手术的开展[1],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
胆管错构瘤的CT和MRI表现
肝内胆管错构瘤(Bile duct hamartomas in liver,LBDH)临床不多见,患者无症状.了解此病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与肝内其它弥漫性病变的鉴别,减少误诊.
-
不典型胸结节病的CT和HRCT诊断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非干酪样肉芽肿,约90%的病例出现肺部改变[1],后可被吸收或转变为纤维组织,是一种趋向于自限性的疾病,大多预后良好.
-
断层超声显像技术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早期鉴别诊断妇科肿瘤的良恶性是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妇科检查.
-
胆囊癌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及腹腔转移性淋巴结的分布特征探讨
胆囊癌的发病率较低,初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与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无明显区别,但病变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且胆囊癌极易发生对邻近脏器的侵润和沿淋巴引流途径转移,所以临床治疗效果极差.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度的差异产生影像对比的磁共振成像方法,它不同于以往的质子密度、T1WI、T2WI成像技术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方法,对静脉结构、血液代谢产物及铁质沉积非常敏感[1].
-
多功能心腔内超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延伸了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模式,然而常规X线引导无法提供细微的心脏解剖结构信息,可能错误显示心腔内导管的放置位置[1-2],从而增加介入治疗的风险.
-
FS-3D-FISP序列在膝关节检查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具有无创伤性及良好的组织分辨力,已开始应用于骨关节各种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对于大而明显的病变MR常规序列能够满足诊断要求,但对于一些解剖结构微小、隐匿性病灶的显示,常规序列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
-
融合优势,发展无限——第二届中国医学影像学融合与发展论坛征文通知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