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중국의과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8-4646
- 国内刊号: 21-122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牙周非手术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周致病菌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目的 从微生物学角度探讨牙周非手术治疗对糖尿病(DM)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5名2型DM伴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非手术治疗,在基线及治疗后2周、4周、3个月和6个月检测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等牙周临床指数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血糖代谢指标,同时采用PCR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等牙周致病菌.结果 25例患者经牙周非手术治疗牙周临床指数均较基线时有明显改善(P<0.05),P.gingivalis等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均显著下降(P<0.05),尤其fimA Ⅰ b型和Ⅱ型P.gingivalis的检出率在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HbA1c治疗后无显著改善(P>0.05),但血糖升高者的P.gingivalis检出率显著高于血糖降低者的P.gingivalis检出率(P<0.05),并且fimAⅡ型P.gingivalis仅能在血糖升高者的龈下菌斑中检出.结论 牙周非手术治疗可减少2型DM患者龈下菌群中牙周致病菌的数量,改善牙周状态,2型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与P.gingivalis,尤其是fimA Ⅱ型P.gingivalis的存在有关.
-
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对于肝肿瘤患者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 观察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用于成人肝肿瘤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60例全麻下行开腹肝肿瘤切除术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麻醉诱导后1组行超声引导双侧TAP阻滞,注射0.2%罗哌卡因(1.5 mg/kg,R组),另一组行常规全身麻醉未行TAP阻滞(C组)记录2组术中切皮前后血压、心率变化,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6、12、24、48 h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观察术后镇痛满意度,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R组切皮时血压、心率波动明显减小(P<0.05);2组患者术后2、6、12h的VAS评分有明显差异,与C组比较,R组VAS明显降低(P<0.05),镇痛满意度较好(P<0.05),2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 VAS评分无明显差异;TAP阻滞后,R组术后哌替啶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2组均未见血肿、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下TAP阻滞用于肝肿瘤手术能有效镇痛,明显减少术中和术后镇痛药的需要量,增加镇痛效果.
-
2939例临床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 939例临床患者外周血CD4+CD8+双阳性(DP)T细胞在不同疾病和年龄中异常的比例,初步探讨这群细胞对疾病辅助诊断的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临床患者CD4+CD8+ DPT细胞亚群百分含量的差异,CD4+CD8+ DPT细胞百分含量>5%判定为异常 .结果 患呼吸、风湿免疫、肿瘤、感染、肾脏、皮肤等系统疾病的患者CD4+CD8+ DPT细胞异常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这些CD4+CD8+ DPT细胞异常的患者中按年龄分组,高年龄组(>65岁)CD4+CD8+DPT细胞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年龄组(≤65岁)(P< 0.001),而健康对照CD4+CD8+DPT细胞异常的人群中,不同年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呼吸、风湿免疫、肿瘤、感染、肾脏、皮肤等系统疾病中CD4+CD8+DPT细胞异常的比例增加,且这些疾病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升高CD4+CD8+DPT细胞异常的比例亦增加(尤其患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患者).
-
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神经干细胞突触表达的神经营养家族基因表达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和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干细胞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 (GAP-43)表达的影响,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营养素家族基因表达变化,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3).方法 实验分为两步骤,第一步骤:PC12细胞分别经Mpp+诱导不同时间点(0h、24 h、48 h、72 h、96 h)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另一部分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育2d,然后收集各组细胞和各组细胞条件培养液,应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BDNFmRNA、NGFmRNA和NT-3 mRNA表达变化;将各组细胞条件培养液对神经干细胞(NSC)进行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干细胞(NSC)突触素(SYN)和GAP-43表达.结果 在MPP+作用48 h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达高峰(P<0.05);与各组比较,与Mpp+诱导48 h后的PC12细胞共育48 h后的星形胶质细胞(C3组)BDNFmRNA表达(A=93.96±4.89)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C3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突触素(SYN) (A=34.09±2.69)、GAP-43(A=49.36±5.98)表达明显升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GF mRNA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T-3mRNA在各组中均未见到表达.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与MPP+诱导凋亡的PC12细胞共育后,星形胶质细胞BDNF基因表达明显增高,星形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NSC)突触素(SYN)和GAP-43表达,BDNF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干扰素调节因子4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人群和正常对照人群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30例RA患者与28名正常对照者,取外周血抽提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IRF4基因,计算RA组和正常对照组的IRF4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以-△△CT值表示),并与血沉、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CCP)抗体水平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A组、对照组外周血IRF4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6.94±0.10,-7.62±0.13,RA患者外周血IRF4 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RF4 mRNA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指标呈明显相关性改变.结论 RA患者外周血存在IRF4基因表达异常,且与疾病活动指标具有相关性,可能在RA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应用导入HSVtk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导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自杀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将导入HSVtk自杀基因的BMSC细胞分别与多种脑胶质瘤细胞株(人类和大鼠)共同培养后,采用MTT法观察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体外侵袭性实验观察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对BMSCtk的趋化作用.结果 我们发现在更昔洛韦的存在下,人类BMSCtk细胞对胶质瘤细胞具有很显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与新鲜培养基比较,从人类和大鼠胶质瘤细胞获得的条件培养基都可以增强人BMSC向胶质瘤细胞的迁移活性.结论 导入HSVtk基因的BMSC在“旁观者效应”的介导下能够产生很强的抗胶质瘤效应.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间心内科住院首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或者非ST段抬高)患者共444例,根据心律情况分为窦性心律组391例和新发心房颤动组53例按照潜在危险因素收集数据,对影响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44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新发心房颤动53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Killip分级和β-受体阻滞剂的比值比(OR值)分别为1.653、10.728和0.317,95%CI分别为1.047~2.610、4.725~24.359和0.152~0.663.结论 年龄和心功能状况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而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为保护因素.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联合降脂的效果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联合降脂治疗对血脂、炎症指标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 方法 ACS合并T2DM的患者84例,其中他汀单药治疗(他汀单药组)40例,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联合治疗组)44例 随访1个月,观察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肝功、肾功及肌酶等. 结果 联合治疗组和他汀单药组7d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别为(1.87±0.42)和(2.18±0.58) mmol/L(P=0.007),30 d后分别为(1.51 ±0.29)和(1.94±0.49)mmol/L(P<0.001);以LDL-C水平降至1.8 mmol/L或下降50%来计算达标率,30 d后联合治疗组达标率显著优于他汀单药组(77%和45%,P =0.002) 治疗30 d后,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基线水平均未见改善,甘油三酯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但2组间无明显差异,且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血脂水平无相关性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肝酶升高、肌病等不良反应 . 结论 对于ACS合并T2DM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即可予依折麦布联合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更大幅度的降低LDL-C,有效提高LDL-C达标率,且安全性良好.
-
星形细胞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与DEK mR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DEK mRNA的表达与星形细胞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星形细胞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RT-PCR技术检测各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DEK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低级别、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DEK mRN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100.0%、20.0%;DEK 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低级别肿瘤组织0.71±0.07,高级别肿瘤组织0.84±0.06,正常脑组织0.19±0.02] .DEK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0.05).结论 DEK mRNA的表达与星形细胞肿瘤的发生、发展呈显著正相关,它的过表达是星形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生物学特征.
-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角膜散光的视觉质量
目的 观察AcrySof Toric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角膜散光术后的视觉质量,评估这项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 选择于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20例,术眼角膜规则散光为3.0~4.5 D.观察术后1 d~6个月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残余散光,对比敏感度、像差、散射光、人工晶状体旋转度等,评价Toric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角膜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裸眼视力0.07±0.16(LogMAR),总残余散光(0.42±0.34)D,明显小于术前(P<0.05),全眼的散射光为1.18±0.19,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远用镜脱镜率为95%,90%的患者晶状体轴位旋转<4°.结论 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可矫正高度角膜散光,提高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减少对眼镜的依赖,并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可长期保持良好的矫正作用.
-
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知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目的 通过对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知识的调查,明确社区居民关于结直肠癌知识的现状,找出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知识水平与筛查意愿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自行编制结直肠癌知识问卷,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方法对沈阳市内5区方便抽取的5个社区内符合纳入标准的330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 社区居民结直肠癌知识问卷的平均分为10.38±3.34影响知识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人均月收入、结直肠癌知识获取机会及知识分享.当被告知有危险时的结直肠癌筛查意愿及参与自费结直肠癌筛查的意愿均与结直肠癌知识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5、0.163,P均<0.05).结论 沈阳市社区居民的结直肠癌知识水平偏低,当被告知有危险时的结直肠癌筛查意愿及参与自费结直肠癌筛查的意愿与其知识水平呈正相关.结直肠癌知识是结直肠癌筛查意愿的影响因素,对结直肠癌筛查意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维康醇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目的 研究维康醇对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方法 以不同浓度维康醇处理对数生长期人肝癌细胞HepG2,利用MTT法测定维康醇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PI单染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的改变,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率. 结果 MTT结果显示:维康醇对HepG2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30 μmol/L维康醇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后,处于G2/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同时伴随G1/G0期细胞比例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0 μmol/L维康醇作用于HepG2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康醇对肝癌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维康醇通过引起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发挥其抗肝癌作用.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人胶质瘤迁移的分子机制初探
目的 研究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胶质瘤定向迁移中的作用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探讨此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自6周龄的SD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原代培养.利用Transwell小室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迁移模型,观察人U251胶质瘤细胞诱导BMSCs趋化迁移的过程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阻滞抗体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对BMSCs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U251细胞培养上清诱导BMSCs,加入或不加入LY294002,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VCAM-1的核酸及蛋白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加入VCAM-1阻滞抗体及LY294002后,BMSCs向U251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受到显著抑制;U251细胞能促进BMSCs的VCAM-1核酸及蛋白表达,加入LY294002后上调的VCAM-1表达受到抑制.结论 胶质瘤细胞可通过促进BMSCs上调表达VCAM-1而促进其迁移,在此过程中PI3K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手术治疗Poncet病致全身广泛关节严重受累伴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经验
分析Poncet病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早确诊及正确治疗有利于患者症状的缓解及早日康复,化疗联合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是治疗Poncet病导致的脊柱椎体破坏、缓解患者神经症状的有效方法.
-
应用锥形束CT诊断上颌埋伏尖牙造成的切牙根吸收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在诊断上颌埋伏阻生尖牙造成的邻近切牙根吸收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经曲面平展片确定有上颌埋伏尖牙,但无法判定其整体位置及是否造成切牙根吸收情况的患者36例,行CBCT扫描和三维重建,并制作出相应的矢状向、冠状向、轴状向等不同轴位的二维图像,确定埋伏尖牙在上颌骨中的位置、与切牙的位置关系、是否对切牙造成根吸收及根吸收程度.结果 36例患者的41颗埋伏尖牙经CBCT确切诊断出19颗(46.4%)于唇侧阻生、16颗(39.0%)于腭侧阻生、6颗(14.6%)阻生于牙槽骨中央;41颗埋伏尖牙中33颗(80.5%)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邻近切牙牙根吸收,其中15颗(36.6%)埋伏尖牙只造成侧切牙根吸收,6颗(14.6%)仅造成中切牙根吸收,12颗(29.3%)造成中切牙和侧切牙根均发生吸收,另外8颗(19.5%)未造成邻近切牙根吸收.结论 埋伏尖牙容易造成邻近切牙的牙根吸收,应当引起正畸医生的高度重视应用CBCT能够客观地显示上颌埋伏尖牙的空间位置以及对邻牙造成的根吸收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