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중화안과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412-4081
- 国内刊号: 11-214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P38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介导过氧化氢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热休克蛋白27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P38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MAPK)在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热休克蛋白质27(HSP27)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使用100和200μmol/LH2O2分别以不同时间刺激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B3,在阻断实验中加入特异性P38MAPK阻断剂SB203580阻断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刺激不同时间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SP27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HSP27和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 (1)H2O2刺激后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27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2)100和200 μmol/L H2O2刺激30min,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应激活化蛋白激酶的活性(平均灰度值)分别增强至8.00±0.81和8.25±0.50,6h后恢复至基线水平(P<0.01);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随H2O2浓度的增高而增加,且在H2O2刺激后15min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3)加用特异性P38MAPK阻断剂SB203580预处理后,200 μmol/L H2O2刺激6h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SP27表达(平均灰度值)从36.00±0.82降至8.75±1.26,受到显著抑制(P<0.01).结论 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参与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SP27的表达.
-
北京农村及城市特定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农村及城市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患病率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01年6-10月,对北京地区农村及城市特定区域40岁以上的4451人进行青光眼筛查,其中农村1980人,城市2471人,男性1939人,女性2512人.检查项目包括采用vanHerick法和前房角镜检查法检测周边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常规检测视力、眼压、屈光状态并行眼底照相和阈值视野检测.对可疑青光眼和青光眼患者进行青光眼的标准检查.结果本次调查40岁以上人群农村及城市的应答率分别为79.6%(1980/2488)和87.1%(2471/2836);人群PACG的患病率为1.2%[95%可信区间(CI)为0.9%~1.5%].其中农村PACG患病率为1.6%(95%CI为1.2%~2.0%),高于城市的1.1%(95%CI为0.8%~1.4%);女性PACG的患病率为1.7%(95%CI为1.3%~2.1%),高于男性的0.8%(95%CI为0.5%~1.1%);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并有一患病率骤升的年龄段.农村PACG患病率骤升的年龄段(60~69岁)较城市患病率骤升的年龄段(70岁以上)早10年.农村PACG单眼低视力(39.3%)及单眼盲(28.6%)的比率高于城市(分别为20.6%和14.7%).随年龄增大,屈光度增加,周边前房深度也逐渐变浅.结论 PACG的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PACG患病率与周边前房深度、屈光状态、性别、年龄因素有关.
-
屈光参差性弱视同步记录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和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弱视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VERIS 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24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分别进行多焦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视网膜电图(ERG)同步记录和多焦闪光VEP、ERG同步记录,并与30例正常对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不同视网膜区域弱视眼多焦图形VEP、ERG反应和多焦闪光VEP、ERG二阶反应振幅均降低,VEP特征峰潜时延长,ERG潜时无改变.弱视眼多焦闪光一阶反应VEP、ERG的反应振幅密度均降低,潜时无明显改变.多焦图形VEP波形异常程度中心区大于周边区,且与弱视眼的视力异常程度有相关性.弱视眼多焦图形和闪光二阶反应的视网膜-皮层传导时间(RCT)显著延长,闪光一阶反应RCT三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弱视眼的mVEP和mERG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眼的视网膜、视觉传导通路和视皮层都存在明显损害,且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中枢损害重于视网膜.
-
散瞳前后瞳孔中心偏移对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的影响
目的探讨根据散瞳后的瞳孔中心调整切削区对波前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疗效的影响. 方法瞳孔直径为6mm时高阶像差均方根(RMS)>0.35μm的近视患者32例(63只眼),随机分为A、B两组,接受Zyoptix个体化LASIK手术.A组以瞳孔中心为切削区中心,B组则根据测得散瞳后瞳孔中心的偏移量对切削区中心作相应调整.结果散瞳后瞳孔中心平均发生(0.173±0.114)mm的偏移,大达0.51mm.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像差检查显示手术前后彗差的差值分别为(0.025±0.137)和(0.097±0.118)μm (t=2.131,P=0.037),而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彗差的矫正效果优于A组.结论散瞳后瞳孔中心普遍发生偏移,根据其偏移量在术中对切削区中心作相应调整可提高彗差的矫正效果.
-
爆破超声能量模式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爆破超声能量模式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78例(222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连续、脉冲及爆破3组,分别采用连续、脉冲及爆破3种不同超声能量模式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并比较3组术中所用的超声能量、有效超声时间及累积复合能量参数(实际超声能量与有效超声时间的乘积),检查术后视力、角膜水肿程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观察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爆破组晶状体核硬度Ⅰ或Ⅱ级和≥Ⅲ级者的有效超声时间[(0.18±0.03)、(0.36±0.25)min]、实际超声能量[(10.44±2.14)%、(23.63±3.71)%]及累积复合能量参数(2.11±1.40、6.94±2.66)均明显低于连续组和脉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爆破组术后1d和术后3d角膜水肿程度均明显轻于连续组和脉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爆破组术后1周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10.21±8.87)%]明显低于连续组[(17.35±1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爆破超声能量模式可使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有效超声时间缩短和总体超声能量降低,从而减轻眼内组织损伤,提高手术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治疗结果 -
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病率调查
目的探讨上海市曹家渡街道≥50岁人群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患病情况.方法 2002年9月至2003年6月间对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的目标人群进行AMD的流行病学调查.首先采取分层配额抽样;接着由调查队在当地眼科检查站对抽样人群进行外眼、角膜、瞳孔、晶状体检查,以及小瞳孔下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初筛出确诊和可疑AMD患者;然后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对可疑患者采用眼底照相等方法进一步确诊.结果本调查共纳入1063人,实际受检1023人,受检率为96.2%.确诊AMD患者159例(254只眼),占受检人群的15.5%.确诊湿性AMD19例(30只眼).在50~59、60~69、70~79、80岁以上各年龄段中,AMD的检出率分别为5.7%(12/212例)、13.5%(42/311例)、20.2%(77/381例)及23.5%(28/119例)(χ2=27.97,P<0.01).未发现影响不同AMD类型患病的因素.AMD致盲眼和致低视力眼的比例分别为5.1%和31.1%.湿性AMD致盲眼和低视力眼的比例(23.3%和40.0%)高于干性AMD致盲眼和低视力眼的比例(2.7%和7.2%).结论 AMD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AMD,尤其是湿性AMD对视力危害相当严重.
-
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皮层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电流的影响
目的探讨双眼形觉剥夺对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神经元γ-氨基丁酸电流的影响.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出生后14、21和28d正常、双眼形觉剥夺和去除剥夺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然后在人工脑脊液中同时加入D,L-2-氨基-5-磷酸基戊酸50μmol/L和氰基-7-硝基喹啉-2,3-二酮20μmol/L,分离出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成分电流,分析其电学特性.结果随着周龄增加,正常组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下降时间和峰值显著变长和增大(P<0.05);而双眼形觉剥夺组内无明显变化(P>0.05);去除剥夺后1周,大鼠视皮层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下降时间和峰值增大(与双眼形觉剥夺组生后4周比较,P<0.05).各组内,上升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随着视觉发育,正常大鼠视皮层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受体介导的抑制性突触传递增强,双眼形觉剥夺抑制这一变化,恢复视觉输入后可以逆转.
-
我国儿童少年头眼部与眼镜架相关参数分析
目的探讨我国儿童少年头眼部与眼镜架相关的眶距、瞳距、眼球突出度、耳根上点眶距、耳根上点间宽和鼻基根角6项指标各年龄段正常值及其生长发育规律,以规范儿童少年眼镜架规格尺寸.方法 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对青岛、开封、厦门和呼和浩特市5~17岁儿童少年10171例,用游标卡尺、眼球突出计检测头眼部眶距、瞳距、眼球突出度、耳根上点眶距、耳根上点间宽和鼻基根角6项正常值,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我国儿童少年眶距、瞳距、耳根上点眶距和耳根上点间宽4项指标各年龄段正常值均与年龄呈正相关,各年龄段的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瞳距15岁前,眶距13岁前,眼球突出度12岁前、耳根上点眶距和耳根上点间宽12岁前各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P<0.01).鼻基根角度数各年龄段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P>0.05).瞳距、眶距、眼球突出度、耳根上点眶距和耳根上点间宽的发育高峰年龄分别为10岁、11岁、5岁、7岁和11岁,以上各参数的增长变动年龄段分别为5~15岁、5~13岁、5~8岁、5~12岁和5~15岁.4个地区间6项指标正常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P<0.01).结论我国5~17岁儿童少年的5~15岁年龄段是眶距、瞳距、耳根上点眶距、耳根上点间宽和眼球突出度的发育增长期.上述5项指标男女性别间和6项指标在4个地区间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对规范儿童眼镜架规格尺寸无实际意义.
-
眼内硅油填充术后硅油相关并发症的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
目的观察眼内硅油填充术后硅油相关并发症的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病理室有眼内硅油填充术史的25例病理标本,其中包括眼球8例,眼内容物1例,视网膜前膜4例,角膜4例及晶状体8例,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对其中获得的2例新鲜前膜组织行电镜下观察.结果眼内硅油填充术后硅油相关角膜病变以内皮细胞消失(90%)、带状角膜变性(83%)为主;而硅油相关白内障则以上皮细胞纤维化生为主.8例眼球及1例眼内容物组织见到典型硅油相关视网膜病变,即视网膜结构紊乱,增殖膜形成,其内较多大小不一的圆形硅油泡,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3例硅油存留时间>60个月的眼球,视网膜组织已完全被增殖膜替代,且硅油广泛浸润至角巩缘陈旧创口、小梁、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神经及其鞘膜组织内,提示随着硅油在眼内存留时间的延长,硅油并发症更广泛、严重.2例视网膜前膜光镜下仅见少量硅油,但电镜下可见典型硅油浸润.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在硅油浸润部位,可见散在或灶性CD68阳性巨噬细胞;油泡周围的包裹膜部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部分波形蛋白阳性,提示硅油可通过巨噬细胞向邻近组织浸润.结论眼内硅油填充术后硅油长期眼内存留可导致眼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应在视网膜稳定复位后及时取出硅油,避免将硅油作为长期眼内填充物.
-
眶内巨大植物性异物误诊一例
患者男性,6岁,因右眼外伤后出现红、肿、痛2个月,视力丧失,上睑瘘管形成伴溢脓1个月余,于本院门诊就诊.患儿2个月前与牛玩耍时,不幸被牛角顶翻,右侧头面部着地,右上睑眶内上缘皮肤创口1cm长,不规则形,活动性出血,有无异物进入不详.在当地乡医院行急诊清创缝合,术后半个月伤口、上眼睑持续红肿,伴右眼视力渐丧失.1.5个月前曾以"右上睑皮肤化脓性感染"在我院门诊行全身及局部抗生素治疗1周,病情部分缓解.
-
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合并劈裂六例
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劈裂在既往的文献中较少论及.近年来,由于相干光断层成像技术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此病变较易确诊.笔者曾于2000年8月至2004年7月收治6例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劈裂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
Axenfeld-Rieger综合征一家系
先证者女性,35岁,土家族.自幼双眼视力不佳,畏光,因双眼胀痛于2002年6月8日在我院就诊.查体:一般生命体征平稳,鼻根部和面颊部扁平,鼻壁宽、两侧距离较远,牙齿发育不良(小牙).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0.1,均无法矫正,双眼角膜透明,角膜缘处360°可见后胚胎环,虹膜基质发育不良、变薄,色素上皮外翻、萎缩,多瞳,房角检查可见角膜后周边混浊,Schwalbe线突出,晶状体和玻璃体透明,眼底视乳头较小、色正常.
-
移植物抗宿主病长期应用激素诱发角膜细菌和真菌二重感染性角膜溃疡一例
患者男性,28岁.因双眼异物感、红肿、畏光、视朦8个月加重4d,于2002年4月28日收住我科.既往史:1年前因患"重度苯中毒、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院行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获得成功.8个月前出现口干、眼干、全身皮疹.
-
先天性下睑三个泪小点畸形一例
患者男性,72岁,因双眼异物感2 d,于2002年2月2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全身体格检查未及异常. 眼科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1.0,双眼眼睑无红肿,右眼下睑可见3个泪小点,呈梅花状分布于距内眦角约6 mm的睑缘后唇处,直径0.2~0.3 mm(图1),表面麻醉后从3个泪小点处分别冲洗生理盐水通畅,行泪道探针探通发现3个泪小点均开口于同1条泪小管;右眼上睑及左眼上、下睑泪小点均正常;双眼睑结膜轻度充血,滤泡轻度增生,角膜光滑透明,瞳孔直径3mm,形态正常,眼底未见异常.
-
反义基因治疗及其在眼科研究中的应用
反义技术是根据碱基互补原理,以序列特异性方式抑制或阻断某一特定基因表达的有效方法,可用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以及疾病的治疗.近20年,反义技术发展迅速,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反义药物有多种,可主要分为3大类:反义寡核苷酸、反义RNA与核酶.人们对多种反义药物进行了大量的体外实验及动物实验,证实其在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艾滋病、肿瘤、节段性回肠炎、哮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效果肯定,部分药物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随着对反义技术的作用机制、特异性及药理学作用等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眼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反义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反义药物以及反义技术在眼科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
深入开展防盲治盲是我国眼科医师的社会责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防盲治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白内障手术率提高幅度不大,缺少防盲治盲的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全国性规划,在发展眼科事业的同时对防盲治盲的关注不够.深入开展防盲治盲是我国眼科医师的社会责任.我们应当发扬我国眼科界重视防盲治盲工作的好传统,分析新世纪的实际情况,认真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根治白内障盲是开展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当尽快地实现大量、高质和低价治疗白内障盲的目标.
-
论对数视力表与五分记录法
为探讨对数视力表和5分记录法的科学性,将制作的一个10倍于4.0分的视标,置于眼前0.5m处,即为2.0分(1000′=16.67°视角);移至眼前0.05 m处,即为1.0分(10000′=166.7°视角);与用手动记录为2.0分和光感记录为1.0分的5分记录法比较更科学,从理论上完善了5分记录的标准视标.由我国创制的对数视力表与5分记录法均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点.
-
糖基化终产物对纯化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的影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人们认为慢性高血糖引起体内糖基化蛋白的过量沉积,形成糖基化终产物,从而导致各系统的慢性疾病和功能丧失.传统上人们多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包括:内皮细胞增殖、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丧失等.
-
儿童黄斑前膜手术疗效分析
儿童黄斑前膜是一种罕见的黄斑部疾病,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大多数与先天因素有关.此病不仅可导致儿童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而且严重影响患儿视力发育,造成弱视.成年人黄斑前膜的手术治疗已有不少报道[1,2],但儿童黄斑前膜的手术治疗鲜有报道[3,4].我们于2001至2003年先后手术治疗4例黄斑前膜患儿,现将收治情况报告如下.
-
C3F8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的实验研究
眼科常用的实验动物(如家兔等)晶状体较大且后凸,玻璃体黏稠、透明,紧贴视网膜内界膜,因此玻璃体切除的难度大、时间长.我们在实验研究中改良了常规的玻璃体切除术,建立了C3F8辅助的玻璃体切除术的动物模型.
-
眶部骨膜下区疾病的高分辨磁共振影像学表现
眶部体积小、解剖复杂,具有精细功能,眼眶部疾病常会引起严重的临床问题[1].影像学检查对眶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高分辨MRI(HR-MRI)对眶部软组织有良好分辨力,且无放射性损伤,已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眶部检查方法.眶部的分区模式对于眶部疾病鉴别诊断起关键作用.
-
自行设计的新型劈核钩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的应用
自1967年Kalman[1]首先采用超声乳化技术通过3.0mm切口摘除白内障以来,白内障摘除手术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手术辅助器械的出现和改进,促进了超声乳化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劈核钩与适当负压结合可机械性破碎硬核,节省超声能量,降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失率,因而受到越来越多白内障手术医师重视.为了不断提高劈核钩的作用,我们自行设计和研制了一种新型劈核钩,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在武汉市召开
2004年 9月10至13日在美丽的江城武汉市,第九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圆满举行.此次会议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眼科学界的又一次空前盛会.为了推动新世纪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更好、更快地反映我国眼科在基础和临床方面的发展水平,与国际顺利接轨,大会组委会在一开始就确立了目标,要将此次会议真正办成一个融学术交流与眼科继续教育为一体的、能反映目前我国眼科迅猛发展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盛会.
-
以优异成绩向中华眼科杂志创刊55周年献礼
掩卷辞旧岁,续笔谱新春.承蒙全国广大眼科读者和作者的关心与厚爱,中华眼科杂志全体编审人员顺利完成了2004年的编辑任务.正当我们回首以往,再续新篇之际,中华眼科杂志创刊55周年的喜庆日子亦随之来临.1950年10月1日,中华眼科杂志伴随着新中国1周岁的生日创刊,这是令全国眼科同道难以忘怀的日子,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华眼科杂志创刊55周年献礼!
-
北京特定地区翼状胬肉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翼状胬肉较为常见,属于结膜组织增生性疾病,常有眼部充血,影响患者的外观[1],当胬肉头部侵及瞳孔区会引起视力下降[2].赤道附近和低纬度地区,由于日照强烈,患病率较高.高纬度地区患病率相对较少.为了调查北京地区翼状胬肉的患病率以及相关资料,我们在2001年7至9月对北京特定地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
天津市蓟县桑梓村40岁及以上人群中盲患病率与致盲原因的调查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积极开展了防盲治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随着我国人口组成老龄化,年龄相关性眼病逐渐增多.为了解我市农村人口视力状况,2003年1至3月,我们调查了天津市蓟县桑梓村40岁及以上人群的盲与低视力情况,分析致盲原因,并与1983年天津市郊县[1]的调查情况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6 | 05 |
1989 |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