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经皮微型空心螺钉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第5跖骨基底干骺端骨折((Jones骨折)常规石膏固定及微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至2010年分别采用石膏固定(A组)及经皮微型空心螺钉内固定(B组)治疗此类损伤41例,其中A组:男14例,女8例;年龄21~62岁,平均(32.3±8.7)岁;病程2h~3d.B组:男9例,女10例;年铃24~59岁,平均(28.8±7.9)岁;病程0.5h~2d.对2组病例进行长期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结果:41例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2.5年,平均11.3个月.A、B2组均获得骨性愈合,B组患者术后伤口Ⅰ期甲级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B组疗效优于A组,且愈合时间短于A组.结论:经皮微型空心螺钉微创治疗Jones骨折,操作简单易行,固定坚强,创伤小,是治疗Jones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
跟骨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损伤机制并比较保守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06年至2008年对48例(52足)跟骨关节内骨折,分为2组: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保守治疗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2~73岁,平均(49.2±8.5)岁;行手法复位、撬拨、外固定治疗,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手术治疗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26~66岁,平均(50.1±19.3)岁;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通过测定疗前与疗后跟骨高度、宽度、B?hler角及Gissane角进行疗效评定,对保守与手术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负重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治疗后2组跟骨高度、宽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按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保守治疗组优18例,良6例,可5例,差1例;手术治疗组优4例.良7例,可6例,差1例.2组疗效比较,保守治疗组疗效优于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直现,恢复跟骨解剖形态,保守治疗恢复解剖形态同时可进行早期功能恢复、早期愈合,同时避免了手术并发症.
-
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机分析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回顾性研究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及术前等待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螺钉治疗33例复杂髋臼骨折.男28例,女5例;年龄27~57岁,平均42岁.根据术前等待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术前等待时间大于14d组,术前等待时间小于14d组.所有患者行手术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对患者术后进行影像学复位质量评价,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及SF-36简便型健康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平均时间24个月(14~47个月),骨折均愈合.手术时间平均3.5h(1.5~6.5h).术中出血量平均1330ml(300~2500ml),其中自体血回输25例.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按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28例,满意复位4例,不满意复位1例.髋关节功能按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优22例,良4例,可4例,差3例.SF-36评分总分为(70.63±17.03)分.术前等待时间小于14d组与术前等待时间大于14d组相比.术后复位质童、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优于后者.并发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2例,异位骨化6例,创伤性骨关节炎3例,股骨头坏死1例.结论:术前充分的影像学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适当的手术时机均有利于患者术后患髋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其中术前等待时间是较容易控制的因素,减少术前等待时间可明显改善复杂髋臼骨折的预后.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及Ⅳ型跟骨骨折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51例58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男29例,女22例;年龄17~58岁,平均29.5岁;伤后至手术时间7~14d,平均10d.术前均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按Sanders分类:Ⅲ型26足,Ⅳ型32足.均经可延长的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通过X线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与术前进行比较,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从疼痛、功能方面对疗效评定.结果:51例58足全部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皮缘表皮坏死2足,慢性疼痛4足,晚期发生距下关节炎2足,并发症发生率13.8%(8/58).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优23足,良27足,可5足,差3足.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能够获得较满意的解剖复位,且固定可靠,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对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9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其中女50例,男40例,平均年龄73.2岁(64~95岁);右髋骨折50例,左髋骨折40例.根据AO分型进行分类,A2.1型11例,A2.2型21例,A2.3型25例,A3.1型9例,A3.2型6例,A3.3型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3.2 d(2~20 d),平均住院时间12.8 d(7~24 d).均采用闭合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采用Harris髋部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6.8 min(23~110 min),平均出血量150 ml(100~500 ml).90例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复位优69例,良14例,差7例,平均颈干角135.6°(126°~147°).术后并发症:髋内翻2例,大转子顶点骨化性肌炎5例,螺钉切出1例,股骨近端疼痛7例,患肢短缩10例,平均短缩9.3 mm(8~14 mm).术后Harris髋部评分平均(80.5±9.8)分,优26例,良37例,中18例,差9例.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功能锻炼时间早,疗效满意.
-
微创截骨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囊炎
目的:观察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崎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微创截骨娇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32例(49足),男2例(2足),女30例(47足);年龄23~80岁,平均57岁.手术前后对患者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拇外翻角),IM角(第1、2跖骨间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进行比较;采用拇外翻疗效评定标准从崎形纠正、拇趾跖趾关节活动度、患者满意度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定;同时按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小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AFAS)对手术前后的A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0 min; 32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负重正位X线的HAV角,IM角,第4、5跖骨间角,改良第4、5跖骨间角,小趾内翻角及第5跖骨外翻角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AFAS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按照上述疗效标准:优33足,良15足,差1足.结论:微创截骨矫正术治疗拇外翻合并小趾内翻具有损伤小、痛苦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矫形满意等优点.
-
黄芪与当归对体外培养糖尿病骨髓干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现察黄芪、当归及二者合用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0年2月,选择5只雄性200~220g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给予链脲佐菌素(STZ)按照30mg/kg腹腔内注射2次诱发2型糖尿病,1周后检测血糖≥16.7mmol/L为2型糖尿病造模成功.密度梯度法分离5只大鼠骨髓干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黄芪组(B组)、当归组(C组)、黄芪当归组(D组).空白对照组加入无血清DMEM100μl,黄芪组、当归组、黄芪当归组分别加入等量的用无血清DMEM配制的黄芪煎液、当归煎液、黄芪当归合煎液,终浓度分别为黄芪1100mg/L,当归1100mg/L,黄芪当归组含黄芪1100mg/L、当归220mg/L.各组细胞培养14d后,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VEGF蛋白浓度,Western-Blot检测骨髓干细胞VEGF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黄芪组和黄芪当归组的骨髓干细胞增殖水平、上清液VEGF蛋白浓度、骨位干细胞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且黄芪当归组的以上作用均较黄芪组明显增强(P<0.05或P<0.01).结论:单用黄芪或其与当归合用均具有刺激体外培养骨髓干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能与其促进VEGF蛋白表达增加有关,但单用当归无上述作用.
-
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大鼠中枢不同部位亮氨酸-脑啡肽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针刀松解法干预后膝骨关节炎(KOA)大鼠中枢不同部位亮氨酸-脑啡肽(L-ENK)的变化并与电针干预相比较,探讨针刀松解法在脊髓及脊髓以上水平的镇痛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和针刀组.将4%木瓜蛋白酶溶液与0.3mol/L半胱氨酸溶液按1:1混合静置0.5h后分别于造模第1、4、7天注射于后3组大鼠左膝关节腔,每次20μl.造模第36天开始,相应给予针刀松解治疗或电针治疗,治疗3周后取大鼠腰膨大处脊髓及脑组织,分别测定脊髓、延髓、中脑、丘脑、海马的L-ENK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L-ENK含量在脊髓、中脑、海马较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延髓和丘脑L-ENK含量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和电针干预后,针刀组海马中L-ENK含量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中脑L-ENK含量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中L-ENK含量针刀组较电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对KOA大鼠中枢各水平的L-ENK有一定调节作用,其镇痛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其对中枢L-ENK的调节有关.
-
枢椎棘突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解剖学比较
目的: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技术难度和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2月至7月,选取10具颈椎标本,男5具,女5具,年龄45~76岁,平均60.5岁.将标本俯卧,颈部置于中立位.从C1-C3剔除颈部后侧所有的软组织,以清楚地暴露枢椎侧块和峡部.枢椎椎体左右侧任意选择进行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各10枚螺钉,置入直径为4.0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以枢椎棘突螺钉的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方向与矢状面夹角15°~20°,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置入后,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标本进行扫描重建.测量螺钉在骨内的实际深度,记录椎弓根螺钉和棘突螺钉置钉失败、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或置入横突孔的螺钉数目.结果: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无明显的技术困难.棘突螺钉未见螺钉置入椎管和劈裂棘突,但椎弓根螺钉有1枚螺钉突出椎弓根外侧皮质,侵犯横突孔.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1.4)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7±1.0)mm,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87,P>0.05).结论:枢椎棘突基底部具有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枢推棘突螺钉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安全、简单.
-
成人巴特综合征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1例
患者,女,28岁.因弯腰提重物后致腰背部疼痛3h,于2010年5月2日凌晨0:20急诊入院,急诊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示:L2椎体压缩性骨折,骨皮质较薄,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图la,lb).腰椎MRI示:L2椎体压缩性骨折,病变较新近(图lc,ld).初步诊断: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曾于2009年6月局麻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确诊为巴特综合征,入院后完善各项相关辅助检查,支持巴特综合征诊断.
-
西方脊柱手法治疗机制研究的概况
脊柱手法治疗东西方都十分盛行.近十几年来,西方现代医学的发展速度很快,使得脊柱手法的机制研究在东西方有很多不同.西方有关手法治疗机制的研究集中在关节的应力反应、手法载荷的神经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研究方法,涉及到了免疫组化、解剖观察、神经肌电等诸方面.研究从多个角度发现了脊柱手法的双面性.这使得我们在深入了解脊柱手法本质的同时,又开始质疑其能否融入医学科学体系的前景.本综述可以使我们通过西方有关脊柱手法机制的研究学到许多不同的认知角度和新鲜观点.
-
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是常见的关节疾病,其病理以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硬化与骨赘形成为特点.目前骨关节炎的始发病理尚不明确,既往许多研究聚焦于关节软骨并认为软骨下骨的改变继发于关节软骨的退变;然而近年研究报道关节软骨下骨低骨密度,尤其是膝骨关节炎的软骨下骨,软骨下骨呈高转换,以及骨吸收抑制剂治疗骨关节炎有效,都提示软骨下骨在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研究进展做一除述.
-
成人桡骨小头半脱位手法治疗1例
患者,女,19岁,因右肘伤痛发生已1周,经外院治疗后仍疼痛且转动肘部不灵活,故来门诊就诊.患者告诉:1周前行走时跌倒,用右手掌撑地后,即感右肘疼痛,活动受限,送至外院摄片检查右肘部诸骨未见明显骨折和脱位,诊断为右肘部软组织损伤,给予针灸和外敷化瘀消肿药物治疗,经过2次处理后,肘部疼痛及肘部活动疼痛仍有,因此来门诊就医.
-
闭合手法复位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闭合手法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手法手术联合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纳入观察范围的病例为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龄19~81岁,平均47岁.其中根据AO分型:A1型14例,A2型16例,A3型9例.术中主要选用股骨远段解剖板26例,解剖锁定板13例.采用正骨手法和MIPPO技术对上述病例治疗,并行随访和功能评价.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3~10个月).按Kolmert等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估系统评价:优28例,良10例,中1例.结论:在正确掌握手术技术的前提下,充分运用闭合正骨手法复位的技巧,熟悉解剖钢板的几何形态,能在微创下完成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复位固定,并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有限内固定结合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下段畸形
目的:探讨内外结合固定在股骨下段畸形治疗中的优势和对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治疗的股骨下段畸形患者共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14~58岁,平均26岁;膝外翻6例,股骨下段内翻4例,内翻伴旋转畸形2例,膝反屈3例,屈膝畸形23例.均采用股骨髁上截骨钢板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改良的Dimeglio临床评价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38例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病例股骨下段畸形获满意矫正,未发生膝关节活动受限、畸形矫正不足、过度和截骨端移位、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膝关节功能优19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结论:股骨髁上截骨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骨外固定器治疗股骨下段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克服了单纯使用内固定或外固定的缺点,并将二者的优点相结合,有效地避免了术后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正中旁入路钉钩系统固定直接修补青少年腰椎弓峡部裂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应用钉钩系统加压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治疗2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男13例,女15例;年龄15~26岁,平均21.6岁),包括L3、L4崩裂3例,L4、L5崩裂5例,L4崩裂8例,L5崩裂12例.患者术前均腰痛且持续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CT检查和Macnab评分标准,评定该术式的融合率及临床效果.结果:28例均获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4.9个月,经X线及CT检查,28例椎弓根峡部均获得骨性融合.根据Macnab评分标准:优22例,良5例,可1例.结论:采用钉钩系统固定直接修补青少年腰椎弓根峡部裂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脊柱后部结构,避免了医源性的脊柱失稳,术后椎节即刻获得稳定并保留了病椎相邻椎间盘的活动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
长骨干骨折合并胸部严重损伤分期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分期治疗在长骨干骨折合并胸部严重损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对分期救治的41例长骨干骨折合并胸部严重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17~65岁,平均(37.2±6.1)岁.入院时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分以上,平均27.4分.救治分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控制胸部症状,对骨折进行早期临时固定;第2阶段进行复苏和生理状态的优化;第3阶段待胸部情况允许后,做延期的骨折确定性手术.结果:本组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胸部症状在伤后5~23d缓解,伤后10~25 d长骨干骨折得到终的手术治疗,无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6~36个月,平均19.4个月,全部患者呼吸功能良好,38例长骨干骨折术后10~16周达临床愈合,1例闭合性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发生骨不连,经植骨内固定后治愈.结论:在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对长骨干骨折合并胸部损伤的患者进行分阶段的一体化救治,可有效提高救治质量,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
-
由脊骨神经医学发展模式引发的思考
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时,中医脊柱推拿疗法与脊骨神经医学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但自身也保持着鲜明的特色.虽然中医脊柱推拿疗法的"骨错缝、筋出槽"与脊骨神经医学的"椎体半脱位"均未形成定论,但脊骨神经医学已经与WHO开展正式合作,并且形成<指南>指导其进一步规范化推广.相对而言,中医脊柱推拿疗法有着成熟理论体系和良好临床疗效,却难以作为正规医疗方式走向世界.本文通过对中医脊柱推拿疗法的基本理论与临床思维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分析中医脊柱推拿疗法的不足之处,借鉴脊骨神经医学之优势,对中医脊柱推拿疗法之推广分析和探讨,希望为相关领城提供参考.
-
胫骨平台外侧髁塌陷分离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外侧髁塌陷分离骨折复位困难的原因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外侧切口显露外侧半月板外侧缘,复位半月板后再复位平台外髁,对45例胫骨平台外髁塌陷分离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男27例,女18例;年龄15~76岁,平均37岁.伤后至就诊时间1~14 d,所有患者X线片提示胫骨平台外髁塌陷超过2 mm或增宽大于5 mm.术后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并通过观察患膝有无疼痛,关节活动度,有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面再塌陷并发症指标对疗效评估.结果:术后X线片示骨折解剖复位31例,近解剖复位14例,钢板螺钉位置均满意.45例中42例得到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解除外固定后无骨折再移位,无术后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均在10d左右骨折部疼痛消失,3周后无压痛及纵轴叩击痛,3个月后X线提示所有病例骨折完全愈合.据Rasmussen评分标准优37例,良7例,尚可1例.结论:外侧半月板及塌陷骨块嵌顿是导致胫骨平台外髁复位困难的两大因素.
-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选择
肱骨髁上骨折位于肱骨髁上2~3cm处,绝大多数由间接暴力导致,常见于年幼儿童,好发于5~8岁,男多于女,左侧多于右侧.近年来,随着高能量损伤情况的增加,肱骨髁上骨折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依据骨折的分型、时间、血管及神经损伤、功能障碍等实际情况选择手法复位辅以外固定、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等众多临床治疗方法虽然各有其较强的适应证,但是如何预防肘内外翻畸形、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依然是创伤领域的严峻挑战,何种治疗方法更为合理有效始终争论激烈[1-15].
-
自制"J"形小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主要采用手术切开复位辅助器材内固定治疗和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其目的是尽量避免肘内翻畸形的发生和尽早恢复肘关节功能.随着内固定器材的不断更新以及患者主观对骨折对位对线要求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医院已经首选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自制"J"形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9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双切口克氏针及外侧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探讨双侧克氏针结合外侧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至2010年采用双侧切口切开,交叉克氏针并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8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男53例,女29例;年龄5~12岁,平均7岁.根据骨折临床愈合后时关节屈伸功能及肘部提携角结果,按Flynn评定标准综合评定疗效.结果:82例均获随访,时间0.5年,肘关节屈伸活动受限(2.8±3.7)°,提携角(12.7±2.2)°.依据疗效评定标准,优80例,良2例.结论:采用双侧切口交叉克氏针并可吸收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早期进行时关节功能锻炼,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恢复快的特点,是目前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的初步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distal humeral plate,DH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0年1月,手术治疗18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男3例,女15例;年龄62~83岁,平均71.4岁.骨折按照AO分型:A2型1例,A3型3例,B1型2例,B2型2例,C1型3例,C2型4例,C3型3例.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或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均采用切开复位DHP内固定,术后早期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按照Mayo时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4.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无感染、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再移位.肘关节平均屈伸78°(10°~131°),屈曲113°(65°~134°),伸直25°(0~75°).MEPS评分平均(92.2±9.6)分(65~100分),其中疼痛(42.5±15.8)分(30~45分),关节活动范围(19.2±1.9)分(15~20分),稳定性(9.2±1.9)分(5~10分),日常功能(21.4±2.9)分(15~25分).本组患者优11例,良5例,可2例.结论:应用DH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远端骨折能获得坚强固定,有利于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
石膏与夹板配合应用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探讨石膏与夹板结合外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6年5月治疗的24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12岁,平均6.6岁;左侧10例,右侧14例.对患儿先施行手法复位,以能维持肱骨长度,不强求解剖复位,石膏外固定5~7d,肿胀消退后根据复位情况进行再次手法复位娇正,改用夹板外固定4~5周直至骨折愈合.结果:24例均获随访,时间5个月~2年,平均1.2年.所有病例无神经血管损伤、骨化性肌炎、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与Volkmann挛缩等并发症.按照朱小庭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8例,可3例,差1例.结论:应用石膏与夹板配合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可以避免反复整复而加重骨折断端及周围软组织损伤,动态矫正骨折端,获得满意的复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肘关节功能.
-
三根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通过对三根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比较,寻找佳的固定方式.方法: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3种不同固定方法治疗60例肱骨髁上骨折.方法1:通过冠突窝桡侧缘固定,共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13岁,平均(5.4±0.5)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GartlandⅡ型13例石artlandⅢ型7例.方法2:通过冠突窝尺侧缘固定,共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11岁,平均(6.1±0.4)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Gartland Ⅱ型11例,GartlandⅢ型9例;术前有尺神经损伤2例,均无血管损伤.方法3:通过冠突窝中间固定,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铃3~14岁,平均(7.4±0.6)岁;均为闭合新鲜骨折,桡神经损伤2例,均无血管损伤;Gartland Ⅱ型7例,GartlandⅢ型13例.术后1年时,在X线片测量Carrying角及Baumann角,并现测此时的时关节伸屈情况.按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比校3种方法的疗效.结果:肘关节伸屈功能丢失情况:方法1为(14.04±3.25)°,方法2为(13.14±2.34)°,方法3为(9.25±2.56)°.Carrying角改变值:方法1为(7.64±1.78)°,方法2为(7.38±1.68)°,方法3为(5.27±1.13)°.Baumann角改变值:方法1为(28.55±3.23)°,方法2为(27.55±2.23)°,方法3为(21.45±1.73)°,Flynn临床功能评定结果:方法1优11例,良4例,差5例;方法2优12例,良3例,差5例;方法3优11例,良6例,差3例.方法3固定治疗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结论: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也不同,通过冠突窝中间的治疗方法优于其他方法.
-
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移位肱骨髁上骨折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Gartland 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应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治疗Gartland Ⅱ、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12岁,平均6.4岁.骨折均为伸直型,GartlandⅡ型21例,Ⅲ型12例.分析术前、术后X线片,对时关节功能进行Flynn肱骨髁上骨折分级评定,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3例均获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8个月.33例均手法复位成功,14例有时关节周围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疱,9例由于张力性水疱影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发生骨折再次移位,5例择期静脉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4例行尺骨鹰嘴骨牵引治疗.患儿后一次随访时Flynn肱骨髁上骨折评定分级:优11例,良16例,一般4例,差2例.结论: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仍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方法,肘关节过度屈曲位固定虽然可以提供骨折断端较稳定的固定,但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血运及时关节周围皮肤情况,及时调整治疗策略预防并发症.
-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血管损伤的治疗
目的:探讨针对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闭合复位不满意的Ⅱ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96例,男59例,女37例;年龄4~16岁,平均6.4岁.16例手术患儿出现17个神经损伤症状,桡神经损伤5例,正中神经损伤7例,其中1例伴有尺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4例;13例出现肢体远端桡动脉搏动减弱、手凉血管损伤症状.比较患肢术前、术后神经、血管恢复情况,必要时应用肌电图、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和指导进一步治疗.结果:96例患儿85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73例患儿切口Ⅰ愈合,12例切口Ⅱ期愈合,无感染及肘关节功能障碍.5例桡神经损伤病例中3例桡神经损伤患儿术后3个月桡神经损伤症状完全消失;1例术后3个月行桡神经探查松解术,术后5个月症状消失;l例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解除石膏压迫3个月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中神经损伤7例,其中1例伴发尺神经损伤,6例正中神经损伤患儿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伴有尺神经损伤的病例Ⅱ期行神经探查,术后9个月神经损伤症状消失.尺神经损伤5例,其中伴发正中神经损伤1例,尺神经损伤病例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完全消失.术前出现桡动脉搏动弱、手凉症状13例,术中未行血管探查,骨折固定后桡动脉损伤症状消失.结论:肱骨髁上骨折Ⅰ期手术过程中常规探查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及血管是否探查根据术前查体决定,肌电图及多普勒超声不作为术前常规检查项目.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