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伤杂志
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국골상
- 主管单位: 中国果树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8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83/R
- 国内刊号: 李为农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侧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根据纳入标准,筛选14例腰椎后路术后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应用TESSYS治疗.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27~84岁,平均(50.4±18.9)岁.观察比较手术前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并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及术后1周,3、6个月的VAS分别为6.79±1.31,2.50±1.29,2.21±1.53,1.64±1.08,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分别为12.43±1.95,21.50±3.78,21.93±4.55,23.36±4.33,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按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优5例,良7例,可1例,差1例.1例穿刺过程中损伤L5神经根,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在腰椎后路术后再次手术中应用TESSYS治疗,可以成功避开初次手术瘢痕,减少并发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骨折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内骨水泥理想分布与穿刺角度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7例(37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年龄65~78岁,平均(71.83±6.15)岁;女31例,年龄57~89岁,平均(71.06±7.89)岁.37例患者均行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测量病椎穿刺角度、穿刺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术后对X线片骨水泥分布面积进行计算,分析经皮单侧穿刺在合适的穿刺角度下骨水泥的双侧分布效果,并按照VAS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胸椎T8-T12穿刺角度28°~33°,平均30.4°;腰椎L1-L5穿刺角度28°~35°,平均31.3°.术后复查X线片正位片双侧骨水泥面积比值为0.97±0.15,双侧弥散面积基本均等,总体趋势为穿刺测面积略大于对侧面积.患者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显著降低,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结论:行单侧穿刺时,掌握适当外展角,使椎体内骨水泥分布达到双侧穿刺效果.通过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确定穿刺角度及进针点,术中参考术前测量数据进行穿刺,单侧穿刺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即可达到双侧穿刺分布效果.
-
胫腓骨开放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胫腓骨开放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胫腓骨开放骨折14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男性,年龄18~61岁,平均39.2岁,均为单侧.根据Gustilo分型,Ⅰ型5例,Ⅱ型44例,Ⅲa型27例,Ⅲb例56例,Ⅲc例9例.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疾病、手术时间、骨折部位、骨折分型、固定方式、术后引流、清创是否彻底等相关资料,对术后术区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诸因素与术区感染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并将显著相关的变量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41例胫腓骨开放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病例22例,感染率15.6%.固定方式、清创是否彻底、基础疾病、术后引流与术后术区感染有明确相关性(P<0.05),相关程度依次升高,OR值分别为2.451、3.164、3.414、5.117.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彻底清创、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及充分引流是预防术后术区感染的有力措施.
-
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对选择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两种术式对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60岁以上选择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选择内固定手术治疗组83例,男32例,女51例;年龄61.44~98.75岁,平均(78.52±7.98)岁.关节置换组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71.82~96.54岁,平均(79.99±6.11)岁.观察两组患者的当前生存情况,第1、2、5年总体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两组患者第1、2年死亡率;两组患者第1、2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5个月,平均(46.93±29.53)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类愈合,无院内死亡病例.其中31例患者死亡,79例患者存活,生存分析显示全部110例患者的l、2、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2.8)%、(82.5±3.9)%和(57.6±6.5)%,平均生存期为(84.137±5.902)个月.内固定组术后1、2年死亡比例分别为7.2%和12.0%,关节置换组分别为14.8%和2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1年生存率为(92.6±2.9)%,2年生存率为(85.8±4.3)%,平均生存期为(87.508±6.063)个月,关节置换组分别为(85.2±6.8)%和(73.9±8.5)%,平均生存期为(67.294±11.18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2,P<0.05).结论:选择内固定手术较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较佳.
-
经椎弓根部位椎体楔形截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部位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4年2月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治疗26例骨质疏松性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55 ~75岁,平均67岁;胸椎1例,胸腰椎21例,腰椎4例;共29个椎体骨折,单椎体骨折23例,双椎体骨折3例;术前后凸Cobb角为32°~51°,平均(42.00±4.75)°;VAS评分6~9分,平均(8.40±0.75)分,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D级4例,E级22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X线片观察Cobb角改善情况,应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应用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患者手术时间120~175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800~1 500 ml,平均1 100ml.术后第2天时Cobb角5°~15°,平均(9.60±2.5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改善率76%;VAS评分1~5分,平均4.00±1.00,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1例由E级变为C级,其余未有加重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6.4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5°~19°,平均(11.00±3.50)°,VAS评分1~6分,平均(4.40±1.25)分,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由E级变为C级1例,恢复至D级,余无加重病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下位椎体骨折,1例患者术后5个月出现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体骨折,均予对症、抗骨质疏松治疗后胸背痛症状缓解;影像学可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经椎弓根截骨矫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需重视术中操作及术后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预防.
-
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
目的:探索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预防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性.方法:对2013年3月至9月有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的脊柱损伤1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6例,女1例;年龄16~67岁,平均(39.6±15.4)岁;颈椎1例,胸椎9例,胸腰段4例,腰椎3例;爆裂骨折4例,骨折脱位13例.神经损伤ASIA分级:A级12例,B级2例,D级2例,E级1例.车祸伤2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4例,地震时从楼梯滚落1例.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以预防术后脑脊液漏.记录术后每日的引流量.结果:17例患者有15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出现.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者引流管保留至术后第6~7天.术后未出现头痛、头晕、发热、颈项抵抗、皮疹、切口不愈合、切口感染、血肿、神经症状加重等并发症.随访9个月均未见到切口周围有异常现象.结论:术中应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封堵硬脊膜撕裂预防术后脑脊液漏是有效的方法.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17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在局麻下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其中男72例,女106例;年龄58~92岁,平均75.3岁.共224节椎体,胸椎93节,腰椎131节.对患者术中及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记录,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6.2个月.发生骨水泥渗漏27例,占15.1%;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15例,其中心脏骤停1例,经心肺复苏,抢救成功,无后遗症;呼吸暂停1例,经抢救恢复;血压下降、心率减慢3例;肠梗阻1例;局部血肿2例;肋间神经痛1例;骨水泥致椎体骨折分离2例;邻椎骨折4例.结论: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不常见,心肺并发症是椎体后凸成形术中风险大的非骨水泥渗漏相关并发症,其可能原因与骨水泥的毒性、神经反射、脂肪栓塞以及椎体内压力变化有关.
-
伸直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方法:自1992年5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手法复位伸直位石膏夹板外固定治疗无神经血管损伤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19例,男253例,女66例;年龄1岁3个月~13岁,平均6.7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284例,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35例.左侧167例,右侧152例.受伤至治疗时间1 h~7d,平均1.8d.不包括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及手术病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14年,平均37.3个月.所有患儿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9周.无严重肘内翻畸形、血管神经损伤或Volkmann挛缩等并发症发生.183例提携角与自身健侧一致,在5°~15°范围内,105例提携角较自身健侧有不同程度的减小,26例在复位时即有尺偏者提携角在-5°~0°,5例在复位时即有桡偏者提携角在15°~18°,基本不影响外观.所有病例肘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肘关节伸直位石膏夹板固定对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非手术治疗后的肘内翻畸形具有一定价值,希望有更多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
锁骨钩钢板在胸锁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26~48岁,平均34岁;病程3~20 d.患者均为外伤后患侧胸锁关节肿胀、疼痛,患侧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经X线片及CT诊断为胸锁关节前脱位,根据Rockwood评分法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外观美观;X线片显示胸锁关节脱位复位良好,钢板位置良好.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8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Rockwood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优4例,良1例,可1例,未见内固定失效及再脱位,无血管、神经及胸膜等副损伤.结论:锁骨钩钢板能在复位固定胸锁关节的同时保留胸锁关节微动功能,且不损伤胸锁关节软骨面.手术安全性高,固定效果好,患者术后可进行早期康复锻炼.
-
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09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29例旋转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9例,女10例;年龄19~53岁,平均31岁.按照Tile分型:C1型17例,C2型12例.术后采用Tornetta标准和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9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无神经损伤及盆腔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伤口愈合好,仅1例出现钉道口感染,换药后治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18周,平均16.2周.未见螺钉松动、脱出、断裂.按照Tornetta评价,优14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末次随访Majeed评分为87.2± 11.3,优16例,良9例,可4例.结论:对于不稳定C1、C2型骨盆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改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60只,体重220~250 g,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各15只.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刺激,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中度损伤SD大鼠模型,模型组不予治疗,电针组给予秩边与水道穴电针治疗,电针对照组给予秩边与水道穴旁开0.5寸电针治疗,频率2/100 Hz,电流1 mA,刺激15 min,电针左右隔次交替,每日1次,共7次;分别于术后1、7d观察大鼠残余尿量、排尿量的变化;术后7d处死大鼠取伤段脊髓观察各组大鼠凋亡情况,检测Bcl-2、Bax、Bad含量的变化.结果:造模后3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术后7d,电针组、电针对照组残余尿量较术后1d明显降低(P<0.001),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电针对照组较模型组在术后7d排尿量增加,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UNEL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电针组、电针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在术后7d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P<0.05),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电针对照组Bax、Bad的阳性表达率降低(P<0.01,P<0.05),而Bcl-2的阳性表达率升高(P<0.01);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能明显促进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加Bcl-2、抑制Bax、Bad的表达,从而抑制脊髓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发生作用的.
-
油红O染色在大鼠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油红O染色在评价大鼠脊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体重220~260 g的SD雄鼠24只,编号后简单随机抽样分为正常对照组与脊髓横断组,正常对照组6只,脊髓横断组18只.脊髓横断组于T10节段横断脊髓.于术后1、2、4周在脊髓横断组分别随机各抽取6只处死,以横断部位为中心取脊髓组织标本.正常组取相同部位脊髓组织标本,行冰冻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白质均匀着色,与灰质有较明显的区分.脊髓横断组在术后1、2、4周时白质着色不均匀,断端液化坏死灶呈进行性扩大,油红O染色逐渐明显.结论:油红O染色能够较明显的区分白质及灰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质的完整程度.断端坏死灶内油红O染色随脊髓损伤时间的延长逐渐明显反映了脂质在脊髓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经皮断端扩新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1例
骨不连(Nonunion)是骨折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5%~10%,常难以实现正常的骨折愈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难题之一[1].笔者自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采用经皮断端扩新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1例并进行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颈椎椎板骨软骨瘤1例
患者,男,44岁,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后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伴踩棉花感,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颈椎MRI检查后,诊断为颈椎骨质增生,给予口服药物治疗(药物不详)后症状好转.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双下肢无力症状加重,不能行走,于当地医院就诊,CT示颈椎管内占位,给予静脉输液后(药物不详)症状好转.近2个月患者颈部疼痛伴有左上肢放射痛、麻木,走路不稳,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颈椎管内占位病变待查”收入院.辅助检查:(1)颈椎DR正侧位示:C5、C6椎体棘突之间可见不规则密度影.
-
深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及致死率的特点,有关形成机制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建立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可以更进一步探索血栓形成或溶解的病理过程,是研究体内经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目前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较多,且各具特点,但尚缺乏一种统一的、标准的造模方法.
-
颈部肌力和软组织刚度测试的研究进展
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评价对颈椎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颈部肌力和软组织刚度测试是颈部肌肉生物力学测试的两个方面.等长肌力测试操作相对简单、成本较低,能对3级以下的肌力进行评价,而等速肌力测试可评定关节活动在任意位置上的肌力情况.利用载荷-位移曲线评价局部软组织刚度时不能区分不同组织间的刚度差别,而弹性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利用图像显示不同组织的弹性差异,还可以对皮下组织和肌肉的弹性模量分别进行量化分析,但很难通过分析颈部整体的刚度来观察颈椎柔韧性的不同.总之,多种测试方法的联合运用不仅有助于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评价,而且有助于有效的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数学模型的建立.另外,等速肌力测试和弹性成像技术更好地应用到颈部肌肉的生物力学测试上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优化.
-
颈脊髓损伤的临床评估
颈脊髓损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伤,由于其损伤的神经平面较高,常常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这就使此类损伤的早期评估和治疗显得更加重要.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颈脊髓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多伴有颈椎退变的基础疾病,当颈椎过伸时,椎体瞬间轻微的位移及颈髓前后方如突出的椎间盘、骨赘、后纵韧带、黄韧带,都会使椎管空间的减小,压迫颈髓引起严重损伤[1-4].MRI图像上前纵韧带断裂、椎前高信号、椎间盘高信号、脊髓信号改变等提示颈髓损伤的机制及程度.戴宇森等[5]指出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也体现出了评估在颈脊髓损伤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Meta分析
目的:对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PPO)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1968年至2014年3月),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数据库(1998年至2014年3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MIPPO与ORIF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术后感染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不愈合率、骨折延迟愈合、骨折畸形愈合率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36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IPPO组感染率低于ORIF组[OR=0.23,95%CI (0.06,0.92),P=0.04];MIPPO组骨折不愈合率低于ORIF组[OR=0.16,95% CI(0.03,0.76),P=0.02];ORIF组骨折畸形愈合率低于MIPPO组[OR=7.46,95%CI(1.68,33.10),P=0.008];MIPPO组手术时间短于ORIF组[MD=-14.42,95%CI(-27.79,-1.05),P<0.05];MIPPO组术中出血量少于ORIF组[MD=-87.17,95%CI(-99.20,-75.15),P<0.05];两组骨折延迟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成人胫骨远端骨折,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比,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少、术后感染率和骨折不愈合率低,但骨折畸形愈合率高.总体来看MIPPO较ORIF治疗成人胫骨远端骨折更有优势,但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考虑.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6届学术年会纪要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8届学术年会于2015年5月22日至24日在河南洛阳钼都利豪国际饭店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中心承办,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协办.参加大会正式代表共300余人,开幕式由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刘晓光教授主持.中国中西医结合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谭明生,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副院长李无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周英杰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大会共邀请郝定均、尹庆水、郑召民、夏虹等3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西医脊柱医学专家为会议作报告.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专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关键词: -
颈椎过伸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病例资料100例,根据MRI T2序列有无椎前高信号分为椎前高信号组和无椎前高信号组,其中椎前高信号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无椎前高信号组61例,男49例,女12例,年龄32~77岁,平均(55.05±10.36)岁.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椎管狭窄节段数;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及运动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ASIA运动评分椎前高信号组为52.56±31.97,无椎前高信号组为67.70±2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椎前高信号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前高信号组(P=0.006);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椎管狭窄节段越多,ASIA分级越差.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颈椎过伸伤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而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
-
分阶段策略预防急性颈脊髓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分阶段策略预防急性颈脊髓损伤(ACSCI)呼吸系统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5月手术治疗的91例ACSC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分阶段策略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42例(分阶段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8~76岁,平均50岁;未采取分阶段策略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8例,女11例,年龄30~77岁,平均47岁.两组患者均于伤后48 h收入院,且入院时无呼吸系统并发症.分阶段组分为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而对照组无系统及全面措施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对两组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由呼吸系统并发症导致气管插管或切开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分阶段组中10例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1例,呼吸衰竭2例),其中3例因呼吸系统并发症而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对照组中24例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肺部感染15例,肺不张3例,呼吸衰竭6例),其中11例因呼吸系统并发症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2,4.07;P=0.013,0.044).因呼吸系统并发症导致死亡在分阶段组中1例,对照组中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9,P=0.238).结论:分阶段策略可降低ACSCI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及改善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后.
-
细胞自噬在脊髓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细胞自噬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脊髓损伤后早期自噬激活所起的作用尚有争议.其原因在于细胞自噬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自噬能诱导自噬性细胞死亡的发生并参与细胞凋亡的发生,另一方面自噬能促进受损变性蛋白的代谢以及抑制细胞凋亡.然而究其对脊髓损伤后修复的利弊作用,早期自噬激活的程度具有决定作用,脊髓损伤后适当地上调自噬水平可促进受损变性蛋白的代谢并抑制细胞凋亡,而过度激活自噬可能引发自噬性细胞死亡.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