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림상간담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吉林大学
- 影响因子: 1.4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5256
- 国内刊号: 22-110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维甲酸对贮脂细胞增殖和细胞内核酸含量的影响
为探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对贮脂细胞的增殖和DNA、RNA含量影响,筛选抗肝纤维化有效药物.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贮脂细胞,采用3H-TdR掺入实验,图象分析技术检测贮脂细胞增殖活性和DNA、RNA含量.结果维甲酸在10[5~10-4mol/L可抑制贮脂细胞3H-TdR掺入;在10-4mol/L可降低原代培养贮脂细胞的DNA、RN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维甲酸可抑制贮脂细胞3H-TdR掺入及降低原代培养贮脂细胞的DNA、RNA含量.RA可望成为有效的抗纤维化药物.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8例疗效观察
为了观察中西药物乙型肝炎疫苗、聚肌胞、猪苓多糖及解瘀通络肝炎口服液联合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治疗组48例使用乙型肝炎疫苗、聚肌胞、猪苓多糖及中药解瘀通络肝炎口服液和一般保肝药物,对照组30例仅使用一般性保肝药物,共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HBsAg、HBeAg和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8.33%,75%和79.2%,与对照组比较,后二者具有明显性差异.治疗组HBsAb和HBeAb阳转率分别为20.8%和43.8%,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中西药物乙型肝炎疫苗、聚肌胞、猪苓多糖及解瘀通络肝炎口服液联合使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且副作用小.
-
HBV-DNA定量和定性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临床实用性的探讨
探讨HBV-DNA定量和定性聚合酶链反应的意义及其临床实用性.检测283例临床血清标本,其中125例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HBV-DNA含量并比较不同乙型肝炎(乙肝)病型;另158例用定性PCR测HBV-DNA并用ELISA法规HBV血清标志物(HBVM),同时进行DNA定量及定性的对比研究.结果示HBV-DNA含量与乙肝病型无明显关系;DNA阳性率与乙肝病型及HBVM有关;HBV-DNA定量与定性相关性良好.FQ-PCR可真实反映HBV-DNA复制水平,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定量与定性HBV-DNA检测相关性良好,在仅需了解HBV-DNA的复制与否的诊断中,可用定性PCR;对HBVM的意义应重新认识.
-
糖尿病人肝脏的超微结构研究
研究糖尿病(DM)人肝脏的超微结构变化.对20例DM患者行肝穿活检,所取标本行光、电镜观察.光镜下见核内糖原空洞、脂肪变性及间质纤维化.电镜下见:核内糖原颗粒;胞浆糖原颗粒增多;粗面内质网(RER) 脱粒;滑面内质网(SER)扩张;线粒体(Mi)肿胀,嵴紊乱,结构消失或电子密度增高,结构不清;脂肪变性;间质纤维化.DM肝超微结构改变中具特征性的是核内糖原颗粒.
-
肝纤维化指标与病毒含量及病理的关系
为探讨肝纤维化指标与病毒含量及病理变化的关系,本文对14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进行HA、Ⅳ-C、LN、PCⅢ水平测定,HBVDNA半定量测定,部分病例行肝活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此四项指标与病毒含量无关;并在病理的不同阶段变化不同.因此,肝纤维化的发生与病毒数量或病毒复制强弱无关;HA、LN能较早反映炎症活动度,而PCⅢ则较早反映纤维化程度.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作用的初步探讨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lCAM-1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且随着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T细胞亚群无相关性.血清sICAM-1水平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肝细胞坏死程度,不能直接影响其细胞免疫功能.
-
干扰素抗体对干扰素α-1b疗效影响的动态研究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148例接受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干扰素体(抗-IFN),结合HBV DNA荧光定量检测动态分析抗-IFN产生对IFN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抗体阳性者中,抗-IFN的产生能够逆转HBV DNA水平的下降趋势,应答率和持续应答率均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P<0.01).提示抗-IFN可能是影响IFN近、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
有限稀释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探讨有限稀释定量PCR用于临床检测血清HBV-DNA,及其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利用有限稀释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38例HBsAg、HBeAg双阳性患者α-2b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HBV-DNA含量,观察检测结果对治疗的指导意义.38例患者干扰素治疗12周HBV-DNA阴转7例(18.4%);治疗24周阴转11例(28.9%).其中病毒滴度>250pg/ml者阴转11.l%(1/9);病毒漓度25fg/250pg/ml者阴转25.0%(4/16);病毒滴度<25fgml者阴转46.2%(6/13),三组比较P<0.01.有限稀释定量PCR检测HBV-DNA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病毒滴度≤250pg/ml,干扰素治疗24周疗效较佳.
-
丙型肝炎病毒NS5b区与5'-非编码区不同基因区RNA检测结果的比较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NS 5b区与5'-非编码区(5'-NCR)不同基因区RNA检测结果的区别及临床应用价值.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148例肝炎患者血清HCV NS 5b基因的cDNA,并与5'-NCR基因区cDNA检测技术进行了比较.结果HCV NS 5b基因区RNA检出率为24.3%(34/148),5'-NCR基因区RNA检出率为31.1%(47/148).HCV 5'-NCR基因区扩增效果较好,而HCV NS 5b PCR敏感性接近于HCV 5'-NCR检测结果,亦可直接应用于临床RNA检测.
-
单一TTV急性感染患者肝组织学特点及Fas/FasL的表达
研究单一TTV急性感染患者肝组织病理损害特点及与Fas/FasL表达的关系.对某职业学校TTV感染流行期间18例住院确诊患者肝活检组织,采用HE、浸银Gomori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观察.18例肝穿刺标本中出现汇管区炎14例(77.8%),胆小管损害6例(33.4%),肝小叶内灶状坏死7例(38.9%),小泡性脂肪变(微脂滴)3例(16.7%),汇管区纤维化2例(11.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77.8%病例肝组织不同程度Fas检测阳性,较密集分布在坏死区及汇管区旁.61.1%病例肝细胞不同程度FasL检测阳性,其炎性坏死区的单个核细胞多有FasL的表达.Fas/FasL表达阳性的肝细胞分布方式及表达程度有明显一致性.单一TTV感染可致患者肝组织轻度炎性病变,其特征是汇管区炎及胆小管损害.Fas/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可能参与了TTV致肝组织损害的过程.
-
原位杂交证实TTV相关肝炎的病理研究
探讨TTV相关肝炎的病理变化.原位杂交法检测59例血清TTV阳性者肝组织TTVDNA.TTV 阳性与阴性组ALT、HAl比较无显著差别;TTV阳性组界面性炎症、融合性坏死、灶性坏死、汇管区炎与分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872,0.880,0.824,0.943.虽然TTV存在嗜肝性,但其致病性尚不明确.
-
各型病毒性肝炎TTV DNA检测结果
各型肝炎中及献血者中TTV合并感染情况.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半套式PCR法,对辽沈地区20例散发性非甲-非庚型肝炎,20例慢性乙型肝炎,20例慢性丙型肝炎及40例重型肝炎与50例献血者血清进行TTV DNA检测.非甲-非庚型肝炎血清阳性1例(5%);重型肝炎阳性9例(22.5%);慢性乙肝阳性5例(25%);慢性丙肝阳性3例(15%);献血者未查出TIV DNA阳性者.二株ITV DNA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分析与日本Nishizama基因同原性98%以上.本地区献血者TTV DNA感染率极低;重型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TTV DNA合并感染率较高,无输血史的散发性非甲-非庚型肝炎中,血清TTV DNA阳性率为5%,较其它报道输血后非甲-非庚型肝炎的TTV 感染率为低.
-
肝硬化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观察、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与GERD(胃食管反流)的关系.肝硬化组(A)34例,疑胃食管反流无肝病史组(B)29例.两组均作胃镜检查,部分作pH值测定.镜下粘膜异常A组显著高于B组,A组31例(91.7%),B组10例(35.71%);酸反流参数A组显著高于B组,A组12例(85.71%),B组4例(36.36%).两者对比,前者酸反流程度显著高于后者(P<0.05).肝硬化与GERD关系密切,它可能是肝硬化出血除门脉高压性胃病外的又一重要因素.
-
抗生素对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影响
探讨抗生素对奥曲肽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的影响及其机理.60例EVB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给予奥曲肽、奥曲肽联合抗生素治疗.EVB患者6、12、24小时止血率、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奥曲肽组分别为27%、40%、63%、(6.9 ±0.8)μmol/L、(5.6±0.9)μmol/L(P<0.05);奥曲肽联合抗生素组分别为50%、70%、93%、(7.3 ±0.6)μmol/L、(4.3±0.7)μmol/L(P<0.05).结论:抗生素明显提高奥曲肽治疗EVB的疗效,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NO含量有关.
-
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自1999年1月~9月,我们用S-腺苷-L-蛋氨酸(SAMe)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34例,观察了该药对血清总胆红素(STB)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实验性肝纤维化时MMP-1、TIMP-1的表达与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的关系
为了观察实验性肝纤维化时MMP-1、TIMP-1的表达与Ⅰ、Ⅲ型胶原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制备了免疫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运用定量RT-PCR检测肝脏内MMP-1、TIMP-1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运用相关理论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在肝纤维化发生时,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MMP-1的表达在肝纤维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与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变化之间也未见有相关性;TIMP-1的表达在肝纤维化发生时显著增高,与Ⅰ、Ⅲ型胶原的变化也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肝纤维化发生时MMP-1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而TIMP-1的表达显著增高,且与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增高呈显著相关,提示TIMP-1的表达增高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
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毒存在状况的关系
研究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毒存在状况的关系.用聚合酶联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了不同就诊者肝组织HBVDNA和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存在状况,同时分析了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在部分血清HBsAg阴性而仅检测出病毒抗体的就诊者肝组织内检出了乙肝病毒DNA和核心抗原.其中一部分就诊者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慢活肝和早期肝硬化.不少患者仅检测出血清中乙肝病毒抗体,但体内仍有乙肝病毒的存在,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
-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β、TNF-α变化对骨代谢影响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细胞因子对乙肝后肝硬化骨代谢的影响,采用RIA及ELISA分别测定3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及骨密度测量,并与15例健康者对照.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P<0.001),其中骨质疏松(OP)组较非骨质疏松(NOP)组均升高明显(P<0.001,P<0.01),且两组间Child-PughA、C级同级分别比较,血清IL-1β水平显示差异(P<0.01,P<0.05),血清TNF-α水平亦有差异(P<0.05,P<0.05);OP组血清IL-1β、TNF-α与尺桡密度均呈负相关(r=0.638,P<0.01;r=0.483,P<0.05),而NOP组则呈无相关.提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升高,是肝性骨病(HBD)发生的重要因素,降低体内IL-1β、TNF-α水平对HBD防治有一定意义.
-
毒蕈中毒二例
毒蕈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许多毒蕈与食用蕈形态相似,难以识别,常有误食中毒者,并呈家庭或集体发病.
-
端粒,端粒酶与肝脏疾病
由于末端复制问题,端粒DNA片段随细胞分裂而逐渐丢失.端粒酶能修补端粒,维持染色体的稳定,导致了细胞的无限制的增殖.许多肿瘤中均可测到端粒酶活性,而在绝大多数的正常组织中却检测不到.然而,除了恶性肿瘤外,肝炎、肝硬化及肝脏的癌前病变中也有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相应变化,这提示了肝癌形成的过程,并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开创了一条新路.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与免疫耐受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是一种非颗粒性分泌型蛋白,它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十分明确.研究发现,HBeAg可能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建立HBeAg和HBcAg特异性的T细胞耐受,并促进了病毒持续感染.本文就此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乙型肝炎DNA疫苗研究进展
自1990年,Wolff等建立基因免疫技术以来,DNA疫苗研究飞速发展.与传统疫苗相比,DNA疫苗具有许多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被誉为疫苗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目前,DNA疫苗在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多种疾病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
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可能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导的免疫反应既有抗病毒作用,又可引起宿主免疫病理反应.HBV持续感染的原因很多.本文就HBV持续感染的可能机制作简要综述.
-
白细胞介素-12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新进展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由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应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近年研究表明[1]:IL-12不仅在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感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IL-12也是一种重要的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细胞因子.
-
肝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变与肝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发生肝细胞凋亡和坏死中,线粒体通透性转变(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MPI)是关键,在多种肝病中存在着线粒体通透性转变.本文扼要介绍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
人工肝辅助装置研究现状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危重病症.死亡率高达80%,目前只有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为一有效治疗方法,但费用昂贵,供体缺乏的矛盾相当突出.
-
脯氨酸肽酶在肝病中的应用
脯氨酸肽酶(prolidas PLD)全称为亚氨基脯氨酸二肽酶(iminodipeptidase,EC3、4、13、9),是由两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其分子量为97KD(用superose 12柱测),每个亚单位由492个氨基酸组成,富含谷氨酸.
-
射频毁损治疗肝肿瘤的研究进展
法国d'Arsonval早在十九世纪后叶就已经进行了有关利用高频电流加热活体组织的研究[1],发现高于10KHz的高频电流通过活体组织时,并不引起神经肌肉应激,但可造成局部组织毁损,为射频毁损(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肿瘤奠定了实验基础.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