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垂体增生的诊断难点与误诊分析
目的 根据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垂体增生的临床及磁共振(MRI)表现,探讨疑难病例诊断原则和误诊原因.方法 对10例确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垂体增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和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垂体MRI平扫均可见对称性增大,信号均匀,增强后垂体均匀强化.经甲状腺素替代治疗3~6个月后MRI示垂体恢复正常7例,垂体明显缩小2例;血浆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TSH)和催乳素(PRL)水平恢复正常9例.另1例因误诊为垂体腺瘤行γ-刀治疗,致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垂体增生的临床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但确诊需密切结合实验室检查.提高对乖体增生的认识,可避免不必要的垂体干预治疗.
-
青年聋人的遗传咨询与婚配指导
目的 利用基因诊断技术分析青年聋人的分子致病机制,为青年聋人在婚前提供准确的遗传咨询与婚配指导.方法 来自云南与贵州的217例青年聋人参加了此研究,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听力学检查之后,采集受检者外周血并提取DNA,进行GJB2全基因分析、SLC26A4常见位点突变和线粒体基因1555位点突变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结合病史与查体信息,为青年聋人提供遗传信息与婚配生育指导.结果 217例青年聋人中,76例(35.0%)耳聋基因检测结果阳性.23例(10.5%)为线粒体基因A1555G点突变,其中女性10例,建议患者及家庭中所有母系成员,特别是女性患者的所有后代,应终生绝对禁止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8例(12.9%)为GJB2纯合或复合突变;5例(2.3%)为GJB2杂合突变;19例(8.8%)为SLC26A4纯合或复合突变;1例(0.5%)为SLC26A4杂合突变.建议GJB2与SLC26A4阳性患者在婚配前其配偶要进行相应基因的检测,避免与相同基因致聋者婚配;同时向SLC26A4阳性患者提出具体的注意事项.结论 青年聋人通过耳聋基因诊断可以得到更加科学准确的遗传咨询和婚配指导.
-
长春瑞滨联合顺铂对蒽环类联合紫杉类辅助化疗失败的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NP方案)对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失败的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针对19例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方案新辅助化疗未达临床PR、CR的乳腺癌患者,更换NP方案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通过动态增强MRI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后实施手术治疗,并观察病灶的病理缓解情况及毒副反应.结果 临床疗效评价:CR1例,PR9例,SD9例,PD0例,总有效率(CR+PR)52.6%(10/19).病理疗效评价G12例,G27例,G36例,G44例,G50例,反应率(G2+G3+G4+G5)89.5%(17/19),常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结论 NP方案作为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失败的二线新辅助化疗方案,有效率高.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可逆,无治疗相关死亡.可以成为总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无效患者的二线优选方案.
-
谷氨酰胺下调大鼠肝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目的 利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肝细胞,观察谷氨酰胺(Gln)在体外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下一氧化氮合酶(iNOS)过度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位胶原酶灌注法获取原代大鼠肝细胞,分别用生理盐水、IL-1β(1 nmol/L)以及IL-1β(1 nmol/L)联合不同浓度的Gln(2、5、10 mmol/L)刺激24 h,留取细胞和堵养液,采用生化法测定培养液一氧化氮(NO)的水平,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细胞内iNOS信使RNA和蛋白质水平,采用电泳迁移率转变试验检测肝细胞核内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结果 IL-1β刺激后培养液NO的平均浓度为72.7 μmol/L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41.7 μmol/L,肝细胞iNOS蛋白和mRNA水平分别增加了35%和90%,同时给予Gln能够抑制iNOS的过度活化减少NO的产生,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Gln浓度的增加而增强;IL-1β刺激后肝细胞核内NF-κB的结合活性增强约50%,Gln对NF-κB的活化没有抑制作用,在5、10 mmol/L浓度时反而对NF-κB有进一步的激活.结论 谷氨酰胺能够下调肝细胞在炎症应激诱导下iNOS基因的过度表达,减少NO的产生,这一作用不是通过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
-
治疗剂量他克莫司对大鼠肾脏病理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首剂治疗剂量他克莫司(FK506)对大鼠肾脏组织和肾脏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地尔硫革(Dil)对FK506肾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 按公式将肾移植术后FK506、环孢素A(CsA)和Dil的首剂治疗剂换算成大鼠的治疗剂量.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sA组(25 mg·kg-1·d-1)、FK506组(0.8 mg·kg-1·d-1)和FK506+Dil组(0.8 mg·kg-1·d1及8 mg·kg-1·d-1),用药4周后建立起各组大鼠肾毒性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肾功能指标、肾组织的病理改变(HE染色、PAS染色和MASSON染色)、电子显微镜下肾脏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CsA组与FKS06组出现明显的血肌酐上升(36.0±2.6)、(34.2±4.5)μmol/L,对照组为(29.2±3.4)μmol/L;肌酐清除率下降(0.63±0.45)、(0.58±0.39)ml·min-1·100 g-1,而对照组、FK506+Dil组为(1.55±0.91)、(1.02±0.62)ml·min-1·100 g-1.两组均可观察到明显的肾小管细胞浊肿及空泡变性,并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内小动脉玻璃样变、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肾小球足细胞融合、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等病变.FK506+Dil组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有所减轻或接近正常.结论 肾移植术后首剂治疗剂量FK506与CsA一样,均可引起大鼠肾脏组织和肾脏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病理改变.地尔硫革可以减轻FK506对肾脏组织和细胞的病理损害.
-
甲氨蝶呤对映体诱导肺癌细胞耐药后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差异的研究
目的 研究甲氨蝶呤(MTX)对映体大剂量冲击作用肺癌A549细胞后,MTX对映体耐药细胞血管分化是否具有手性选择性.方法 用大剂量冲击法诱导获得A549对映体耐药肺癌细胞,流式细胞双色分析细胞CD44/CD31以及P-170表达;皮下接种裸鼠,成瘤后取瘤体切片,进行CD34组化染色,计数新生微血管密度(MVD).以A549亲本细胞(未获得耐药)作为对照组.结果 分别建立耐药浓度为15 μmol/L的L-MTX和D-MTX的A549耐药细胞株;它们与各自对映体的耐药指数分别为12.4±1.2和20.1±2.3;A549亲本细胞、L-MTX耐药细胞和D-MTX耐药细胞中:CD31+阳性率分别为55.5%±9.7%、32.9%±8.0%和91.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92,P=0.000);P-170阳性率分别为85.5%±4.6%、71.5%±8.2%和87.0%±8.9%,L-MTX耐药细胞P-170的阳性率低于D-MTX耐药细胞(t=6.13,P=0.002);3种细胞植入裸鼠成瘤后切片免疫标记CD34统计新生MVD,A549亲本细胞为3.6±1.2,L-MTX耐药细胞为7.2±1.7,D-MTX耐药细胞为55.9±11.9,D-MTX耐药细胞显著高于L-MTX耐药细胞(t=13.37,P=0.000).结论 MTX对映体诱导肺癌A549耐药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能力不同,D-MTX耐药细胞经血管转移高于L-MTX耐药细胞,这提示MTX制剂中D型组分不能简单当成污染物而忽视,应尽量选用单一对映体的L-MTX药物制剂,减少D-MTX带来的副作用.
-
大黄素对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目的 初步探讨大黄素对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5组:大黄素组、熊去氧胆酸组、地塞米松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各24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给予α-异硫氰酸萘酯(ANJT)50 mg/kg一次灌胃大鼠建立淤胆型肝炎动物模型,并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造模后24、48、72 h 3个时间点采集标本(每时间点8只),检测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学检查.实时荧光定PCR检测肝组织中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CINC-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结果 大黄素组24、48、72 h各时间点总胆红素[TB,(32.8±3.7)μmol/L、(61.0±16.4)μmol/L、(10.8±4.5)μmol/L],直接胆红素[DB,(26.03±3.10)μmol/L、(49.40±18.16)μmol/L、(8.04±3.03)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314±50)U/L、(664±97)U/L、(200±60)U/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8、72 h时间点、碱性磷酸酶(ALP)48 h、γ-谷氨酰转移酶(GGT)72 h、总胆汁酸(TBA)48、72 h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均P<0.05);TB24、48 h,DB、ALT 24 h,TBA 24 h[(204±55)μmol/L]、72 h,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熊去氧胆酸组(均P<0.05);TB、TBA 24、48 h,AIX、AST、GGT各时间点,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地塞米松组(均P<0.05).各时间点大黄素组的CINC-1、MIP-2 mRNA表达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均P<0.05).结论 大黄素治疗ANIT诱导的急性淤胆型肝炎模型大鼠的作用以降低TB、DB、ALT为显著,起效比熊去氧胆酸快,其对ALT、AST、GGT、TBA的作用优于地塞米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INC-1、M1P-2、ICAM-1的活化有关.
-
糖尿病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21世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等均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肝胆管囊腺癌一例
患者女,45岁,因"上腹部隐痛14 d,尿黄7 d"于2008年7月8日入院.14 d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隐痛,可忍受,无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腹胀,无畏寒发热,无胸闷气促,无返酸嗳气,无咳嗽咳痰,未予诊治.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弥漫肺泡出血一例
患者女,26岁,因咳嗽、咯血痰、发热2个月,加重伴呼吸困难1周,于2008年7月2日入院.5月起无诱因咳嗽、咯血痰、发热,偶胸闷,无胸痛、气促、盗汗,当地医院拟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予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1周前症状加重并出现呼吸困难,发热达40.3℃,遂到我院就诊,门诊以"肺部感染"予抗感染治疗,但症状继续加重,咯血、不能平卧,遂收入院.
-
信息改变认知:动态血糖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优化管理的基础,临床上依据监测结果,有助于判断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降糖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
第174例发热-咳嗽-两肺浸润-皮下结节
病历摘要患者男,34岁.因发热、咳嗽伴活动后胸闷、气急2周于2006年2月23日以"两肺炎"收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角膜老年环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角膜老年环是角膜周边部基质内的类脂质沉着,与动脉硬化症中的脂质沉积有某些相同之处.有关老年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结果不尽相同.
-
25-羟维生素D缺失与心血管疾病有独立相关性
既往研究表明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D25(OH)D]水平与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呈负性相关,但D25(OH)D水平与CVD流行病学的关系在人群中未进行大规模研究.
-
鼻-眼眶-脑真菌感染一例抢救体会
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因"左头面部疼痛3个月,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感冒"后左侧头顶部钝痛,阵发性加重,伴鼻塞,有时有少量暗黄色分泌物.
-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高,FGE(4.9±1.8)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接近于NGT,而IGT组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
应用持续血糖监测系统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的糖代谢特征
目的 用持续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口服葡萄糖耐量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的血糖稳定性.方法 用CGMS对50例受试者进行48~72 h的血糖监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FDR)22名,尤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调节人群(对照组)28名,比较CGMS监测中连续48 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等指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性(HOMA-IR),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修正的β细胞功能指数(MBCI)等指标.结果 FDR组的MAGE明显高于对照组[(2.3±0.5)mmol/L比(2.0±0.6)mmol/L,P<0.05)],MBCI在FD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7.6(16.9~50.0)比36.0(15.7~59.6),P<0.05],其余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GMS监测剑2型糖尿病患者的FDR的血糖波动性较大,主要表现为MAGE增大.
-
不同糖调节者血糖波动与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对氧化应激的作用.方法 入选33例糖调节正常者(NGR)、25例槠调节异常者(IGR)和25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T2DM).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水平;动态血糖临测系统(CGMS)评价3组受试者24 h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标准差(SDBG),24 h各时段平均血糖、24 h内血糖>5.6 mmol/L的曲线下而积(AUC 5.6)、日内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及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结果 (1)T2DM组血浆8-iso水平中位数为230 ng/L,高于IGR(199 ng/L,P<0.05)和NGR组(156ng/L,P<0.01);(2)T2DM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MBG、SDBG、24 h各时段平均血糖、AUC5.6、MAGE、MPPGE和MODD均高于IGR组(P<0.05,0.01),IGR组的上述指标高于NGR组(P<0.05,0.01);(3)血浆8-iso水平(对数)与MAGE(r=0.747,P=0.00)、SDBG(r=0.691,P=0.00)、MPPGE(r=0.615,P=0.00)、MBG(r=0.562,P=0.0)、AUC5.6、MODD、24 h各时段平均血糖及HbAlc(r=0.463,P=0.00)呈正相关;以血浆8-iso水平为应变量,MAGE、MBG和SDBG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0.55,P<0.05),MAGE为影响血浆8-iso水平的主要因素(r=0.694,P=0.000).结论 IGR和T2DM患者存在明显的日内和日间血糖波动,氧化应激增加;日内血糖波动对氧化应激的作用强于持续高血糖.
-
住院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损伤与血糖波动的关系
目的 探讨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6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血糖监测,并同时行精氨酸刺激试验,分析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24 h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精氨酸刺激试验C肽增值(ACP)的关系.结果 (1)以HbAlc水平分为5组,绘制24 h CGMS血糖谱,在HbAlc低的两组(HbAlc<6.5%,6.5%≤HbAlc<7%),空腹血糖差别不大,但餐后血糖后者有所上升.随着HbAlc进一步增加,24 h血糖整体水平依次增高.(2)校正了性别、年龄、病程影响后,HbAlc、MBG与FPG;MBG、MAGE与HbAlc;MBG与MAGE(r分别为0.67、0.66、0.63、0.44、0.39,P均<0.01),FPG与MAGE(r=0.31,P<0.05)呈正相关关系.(3)校正了性别、年龄、病程影响后,FPG、HbAlc、MAGE与ACP呈负相关关系(r=-0.30,P<0.05;r=-0.39、-0.42,P均<0.01);MBG与ACP无相关(P>0.05).(4)以HbAlc<7%时,△CP变化不大(2.4±0.3)μg/L,而HbAlc≥7%时,△CP明显下降(1.4±0.9)μg/L.(5)以△CP为应变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GE、血胆固醇水平、HbAlc是△CP独立影响因子(校正的R2=0.305,P<0.01).结论 血糖波动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较持续性的高血糖更严重.
-
糖耐量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者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血糖波动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糖调节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动态血糖谱及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分泌的特点.方法 选择20名糖调节正常的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20名正常女性为对照组,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75 g口服匍萄糖耐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分析比较CGMS中连续48 h的平均血糖水平(MBG)及其标准差(SDBG)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三餐后的血糖峰值及达峰时间;以Stumvoll公式估计第一相、第二相胰岛素分泌、稳态评估模型法评估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以稳态评估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和Cederhom公式评什胰岛素敏感性.结果 (1)PCOS组OGTT 1 h PG、OGTT 3 h PG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PCOS组空腹胰岛素(FINS)、OGTT 30 min、1、2、3 h胰岛素(IN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PCOS组胰岛素释放峰值后移1 h;(2)PCOS患者日内MBG为(5.43±0.44)mmol/L,SDBG及MAGE分别为(0.66±0.24)mmol/L和(1.46±0.47)mmol/L,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OS患者早餐后血糖的达峰时间显著迟于对照组分别为(40±18)min和(30±10)min,(P<0.05).(3)PCOS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COS患者第一相和第二相胰岛分泌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正常糖耐量的PCOS者已出现(1)糖负荷后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后移,(2)血糖波动异常,即早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延迟.(3)存在显著的外周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伴胰岛素分泌代偿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