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Ultrasonography 중화초성영상학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4477
  • 国内刊号: 13-1148/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18-136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北
  • 主编: 张运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胎儿脊髓圆锥位置新测距法及其在脊髓拴系中的应用

    作者:罗丹丹;黄怡;李胜利;田晓先;文华轩;袁鹰;杨水华;毕静茹;肖志莲;陈琮瑛;余蓉

    目的 测量不同孕周正常胎儿脊髓圆锥末端与末椎体骨化中心尾侧端之间的距离(D1)和脊髓圆锥末端至D1延长线与尾侧皮肤交点间的距离(D2),研究2个测值对产前超声诊断脊髓拴系综合征(TCS)的价值.方法 选择15~41孕周正常胎儿974例(正常组)和 TCS胎儿46例(异常组),测量各胎儿的D1和D2.正常组中随机抽取60例胎儿,进行医师间重复测量结果的信度分析;分析D1、D2与孕周(GA)的相关性,并建立各孕周正常胎儿脊髓圆锥末端D1、D2的参考值范围;评估两组间D1和D2的差别;分析两组间常用生长参数(双顶径、头围、腹围和股骨)与D1、D2的比值,探讨D1、D2及各比值对胎儿闭合性脊柱裂的诊断价值.结果 ①不同医生间测量的重复性良好;②D1、D2均与GA具有相关性且呈线性相关,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D1=0.251 GA -2.265 cm(R2=0.926,P <0.001),D2=0.267 GA -1.812 cm(R2=0.928,P <0.001); ③正常组与异常组D1、D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④各生长参数与D1与D2的比值较稳定,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超声测量脊髓圆锥D1和D2简便可行,两测值均有助于产前诊断TCS.

  • 胎儿肺动静脉多普勒血流频谱同步记录法测量胎儿心脏传导时间的应用研究

    作者:吴俊;赵博文;彭晓慧;潘美;王蓓;毛彦恺;马明明

    目的 探讨胎儿肺动静脉多普勒血流频谱同步记录法在定量测量胎儿心脏传导时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21例16~41周的正常胎儿,采用脉冲多普勒(PD)法、组织多普勒(DT I)法及肺动静脉同步记录(PA-PV)法分别测量每例胎儿的房室传导时间(AV)和心室开始收缩到下一心动周期心房开始收缩的时间间期(VA),比较三种方法测量的一致性.结果 ①三种不同测量方法获得的AV、VA值经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采用PA-PV法测量AV、VA经直线相关分析,AV与孕周呈显著正相关(r =0.825,P =0.000),VA与孕周呈弱相关性(r =0.216,P =0.000).③AV与心率呈负相关(r = -0.236,P = 0.000);VA与心率呈显著负相关(r= -0.860, P=0.000).④经直线相关分析,AV与双顶径呈正相关(r =0.188,P =0.005);VA与双顶径无显著相关性(r =0.054,P =0.428).⑤比较不同孕周胎儿的AV和VA,经方差分析,各组间A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以>36周AV长;VA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41).⑥按照不同双顶径进行分组,经方差分析,AV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以双顶径8~9 cm组长;VA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29).结论 PA-PV法与PD法、DTI法测定胎儿心脏传导时间具有同等临床应用价值,所测得数据可作为临床参考值,对胎儿心律失常的定量分析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分层应变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患者血运重建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早期改变

    作者:左武旭;李权;陈永乐;董丽莉;王翔飞;舒先红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1 d以及术后1 d左心室纵向分层应变,探讨PCI手术对于CTO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CTO并成功施行PCI手术的患者30例.另外选取2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d采集心尖四腔观、两腔观以及心尖部左室长轴超声心动图动态图像,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收缩末容积(LVESV)、射血分数(LVEF)以及每搏输出量(LVSV).应用组织多普勒(TDI)模式测量左心室二尖瓣环侧壁S波峰值(lateral S′)、室间隔侧S波峰值(septal S′)以及平均S波峰值(average S′).应用2D-STI技术分析3个不同切面的纵向分层应变及左心室整体纵向分层应变(GLS).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TO组术前1 d心尖四腔观、两腔观、左室长轴观以及整体的心内膜、中层以及外膜纵向应变均显著降低(P <0.05),术后1 d以上指标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0.05),但左室长轴观、心尖两腔观及整体的心内膜纵向应变仍低于对照组(均 P <0.05).CTO组术前1 d lateral S′、septal S′以及average S′较对照组减低(均 P <0.05),术后1 d显著增高(均 P <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其余各参数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 CT O患者的左心室纵向收缩功能低于正常人,接受PCI手术之后纵向收缩功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

  • 基于肝血管树智能对位超声-CT/MR融合成像技术的初步临床研究

    作者:曾庆劲;李凯;吴宇轩;龙颖琳;罗丽萍;许尔蛟;郑荣琴

    目的 探讨基于肝血管树智能对位方法的超声-CT/MR融合成像技术的可行性与简便性.方法 采用Philips Epiq 7的PercuNav融合成像系统对22例增强CT或MR发现肝内局灶性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CT/MR融合成像检查.分别采用系统内置的基于肝血管树智能对位方法和常规的内定标对位方法作配准融合,对比两种方法的配准成功率、初步配准所需时间、初步配准误差、微调配准次数、微调配准时间及配准所需总时间.结果 基于肝血管树智能对位方法和常规的内定标对位方法的配准成功率分别为72.73% 和95.45%,初步配准所需中位时间分别为16.5 s(10~30 s)和13 s(8~24 s),初步配准中位误差分别为3 mm(1~14 mm)和14 mm(2~43 mm),微调配准中位次数分别为0次(0~2次)和1次(0~3次),微调配准中位时间分别为0 s(0~46 s)和30 s(0~88 s),配准所需总中位时间分别为20 s(12~61 s)和42 s(9~102 s).其中,两种方法的配准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的内定标对位方法初步配准所需时间优于基于肝血管树智能对位方法(P <0.05);而在初步配准误差、微调配准次数、微调配准时间及配准所需总时间等项目,基于肝血管树智能对位方法结果优于常规的内定标对位方法(P <0.05).结论 基于肝血管树智能对位方法的超声-CT/MR融合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相对于常规的内定标对位方法,其操作更为简便高效.

  • 实时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联合推注压力评估输卵管通畅性

    作者:周秋兰;王伟群;李盈;陈智毅;黄银英;万娜

    目的 探讨经阴道实时三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hysterosalpingo-contrast sonography,RT 3D-HyCoSy)中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与输卵管通畅性的相关性.方法 对107例不孕症患者行经阴道RT 3D-HyCoSy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双侧输卵管通畅组、一侧输卵管通畅组与双侧输卵管阳性组,并记录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比较三组推注压力峰值的差异.结果 双侧输卵管通畅组、一侧输卵管通畅组与双侧输卵管阳性组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分别为(34.58 ± 8.25)kPa、(44.85 ± 10.05)kPa及(54.26 ± 11.65)kPa,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8.732;P = 0.000,0.000,0.033);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与输卵管通畅性呈负相关(r =-0.653,P =0.000).结论 随着输卵管阻塞程度的增加,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越大,造影剂推注压力值有助于为输卵管通畅性评估提供客观参考指标.

  • 三维右心室定量分析技术评价冠心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高菲;刘冲;王冬沫;曲绍辉;邸郅欣;陶阳阳;田家玮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右室定量分析(RT-3DRVQ)技术评价冠心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方法 选取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68例作为病例组,其中伴发肺动脉高压(PH)者38例,非PH者30例,另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超声评估各常规超声参数以及右室游离壁与室间隔纵向应变参数.结果 ①病例组各应变参数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 <0.001); ②病例组基于三维容积条件下的右室游离壁纵向应变(3D-FWLS)与右室射血分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77,P <0.001); ③PH组3D-FWLS较非 PH组明显减低(P < 0.01),其对预测伴发 PH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结论 RT-3DRVQ能够准确评价右室收缩功能,将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二尖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1例

    作者:黄恺悦;孔令秋;许勇;张宏才;伍洲;殷拥军;聂谦;赵珏

    患者女,60岁,因"反复腰骶部疼痛20 d,加重伴双下肢放射痛1周"入我院骨科.50 d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于当地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术后常规口服华法林抗凝,凝血酶原时间(INR)控制在2.5左右.入院后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心室率99次/min,时伴室内差异性传导.超声心动图示距主动脉瓣约3.5 cm处升主动脉前壁回声中断约1.5 cm;升主动脉通过破口与前纵隔内一大小约12.4 cm×8.7 cm×7.3 cm的瘤样结构相通,瘤壁菲薄,其内可见明显自发显影;受瘤体压迫,升主动脉明显变细(图1~3).胸主动脉CT A示前纵隔假性动脉瘤,大小约11.0 cm×8.9 cm×9.9 cm,瘤体与主动脉间破口大小约1.0 cm×0.9 cm× 0.5 cm(图4).建议患者尽早外科手术治疗,患方表示拒绝.1个月后患者因呼吸困难再次就诊,查体见患者胸骨较前明显膨出,复查CTA示瘤体及破口较前明显扩大,瘤体内大量附壁血栓形成(图5~6);遂收入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心包内致密粘连,上段胸骨骨质侵蚀破坏,假性动脉瘤突入胸骨缺损间隙,瘤体内大量附壁血栓形成.患者胸骨切开过程中瘤体破溃,伴右心室前壁部分撕裂出血,予人工血管补片修补升主动脉,心包片修补右心室前壁,经食管超声验证人工血管通畅、瓣膜功能正常后返回监护病房.术后予抗感染、纠正心力衰竭等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随访至今,人工机械瓣及人工血管无异常,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

    关键词:
  • 胎儿肠旋转不良合并十二指肠扭转超声表现1例

    作者:郭习娟;陈桂红;王锟;高曼;刘京;陈舜珏

    孕妇,29岁.孕1产0,孕37周.既往体健,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来我院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超声示:单活胎,头位,双顶径9.1 cm,头围31.6 cm,腹围30.7 cm,股骨长6.9 cm,羊水指数19.2 cm;胃泡增大,进而十二指肠扩张,二者相通呈"双泡征"(图1).沿腹围横切面向胎儿足侧扫查,于胃泡内下方,腹腔大血管前方约L1-2水平测及"漩涡状"中等回声包块(图2A),大小约1.6 cm×1.3 cm,其周边回声减低,为环状血流信号(图2B)及静脉血流频谱,内部回声稍高,呈动脉血流频谱,从而改变了正常情况下该切面肠系膜上静脉位于右前、肠系膜上动脉位于左后的位置关系(产前二者是完全可以根据与腹腔大血管的发出及汇入关系、位置毗邻及血流频谱判定的).余未见明显异常.超声诊断:胎儿上腹部"双泡征"及"漩涡状"包块(考虑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导致十二指肠梗阻).该孕妇曾分别于孕22周、28周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各测值与临床孕周相符,标准切面留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图3).该孕妇孕38周自然分娩一男婴,体重2 400 g,Apgar评分10分,出生后3 d因反复间断呕吐急送河北省儿童医院,腹部超声示:肠系膜上静脉位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左前方,上腹部可见大小约1.6 cm × 1.3 cm中等回声包块,内见动静脉血管环绕.超声提示: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关系异常,上腹部包块(考虑肠旋转不良并肠扭转).急诊手术,术中见:肠系膜肿胀、附着不良,空肠起始部位于脊柱右侧,回盲部位于上腹部,中肠沿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270°,血运无异常.中肠逆时针复位,自盲肠和升结肠发出索带跨越十二指肠,附着于右侧腹壁,压迫十二指肠降部形成梗阻.全部小肠位于右侧腹.术后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十二指肠扭转.

    关键词:
  • 超声诊断胎儿右侧面横裂伴低位耳畸形1例

    作者:廖林;覃开凤;李宁;王小红;蒋萍英;王智慧;景卫

    孕妇,26岁,因"外院行产前超声筛查未见明显异常",来我院要求行系统性产前超声筛查.病史:孕24+1周,孕1产0,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产科超声检查:双顶径5.8 cm,头围21.0 cm,小脑横径2.4 cm,腹围18.3 cm,股骨长4.1 cm,肱骨长3.8 cm,体重估值(573 ± 84)g;心率144次/min,羊水大深度4.6 cm,胎盘位于子宫前壁,厚约2.8 cm,0级.鼻唇冠状切面观,上下唇皮肤回声连续性好;右侧口角回声连续性中断,并向面颊延伸形成长约2.0 cm的裂隙(图1A),颜面部三维超声表面成像时此裂隙的显示更为直观(图1B).双耳廓上缘均明显低于双眼外侧颞顶缝水平;耳屏部均可测及一疣状赘生物,直径约0.5 cm(图1C).超声提示:宫内单活胎,右侧面横裂伴双耳低位耳、副耳.经优生咨询,孕妇及家属选择引产,引产结果证实:右侧面横裂伴双耳低位耳、副耳(图1D).

    关键词:
  • 原发性甲状腺横纹肌肉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丹海俊

    患者女,75岁,主因"发现颈部肿物6个月,近1个月迅速增大"入院,查体:甲状腺右叶可扪及大小约8 cm ×5 cm×4 cm质硬肿块,表面不光滑,边界尚清.肿块随吞咽上下移动,但停止吞咽后肿块固定.超声检查显示:甲状腺右叶可测及大小约8.2 cm×5.6 cm×4.0 cm不均质低回声,形态不规则,略向被膜外突出,边界欠清,其内可见环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低回声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图2),脉冲多普勒测及高速动脉血流频谱,阻力指数0.99.双侧颈部未测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实性占位性病变.遂行甲状腺肿块切除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im(+ + +),M yogenin(灶+),Desmin(-),MyoD1(-),Myoglobin(-),SMA (-),Ki-67(+ >75%),TG(-),S-100(零星+),Bcl-2(-),CT(-),EMA(±),Lysozyme(散在+).术后病理:甲状腺右叶恶性间叶源性肉瘤,血管内见瘤栓,结合免疫组化,考虑原发性横纹肌肉瘤.

    关键词:
  • 侵入下腔静脉的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迟婷婷;郑磊;陈丽霞

    患者女,71岁,反复出现右下腹痛1年余,较剧,伴针刺感及右腰痛,10 d前再发,对症治疗无效,遂来我院进一步诊治.自述有高血压病史14年,规律口服安普诺,血压控制尚可.血糖升高3年余,未服药.有冠脉硬化病史5年,规律口服可达林片.孕5产4,绝经20年,39年前外院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否认痛经史及其他病史.1年前当地医院二维超声示:子宫增大,大小约71 mm×65 mm×62 mm,宫壁见数个低回声团块,较大者约68 mm ×55 mm,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膜线显示不清,右侧附件区见一迂曲条索样液性管腔,宽处约11 mm,无回声区内充满细小点状回声.

    关键词:
  • 十二指肠血肿超声表现1例

    作者:杨晓云;田晖;张悦娜

    患者男,8岁.主因腹痛1d,喷射状呕吐胃内容物2次入院.查体:剑突下及右腹部压痛,M urphy征阴性,无反跳痛,肌紧张,于肋下3 cm可触及一肿物,质韧,边界欠清,压痛,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存在.超声检查:胆囊内下方、胰头右侧相当于十二指肠降部可见一大小5.2 cm×4.1 cm×3.0 cm囊实混合性梭形回声包块,实性部分内呈低回声,与右肾分界清(图1),可见相对移动;与胰头紧密相邻(图2),该混合性回声位于下腔静脉前方,下腔静脉略受压,两者可见相对移动;该低回声包块内可见少许条带状血流信号.盆腔可见少量积液,深约0.9 cm.超声诊断:腹膜后囊实混合性占位性病变;盆腔少量积液.患儿入院第2 d腹部 CT 示十二指肠水平段囊实性占位,大小8.5 cm×4.1 cm,较前一天体积明显增大.

    关键词:
  • 超声造影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钱清富;薛恩生;陈志奎;林文金;林文荣;陈聪

    目的 探讨携抗基质金属蛋白酶-9抗体脂质微泡(TMB-9)评价强力霉素对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1、S2组)、缺血再灌注组(R1、R2组)、强力霉素干预组(D1、D2组).对照组精索穿线但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强力霉素干预组建立睾丸缺血复灌注模型后,R1、D1组饲养1 d,R2、D2组饲养4 d.D1、D2、S1组给予强力霉素20 mg·kg -1·d-1腹腔注射,R1、R2、S2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术前、术后均行普通脂质微泡(MB)及TMB-9超声造影并分析各造影参数的变化,包括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P)、曲率(Slope)、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减半时间(DT/2)、曲线下面积(AUC).术后取术侧睾丸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 D1组TMB-9造影参数较R1组,PI、AUC显著减小,MTT、DT/2缩短(P <0.05);D1组TMB-9较MB,PI、AUC增大,MTT、DT/2延长(P <0.05).D2组TMB-9较R2组, PI、AUC显著减小,MTT、DT/2显著缩短(P < 0.01);D2组 TMB-9较 MB,PI明显增大(P <0.01).病理结果显示强力霉素干预组血管基底膜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9)表达量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P <0.01).结论 T MB-9能够较敏感、客观地评价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强力霉素干预前后不同复灌注时间睾丸微血管的损伤情况.

  • 载氧化铁聚乳糖-羟基乙酸微粒标记大鼠肌腱干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蒋京真;卢漫;成雪晴;胡紫玥

    目的 制备载氧化铁(IO)/PLGA 微粒(PLGA/IO M Ps),探讨其标记大鼠肌腱干细胞(TSCs)以及体外超声(US)/光声(PA)/磁共振(MRI)多模态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双乳化法制备PLGA/IO MPs,并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及US/PA/MRI成像.应用PLGA/IO MPs标记 TSCs,并用透射电镜(TEM)及普鲁士蓝染色观察标记效果,然后对标记后 TSCs进行体外 US/PA/MRI成像.结果 制备的PLGA/IO MPs粒径约(801.5 ± 165.6)nm,Zeta电位约(-6.36 ± 3.36)mV[含多聚左旋赖氨酸约(3.16 ± 3.69)mV].PLGA/IO MPs具有体外US/PA/MRI多模态显像的能力,标记TSCs后,PLGA/IO MPs位于TSCs细胞质内,且标记的 TSCs能同时进行 US、PA和MRI成像显示出相应的影像学信号.结论 PLGA/IO MP能够对TSCs进行有效标记,并成功行体外 US/PA/MRI多模态成像,为活体内移植后TSCs的无创、多模态示踪奠定了基础.

中华超声影像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6 01 02 03 04 05 06
1995 01 02 03 04 05 06
1993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