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세계과학기술-중의약현대화
- 主管单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99/R
- 国内刊号: 王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湖北)标准规范研究平台构建思路与方法
标准规范研究平台建设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任务的要求,湖北基地围绕基地建设任务及重点研究病种的临床科研工作,提出了标准规范研究平台构建思路与方法,并完成了标准规范平台建设工作。
-
实验室平台建设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的实践经验探讨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设立为我国中医药临床科研的发展开创了新篇章,其中实验室建设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重要建设平台之一。本文就如何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实验室进行探讨,提出实验室规划先行,结合地域特点,紧密联系临床,构建实验共享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服务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等理念。
-
发展重点学科,促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十一五”数据综合分析
本文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数据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为基础,阐述了研究型医院的内涵与特征,及其与重点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并从加大学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成果产出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研究型医院建设。
-
聚焦重大疑难疾病,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恶性肿瘤)建设
本文系统梳理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恶性肿瘤)的历程,从建设规划与基础、临床疗效、研究方案、标准规范、平台建设等方面展现了基地建设的成效。从思路的提出到成效的初显,深入浅出的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其今后的新一轮建设提出了解决思路。
-
中医药临床研究可“突破”
笔者通过阅读商洪才等专家发表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待“突破”》有感,撰写此文。本文以黑龙江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妇科所承担的“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慢病项目)”中医临床科研项目为例,就如何管理好中医临床研究、产出成果及实现成果转化等3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从选题、运行模式、质控方面优化中医临床研究的过程;建立全面细致的管理体系,保障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明确临床科研成果的分类,实现中医临床研究成果的高数量和质量的产出。旨在为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和“突破”提供借鉴作用。
-
科研与临床有机结合,促进中医学术科学和良性发展--有关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的思考
本文介绍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中人才队伍、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平台(临床科研共享平台、黄疸文献数据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平台)、临床与科研的规范管理、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和重点病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强调基地建设的长期性及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本文的论述,以期为基地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
研究型门诊构建模式探索
为更好开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建设与“中医医疗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湖北省中医院构建了研究型门诊。研究型门诊以“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为建设理念,从临床研究、健康管理与特色诊疗3方面探索研究型门诊构建模式。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思考
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龙华医院承担建设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积极参与中医药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的研究与构建,努力拓展国际科研合作,强化中医国际影响力,同时在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管理措施、宣传培训、产权形成和成果转化方面加强管理,使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思索与实践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医医院作为中医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医医院基本特征、提高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推动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值得我们深入的思索与实践。作者通过探讨医院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历程,介绍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践措施及各项建设成效,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变革与创新提出建设性思路。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湖北)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建设
从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湖北)的建设需要出发,创立中药新药研发平台,服务于肝病等重点病种的医院制剂和新药开发。经过5年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创新力的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开发了一些特色中药制剂,促进了重点病种的临床服务能力,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就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建设的成果、经验体会及展望进行探讨。
-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提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十一五”数据综合分析
本文以16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的调研工作为背景,深入挖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内涵。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全面阐述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投入与产出的内在联系,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力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实现医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用药经验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肾病综合征(NS)的用药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黄春林教授治疗NS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采用系统中的关联规则、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总结黄教授治疗NS的常用药物及分析方剂中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纳入的68名患者病例,共280张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间的关联,挖掘黄春林教授治疗NS的基本方及8首新处方。结论:数据挖掘法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
慢性肾衰竭(CRF)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病理损伤形成后很难逆转,需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且需终身治疗与调理。本文提出CRF在治疗上应根据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早、中期以延缓CRF进展为目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尿毒症期需在肾替代治疗的基础上,降低透析或减少肾移植并发症的产生,提高生存质量。从中医汤剂的辨证论治的角度、中医外治以及具有中医特色的慢性肾脏病管理等3个方面着手对CRF进行一体化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黄春林教授分型治疗IgA肾病中医用药经验
IgA肾病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现无特效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一般根据不同临床分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黄春林教授借鉴现代医学分型治疗IgA肾病的方法,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相应的中医用药经验,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益水生新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早期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益水生新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2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灌胃益水生新饮低、中、高3个剂量,阳性药为苯那普利,设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给药8周后测血压并处死大鼠。检测大鼠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和胱抑素水平;HE及Masson染色切片法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FN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HR大鼠血压明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水生新饮低、中、高组和苯那普利组同期血压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及胱抑素水平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益水生新饮中、高组和苯那普利组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及胱抑素明显降低。病理检查提示,模型组比给药各组病变明显加重,出现肾小球肥大及肾小球基底膜非均质增厚并广泛空泡变性等病理改变。模型组大鼠肾组织TGF-β1,CTGF,FN表达明显上调(P<0.01),益水生新饮中、高剂量组及苯那普利组TGF-β1,CTGF,FN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益水生新饮能够减轻SHR大鼠早期肾脏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起到延缓高血压肾损害的进展和肾脏保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TGF-β1,CTGF,FN信号通路有关。
-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用药经验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用药特点。方法:收集黄春林教授治疗CKD病例,采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黄春林教授治疗CKD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纳入63份病例,226张处方进行分析,确定病例中常见症状,处方中药物使用频次,药物间关联,挖掘黄春林教授治疗CKD用药特点。结论:黄春林教授以健脾补肾法为基本治法,选用黄芪、杜仲、仙灵脾、菟丝子、藿香、丹参、女贞子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CKD经验丰富。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
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转化医学研究思路与模式探索
本文从转化医学和中医药自身特点入手,分析中医药与现代医学在发展转化医学上的不同之处,指出中医药转化医学思路和模式必须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结合现代医学转化医学思维,提出一系列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思路以及构建立体多维的中医药转化医学模式,并基于以上思路和模式,得出了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研究的若干启示。
-
结合肠肾轴理论探讨中医药从结肠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思路
慢性肾脏病(CKD)正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延缓 CKD的进展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年研究发现,结肠是产生尿毒症毒素的重要器官之一,肠源性尿毒素与CKD的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国外学者提出了延缓 CKD进展的肠-肾轴理论(The Theory of Gut-kidney Axis),成为研究的热点。中药结肠给药治疗CKD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量的临床报道提示其可延缓肾衰进展,但临床研究质量偏低,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学术带头人---黄春林教授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CKD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新肠肾轴理论,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思路,为日后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获得高级别的临床证据提供数据和方法学基础。
-
论调补脾肾在慢性肾脏病4期治疗中的必要性
慢性肾脏病4期是由于脾肾不足导致气机失调、血行失畅、水液代谢紊乱,湿、浊、瘀、毒内生的一种疾病。临床已证实脾肾不足是该病的中心病机。笔者从该病特点及调补脾肾内涵2个角度探讨了运用调补脾肾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必要性,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简明扼要的辨证治疗策略。
-
黄春林教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的中医用药经验探讨
本研究系统总结了黄春林教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的中医用药经验,分为3个部分,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概述;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低白蛋白血症中医用药经验,即综合应用健脾、养肝、固肾3法治疗低白蛋白血症;通过典型病例介绍如何综合应用3法治疗难治性肾综低白蛋白血症。意义:基于名医经验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医用药经验为其治疗方案的建立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
基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中医临床与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围绕“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展开设计与应用,搭建网络硬件环境,建立适应中医临床与科研的电子病历采集系统,与多个临床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建立基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肝瘟)规范化术语库及病历模板,形成中医临床多维数据仓库,实现数据挖掘功能,整体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能力和效率。
-
构建中医肝病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技术平台探索
通过中医肝病临床新药伦理委员会、实验方法学、疗效评价、数据管理等技术平台的建设,及相关技术平台的建设,构建符合中医肝病疗效特点的新药临床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从而搭建符合国际GCP规范的中医肝病新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
-
明清鼓胀病医案辨证分型规律及用药频数分析
目的:通过收集明清时期鼓胀病病案的相关条文,挖掘其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条文进行分析,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辨证以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阳虚证型为常见;药物以利水渗湿药及补虚药为主;单味药使用中前3味分别为茯苓、白术、陈皮。结论:明清鼓胀病用药规律主要为:病变脏腑,脾胃为要;辨证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用药补泻兼施,以补为宜;证治对应,辨明主次,该规律为鼓胀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作用。
-
补肾、健脾、解毒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介导的T淋巴细胞的影响
目的:比较健脾、补肾与解毒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介导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收集10例HBV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8例健康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培养DCs ,用大鼠健脾、补肾、解毒药物血清进行干预,并建立DCs、T细胞相互作用的模型,检测T细胞的表面分子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8+CD28+ T细胞、CD8+ T细胞PD-1受体的表达,并检测T细胞上清液中IFN-酌的分泌水平。结果:经补肾、健脾、解毒药物血清处理,HBcAg负载DCs孵育的T淋巴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表达率升高,CD8+ T细胞、CD8+T细胞PD-1表达率减低,IFN-酌水平提高,六味地黄丸组与模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四君子汤组、六味地黄组CD8+CD28+ T细胞表达率升高(P<0.05)。结论:补肾、健脾、解毒法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的功能,恢复DCs下游T淋巴细胞功能,其中以补肾法优。
-
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集建立方法探讨
规范、准确的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是建立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平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本研究结合目前的临床、科研实际需求,确定术语覆盖范围,完善术语分类框架,通过多渠道收集肝衰竭黄疸症的相关术语,遵循科技术语的命名原则规范各术语名词;依据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的定义要求和科技术语的内涵界定规则,结合专家咨询论证,明确术语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术语间的概念体系,形成肝衰竭黄疸症中医临床术语集。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阴、阳黄证患者外周血DCs功能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衰竭阴黄证、阳黄证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研究阴黄证、阳黄证两证型DCs的免疫表达特点。方法:将HBV相关性肝衰竭黄疸症患者分为阳黄组与阴黄组两组,另设健康对照组,以外周血来源的PBMCs体外分离诱导培养DCs,应用流式细胞计数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CD83、CD1α,并检测DCs的上清液中IFN-α、IL-4的分泌水平,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阳黄证与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与健康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DCs表型HLA-DR、CD1α、CD83、CD80、CD86表达率显著下降(P<0.01), DCs分泌因子IFN-α显著升高(P<0.01);与阳黄组比较,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阴黄组CD83、CD86表达率显著降低(P<0.01),IL-4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阴黄组比较,阳黄证组DCs分泌因子IFN-α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阴黄、阳黄两组HBV相关性肝衰竭患者的DCs功能状态均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阴黄证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更低,存在抗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增强;阳黄证患者存在炎症因子过度释放。
-
中医黄疸病专题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中医黄疸病文献数据库是实现中医肝病证治标准化、数据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黄疸病文献数据库建立的背景及意义,从文献数据来源、中医黄疸病叙词表的建立、文献资料采集与分析等方面来阐述中医黄疸病数据库的构建,对该数据库包涵的内容、功能进行简介,并从文献数据库的标准化、质量、维护、培养人才及团队建设等方面说明中医黄疸病数据库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继承与发展中医黄疸病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体系,提高中医黄疸病辨证论治水平。
-
脐透消臌疗法应用于48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腹胀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通过应用脐透消臌疗法对48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腹胀患者进行护理,认为正确选择病例、详细宣教、观察使用期病情、保持脐透消臌贴的湿润、情志疏导、预防交叉感染及其它各方面的配合是护理的重点。良好的护理能提高病人舒适度及对治疗的满意度,并能有效地缓解腹胀,减少不良反应。
-
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大鼠TLR4、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大鼠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资B(NF-资B)表达的影响,探索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实验组),采用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观察72 h内各组大鼠死亡率,检测血清转氨酶(ALT、AST)和门静脉内毒素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TLR4、NF-资B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TLR4、NF-资B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显著改善,TLR4、NF-资B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下调肝脏TLR4、NF-资B表达,降低内毒素水平,是其抗肝衰竭的作用机制之一。
-
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对照组采用持续静力牵张手法。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有显效。
关键词: 推拿疗法 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 -
基于现代医案的中风病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通过收集近10年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的中风病医案,应用现代科研方法,从中挖掘出中风病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现代中风病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探寻高频药物和药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探寻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药对和聚类方,总结中风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共收集292例医案,包括249味药物,用药总频数为3692次,药物频数在5次以上的药物共有118味,总频率为93.33%。在常用药物中,共涉及17类药物。对使用频数在20次以上的50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组和16个药对。结论:平肝息风,清热养阴,通腑泄热,燥湿化痰,益气活血通络仍是现代医家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
构建冠心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诊疗体系的核心理论,在构建冠心病中医疗效评价的过程中,借助对心病内涵及外延的界定,除考察其临床症状外,还应在原有宏观基础上,将中医的四诊与现代心血管疾病的各种诊视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疾病疗效进行微观化定量评价,构建完备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
-
丹花颗粒对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炎症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丹花颗粒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2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花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通心络组。灌胃14 d后,以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酶同工酶(CK-MB);记录造模前后ST段变化;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Tn-I)浓度;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细胞NF-资B表达。结果:造模前后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移ST变化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花颗粒高剂量组与通心络组AST、LDH、CK-MB、Tn-I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CK-MB、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丹花颗粒组与通心络组CRP表达明显减少(P<0.05),丹花颗粒组与通心络组IL-6、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丹花颗粒组与通心络组PGI2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TXA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丹花颗粒组及通心络组NF-资Bp65阳性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丹花颗粒可能通过抑制NF-资B细胞外的正反馈激活途径,从而减少IL-6、TNF-α、TXA2、PGI2、CRP等炎症因子的基因转录,阻断后者所介导的一系列炎性反应,可能是其防治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
冠心病痰瘀证客观指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痰瘀证与多个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痰瘀证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痰瘀证组(76例)和非痰瘀证组(44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20例设为正常对照组,从血脂、糖代谢、炎症因子等方面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痰瘀证组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胰岛素(FINS)、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痰瘀证组(P<0.05或 P<0.01)。结论:TC、TG、LDL-C、FINS、hs-CRP、MMP-9水平可为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
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学术经验传承方法研究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医疗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采取恰当的传承研究方法对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尤为重要。本文从熟读经典、踏实临床、跟随名师及总结医案4个方面论述了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经验传承方法,希望在传承过程中,努力结合名老中医本身的学术特点及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创立更多、更好的传承经验方法。
-
刘沈林教授胃癌“脾虚毒蕴”学说临床实践
刘沈林教授是著名中医肿瘤专家,在临床工作中,结合自身经验,认为胃癌发病以脾虚为本,癌毒为标,倡导“脾虚毒蕴”学说,同时围绕该学说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对刘沈林教授胃癌“脾虚毒蕴”学说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提高中医治疗胃癌的临证效果。
-
基于无尺度网络法的4116张胃癌中医处方研究
本研究借助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使用无尺度网络挖掘方法,分析了江苏省中医院门诊994例胃癌患者中医治疗的4116张处方,以图示化直观展示了核心药物及配伍,揭示出该院胃癌的中医治疗处方用药特点。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对于中医处方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
基于数据挖掘的溃疡性结肠炎核心药物及配伍分析
目的:挖掘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方药,探索其用药规律。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2009~2013年间525份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历,将病历录入结构化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中,经数据整理和规则处理后,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中药处方的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结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药物为地榆、黄连、木香、白芍、仙鹤草、当归、炒白术、黄芩、紫草、薏苡仁、茯苓、山药。结论:数据挖掘可以客观分析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核心药物及常用配伍,指导临床处方用药。
-
附子生物碱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附子生物碱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运用MTT法,测定经附子生物碱处理后体外培养SGC-7901细胞的增殖活性。分别采用Annexin-V/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附子生物碱对细胞凋亡周期的影响。结果:①附子生物碱分别作用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24 h、48 h、72 h后的IC50为0.2318±0.0022、0.1601±0.0227、0.1031±0.0231 mg·mL-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于当附子生物碱浓度达到0.8 mg·mL-1时出现明显的凋亡,凋亡率为(59.38±5.05)%。③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药组处于S期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并且G0/G1期前出现凋亡亚二倍体峰。结论:附子生物碱体外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促进其凋亡,还可使SGC-7901细胞阻滞于S期。
-
桂皮醛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及相关分子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桂皮醛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凋亡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桂皮醛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桂皮醛诱导的凋亡,Hoechst 33342染色法观察凋亡形态的变化;RT-PCR法检测桂皮醛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相关凋亡基因的影响;Western Bolt方法检测桂皮醛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相关凋亡蛋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桂皮醛有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桂皮醛能诱导凋亡的产生;桂皮醛能下调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Survivin,上调凋亡相关基因Bax、Bak;桂皮醛能下调凋亡相关蛋白Bcl-2、Procaspase-3,上调凋亡相关蛋白Bax。结论:桂皮醛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凋亡,可能与内源性凋亡途径的激活有关。
-
藏医治疗肝硬化(庆查木布杰巴)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藏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肝硬化的70例病人,口服藏药45 d,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显效17例,占24.29%;好转47例,占67.14%;无效6例,占8.57%;总有效率为91.43%;三大常规和肾功治疗前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藏医治疗肝硬化具有独特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
达卡配合西医基础治疗脑溢血急性期23病例疗效分析
目的:使用藏医外治疗法“达卡”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的降低或稳定,为藏医特色“达卡”技术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进行自身对照,比较首次藏医达卡治疗的血压变化和第2次藏医“达卡”治疗的血压变化,观察23例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变化。结果:采用藏医达卡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23例,达卡技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收缩压降低效果明显(P<0.05),舒张压降低无显著差异。结论:藏医外治技术“达卡”疗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降低血压有显著疗效。“达卡”疗法尽早使用对患者稳定血压,防治再次出血,降低死亡率,促进血肿吸收有一定意义,有推广价值。
-
藏医药临床研究意义和思路
藏医药临床研究是临床工作者避免知识老化,继承名老藏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技术,进行自我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藏医药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科学发展突破口。通过藏医药学临床研究,带动藏医药相关文献的挖掘、收集和整理,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把理论变为现实,把经验转换为成果,把疗效体现在临床实用价值上,推广适宜技术,真正推动藏医药走向世界。
-
藏医放血疗法治疗查培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48例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藏医放血疗法对查陪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西藏自治区藏医医院2009年收治的48例查陪病患者放血前后的血象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对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4种血液指标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血红蛋白、红细胞指数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白细胞指数降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藏医放血疗法对查陪病具有一定治疗效果。
-
血瘫病(脑出血)藏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血瘫病(脑出血)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方法:42例患者进行藏成药一个疗程的治疗(28天),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患者的症候、体征、肝功、肾功、心电图,头颅CT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症候、体征、头颅CT指标具有明显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肝功、肾功未见明显异常,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瘫病的藏成药诊疗方案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
392例骨密度T值与“肾虚、气虚、血瘀证”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骨密度的中医证候影响因素,分析肾虚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1年4月期间在龙华医院骨密度室检查的病人,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人,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双能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其骨密度,并填写骨密度记录表,收集的资料应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电脑,数据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Mann-Whitney U检验,有肾虚证表现者较无肾虚证表现者骨量情况差(P<0.01),有气虚证表现者较无气虚证表现者骨量情况差(P<0.01),有血瘀证表现者较无血瘀证表现者骨量情况差(P<0.01),说明有肾虚、气虚、血瘀证者较无肾虚、气虚、血瘀证者骨量情况差。(2)不同骨量情况下合并证型的分布,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不同骨量情况的证型分布不同。在骨量正常者中,肾虚、气虚、血瘀三证均无所占的比例大;在骨量减少者中,肾虚合并气虚者所占的比例大;在骨质疏松者中,肾虚、气虚、血瘀三证均有所占的比例大。结论:肾虚、气虚、血瘀证可能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危险因素;骨量情况与肾虚、气虚、血瘀及其相互合并证有相关性,在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者中,2种及3种复合证型所占的比例较单一证型大,说明肾虚、气虚、血瘀多证型的合并对骨密度的影响更大。
-
调和气血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双向队列研究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史和演变过程,探索其发病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认识,为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施杞教授特需和专家门诊(1998年3月~2007年7月)接受调和气血法中药治疗的、随访2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8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设计相关量表,通过返院门诊复查、电话询问、信函调查等方式再次进行随访,观察上述病例目前的临床症状及各类评分的变化,对量表的结果用SPSS软件数据统计处理,并作出客观评价。结果:(1)初诊与第一次随访时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后,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2)继续长期坚持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第一次随访和第二次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组患者经过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该组患者初诊和第一次随访的40分评分、JOA评分总分差值与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脊髓功能评分第一次随访时的缓解程度和第二次随访时无明显差异。(3)未能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的患者,不论第一次随访脊髓功能评分是否满分,其第一次和第二次随访的40分评分和JOA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未坚持继续调和气血法治疗的患者,其病情较前加重。结论: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及远期均具有明显疗效,且疗效稳定。坚持长期调和气血法中医治疗,不仅能预防病情的反复,而且促使病情的进一步缓解。
-
益气化瘀补肾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中药益气化瘀补肾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评价益气化瘀补肾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给予中药益气化瘀补肾法治疗,对照组口服西乐葆合甲钴胺。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随访第12周的VAS评分、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价综合治疗的安全性。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4周结束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JOA评分明显升高(P<0.05),2组间ODI、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第12周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呈上升趋势,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榆治疗组有4例手术、4例失访,4例轻度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手术、3例失访,2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结论:益气化瘀补肾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其临床疗效和西乐葆合甲钴胺临床疗效相当;能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短期随访疗效确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中医治癌要法--扶正法的探源
扶正培本是中医主要治则之一,已成为治疗癌症的主导思想。追溯源流,扶正法乃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之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等通过临床实践,丰富了扶正法的内涵和外延。我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刘嘉湘教授通过梳理癌症的病因病机,创新性地将扶正法引入到癌症的治疗中,逐步成为了中医癌症治疗大法。本文通过历史纵向的分析,阐释“扶正治癌”的理论本源,为今后深化该理论在癌症诊治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
中医药防治HIV/AIDS研究现状与展望
阐述国内对HIV/AIDS中医证候及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简介新疆地区开展HIV/AIDS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的成果;总结目前我国中医药防治HIV/AIDS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展望性意见。
-
中医温病理论在治疗艾滋病合并结核中的应用
新疆是艾滋病和结核病的高发区,近年新疆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例不断增多。应用中医温病理论干预以缓解艾滋病合并结核症状,可提高病人的生活和生存质量。中医治疗着眼于“驱毒”和“扶正”两大类方法,依据对新疆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针对临床症状的变化侧重不同,“驱毒”和“扶正”需相互结合应用。本研究将温病学理论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相结合,同时结合抗结核药,是治疗艾滋病合并结核的理想途径;中医药在迅速改善肺结核症状,缓解抗结核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具有独特功效。本方法保障患者能够同时持续针对抗病毒和抗结核的治疗,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新疆地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运行模式探析
通过对新疆地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工作运行模式进行总结,从整合资源、创建模式、突出重点、完善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指出各方面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新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艾滋病研究工作已有资源共享、网络体系构建等创新模式,但在规范诊疗、机制体制运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提高艾滋病的防治水平。
-
平艾合剂Ⅰ号方治疗HIV/AIDS患者107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平艾合剂玉号方治疗艾滋病的疗效。方法:将107例患者分为单服平艾合剂玉号方(太芪培元颗粒)组与平艾合剂玉号方合用西药(齐多夫定300 mg、拉米夫定150 mg、奈韦拉平200 mg,每日两次)组,即中医组与中西医组。结果:经6个月治疗后,中医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卡洛夫斯基积分、CD4+ T淋巴细胞计数改善程度较中西医组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艾合剂玉号方有改善艾滋病患者症状,提高免疫力和生存质量的作用。
-
伦理审查中方案主审表使用研究
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必须经过伦理审查,如何提高伦理委员的审查质量,不只靠委员自身,一个好的方案主审工作表是帮助伦理委员会提高方案审查质量的必要手段。主审委员在审查过程中,主审工作表有助于主审委员对临床研究项目的整体考量,提高审查效率及审查质量。
-
伦理审查中知情同意书主审表使用研究
为维护受试者的合法权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创建宽松和谐的科研、医患环境,保证临床科研试验正常进行,确保临床试验研究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伦理审查中的方案审查与知情同意审查是保护受试者的2大基石。好的知情同意书主审工作表是帮助伦理委员会提高方案审查质量的必要手段。
-
建设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的几点思考
在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和伦理合理性过程中,伦理审查已经成为开展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社会通则。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伦理审查工作得到了充分重视。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伦理平台建设要求,本院加强了伦理平台建设工作,通过开展同行间的学习交流,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伦理审查水平,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支撑和保障。
-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及手术装置的不断改善,经皮冠脉介入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得冠心病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但支架内再狭窄仍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西医防治再狭窄已成为一项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认识该问题,作者就再狭窄的中西医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思路。
-
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3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予以补肾活血开窍方(肉苁蓉10 g、石菖蒲5 g、三七2.5 g)免煎制剂治疗,每天3次,同时服用尼莫地平每次30 mg、一日3次,对照组服用尼莫地平每次30 mg、一日3次,上述治疗持续6个月。治疗前后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北京版(MoCA)及中医症候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均有进步率,治疗组86.70%,对照组3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中MoCa量表和ADL量表及中医症候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经字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活血开窍方治疗糖尿病所致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尼莫地平,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及中医症候评分方面均优于尼莫地平;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尼莫地平相当。
-
益心通脉汤防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益心通脉汤防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病例60例,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加益心通脉汤组(治疗组)和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用药前后1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及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量表、中医证候单症状的变化,同时观察益心通脉汤对血糖的影响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疗效性评价,试验组再狭窄率6.90%,对照组再狭窄率17.2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医证候疗效标准,试验组总有效率86.21%,对照组总有效率31.0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评价,研究期间2组安全性检测未见明显异常,对血糖水平无影响,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益心通脉汤能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痰浊阻滞证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单症状,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
益气养阴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sTM和sEPCR的影响
目的:探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功效的丹蛭降糖胶囊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的影响及其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N组)12只,高脂饲料组48只。4周后,高脂饲料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再根据血糖水平分层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组)、盐酸吡格列酮组(P组)、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D组)。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均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0 mg·kg-1·d-1灌胃,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蛭降糖胶囊0.47 g·kg-1·d-1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予生理盐水5 mL·kg-1·d-1灌胃,给药4周后分别检测各组sTM、sEPCR、PT、APTT、FI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组和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sTM、sEPCR、FIB均明显增高(P<0.05),PT、APT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盐酸吡格列酮组相比,加用丹蛭降糖胶囊组大鼠血浆sTM、sEPCR、FIB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APTT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在升高PT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能降低sTM、sEPCR水平,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其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sTM、sEPCR含量增强抗凝与纤溶活性,调节凝血功能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
丹蛭降糖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糖尿病不伴有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蛭降糖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糖尿病不伴有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6例颈动脉IMT增厚的糖尿病不伴有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8例)和治疗组(98例)。2组均给予常规糖尿病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晚,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蛭降糖胶囊9.0 g/晚,治疗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和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紊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肝肾功能等。结果:颈动脉IMT与FIns、HOMA-IR、Hb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显著正相关。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87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孕<0.05);治疗组FPG、FIns、HOMA-IR、HbA1c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 TC、LDL-C明显降低(孕<0.05), HDL-C明显升高(孕<0.05);治疗组颈动脉IMT由(0.11±0.01)cm减少为(0.08±0.01)c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0.05);治疗组5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由(0.37±0.56)cm2降为(0.21±0.25)c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5例,治疗组9例,2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丹蛭降糖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可以调节脂代谢,降低颈动脉IMT。
-
丹蛭降糖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NF-κB和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蛭降糖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ED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转录因子(NF-资B)和血清MCP-1,TGF-β1等炎症指标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探讨丹蛭降糖胶囊对EDN抗炎作用及肾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导入期后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EDN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采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蛭降糖胶囊,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MCP-1,NF-资B,TGF-β1及UAER的变化。结果:MCP-1,NF-资B及TGF-β1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MCP-1, NF-资B,TGF-β1及UAER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CP-1,NF-资B,TGF-β1及UAER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可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延缓肾脏损伤,从而下调患者血MCP-1,NF-资B及TGF-β1的水平,阻断炎症介质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改善EDN微炎症状态,可能是其保护肾脏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
-
针刺与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影响的临床进展
吞咽障碍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系指因食物或液体进入咽喉而引发剧烈呛咳等症,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药物,而针刺治疗与康复训练对吞咽功能的改善大有裨益。笔者查阅国内近3年有关针刺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影响的文献并总结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使用疗效更显著。但目前临床上对针刺与康复介入的时机众说纷纭,针刺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庞杂,可比性较差,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今后临床应多注重高质量、优选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
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药应用情况的专家调查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的中药应用情况进行专家调查,把握其用药特点和规律。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PCI术后、CABG术后)常用的中药汤剂及口服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心绞痛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急性心肌梗死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及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冠心病心力衰竭常用中药包括真武汤、芪苈强心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及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冠心病心律失常常用中药包括炙甘草汤、天王补心丹及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PCI术后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及生脉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CABG术后常用中药包括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及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生脉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的中药应用存在共性与个性特征,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证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基于1H-NMR代谢组学分析研究平肝方药对高血压大鼠大脑额叶皮质区的影响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结合模式识别方法研究高血压模型及平肝方药干预后大鼠大脑额叶皮质区组织代谢组学变化,探讨高血压病和大脑损伤间有价值信息,为平肝方药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高血压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和平肝方药组,连续给药14天后取各组大鼠额叶组织。采用1H-NMR方法结合模式识别技术检测分析四组大鼠额叶区组织,分别寻找其特征性代谢产物。结果:主成分分析及偏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卡托普利组和平肝方药组明显异于高血压模型组,且平肝方药组与卡托普利组大鼠样本分类趋势明显,提示平肝方药能显著改善大鼠机体的整体代谢;4种代谢产物鉴定为葡萄糖、半乳糖、多巴胺和琥珀酸。结论:高血压损伤额叶组织可能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和神经损伤方面,而平肝方药在有效降压同时,通过影响其代谢产物来缓解疾病引起的物质代谢异常。
-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代谢网络构建及特征分析
目的:以代谢标记物关联构建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代谢网络,从整体角度揭示高血压病的生物学本质。方法:根据临床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诊断标准,选择典型病例,以健康志愿者和高血压病阴阳两虚证为对照,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发现生物标记物,利用KEGG数据库发现标记物的代谢途径,关联代谢途径,形成代谢网络,根据代谢节点分析网络的关键靶点。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高血压肝阳上亢证病患者机体代谢网络发生显著变化,去甲肾上腺素、己糖和花生四烯酸为关键网络节点。结论:从代谢组学出发构建代谢网络的方法具有研究中医证候复杂体系变化的优势,为阐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生物学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
关于目前艾滋病临床研究的几点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艾滋病临床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探讨艾滋病临床研究的现状和瓶颈,列举中医药在艾滋病临床研究的应用与优势,并概述艾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艾滋病中医药临床研究的前景与展望。
-
基于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中医病-证-中药关联分析方法的研究
目的:基于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病-证-中药研究为示范,探索建立一套中医多病种病-证-中药研究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利用我院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数据库(数据来自2011年8月~2013年3月间5000份格式化电子病历),数据预处理,运用水晶报表及复杂网络进行数据挖掘,获取AECOPD病-证-中药的频度关系,分析AECOPD不同证型临床用药特点。结果:痰热壅肺、痰瘀阻肺、肺肾气虚3个证候对应的中药均有甘草、陈皮、地龙、紫苏子、黄芩、红花等,痰热壅肺证除有清热、化痰药还有活血药,肺肾气虚证除有益气补肺肾药外兼有活血化痰药。结论:利用临床共享系统可用于临床大数据的处理,挖掘的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为中医临床科研提供很好的平台。
-
针刺联合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活产率影响临床研究设计与实施的探讨
方案设计和实施是临床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针刺联合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妇女活产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试验设计(包括试验设计特点、疗效指标特色的选择),临床试验实施(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质量控制等)进行总结探讨,以期对临床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
基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现代文献信息库挖掘中医证治规律
目的:应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等方法挖掘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病因、辨证分型,从不同角度、层次发现证、治间的内在规律,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xcel和Access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统计,采用SPSS 17.0和Medisco-3S系统进行关联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肾虚、痰湿、血瘀为PCOS的基本致病因素,因此“痰瘀胞宫”为PCOS生殖藏象的基本病机,PCOS主要证型为脾肾两虚、肾虚血瘀、脾虚痰湿、肾虚痰瘀互阻及肾虚肝郁5型。结论:治疗上应以补肾为主,辅以活血化痰疗法;将现代统计学方法与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应用于PCOS文献研究中,能够为PCOS的“痰瘀胞宫”病机理论的提出和“补肾活血化痰法”的治则治法提供文献依据和统计学证据。
-
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
-
1298例肺炎患儿住院费用比较及中药使用效益分析
目的:对比不同地域、不同类别医院肺炎患儿住院费用情况,统计中药使用情况对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对全国13家分中心的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提取,按南北地域及医院类别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的住院费用情况;按中药使用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情况,评价多途径使用中药带来的经济、时间效益。结果:地域比较中,南方医院在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药物费用、检查费用上均比北方少;中西医比较中,中医院在住院费用、住院时间、药物费用、检查费用上均比西医院少。3种途径(口服、静脉、外用)使用中药组在住院费用、药物费用、检查费用上均小于完全西医治疗组及1~2种途径使用中药组,但其住院时间较长。结论:多途径使用中药治疗可以降低住院费用,但住院时间较长。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5 07 08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