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电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Electrocardiology 림상심전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安徽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影响因子: 0.65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0272
- 国内刊号: 34-110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双峰T波与先天性心脏病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及正常人群组双峰T波的检出率差异性,年龄和性别对双峰T波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例675例和68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平静心电图,分析双峰T波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检出率和在室间隔缺损(VSD)、房室间隔缺损(AVSD)、房间隔缺损(ASD)和法洛四联症(F4)患者中的检出率.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先天性心脏病中出现双峰T波患者401例(检出率59.4%,p<0.05),其中,双峰T波在ASD中检出率42.1%,在VSD中检出率70.6%,AVSD双峰T波出现38例(82.2%),在F4中出现率42.3%;检出圆顶尖角T波及尖角T波169例(检出率26.0%);②随着年龄增长,先心病组及正常人群组双峰T波检出率降低;③正常人群组双峰T波检出率男性15岁左右开始逐渐下降,女性20~30岁检出率达高峰.结论 双峰T波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检出率高于正常人;双峰T波受年龄的影响,正常人群还受性别的影响.
-
心房扑动动态心电图特点及意义
目的 探讨心房扑动的动态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68例房扑分为典型房扑组60例和非典型房扑组8例,典型房扑又分为逆钟向折返性46例和顺钟向折返性房扑14例两类,对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典型房扑中,逆钟向折返性房扑F波频率明显低于顺钟向折返性房扑(p=0.002);aVF导联振幅和aVF/Ⅰ振幅比值明显高于顺钟向折返性房扑(p值分别为0.004和0.01);无等电位线例数明显多于顺钟向折返性房扑(p=0.005);②非典型房扑的F波形态不规则,呈多样性.结论 动态心电图能观察各类心房扑动的不同特点,对房扑的诊断和随访具有独到之处,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肺栓塞
目的 探讨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诊断急性肺栓塞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68例经心电图检查高度怀疑急性肺栓塞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心电图示:典型的SⅠ QⅢTⅢ型27例,V1、V2导联T波倒置48例,V1~V3导联T波倒置59例,V1、V2导联ST段抬高<0.1mV者19例,V1、V2导联ST段抬高0.1~0.2mV者12例,IRBBB45例,肺型P波27例,心房颤动4例,窦速63例.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分叉处血栓2例,30例典型右心增大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28例未见明显右心系统形态改变但出现轻度肺动脉高压;典型肺动脉栓塞改变32例.肺动脉造影显示:双侧肺动脉栓塞38例,右肺动脉栓塞11例,右下肺动脉栓塞10例,左侧肺动脉栓塞9例.结论 心电图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和判断严重程度及预后虽然作用有限,但紧密结合病情及肺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减小肺栓塞心电图误诊几率.
-
运动试验时QT间期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在运动试验中的变化,及其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68例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简称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检查.结果 47例运动试验阳性者中30例确诊为冠心病;21例运动试验阴性者中19例冠状动脉正常.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运动前、中、后QTd分别为42.38±19.28 ms、70.58±19.45 ms、50.14±13.56 ms及31.18±6.25 ms、30.01±9.05 ms、28.24±8.12 ms,两者比较,p均<0.01.冠心病组运动前、后与运动中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而冠脉正常组QTd变化无显著性.以运动中QTd≥60 ms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100%、准确性94.9%.结论 提示运动试验中QTd增加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 通过与冠脉造影(CAG)结果对比,探讨运动平板试验(TE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CAG为诊断冠心病(冠脉狭窄≥50%)的“金标准”,对同期先后行TET和CAG检查的1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TET的结果与CAG进行比较.结果 TET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80.5%,特异性63.3%,准确性为72.7%,阳性预测值为72.5%,阴性预测值72.9%.冠心病患者中TET诊断阳性率与病变血管支数无明显相关性(r=0.482,p=0.68),TET诊断结果阳性与阴性仅与血管狭窄程度≥75%狭窄的节段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ET检出冠心病的特异性较低,但敏感性较高,能较准确评价冠心病的缺血情况.
-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与非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差异.方法 选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560例.按照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数目、形态及有无冠心病分为5组:健康对照组143例;简单室早非冠心病组100例;简单室早冠心病组102例;复杂室早非冠心病组106例;复杂室早冠心病组109例;各组年龄构成比、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进行24h心率变异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比较这五组患者的24h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非冠心病室早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增高;冠心病室早组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降低.室早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24h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 24h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对于室早的危险分层、科学处理、合理治疗有重要意义,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是一项在室早诊疗过程中有价值的辅助检查.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急性发作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 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急性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特征.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106例患者心电图进行分析,比较发作时及发作后心电图变化.结果 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心律不齐等,症状缓解后心电图一般可恢复正常.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急性发作时的心电图具有多样性和可逆性特点.
-
右室中间隔起搏患者长期预后的研究
背景 长期心尖部起搏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临床疗效差.目的 评价右室中位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右心室心尖部组(RVAP组)和右室中位间隔部组(RVSP组),经过长期随访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率、新发心衰和新发房颤发生率.结果:经过46.9±9.6个月随访,RVSP组与RVAP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VAP组比较,RVSP组新发心衰和新发房颤显著下降(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RVAP新发心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VSP患者长期预后较好,可作为RVAP的替代起搏位点.
-
短PR间期在正常人群的分布特点
目的 探讨短PR间期在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258体检者,分析其心电图PR间期及QRS波群特点,总结PR间期缩短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特征.结果 5258例中体检人群中,80例呈现PR间期缩短,其中男性26例(0.8%),19~29岁4例;30~39岁11例;40~49岁6例;50~59岁3例;60~69岁2例,女性54例(2.6%)19~29岁7例;30~39岁10例;40~49岁24例;50~59岁11例;60~69岁2例.结论 短PR间期在正常人群中发病率为1.5%,可能是正常心电图的一种变异,此外,短PR间期在男女发病率间有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有关.
-
ICD不适当识别与治疗的原因与处理
目的 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的原因,为避免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2008年至今42例ICD植入患者中发生不适当识别及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随访18.5±11.7月,9例发生不适当识别或治疗事件,发生率26.5%,其中单腔ICD2台,双腔ICD 1台,CRT-D 6台.4例发生不适当识别12次,7例发生不适当治疗29次,其中2例不适当识别及治疗共存.1例发生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VT)事件,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失败后予电击治疗6次;3例发生快VT(FVT)事件,频率进入心室颤动(VF)区即给予电击共8次;1例右室电极脱位致P/R双计数误识别为VF11次,3次予电击,余充电后放弃;1例T波过感知误电击11次及误识别2次;1例电磁干扰误电击1次;1例干扰误识别为VF 1次但充电后放弃;1例窦性心动过速误识别VT 1次并予ATP治疗.结论 ICD术后不适当识别或治疗比较常见,规范程控随访,利于及时发现异常调整参数,优化程控治疗,可以减少不适当识别及电击.
-
获得性长QT综合征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获得性QT间期延长(LQTS)伴尖端扭转型室速(TdP)的心电图特征、相关病因及诱因.方法 选取获得性LQTS伴Tdp发作住院患者19例,观察其QT、QTc间期和TdP发作特征.结果 19例患者QTc间期变动在0.49~0.87s(平均0.63±0.09s),伴随T波电交替4例,Niagara瀑布样T波3例,Tdp触发方式和发作时间不同.相关诱因和病因包括电解质紊乱8例,缓慢性心律失常7例,药物过量4例.15例患者抢救成功,4例发生院内死亡.结论 LQTs伴Tdp起病急骤,院内死亡率高,了解其心电图特点、相关诱因及其危险因素,及时防范,对于减少院内心脏恶性事件的发生意义重大.
-
Carto 3指导阵发性房颤的导管消融
目的 探讨Carto 3系统指导下,其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有效性及优势性所在;方法 利用Carto 3系统构建左房三维电解剖模型,在Carto 3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结果 在本研究中,6例患者采用Lasso导管运用Carto 3快速解剖建模方式构建左房模型,20例患者采用消融电极(MAP)重建左房模型.左房建模时间为12.8±3.3分钟,所有患者均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运用Carto3快速解剖建模方式可建立媲美CT的高精度解剖模型,CARTO 3系统的导管实时可视化功能可提供心腔内精确的电极位置,保证导管可及时准确的到位.
-
高血压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室性心律失常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并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计算DC值、HRV时域指标,后进行高血压与健康对照人群的对比分析,以及高血压患者的DC值和HRV时域指标与VA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患者VA各组的DC值以及HRV时域指标的SDNN、SDANN、rMSSD、PNN50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且高血压患者的DC、SDNN和SDANN与VA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DC值及HRV明显降低,且DC、SDNN、SDANN和PNN50与高血压患者VA程度呈负相关.早期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行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少高血压患者VA的发生.
-
动态心电图记录猝死1例
患者女,55岁,因“突发意识障碍1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差,嗜睡状态.体温:35℃,心率:101bpm,呼吸:21次/分,血压:90/60mmHg.双肺底可闻及中等量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01bpm.急诊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心肌生化标记物正常.2月7日患者突感胸闷不适,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ST-T改变.肌酸激酶同工酶:35u/L(0~25u/L),心肌肌钙蛋白(-),其后患者病情相对稳定.2月12日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08:25开始记录,16:27患者突然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
院内获得性长QT间期1例
患者男,72岁,心悸6h入院.6h前无诱因出现心悸、气促、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多汗,不伴胸痛.服“速效救心丸”无缓解.患者于2013年10月15日急诊入院.19:56:52心电图(图1A)示:左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迅速予胺碘酮150mg缓慢静注、电除颤治疗后收住IUC科.
-
位置性Q波1例
患者男40岁,因查体心电图示:V1~V3导联QS型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5℃,呼吸:18次/分,血压:140/80mmHg,心率:65bpm,心界大小正常,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无压痛,双侧下肢无浮肿.复查12导联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V1导联rS型,V2~V3导联QS型、V4~V6导联ST段抬高<0.05mV,与外院查体时心电图比较无动态变化.为求明确诊断,嘱患者行心脏CT血管造影,未见冠脉狭窄病变.心脏超声未见异常.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无冠心病病史及家族史,无糖尿病病史,无吸烟史.结合上述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心肌梗死的证据不足.考虑患者体型瘦长,将胸前各标准导联水平下移一个肋间,再次行12导联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V1导联rS型,r波较前升高,V2~V3导联R型、V4~V6导联较前无明显变化.综上所述,患者V1~V3导联的Q波,属于位置性Q波.
-
药物的反向使用依赖性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正向使用依赖性”和“反向使用依赖性”都属于电药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是两者意义相反.[使用依赖性]使用依赖性(use dependence)又称频率依赖性(Frequent dependence)或心率依赖性(Rate dependence).这是指药物对心肌细胞膜钠通道的阻滞作用,在心脏刺激频率增加或自身心率增快时较强.即钠通道的开放、失活和关闭的频率越快,药物越容易到达通道的结合部位而阻断通道,反之亦然.大多数麻醉药物的解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使用依赖性.例如房颤心室率较快(150bpm)时,应用异搏定减慢和降低心室率的作用则强,当心室率降到90bpm时,药物降低心室率的作用相对减弱,而心室率降到70bpm时,药物降低心室率的作用会进一步减弱.
-
窦房结细胞的钙钟和膜钟
心脏起搏功能的新观点认为,窦房结细胞是钙钟和膜钟(膜电压钟)相互作用的系统.钙钟和膜钟联合调整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窦房结由不同成分组成,且窦房结不同区域两种钟的功能也有不同.[定义]窦房结细胞内肌浆网自发性钙释放是窦性心律运转的机制之一,当肌浆网内钙充满时,将自发性产生钙释放.肌浆网这种自发性钙释放的节律变化称为钙钟.肌浆网中钙浓度部分由膜电压控制,所以钙钟和膜钟的激活相互依赖.膜钟是指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所依赖的膜电位值,细胞膜这种离子通道的周期性激活与失活称为膜钟(图1).
-
超声无导线心脏起搏
首例心脏起搏器于1958年植入人体,56年后的今天,其已成为临床普遍应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心脏起搏系统由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导线组成,显然,与起搏电极导线相关合并症的时时发生明显降低了该项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如起搏导线植入术中发生的气胸、血胸、心肌穿孔、恶性心律失常,植入术后发生的起搏系统感染、入路静脉的狭窄、血栓形成、导线断裂、三尖瓣反流以及感染起搏导线拔除时发生的合并症等.因此,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无导线心脏起搏技术的概念.近年来,无导线心脏起搏技术迅速发展并先后投入临床应用,其包括两类:①超声无导线心脏起搏;②无导线心脏直接起搏.本文介绍前者:超声无导线心脏起搏技术.
-
群杰相顾起雄飞更鸷搏——记中国心律学会心脏起搏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
一.中国心律学会心脏起搏工作委员会成立2014年2月28日,第八届中国心律学会心脏起搏工作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学术会议在山东泰安市召开.万征教授主持开幕式.第八届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教授宣布心脏起搏工作委员会成立,并宣读委员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委员和秘书名单.郭继鸿教授向主任、常务副主任和副主任颁发聘书,并与方全、李学斌教授一起为委员们颁发聘书.郭继鸿教授在讲话中强调,心脏起搏工作委员会的学术活动是独立的,可每年举行多次学术活动,可与其他学术会议平行举办相关的普及班和培训班,每次学术活动要有相应的主题,宗旨在于提高各位委员自身的学术水平,培养良好的学风.
-
矛盾性左束支阻滞
左束支阻滞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时应想到两种可能:合并有其他改变影响,或不是真的左束支阻滞.结合临床分析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有助进步诊断.现结合一例矛盾的左束支阻滞(LBBB)心电图动态变化分析讨论如下.临床心电图资料患者女性,60岁.胸闷、气短伴咳嗽1周,加重2d,于2013年7月17日入院.患者3年前因“缺血性(终末粗顿).心电图示:左束支阻滞伴心电轴显著左偏;并陈旧性左室侧壁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BNP767.8pg/ml;心肌组合三项,凝血四项,离子,血糖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律失常(LBBB),心功能Ⅲ级.入院后按冠心病、心衰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可以平卧入睡.
-
宽QRS波心动过速伴1∶1室房逆传
王住院医师:报告病例今天讨论的病例:患者女、52岁,主诉反复心悸半年,本次再发心悸持续6h不能缓解而急诊就医.查体:血压135/95mmHg,神志清.胸部X线拍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脏形态与功能均正常.心率156bpm,律齐,心脏检查未见其他异常.图1为本次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心率156bpm.图2为患者平素窦性心律时心电图.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