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杂志
Immunological Journal 면역학잡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与脓毒症研究进展
近年来,关于脓毒症的发生机制,尤其是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备受人们关注.目前研究表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可能在介导脓毒症时大量炎性因子的释放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MAPK信号转导途径在脓毒症过程中的活化、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以及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在脓毒症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女性下生殖道HPV感染和HPV相关的宫颈肿瘤
子宫颈病变是女性常见的疾患之一.在女性癌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宫颈肿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关注HPV疫苗的预防和治疗.在女性生殖道HPV传播及继发性感染是局部性的,因此,针对这种局部性传播疫苗的有效性好能用局部免疫的参数来评价.
-
肿瘤基因疫苗的研究进展
肿瘤基因疫苗是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核心.本文就肿瘤基因疫苗的构建、靶基因的选择以及免疫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细胞免疫学机制
胸腺切除术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主要方法之一.75%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伴有胸腺异常,增生胸腺存在AChR特异反应性T、B细胞,胸腺瘤中存在着T细胞的分化,有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滴度升高.Tx可能去除了胸腺中导致B细胞活化的TH细胞,其相关的细胞因子也逐步下调,AChRAb逐步减少,终MG的症状缓解.
-
细菌对噬菌体感染的抵抗
噬菌体对其宿主菌具有特异性感染力,反之,宿主菌对噬菌体的感染具有抵抗现象.根据噬菌体侵入宿主的不同阶段,可以将宿主菌对噬菌体的天然抵抗机制分为4个主要的类别:吸附抑制,流产感染,限制-修饰系统和穿入阻滞.此外,还有源于噬菌体的抗性作用以及通过人工插入突变获得的广谱噬菌体抗性菌株等.
关键词: 噬菌体抵抗 -
补体膜辅蛋白的研究进展
补体膜辅蛋白是分子质量为45 000~70 000 u的单链穿膜糖蛋白,为补体活化调节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补体膜辅蛋白的细胞分布广泛,但不同类型的细胞表达的数量有所不同.现已用探针从cDNA文库中获得其cDNA克隆片断并测序,基因组结构已确定.补体膜辅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辅助工因子降解C3b和C4b,它和其它补体成员一起有效控制补体活化,保护宿主细胞免受补体介导的杀伤.此外,补体膜辅蛋白还可作为麻疹病毒受体,在生殖免疫、异种器官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鱼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本文概述了鱼类免疫研究的发展史,简要介绍近年来鱼类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以及鱼类免疫学在水产养殖和环境监测上的应用.
-
重组微生物-BCG疫苗及其运用前景
重组BCG疫苗是一种新型微生物疫苗.本文综述了细菌、病毒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重组BCG疫苗及其运用前景.
-
胎盘免疫调节因子的生物功能及临床应用进展
胎盘免疫调节因子是从人胎盘中提取的活性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它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
-
CCL趋化因子与变应性鼻炎
CCL趋化因子在嗜酸性细胞的募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嗜酸性细胞的募集是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的关键.本文综述了CCL趋化因子中Eotaxin、RANTES和MCPs在变应性鼻炎发生中的作用.
-
麻醉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手术创伤应激和麻醉剂都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麻醉剂可以直接作用于免疫活性细胞而引起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的改变.对需长时间使用麻醉剂的术后患者或重症监护病人,合理使用麻醉剂对保持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一些常用麻醉剂对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和免疫调节的影响作一综述.
-
免疫耐受机制研究进展
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对该抗原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是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免疫应答的复杂性决定了免疫耐受诱导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对免疫耐受产生机制有了较多的认识.本文对免疫耐受与细胞凋亡、调节性T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γδ+T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γδ+T细胞是一个重要的T细胞亚群,近年研究表明在各种感染性疾病中,γδ+T细胞数明显增加,尤其在消除癌细胞、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抗感染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就γδ+T细胞在抗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包括γδ+T细胞的组织分布、抗原特性和功能等综述如下.
-
树突状细胞疫苗与泌尿系统肿瘤的生物治疗
肿瘤生物治疗的基本策略之一是激活肿瘤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T细胞,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一过程必须要有抗原提呈细胞的参与.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极强,它能激活幼稚T细胞分化增殖,并建立初级免疫反应.近年来研究应用多种形式的抗原(肿瘤细胞裂解物、肿瘤蛋白、RNA等)负载树突状细胞,再将经过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回输入动物模型或人体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泌尿系统肿瘤的中研究和应用情况.
-
天然抵抗力相关巨噬细胞蛋白研究进展
天然抵抗力相关巨噬细胞蛋白家族是一类离子转运蛋白,存在于多种生物细胞中.在哺乳动物中它与机体对巨噬细胞内寄生病原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本文对该蛋白的分子生物学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粘附分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本文综述了粘附分子的种类和生物学特征及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变化,提示粘附分子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
钙粘附蛋白及其在骨组织形成中的研究进展
钙粘附蛋白(cadherin)是一类钙离子依赖性介导嗜同性细胞-细胞间粘附的跨膜糖蛋白,根据其分子结构可分为4类:经典钙粘附蛋白、桥粒钙粘附蛋白、原钙粘附蛋白和钙粘附蛋白相关蛋白.钙粘附蛋白在胚胎发育、组织形成、肿瘤浸润转移及细胞信号转导等方面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本文着重其在骨组织形成中的作用以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TH2类细胞因子与哮喘关系研究进展
TH2淋巴细胞通过分泌IL-4,IL-13,IL-5和Ⅱ9等细胞因子触发气道炎症引起哮喘.编码TH2类细胞因子的基因位于染色体5q31~33区,与哮喘有连锁关系.TH2类细胞因子是治疗哮喘病人的重要目标靶.
-
骨髓与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产生于骨髓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在哮喘气道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骨髓的造血机制构成了哮喘气道炎症形成过程的活性组分,如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及其祖细胞数量的增加;骨髓细胞表达致炎因子如IL-5 mRNA、蛋白质和IL-5受体等.治疗哮喘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能抑制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形成.骨髓和肺组织一样,可能成为抗哮喘治疗的另一重要靶器官.
-
替代性端粒延长机制与端粒
端粒的维持除了可以通过端粒酶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这种不依赖端粒酶的延长途径被称为替代性端粒延长机制.替代性端粒延长机制与端粒酶途径之间存在着抑制效应.二者延长端粒的效果不一样,以致其后续效应对肿瘤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替代性端粒延长机制的理解有助于阐明肿瘤的发生,并对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出新的建议.
-
电离辐射对淋巴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电离辐射导致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是日常生活和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问题.随着辐射免疫学的飞速发展,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尤其是对淋巴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淋巴细胞及其各功能亚群辐射效应的研究进展.
-
肿瘤疫苗的研究现状
肿瘤在体内的排斥/控制主要依赖于肿瘤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通过TCR与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HLA-抗原肽复合物的相互作用来识别其靶分子.与特异性HLA-抗原肽复合物有价值的相互作用诱导了淋巴细胞克隆的扩增以及一系列的免疫反应.目前,从理论上已经提出了以整个肿瘤细胞,或纯化的肿瘤抗原作为疫苗(包括整个蛋白质分子和抗原肽及纯化的DNA分子)来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排斥.本文从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疫苗诱导的体内抗肿瘤免疫的假设机制、疫苗接种所诱导的抗肿瘤反应以及临床结果几个方面,对当前肿瘤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并对肿瘤疫苗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作了简单的归纳.
-
肿瘤疫苗治疗膀胱癌进展
肿瘤疫苗免疫治疗是利用肿瘤抗原进行主动免疫来激发、增强机体的主动特异性免疫反应.肿瘤疫苗的设计,首先是基于对肿瘤发生免疫逃逸机理的认识.肿瘤免疫逃逸机制十分复杂,缺乏抗原表位、MHC表达下调以及共刺激分子或某些粘附分子的缺乏等可能是其重要的机理.肿瘤疫苗策略包括基因疫苗、肽和蛋白疫苗、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以及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等.利用DC细胞荷载抗原肽或者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等建立膀胱癌细胞疫苗,在体内、外实验中已证实对膀胱癌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
器官移植中的适应现象
适应现象是目前器官移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器官移植中适应的动物模型、适应现象产生的机制,并对其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
视网膜下腔免疫赦免的研究进展
免疫赦免是眼免疫系统的重要特征,目前为止眼前房的免疫赦免研究较为清楚,但对SR免疫赦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近年来视网膜下腔免疫赦免的研究综述如下,主要从视网膜下腔免疫赦免地位的确立、免疫赦免的机制、临床意义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4个方面进行讨论.
-
HLA-B27亚型及其与强直性脊柱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与mA关联强的疾病.HLA-B27由22个以上同种异型基因型(亚型:B*2701~B*22)组成,不同亚型核苷酸序列之间只存在个别位点的差异,其亚型具有分布不同的种族和人种流行情况,以B*2705分布广.近年来建立了大量的AS动物模型,人类B27转基因鼠实验证实B27分子是AS的原发关联成分,这种带有B27等位基因的实验动物可发生类似人类AS疾病.目前倾向于以关节源性肽假说来解释HLA-B27在AS发病中的作用.
-
天然CD4+CD25+Treg细胞的研究进展
天然CD4+ CD25+ Treg细胞在针对自身抗原和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中起关键控制作用,其缺乏或功能性的缺陷将导致多重病理性的失调.本文就近年在其产生、作用机制以及与免疫耐受的诱导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CD4+ CD25+ Treg细胞 自身免疫 -
幽门螺杆菌相关抗原及宿主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与多种胃肠道疾病诸如慢性胃炎,胃肠溃疡,胃腺瘤及胃癌等密切相关的结论已得到证实,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控制其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此项工作虽早已开始,但至今未找到可行的方案.近来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毒素的研究越来越多,这可作为研究幽门螺杆菌菌苗的重要依据;幽门螺杆菌诱发的宿主免疫应答以TH1反应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出现系统和局部的抗体反应,这些抗体反应对机体不具保护作用且自身抗体对宿主上皮细胞还可能带来不良影响,阐明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对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具特殊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脲素酶、空泡细胞毒素、cag相关基因蛋白,中性粒细胞蛋白等几种毒素及宿主免疫应答的研究现状,并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前景进行综述.
-
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免疫病因学研究
随着免疫基础研究的飞速发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免疫病因学认识亦日渐丰富,主要表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异常、自身抗体的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含量和活性的改变、排卵机制的免疫异常等方面.
-
ScL-70抗原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硬化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抗ScL-70抗体是该病的标记性抗体,其抗原ScL-70就是DNA拓扑异构酶Ⅰ.ScL-70的抗原决定簇具有多样性,不同抗原决定簇的活性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人种、地域环境有关.本文就该领域近年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SP-A、SP-D与肺部天然免疫防御
肺表面活性物质脱辅基蛋白A、D(SP-A、SP-D)系C型凝集素超家族中胶凝素家族成员,是肺部重要的天然免疫防御分子,不仅能清除病原体,还参与免疫、炎症及过敏反应的调节.
-
肽聚糖识别蛋白
天然免疫系统通过一系列高度保守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肽聚糖识别蛋白家族是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从昆虫到人类均高度保守,可识别肽聚糖和含肽聚糖的细菌,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识别和调节功能.
-
内耳免疫应答与内耳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内耳病是指由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或与其相关的耳蜗、前庭功能障碍.近发现内耳虽然位于骨性包囊内并缺乏淋巴引流,但它并非一免疫豁免器官.含有免疫补体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内淋巴囊是内耳免疫反应的主要部位,在内耳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性内耳疾病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免疫学检查及良好的免疫治疗反应,其治疗方案必须针对每个患者做到个体化.
-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细胞因子调节疗法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细胞因子、自身抗体及其联合介导的免疫性疾病.细胞因子具有双重效应,既可抵御和治疗某些疾病,也可导致和促进某些疾病的发生.因此,CK调节疗法有补充/添加疗法和阻断/拮抗疗法两类.细胞因子调节疗法包括给予抑制性细胞因子、IL-4、IL-10、IL-13和TGF-β等;投给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受体的阻断剂如IL-1受体拮抗物(IL-1ra)、抗细胞因子抗体等.CK调节疗法能阻断或干扰AID的发展.细胞因子调节疗法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
端粒酶与前列腺癌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端粒的不断缩短或丢失可阻止细胞的增殖.端粒酶是一种RNA依赖的DNA多聚酶,可以合成端粒DNA的重复片段与细胞永生化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大多数肿瘤组织细胞中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其被认为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端粒酶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潜在作用.
-
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调节机制
一氧化氮是一种重要的巨噬细胞免疫效应分子,它参与免疫调节和宿主防御反应.一氧化氮的生成主要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调节,然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调节机制及信号通路尚不完全清楚.
-
骨、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及其免疫学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细胞生物与生物材料学的迅速发展加快了骨、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骨、软骨组织工程的系列研究中,种子细胞是骨、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就骨、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胚胎干细胞及其免疫学相关研究进展作一讨论.
-
C1q受体研究进展
补体分子C1q具有调节各种细胞反应的能力.近年,随着C1q功能研究的深入,发现许多细胞内或者细胞表面存在结合C1q的蛋白或者受体,如C1qRp、gC1qbp、C1qRo2-、钙网素/CRT/cC1qR胶凝素受体、CR1.其中某些蛋白除结合C1q外还结合其它配体.
-
体外循环后全身炎性反应
全身炎性反应(SIRS)是体外循环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体外循环中由于血液与体外循环装置中的气体界面及管道的作用,启动三个相交的血浆蛋白酶旁路的激活,这些旁路包括激肽-激肽释放酶系统、凝血-纤溶系统、补体系统,通过一系列的蛋白分解产生活化的致炎性介质,激活白细胞、内皮细胞及血小板,促使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激活的细胞成分能分泌炎性介质包括细胞因子,增强这一反应过程,终导致组织损伤及器官功能失调.
-
LPS受体及其信号传导通路
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可激活单核细胞、臣噬细胞及内皮细胞,引起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发生.而LPS跨膜信号转导是引起细胞效应的关键.本文主要综述与LPS的跨膜信号转导有关Toll样受体一TLR2(Toll-like receptor 2)和(TLR4Toll-like receptor4)的结构特点、配体范围、基因表达调节以及信号转导机制.正是Toll样受体直接将LPS刺激信号传入细胞内,激活NF-κB信号途径,导致效应基因的表达.
-
多发性硬化的免疫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代表.本文对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免疫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Rho GTPases的研究
G蛋白偶联受体是细胞表面一类重要的受体蛋白.它将各种胞外刺激传导入胞内,促使位于G蛋白下游的Rho GTPases活化,活化的Rho GTPases作用于效应因子后调控MAPK及转录因子的活性,从而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或调亡.但这一复杂的词控机制还未被完全了解,本文拟从GPCRs的多样性和G蛋白α、β和γ亚基在信号通路中不同程度的激活,来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活化RhoGTPases的可能机制.
-
肠道营养与机体免疫
复习近10余年来有关肠道营养与免疫的研究文献,对经肠道营养途径和几种营养素对肠道局部和全身免疫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营养可保护肠道黏膜和免疫系统,有调节免疫细胞活性和细胞因子产生等作用,可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还发现某些特定的营养素,如精氨酸,谷氨酰胺,核苷酸和不饱合脂肪酸等,对肠道结构和功能有保护作用,对肠道局部和全身免疫系统均有较大影响.
-
抗粘附治疗与人抗体研究进展
粘附分子介导的细胞粘附是基本的生命现象,是许多重要生理病理过程的基础;抗粘附治疗是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单抗鼠源性限制其应用、人抗体研究的突破为抗粘附治疗的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
-
死亡底物PARP与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的一个重要生命现象.PARP[poly(ADP-ribose)polymerase]的蛋白酶解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的分子事件,是细胞程序死亡的一个早期分子标志.PARP酶作为死亡底物参与凋亡的实施是近年国内外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
细胞因子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十年来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如IL-4、IL-5、IFN-γ等的作用及有关的治疗方法研究概况,拟为开发治疗哮喘的新药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人们力求通过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多种途径,达到控制甚至消灭肿瘤、维护机体健康的目的.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不论在实验研究还是临床应用中,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正不断出现令人鼓舞的新成就.本文从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化成熟、抗原提呈机理及抗肿瘤治疗的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
淋巴细胞膜钾通道及其功能
离子通道在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钾通道是淋巴细胞膜上的一类重要离子通道,分为2类:电压门控钾通道(Kv)和钙激活的钾通道(KCa).Kv有3个亚型:n,n'和l型.KCa可分为2类:小电导KCa和中电导KCa°Kv是维持细胞静息膜电位的主要承担者.Kv和KCa对Ca2+信号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从而分别在细胞活化的启动和维持阶段发挥主要作用.Kv通过和蛋白激酶的偶联参与了胞内激活信号转导过程.另外,Kv和氯通道共同作用调节细胞容积.对钾通道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新型免疫调节剂的研制.
-
新型肿瘤药物:选择性增殖腺病毒ONYX-015即dl1520
选择性增殖腺病毒dl1520是一种新型的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肿瘤基因病毒治疗药物,本文综述了dl1520的发现、结构、实验研究和作用机理、临床试验研究疗效以及研究方向和展望.
-
血管平滑肌细胞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脂质代谢改变及其免疫病理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HCMV感染SMC及其在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脐带血免疫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脐带血干/祖细胞移植在造血和免疫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和免疫活性物质,脐带血免疫细胞的功能特性与脐带血细胞的成功移植和低GVHD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脐带血的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和NK细胞还在血液系统及其他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有研究价值.
-
前列腺素E2抑制T细胞活化的机制
机体在严重烧伤、创伤、败血症等情况下,T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前列腺素E2是抑制T细胞免疫活化的重要炎性介质之一,它通过对T细胞活化途径中的信号转导分子的抑制作用,使T细胞处于免疫失活或无能状态,这种免疫调节作用,在机体处于应急状态下,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
B7家族-重要的共刺激分子
B7家族属免疫球蛋白类,目前已发现5种,即B7-1,B7-2,B7-H1,B7-H2和B7-H3等.它们结构相似,均可在机体免疫过程中作为共刺激因子(第2信号),与T、B细胞的活化和机体免疫有关.B7家族在肿瘤治疗、器官移植和自体免疫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基础研究方面则可以用于T、B细胞分化、活化机制、抗原提呈、共刺激机制、免疫耐受、移植排斥反应和自体免疫等的研究.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的研究
目的探讨CD4+TH1/TH2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对15例RA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H1/TH2功能亚型进行检测.结果RA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 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可能与RA的发生发展有关.
-
广东地区汉族人MBL基因GGC54GAC点突变的初步筛查
目的对广东地区汉族人群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结构基因第一外显子第54位密码点突变(GGC54GAC)进行初步筛查.方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进行相应片段的PCR扩增,再对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果在166人中查出野生型纯合子147例,占88.55%,GGC54GAC突变杂合子19例,占11.45%,未发现GGC54GAC突变纯合子.结论广东地区汉族人群MBL基因GGC54GAC突变频率为0.057.
-
还原型辅酶NADH对辐射后小鼠外周血及脾组织学改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NADH对小鼠受照后,外周血白细胞和免疫器官脾组织学改变.方法采用6.0 Gy 60Co一次性辐射小鼠,尾静脉采血计数外周血白细胞,观察受照后第7天脾组织学改变和30d小鼠存活率.结果NADH能够对抗受照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小,增加脾重量和脾指数,减小脾中央动脉出血,提高小鼠30d存活率.结论NADH具有明显的抗辐射作用,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
CD28在多发性硬化患者CD8+淋巴细胞的表达
目的探讨CD28在多发性硬化(MS)患者CD8+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16例复发期MS患者和20例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D8+CD28-和CD8+CD28+的百分率.结果复发期MS患者淋巴细胞CD8+CD28-百分率低于对照组,CD28+和CD8+CD28+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CD28+、CD8+CD28-和CD8+CD28+的百分率无影响.结论参与MS的发病的CD8细胞是CD8+CD28-细胞.
-
金标试条测定HCG浓度在妇产科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用自制的SD-1金标试条读数仪,配上海伊华公司所提供的HCG金标试条,对孕妇进行HCG浓度变化趋势及其范围的测定,初步探索了在妇产科临床方面的应用.
-
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
目的于体外从人脐血中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方法从剖腹产胎盘中抽取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按程序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GM-CSF+IL-4+TNF-α)进行培养及相应的鉴定.结果培养至6~7 d即出现较为典型的DC,15 d培养周期结束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得的细胞中,CD1a的表达率为18.53%,并表达功能相关分子CD40、CD86、MHCⅡ-DR,能刺激同种T细增殖.结论利用细胞因子组合可以从脐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出DC,从而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
-
用细胞-ELISA法检测抗CEA抗体
目的以高表达CEA的人结肠癌细胞系LoVo作为抗原,建立检测抗CEA抗体的细胞-ELISA法.方法将1.0×106/mL浓度200μL的LoVo加入培养板培养24h,用0.025%戊二醛固定,加入经CEA基因疫苗免疫小鼠血清,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酶标仪检测OD值.结果建立了ABGC-CELISA检测抗CEA抗体,2套基因疫苗诱导抗CEA抗体效价不同.结论ABC-CELISA法简便,敏感度高,为研究CEA体液免疫提供了方法.
-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血清IL-2/IFN-γ水平和NK/LAK细胞活性的变化
目的探讨RGH患者血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观测淋巴细胞诱导后的增殖能力,并测定细胞因子IL-2和IFN-γ血清浓度的变化;用LDH释放法测定NK和LAK细胞的杀伤活性,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GH患者对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P<0.05);血清IL-2和IFN-γ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NK和LAK细胞的杀伤活性亦明显降低(P<0.01).结论RGH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其易复发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
兔红细胞免疫功能在高压氧治疗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只家兔HBO治疗(在0.15 Mpa下吸纯氧≥99.6%2 h)前1天及连续HBO治疗10 d后的第1、第5、第10天,采用酵母菌花环试验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R)及红细胞促中性粒细胞吞噬率(ERPN).结果与HBO治疗前比较,HBO治疗结束后第1天,RCR及ERPN均显著增高,P<0.01;HBO治疗结束后第5天,RCR及ERPN开始下降,P<0.05,仍有显著差异,HBO治疗结束后第10天,RCR及ERPN进一步下降接近HBO治疗前水平,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HBO治疗能显著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
-
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抗体的筛选及序列测定
目的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方法用肝癌细胞系SMMC7721免疫小鼠,提取脾细胞总RNA,构建单链抗体库,从中筛选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结果构建了一个库容量为2×105的单链抗体库,并筛选到1个与肝癌细胞系HepG2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单链抗体.此单链抗体与HepG2细胞结合滴度比正常肝细胞低125倍以上.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单链抗体库并筛选到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单链抗体.
-
热休克蛋白70对荷瘤鼠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肿瘤来源的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为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细胞培养、蛋白质提纯技术、western-blot法、毛细管电泳技术和动物实验等.结果应用5μgHSP70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限,平均生存(28.7±4.5)d,与对照组(18.5±3.9)d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10μg治疗组的小鼠生存期为>(62.3±29.1)d,40%获长期生存(>90d),所接种肿瘤完全消退.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显著性(P<0.01).结论肿瘤来源的HSP70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本研究对于研究应用肿瘤来源的热休克蛋白70治疗人类恶性肿瘤具有较重要的参考意义.
-
抗独特型抗体对小鼠心肌移植耐受的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抗独特型抗体对小鼠移植耐受的诱导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脾细胞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同种异品系抗体(Ab1),Ab1交联KLH后,免疫Balb/c小鼠诱导产生抗独特型多克隆抗体(Ab2),以之为移植受体,观察Ab2对小鼠心肌移植耐受的诱导作用.结果Ab1交联KLH和弗氏佐剂免疫可以有效诱导抗独特型抗体(Ab2),和对照组相比,Ab2诱导组的小鼠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移植前在受体体内诱导产生以移植物抗原为模拟抗原的抗独特型的抗体,可以对小鼠特异性低免疫反应状态起到有效的诱导作用.
-
CA242生物半衰期监测大肠癌复发转移的评价
目的阐明CA242生物半衰期(T1/2)在大肠癌患者复发、转移中的意义.方法CA242血清浓度采用单克隆抗体(mAb)ABC-ELISA两步法.结果大肠癌患者CA242 T1/2>6 d者,复发、转移的敏感性为88.9%,而单一CA242含量测定的敏感性仅为33.3%.结论CA242 T1/2预测大肠癌复发、转移的敏感性明显优于CA242含量测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人BLyS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构建人BLyS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激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总cDNA中扩增得到876bp的人BLyS cDNA片段,再用Xho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中,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和DNA序列分析鉴定重组质粒.结果人BLyS cDNA已经正确克隆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cDNA3中.结论本实验结果为研制抗人BLyS单克隆抗体来研究BLyS与B淋巴细胞功能的关系以及进一步探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新途径奠定了基础.
-
双功能单抗介导CD3AK细胞对人原发性肝癌的杀伤作用
目的了解CD3AK细胞在双功能单抗介导下对人原发性肝癌(PLC)的杀伤作用.方法用二次杂交瘤方法制备得双功能单抗(GP95×CD3),将该单抗激活人淋巴细胞,分别测定后者对PLC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应.结果GP95×CD3能显著提高T细胞与癌细胞的结合率,对靶细胞的杀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体外试验明显增加细胞毒效应,裸鼠体内试验具有显著抑制肝癌生长的作用.结论GP95×CD3在体内外均可介导CD3AK细胞对PLC的杀伤作用.
-
驱虫斑鸠菊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揭示其免疫作用机理.方法利用[3H]-TdR掺入法分别测定了驱虫斑鸠菊对环胞菌素A(Con A)诱导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和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以及脾脏T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的影响,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了驱虫斑鸠菊对小鼠血清中抗体活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19的表达水平.结果驱虫斑鸠菊的低、中、高3个剂量体内对脾脏T、B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血清总抗体和针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抗原特异性抗体含量、B细胞表面抗原CD19的表达以及对脾脏T淋巴细胞分泌IL-2活性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驱虫斑鸠菊对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Z1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