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Nursing 중화현대호리잡지
- 主管单位: 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82/R
- 国内刊号: 何成伟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口腔特殊器械清洗灭菌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口腔特殊器械洁牙机的清洗、消毒、灭菌的有效方法.方法 依据卫生部医院消毒中心管理规范,将同收的洁牙机清洗、检测,改进高温高压灭菌方式,以保证灭菌效果.结果 无菌物品的三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中第1次灭菌后机柄减震率为20% ~ 40%,机柄损坏率为0.1%~0.2%;第2次灭菌后机柄减震率为10% ~ 30%,机柄损坏率为0.05%~0.1%;第3次两项指标均为0.结论 洁牙机为一不耐湿的贵重的精密仪器,在严格的清洗流程后,灭菌下的湿润环境可使洁牙机在工作中减少振动或不振,建立一个干燥的灭菌下的环境,使洁牙机的寿命养护得以提高.
-
晚期肺癌患者家属焦虑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晚期肺癌患者家属的焦虑水平,分析晚期肺癌患者家属焦虑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96例晚期肺癌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6例晚期肺癌患者家属焦虑SAS评分为(43.22±8.36)分,高于国内常模的(29.78±0.4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34,P<0.01);居住地在城市的家属焦虑得分为(44.78±7.87)分,高于居住地在农村家属的(41.30±8.64)分,经济收入高的家属得分为(45.29±7.81)分,高于收入低的家属的(41.45±8.55)分,确诊后多次住院患者家属得分为(44.72±7.88)分,高于首次住院患者家属的(41.07±8.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5,2.26,-2.51;P<0.01).结论 晚期肺癌患者家属较常人普遍存在焦虑,患者家属的居住地、经济状况和确诊后多次住院是晚期肺癌患者家属焦虑的影响因素.
-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静脉留置针采用不同封管液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静脉留置针采用不同封管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在输液完毕后,先用生理盐水3 ~5 ml封管,再用肝素盐水3~5ml封管;对照组在输液完毕后直接用肝素盐水3~5ml封管.结果 在留置时间方面实验组(5.00±0.86)d高于对照组(4.40±0.8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3.93,P<0.05);在堵管、肿胀、静脉炎发生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48,0.60,0.90;均P>0.05),在总体并发症发生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3.87,P<0.05).结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宜联合应用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进行封管,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消化道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目的 了解消化道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的负担与社会支持状况,探讨两者的相关关系.方法 使用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100名消化道癌症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00名主要照顾者的负担平均(2.38±0.80)分,3个维度中身体负担得分高(2.39±0.78)分,心理负担次之,社会负担低;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量表中身体负担与心理负担,身体负担与社会负担,心理负担与社会负担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71,0.746,0.756,均P<0.01);配偶与非配偶照顾者负担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1±0.82)分比(2.14±0.65)分,t=4.140,P<0.05];不同癌症分期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428,P<0.01);100名主要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平均为(42.62±14.43)分,高于国内常模(34.56±3.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86,P<0.01);3个维度中,主观支持得分高(25.78±4.38)分,客观支持次之,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低.身体负担与主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与总体支持呈负相关(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社会支持是照顾者负担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提高消化道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度可以有效地降低其负担水平,促进照顾者的身心健康,终提高照顾患者的质量.
-
护理人员药学服务知识需求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对药学知识的需求情况及影响其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方法 自行设计护理人员药学服务相关知识需求调查表对94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6.9%的护理人员需要获得本科室常用药物的禁忌症及适应症方面的知识,64.9%的护理人员需要获得本科室常用药物的作用及新药物使用方面的相关知识,63.8%的护理人员需要获得本科室常用药物用法及配伍禁忌方面的相关知识;护理人员药学服务的实施受护理人员自身、教育、医院、患者态度等多因素的影响.结论 从护士个人及医院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护理人员药学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向患者提供药学服务.
-
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应用于早产儿的效果
目的 探讨通过微量泵口饲管持续均匀泵奶喂养联合腹部按摩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微量泵通过口饲管持续均匀泵奶喂养法,实验组在喂养过程中每2~3小时给予腹部按摩1次,观察5d中两组早产儿排便、胃残余奶量、呕吐、腹胀、每日体重增长、黄疸消退情况、出现低血糖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早产儿首次排便时间1d以上5例,对照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P<0.05);实验组早产儿第2天黄疸指数( 123.44±10.25) μmol/L,对照组(128.76±11.31)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1,P<0.05);实验组早产儿出现低血糖2例,对照组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2,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泵奶喂养联合腹部按摩有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和营养吸收,增加体重,提高其喂养耐受性.
-
哈尔滨市综合医院手术室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手术室感染情况,分析现阶段医院手术室感染的影响因素,改善手术室医疗质量,保障病人安全.方法 选取哈尔滨市6家三级综合医院和6家二级综合医院的手术室护士长,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手术室感染情况,分析手术室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9年6家二级医院手术室全年手术量为3211台,发生医院感染163例,发生手术室感染19例;6家三级医院手术室全年手术量为7 592台,发生医院感染1 339例,发生手术室感染11例.影响手术室感染的因素为:医护人员手卫生、器械物品消毒灭菌与隔离、手术室环境、手术室布局与工作流程.结论 手术室感染控制应在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环境、布局及工作流程这几个方面加强管理,减少手术室感染的发生数量.
-
全血免疫吸附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护理
目的 总结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吸附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7例神经免疫性疾病患者给予细致的护理,包括治疗前护理、治疗过程、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原发病的观察.结果 本组7例患者均安全完成免疫吸附治疗,经过精心治疗及护理1例患者病情痊愈,6例患者病情好转.结论 在全血免疫吸附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时给予全面细致的护理,保证其佳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男护士生活心理体验质性研究
目的 了解男护士生活中内心的真实体验,为关爱男护士、促进男护士成长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的现象学方法,对10名男护士进行深入访谈,将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主题.结果提炼出4大主题:得到家庭、亲戚支持;找女朋友存在不利因素;业余生活单调;人际交往中出现尴尬.结论 男护士生活中存在不利因素,为缓解男护士生活中的压力,需要社会、医院、护理管理者、男护士的共同努力.
-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早期护理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早期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方法 本组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在内分泌科住院和门诊已明确诊断为T2DM并发无症状性SMI共93例.通过患者发病前危险因素分析,强化糖尿病教育,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饮食结构的干预,运动方式的干预,自护技能的指导,服药的遵医行为干预及督导,出院后追踪回访、复诊、再住院检查等方法评价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ST段压低次数、ST段压低持续时间、室性期前收缩频次分别(389.2±8.7)次,(464.5±28.3) min,(937 ±35)次/24 h;干预后分别为(125.0±5.8)次,(131.0±17.4)min,(416±88)次/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28,2.31,2.36;均P<0.05);干预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10.20±0.21),(13.03±0.50) mmol/L,干预后分别为(6.53±0.59),(8.71±0.17)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15,2.32,均P<0.05).结论 早期进行糖尿病教育和积极的多项护理干预是保护心肌,预防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因此,T2DM并发无症状性SMI是可预防,可控制的.
-
产科护士疼痛认知临床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通过对产科护士疼痛知识的培训,评价其提高产科护士疼痛护理水平的效果.方法 对沧州市区4所医院102名产科护士进行疼痛知识培训,通过问卷调查,对培训前后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4所医院产科护士经过培训后疼痛知识得分高于培训前;培训前产妇对疼痛治疗方式满意率为85.8%,培训后的满意率为9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2,P<0.05);培训前产妇对疼痛照顾满意率为29.2%,培训后为5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38,P<0.05).结论 开展疼痛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产科护士对疼痛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为产妇提供及时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了产妇对疼痛护理的满意度.
-
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与健康行为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和健康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和健康行为量表测量其自我效能和健康行为,分析两组的相关性.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和健康行为得分分别为(66.24±13.95)分,(72.25±16.66)分,50%的患者处于高等水平,各个分量表中心理安适效能为高;23.8%的患者健康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各个维度中营养层面高,相对系数为76.5%,相对系数为52.9%;患者的自我效能和健康行为呈正相关(r =0.677,P<0.01);且健康行为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各个维度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 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效能,从而改善其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
-
废弃X线片的再利用
临床上常会见到因患者去世或拍片效果不佳而被丢弃的X线片,笔者根据X线片的材质将废弃的片子进行改造后再利用,使其变废为宝.现将方法介绍如下,供广大护理同仁参考.
-
新型吸引罐固定装置的制作与应用
负压吸引装置是防止患者呼吸道阻塞、抢救窒息、气管插管所不可缺少的重要装置.一般多安装于病床床头,通过吸引管路连接吸引罐,当患者需要时即可接吸痰管进行吸痰等护理操作.海军总医院护理部外科大楼病房应用的吸引罐因没有固定装置而置于病房地面上,为此笔者自制了一种吸引罐固定装置,可将吸引罐固定于患者床头,现介绍如下.
-
注射液外包装的多种用途
临床医疗工作中,每天都要使用大量的袋装注射液,在一次性使用完毕后其包装袋一般都予以抛弃,产生大量的医疗垃圾,对环境危害较大.针对目前我院常用的“百瑞”注射液,笔者总结了一些日常医疗过程中利用其注射液外包装袋的方法,经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巧用麻醉架
在四肢手术患者中消毒皮肤时常常需要巡回护士协助拾起上肢或下肢才能完成,但这样费时、费力还有可能污染消毒区域,2009年5月至今,笔者把麻醉架用在骨科四肢手术消毒时使用,非常方便,省时省力,现介绍如下.1.方法:上肢手术,消毒时就把麻醉架上在床的中间部分,手臂的2/3可以放在麻醉架上;下肢的手术,消毒时把麻醉架上在床尾部,小腿放在麻醉架上,消毒完毕撤走麻醉架.
-
防止微量泵使用中管道堵塞小技巧
小剂量使用微量泵一般每小时输入量<1ml.如心肌梗死患者经常长期小剂量使用硝酸甘油泵扩张冠状动脉及静脉血管,为防止心衰,医生又严格控制输液量,因此,在单独使用硝酸甘油泵中经常造成管道回血堵塞,堵塞时间过长甚至要重新穿刺.堵塞时间短,如果用人工生理盐水推注,无法准确把握推速,又因反复堵塞、反复进行推注,容易造成推注量过多,增加工作量,造成资源浪费.笔者在小剂量使用微量泵中已掌握如何防止小剂量使用微量泵管道堵塞问题,具体操作如下.
-
巧用止血带保存气管插管导丝的方法
随着呼吸机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气管内插管术已成为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气管内插管术是指将特制的气管导管,在气管插管导丝的引导下,通过患者口腔或鼻腔插入气管内的方法.气管插管导丝通过消毒处理后可反复使用.传统保存气管插管导丝的方法是将消毒后气管插管导丝用无菌纱布包裹,因导丝很细,所以存在一定的包裹难度,纱布不能防水,容易被液体污染,且放置时间过久后纱布易松散,达不到清洁的目的.现介绍一种利用止血带保存气管插管导丝的方法.
-
简易冰袋制作和应用
笔者巧用分装输液器制作冰袋,广泛用于临床物理降温,化疗药物外渗需要冰敷的患者,具有可一次性使用,防止交叉感染等优点,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制作:选择无传染性分装输液器(300 ml)软带,将上端距分装1 ml处打结,剪去多余的部分,下端距莫菲氏滴管处1/3剪断,先用自来水将袋内的药物冲洗干净,再将冲洗干净的分装袋,放入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待消毒处理完毕后从莫菲氏滴管处接水,待分装袋装满2/3,排净空气,距分装袋lml处打结,再剪去多余部分.
-
“母婴分离卡”在基层医院产科的应用
为防止产科婴儿被盗、被换或抱错等意外事故,婴儿防盗系统随之应运而生,而其巨额的投资使基层医院难以承担.为防止婴儿被盗事件发生,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设计完成“母婴分离卡”并使用至今,无一例婴儿被盗、被换或抱错,确保了婴儿在院期间的安全.母婴分离卡设计与使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
巧用止血带做氧气枕关闭夹
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多氧气枕调节夹在反复多次使用后失去原有的作用,不能彻底夹闭氧气枕管道,充足氧气后备用的氧气枕,逐渐漏掉氧气,变得干瘪,影响病人的应急使用.下面笔者介绍用止血带巧做氧气枕的关闭夹.
-
一次性薄膜手套在大输液摆药中的巧用
目前,许多医院的患者较多,输液量大,瓶次较多,治疗室的台面摆放拥挤易混淆,以往病区会自制一种小布袋用来盛装安瓿挂于输液瓶的瓶口,但小布袋本身存在拿取、核对药品不方便,易造成污染,清洗不到位,不符合医院感染的相关要求等缺点.笔者所在的科室换用一次性薄膜手套取代自制的小布袋进行盛装药品,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现介绍如下.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负性心理的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尿毒症患者的不完全性肾脏替代疗法,患者依赖透析延长生命.由于疾病的不可逆性,治疗时间长,病情反复,多数患者负性心理严重,加上透析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透析费用昂贵,以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影响给患者带来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对MHD透析患者而言,治疗的目的不仅是延续生命,更重要的是拥有正常的生活,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佳状态.从而稳定病情,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本文对MHD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
危重患者肠功能障碍监护进展
1956年Irving[1]提出了肠功能衰竭的概念:功能性肠道总体的减少,不能满足食物的消化吸收.近年来,相关研究有了较大进展,多数学者认为应以肠功能障碍一词代替肠衰竭更为恰当.因为肠衰竭是疾病的终末状态,而肠功能障碍反映的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进行性的特点,所以肠功能障碍的概念更加适合临床的情况与需要.在对肠道疾病以及对多器官功能障(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研究过程中,大家逐步加深了对肠功能障碍的了解和认识.在重症患者中,胃肠功能障碍被认为是MODS的启动因素之一,及早治疗胃肠功能障碍是防止病情发展的关键[2].本文将从胃肠道生理功能、肠功能障碍的概念、分型、机制及监护进展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从《护理教育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基本架构及其在《护理教育学》中开展的具体形式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优化《护理教育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
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
拇指贡献了手功能的50%[1],在抓握的功能中,拇指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提供准确和有力的抓握,因为拇指能通过偏离手平面的运动完成它特有的环转和对掌功能,拇指的对掌功能是把人类和其他低级的灵长类动物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多年来,创伤后缺损拇指的功能重建一直是手外科医生重点考虑的问题[2].拇指再造的方法有6种,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已成为再造拇指的佳手术方法[3-4].
-
临床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管理
临床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控三个方面.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主要在医学实验室中进行控制,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而分析前质量控制包括检验项目的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运送、实验室接收并处理标本等程序,涉及临床医生、护理人员、患者及临床实验室多个环节,影响因素众多,难以监测及控制,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据统计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一半以上[1].不合格标本的重新采集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引起不必要的纠纷,还因标本的质量缺陷具有隐匿性而不易被实验室人员识别而导致错误的结果.护理人员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负责患者准备、标本采集及运送,与标本采集的质量密切相关,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关键,实验室应该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以便护理人员熟悉不同检测项目的标本采集要求,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
-
实习前后护理专业学习对精神疾病的态度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学生(护生)临床实习前后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变化.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使用精神疾病态度调查问卷,对198名护生在临床实习前后进行调查.结果 198名护生实习后对精神疾病态度有所改变,其中对精神疾病的病因得分(68.46 ±6.76)分、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60.86±8.10)分,均低于实习前(70.15 ±6.13),(63.38±8.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2.594,-3.184;P<0.05).结论 精神科临床实习,有助于改变护生对精神疾病病因和精神疾病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的认识.
-
两种桡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采血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触摸法和连线定位法两种穿刺方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进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液标本的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0例.实验组在穿刺方法上运用解剖连线定位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触摸动脉穿刺定位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所用时间及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P<0.01);实验组穿刺所用时间(2.82±0.24) min,低于对照组(3.93±0.5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1);实验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P<0.05).结论 应用连线解剖定位穿刺方法进行桡动脉采血,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视觉和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患者初用胰岛素期间的应用
目的 探讨视觉和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患者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8例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79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胰岛素笔使用、胰岛素相关知识干预,发放糖尿病干预手册、胰岛素笔使用说明书、血糖监测日记,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视觉和行为干预.两组患者初次注射胰岛素后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进行注射疼痛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患者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比较两组VAS、SAS、SDS、SSRS评分,干预前后血糖变化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初次注射胰岛素VAS评分(0.82±0.7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1±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37,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前SAS、SDS、患者满意度、SSRS评分(46.71±13.88),(49.45±12.53),(6.31±0.68),(40.78±1.45)分与对照组患者(47.98±11.06),(48.81±10.29),(6.51±0.63),(41.42±1.63)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3,3.32,10.87,3.23;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38.68±6.03),(38.35±5.19)分及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44.93±8.26),(46.10±8.23)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02,24.50,7.71,11.87;P<0.01),且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7,2.28;P <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8.50±0.33),(44.31±3.84)分及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6.71±0.59),(42.76±0.76)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51,8.81,3.22,2.88;P <0.05),且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50,2.82;P <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5.99 ±0.92) mmol/L,餐后2h血糖(7.82±1.38) mmol/L,均低于对照组(7.26±1.92),(9.13±1.36)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77,6.12;P<0.05).结论 应用视觉和行为干预能有效减轻初用胰岛素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痛感,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社会支持度.
-
1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肾门部副神经节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患者女,24岁.1年前发现右下腹肿块,按压过程中出现心悸、出汗、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腹部增强CT扫描提示右肾门水平以下,腹主动脉旁直径约4.5 cm圆形肿块,压迫下腔静脉,紧邻肠系膜上动脉走形.诊断为“腹主动脉旁副神经节瘤”.入院后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后考虑全身骨转移.予以气管内插管,全麻,平卧,右侧垫高约45°.实时监测动脉和中心静脉压力.选择经腹膜途径,沿脐下缘皱褶处取长约2 cm弧形切口,逐层钝性分离腹直肌前鞘,腹直肌及腹直肌后鞘和腹膜,置入单孔多通道操作平台,保持气密性,分别在各通道置入一体化镜头,超声刀和专用加长四方可弯曲操作钳.
-
1例下肢动脉血压异常增高致移植肾破裂患者的护理
患者男性,21岁,因肌酐升高10月余、头昏、眼花、乏力、恶心呕吐不适,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肾性高血压,维持血液透析7个月,于2011年7月6日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其母亲供肾.术前检查上肢血压191/120 mm Hg(1 mm Hg =0.133 kPa),予以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口服后降至161/98 mm Hg,肌酐793.3 μmol/L,于2011年7月12日在全麻下行“亲属供肾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诉伤口疼痛,伤口渗血及渗液多,给予更换敷料1次,予以拜新同30 mg舌下含服后上肢血压降至177/108 mm Hg,24h尿量3 500 ml,术后第2天患者感移植肾区疼痛不适,急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58 g/L,行急诊B超检查示移植肾周少量积液,移植肾伤口外上方,右侧腰大肌前方占位:血肿,腹腔少量积液.
-
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效果
目的 加强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护理管理,降低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方法 于2009年6月起建立并实施住院患者跌倒护理管理模式,建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管理流程,制定跌倒综合管理方案.比较实施前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 通过实施跌倒护理管理模式,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前1.07%比实施后0.45%;x2=6.110,P<0.05).结论 住院患者跌倒护理管理模式有效地降低了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
患者分类量表在外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配置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修订版患者分类量表(RMT-PCS量表)在ICU护理工作量测量的应用,计算实际需要和动态需要护理人力,为科学合理的配备护理人员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0年4-7月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病区用随机抽签法抽取了20d的全部住院患者,共29位,151人次,用单盲法应用修订版患者分类量表进行记录,记录每位患者24h的护理需求量(护理活动项目及发生频数),每人次为一份完整的记录表,并用SPSS 11.0统计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用患者分类量表测算护理工作量配备护理人力与用床护比配备护理人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096,P<0.05);同一病区总床位不变而不同时间段其护理时数不同,所需护士数也不同.结论 按修订版患者分类量表测算护理工作量实时配备护理人员较按照床护比规律循环配备人力科学,并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科学的护理管理依据,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把有限护理人力用于患者需要上,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
病区一级护理质量控制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病区一级护理质控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三级护理质控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对病区一级护理质控活动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将检查质控标准项目内容的条数与每条扣分频次数进行平均,经方差分析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0.14,31.35,46.81,34.06,57.885,P<0.01),发现病区一级护理质控在三级护理质控体系中的作用效果显著.结论 一级护理质控为护理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前沿阵地,强调的是科室各级护理人员、质控护士、护理小组长、护士长共同参与,既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同时又能以管理者的身份自觉思考改进工作的方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助于病区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
优质护理服务在特大肿瘤病房中的实施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肿瘤病房实施过程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个月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措施,包括深刻领会精神,宣传动员,组织行动;科室领导班子支持,构建和谐医护团队;改变传统排班模式,实施科学化APN排班;健全专科护理常规,强化人员岗位职责;落实基础护理规范,协调发展专科护理;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等.结果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增加,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并重实施;建立了和谐的、精致搭配的医护组长团队;落实了健康教育执行签字制度,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减少,护理小组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护理质量稳步上升.结论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使患者感受到护士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专业护理服务水平,建立起夯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的持续质量改进的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
职业生涯设计对高职护生学习的导向作用
目的 通过职业生涯目标设定,引导护生了解自己可能获得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影响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提高护生在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方法 根据我国护理工作属性和职称系列,帮助护生设定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目标.结果 在职业生涯目标的导向作用下,不但提高了护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护生关注护理行业发展.结论 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建立生涯目标引导教育体系,能有效提高高职护生学习内驱力,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者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83名手术室专科护士.采用护士一般情况调查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总分( 169.77±33.86)分,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维度中法律/伦理实践均分高(3.16±0.57),评判性思维/科研均分低(2.76±0.62);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职称影响专科护士核心能力(t=2.89,P=0.01).结论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护士能够胜任临床工作.护理管理者应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队伍的整体发展.
-
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康奈尔亚健康问卷(CMI)对大连大学三年级、四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 427名大学生中,亚健康发生率为37.94%.男性A-R分值为(19.45±16.60)分,M-R得分分值为(5.51±6.03),女性两项指标得分分别为(28.52±21.10)分和(8.61±7.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1.27,12.53;P<0.05).结论 大学生群体中的亚健康状态仍是一个比较普遍且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
大专护生文化智力与自我效能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大专护生文化智力与自我效能及沟通能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文化智力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沟通能力测量表对283名大专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专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2.49±0.41)分,常模得分为(2.95±0.5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8.582,P =0.000).其中农村生源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39±0.42)分,城镇生源学生得分为(2.52±0.36)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21).大专护生文化智力得分与自我效能及沟通能力得分呈正相关(r=0.320,0.343;P <0.01).结论 大专护生文化智力与自我效能、沟通能力存在相关性,护理教育者应对大专护生的文化智力、沟通能力、自我效能进行培养,以提高护生跨文化护理能力.
-
医院门诊部有效接触点服务的管理
目的 探讨医院门诊部服务中,通过对门诊患者进行有效的“接触点”服务及对接触点服务质量的控制,以达到提高医院门诊的服务质量.方法 通过调查确定患者在门诊就医的有效“接触点”,即对就诊环境、后勤、窗口服务、医务人员等有效接触点服务进行质量控制并制定各种服务规范.评价实施有效“接触点”服务及对接触点服务进行质量控制后的效果.结果 有效“接触点”服务实施前后患者在就诊环境(65.0%比84.1%),注射时满意度(87.8%比98.3%)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35.99,31.51;P <0.05);医疗投诉较2009年下降35%.结论 门诊管理者掌握门诊患者有效“接触点”服务,针对性地加强“接触点”服务管理,能有效提高医院门诊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吉林省中职护生就业现状的SWOT矩阵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普遍开展,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专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中职护生就业是中职护理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SWOT矩阵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吉林省中职护生就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威胁,并通过SWOT矩阵组合提出依靠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回避威胁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吉林省中职护生顺利就业并得到合理的职业发展.
-
伤口暴露疗法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愈合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伤口暴露疗法对愈合及费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1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在常规全身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在术后第2~3天采用暴露伤口不需再敷敷料,每天使用Ⅲ型安尔碘消毒液伤口常规消毒处理1~2次,直至拆线愈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垫纱布敷料覆盖伤口直至拆线愈合,比较两组伤口愈合情况及治疗费用.结果 治疗组伤口甲级愈合49例、乙级愈合1例、丙级愈合0例,而对照组甲级愈合37例、乙级愈合10例、丙级愈合3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0888,P<0.05);治疗组换药次数、敷料费用、住院天数和总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1.874 3,22.185 0,9.262 9,11.656 5;P<0.01).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伤口暴露疗法可明显减少换药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综述了乳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认为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仍未得到有效的提高,各种健康问题依然存在,提出逐渐建立规范化的干预措施和评价方法,并促进其标准化实施,提高生活质量.
-
癌性疲乏干预对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癌性疲乏(CRF)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的癌性疲乏护理干预,即CRF评估、循证、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认知干预、建立自护模式及对乳腺癌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应用疲乏自评量表与生活质量测定表分析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癌性疲乏与生存质量.结果 干预组患者出院当日Piper疲乏量表(PFS)评分总分为(4.66±1.12)分,对照组为(5.52±1.61)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28,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当日总体健康评分得分为(60.82±9.12)分,对照组为(54.05±6.7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5,P<0.01).结论 按照科学的护理程序,评估CRF,根据患者的CRF原因与信息反馈情况,制定具体的癌性疲乏护理范围,做到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每位患者建立个体化的癌性疲乏干预,可以减轻乳腺癌术后患者CRF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的应对方式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30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乳腺癌患者的应对方式总体平均水平为(49.57±2.21)分.其中本研究组300例患者面对得分为(18.53 ±1.44)分,回避得分为(16.38±1.63)分,屈服得分为(14.67±1.10)分;癌症常模面对得分为(19.12 ±4.14)分,回避得分为(14.46±3.03)分,屈服得分为(8.55 ±3.33)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108,20.426,95.625;P<0.01).文化程度、医疗支付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文化程度、医疗支付方式,指导患者采用正面的应对方式,促进疾病康复.
-
爬墙运动量表的设计与应用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而术后患肢功能的恢复对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如何使肩关节功能大限度的恢复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患肢的上抬、外展都是肩关节运动的部分,平时我们指导患肢做爬墙运动,是让患者面对墙壁,距墙一臂距离,伸直手臂,手掌贴在墙壁,随着手指向上攀爬达到肩关节上抬的目的.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指导患肢手指向上攀爬没有一个直观的量表,只是让患者在墙壁上做标记,来观察患肢的活动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科设计了手指爬墙运动量表,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
-
自制预防足下垂功能架
足下垂是创伤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瘫痪、肢体有障碍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足下垂的发生,不仅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为预防足下垂的发生,临床护理人员想出很多办法,如护理人员经常用手向上推握患者的足部并活动踝关节,足部不活动时用被褥、衣物、硬板或垫子夹在患者足底与床栏杆之间,使足部保持背屈位,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效果不确定[1],不能很好地固定患者的肢体位置,从而导致患者不能长时间保持肢体良肢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研究显示保持良肢位,对提高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防止并发症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2].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于2010年9月自行设计了预防足下垂功能架(简称功能架),并应用于临床,经过113例患者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
危重患者专用病号服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 设计适合危重患者使用的病号服,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危重患者特点,对普通病号服进行改进,设计适合危重患者使用的病号服.比较危重患者专用病号服与普通病号服在平均更换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后1周内管道扭曲致输液不畅的次数、留置导尿管后1周内管道扭曲致引流不畅的次数、操作护士的满意度.结果 危重患者专用病号服平均更换时间短,中心静脉置管扭曲致输液不畅的周发生率低,留置导尿管扭曲致引流不畅的周发生率低,护士的满意度高.结论 危重患者专用病号服更适合危重患者穿着,方便护士操作.
-
组合式多功能病员服的设计与应用
针对普通病员服不能满足临床护理的种种需求,笔者设计出一种多功能病员服套件,包括病员服与约束手套;病员服由病员服前片与病员服后片组成,前片与后片通过拉链连接;约束手套为一对,每一只约束手套对称设置有约束带;病员服的袖口处及约束手套的近手腕关节处分别设置有尼龙搭扣或纽扣,病员服与约束手套通过尼龙搭扣或纽扣进行连接.临床实用中此病员服不仅方便病员穿脱,并可以将病员安全固定在病床上,便于各种护理和操作,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确保了病员的安全性.
-
不同温度水合氯醛灌肠对婴幼儿腹泻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的水合氯醛灌肠对婴幼儿腹泻的影响.方法 抽取需要用水合氯醛灌肠进行常规检查前镇静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7例,实验组在灌肠前用恒温水浴锅将药物加热至40℃,对照组应用常温药物进行灌肠,比较两组患儿灌肠前和灌肠后48 h内排便次数.结果 两组患儿灌肠前后排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2月龄以下患儿灌肠前排便次数(2.31±1.12),灌肠后排便次数(3.88±2.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4,P<0.05);实验组12月龄以下患儿灌肠前排便次数(2.50±1.14),灌肠后排便次数(4.11±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5,P<0.01).结论 1岁以下患儿经口服给药,有助于降低发生腹泻的机会,1岁以上患儿经灌肠给药更为安全、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