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病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중화병리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0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29-5807
- 国内刊号: 11-215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全身性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一例
患者女,52岁.全身多发性皮疹、结节伴红肿、奇痒、间歇性发热18年于2007年lO月2日人院.18年前,输卵管妊娠手术中输入A型血.输血后前额部、右腰部出现皮疹、风团.皮疹、风团初起时无痒,医院诊断为过敏反应,使用抗过敏药皮损无明显改善.
-
食管伴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样分化的巨大癌肉瘤一例
患者男,60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个月余于2008年5月19日入院.外院电子胃镜示:食管26~40 cm处见一大小约13.0 cm×3.0 cm的长条形肿物,下段黏膜片状充血,考虑食管新生物,食管癌可能性大.外院病理诊断恶性肿瘤.造影示食管中段占位性病变,食管癌可能性大.行食管中段切除术,术后送病理检查.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14岁.因关节疼痛1个多月伴咳嗽20余天,于2008年4月22日来本市某医院就诊.门诊检验报告: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104 mm/h,胸片示右侧肺炎,肺结核待除外.患儿在门诊予以抗炎等处理.近期因咳嗽,并出现痰中带血丝两次,于2008年5月9日入住本市某医院儿科.
-
BIOMED-2系统引物用于检测T细胞淋巴瘤石蜡样本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研究
目的 了解BIOMED-2系统T细胞受体(TCR)γ引物组合对T细胞淋巴瘤的常规石蜡包埋组织样本中TCR基因重排的检出情况及其实用性.方法 用酚/氯仿法提取55例各种组织类型的T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样本的DNA并通过扩增看家基因β-globin检测其质量,利用BIOMED-2系统TCR-γ引物组合和TCR-γ基因通用型引物(TVG/TJX)对55例进行TCR基因重排检测,比较二者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IOMED-2系统TCR-γ引物组合和TCRγ基因通用型引物(TVG/TJX)的TCR基因重排检出率分别为76.4%和60.0%,前者高于后者,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OMED-2系统TCRγ引物组合适用于本组T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样本的TCR基因重排检测.
-
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分析和总结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8例原发性SMZL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的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行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获得4例随访资料.结果 8例SMZL的中位年龄为61.5岁(36~75岁),男女比例为1.7:1.患者均因脾大就诊,5例伴血象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其中2例全血细胞下降.脾切除后3例血象全部或部分恢复正常.3例福达华联合化疗后,2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随访4例的平均生存期21.5个月(6~60个月).在病理形态上,8例脾脏均呈白髓结节状增生,其中6例由经典的两种细胞组成,其分布表现为结节中央密集而深染的小淋巴细胞,周围为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2例增生结节全部由形态一致的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组成.红髓区片状浸润8例.肿瘤细胞CD20+(8例);bcl02+(6/6),IgD+(2/4),CD5+(1/4),CD43-(516),cyclin D1-和bcl-6/CD10-(6/6).核增殖指数<15%.结论 SMZL为惰性淋巴瘤,以脾大伴血象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脾切除治疗有效,FCD化疗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病理形态以白髓结节状增生为主,呈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形态,大部分标本结节中央见较小密集的淋巴细胞,同时存在红髓区片状浸润.诊断需除外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和脾白髓增生.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q27染色体状态和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从蛋白和基因水平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3q27染色体状态和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有随访资料的73例DLBCL进行CD3、CD10、CD20、bcl-6、MUM-1标记,根据Hans的分类方法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其中54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bcl-6基因所在的3q27染色体的断裂和扩增情况.结果 73例DLBCL患者GCB型16例(21.9%),non-GCB型57例(78.1%).54例DLBCL患者中3q27染色体断裂11例(20.4%),扩增14例(25.9%).5年总体生存率GCB型(78%)高于non-GCB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bcl-6阳性表达较阴性者预后好(P=0.041);3q27断裂阳性组病例总体生存率低于3q27断裂阴性组.结论 DLBCL的GCB型比non-GCB型预后好.bcl-6蛋白表达有助于DLBCL的预后判断,3q27染色体断裂阳性病例总体生存率低于3q27断裂阴性组.目前仍有必要区分DLBCL的B细胞的起源.
-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NK/T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了广东省人民医院10年间诊断的55例EN-NK/TCL,复习其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和随访.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为1.89:1,中位年龄38岁;初次就诊时病变部位以鼻腔及其邻近结构为主(85.5%).形态上瘤细胞以小到中等大细胞为主,血管中心浸润、血管破坏、凝固性坏死和凋亡小体常见.免疫表型CD20均为阴性;阳性率:CD3ε、CD4、CD5、CD8分别为100%(49/49)、7%(3/46)、8%(4/48)、63%(29/46);CD56为79%(42/53);T细胞内抗原-1和粒酶B均100%(49/49);bcl-2为17%(8/46);增殖指数:≤29%为30%(14/47),30%~59%为28%(13/47),≥60%为42%(20/47);bcl-2阳性病例增殖指数高;EBER 51例均阳性.41例获得临床资料,Ann Arbor分期Ⅰ/Ⅱ期为63.4%(26/41);87.8%(36/41)患者初诊时行为状态为1;31.8%(7/22)的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获得27例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1年、2年及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2%、31%及20%.增殖指数≥60%的患者预后差.结论 EN-NK/TCL是一种成熟T细胞和NK细胞肿瘤,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结果.患者总体预后较差,增殖指数是独立的预后因素.
-
感染肠道病毒71型尸检病例的分子病原学诊断
目的 探讨感染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尸检病例石蜡包埋组织病原学分子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尸体解剖2例怀疑因EV71感染死亡的患儿,对脑组织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尸检后的石蜡组织中肠道病毒的核酸并测序分析.结果 2例均有中枢神经系统脑干脑炎的病理学特点.坏死神经元周围可见大量的小胶质细胞(CD68阳性)和少量的中性粒细胞(CD15阳性)浸润.2例延髓石蜡组织中均检测出EV71的核酸序列,与GenBank新公布的安徽阜阳暴发EV71感染的病毒株序列同源性为100%.结论 从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EV71感染患儿脑组织中检测出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及时明确诊断临床误诊、漏诊的死亡病例,深化认识了手足口病,为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及时加强EV71病原学监测提供决策依据.
-
CXCL13、CD10和bcl-6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CXCL13、CD10、bcl-6等标志物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1990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断的115例AITL、30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和30例以副皮质区增生为主的反应性增生(RH)进行回顾性分析.按2008版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采用9种抗原标志物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及TCR-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7.8%(9/115)的AITL、6.7%(2/30)的PTCL,NOS和83.3%(25/30)的RH病例观察到生发中心;98.3%(113/115)的AITL、63.3%(19/30)的FTCL,NOS和76.7%(23/30)的RH病例观察到显著血管增生.(2)CXCL13、CD10、bcl-6在RH病例的表达局限在生发中心,在AITL的表达率分别为96.5%(111/115)、50.4%(58/115)和78.3%(90/115),在PTCL,NOS的表达率分别为26.7%(8/30)、3.3%(1/30)和3.3%(1/30),以上三个标记在两种淋巴瘤的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15例AITL病例均见到滤泡外不规则分布的CD21阳性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网(FDC).TCR-γ基因克隆性重排在AITL中检出率为83%(83/100).结论 AITL是一种来源于生发中心辅助性T细胞(TFH)的高度侵袭性肿瘤,CXCL13、CD10、bcl-6是AITL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用标志物.
-
免疫组织化学在卵巢肿瘤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卵巢肿瘤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各种类型肿瘤之间形态又有交叉重叠,而且卵巢也是体内多种组织器官恶性肿瘤的好发转移部位,不同类型卵巢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迥异,因此正确诊断卵巢肿瘤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非常重要.
-
泛素C-末端水解酶-L3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中的表达
肿瘤转移机制及防治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高淋巴道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Hca-F)、低淋巴道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Hca-P)是由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自行建立的肿瘤转移机制实验模型.它们是一对高度同源的来自同一小鼠肝癌细胞克隆的不同亚克隆,经615小鼠局部皮下注射后,特异地向引流淋巴结转移.
-
体外转染KISS-1基因对食管鳞癌细胞EC-1侵袭及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KISS-1基因对食管鳞癌细胞EC-1侵袭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KISS-1基因与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检测KISS-1在EC-1、Eca109、EC9706和TE-1四种食管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利用脂质体介导在体外将KISS-1基因转染人食管鳞癌细胞EC-1,利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转染之后KISS-1表达的改变,并采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及MTT、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观察KISS-1对食管鳞癌细胞侵袭及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4种食管癌细胞株的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EC-1中KISS-1蛋白(0.715±0.109)及mRNA(0.670±0.176)表达均低;转染之后Western blot和RT-PCR结果显示:KISSS-1蛋白和mRNA在转基因组的表达分别为1.143±0.218和0.877±0.162,均显著高于转空质粒组(0.745±0.130,0.685±0.128;t=3.850,2.481,P均<0.05)和对照组EC-1细胞(0.855±0.184,0.677±0.138;t=2.275,2.306,P均<0.05);Boyden小室检测细胞体外侵袭力实验发现转基因组在培养24、48和72 h后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91.8±11.7,117.8±11.1和139.2±11.8,均显著低于转空质粒组(118.1±14.7,141.7±13.2,162.2±22.7;t=3.153,4.215,3.569,P值均<0.01)和对照组EC-1细胞(112.2±15.6,138.1±13.0,162.3±14.0;t=4.154,3.797,2.702,P值均<0.05).MTT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组细胞在培养48 h和72 h后的增殖能力分别为0.517±0.127和0.394±0.137,与转空质粒组(0.636±0.186,0.513±0.150;t=2.054,2.709,P值均<0.05)和对照组(0.646±0.135,0.511±0.153;t=2.276,2.205,P值均<0.05)相比,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组细胞的克隆形成数为157.2±36.4,明显低于转空质粒组(236.3±78.1;t=3.441,P<0.01)和对照组(242.5±48.6;t=2.250,P<0.05).结论 KISS-1基因在食管癌细胞株EC-1中可抑制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及细胞的增殖能力.
-
Tiaml在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Tiam1对人鼻咽癌细胞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法对C666-1、CNE1两种人鼻咽癌细胞株转染Tiam1/C1199HA质粒.逆转录PCR、即时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Tiam1转染组与空载体转染组细胞中Tiam1的表达,细胞黏附实验、划痕实验和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不同转染组间细胞的黏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C666-1、CNE1细胞Tiam1稳定转染组Tiam1的表达、细胞黏附、迁移及侵袭能力较空载体转染组均有明显增强(P<0.05).结论 Tiam1基因与人鼻咽癌C666-1、CNE1细胞株的侵袭转移有关.
-
EB病毒淋巴增殖性疾病国际分类的新进展
EB病毒(BV)淋巴增殖性疾病国际分类会议于2008年9月8-9日在美国华盛顿Bethesda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召开.会议由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NIAID)和NIH少见病办公室联合主办.Elaine S.Jaffe和Jeffrey Cohen教授是会议组织者,共有40人参加会议,其中包括14位病理学家和26位病毒学家、免疫学家、感染病学家、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图1).
-
WHO分类和NCCN指南在淋巴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一、WHO分类和NCCN指南是临床和病理沟通的桥梁2008版淋巴瘤WHO分类吸收了近年来病理、临床和基础的新研究成果[1],在2001版的基础上将原来淋巴瘤的30余种类型,扩展到60余种,在给人们带来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些许惶惑.
-
恶性淋巴瘤病理研究和分类的新进展
一、第十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2008年6月4-7日,第十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ignant Lymphoma)在瑞士卢加诺市召开[1].世界各国的血液病学家、肿瘤学家和病理学家共3500余名参加了这次大会,我国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哈尔滨等地的20多名临床和病理医师也参加这次盛会.
-
2008天津国际乳腺癌个体化诊治病理与临床专题研讨会简介
由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同主办的乳腺癌个体化诊治病理与临床专题研讨会于2008年10月21-24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代表近300人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以"关注学科前沿进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顺应诊疗观念由"以医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的形势,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就乳腺癌个体化诊治中的病理、影像和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专题讲座,并以病理为中心结合对乳腺癌个体化诊治中多学科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
CD20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
近Rahemtullah等[1]研究了9例CD20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并复习文献报道的26例类似病例后提出,存在一类CD20阳性的T细胞淋巴瘤.9例病例中,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原位杂交和基因重排加以证实,除了明确的T细胞标记阳性外,5例为CD20的一致强阳性,4例为弱阳性或部分阳性表达.对于T细胞淋巴瘤为何会表达CD20,提出了两种假说.
年 | 期数 |
2019 | 01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