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세계과학기술-중의약현대화
- 主管单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99/R
- 国内刊号: 王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土知母药材中射干苷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
目的:建立土知母药材中射干苷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TLC法对土知母药材中射干苷进行定性鉴别;HPLC法对土知母药材中射干苷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Diamonsil C18(200 mm ×4.6 mm,5μm),流动相:乙睛-0.2%磷酸溶液(20:80),流速:1.0 mL·min-1,波长:265 nm,柱温:25益。结果:土知母药材定性方法专属性强,无其它成分干扰;射干苷在0.12~2.2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6%。结论:本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土知母药材的质量控制。
-
不同柴胡剂量小柴胡汤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及血清IL-1β、IL-6、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柴胡剂量的小柴胡汤对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及血清IL-1β、IL-6、TNF-α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发热模型组、小柴胡汤(大)组、小柴胡汤(中)组、小柴胡汤(小)组。以20μg·kg-1剂量腹腔注射LPS制作发热模型;造模同时,给予相应的小柴胡汤水煎液或生理盐水。造模后每隔30 min测定体温(Ti),连续测量240 min,计算体温变化值△T(△T=Ti-T0)。后1次测量体温后,取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结果:小柴胡汤(大)组在3 h、3.5 h、4 h此3个时间节点有明显降低大鼠体温的效果(P<0.01或P<0.05),这种降温效果在3.5 h、4 h两个时间节点优于小柴胡汤(中)组、小柴胡汤(小)组二组(P<0.01或P<0.05)。与发热模型组比较,3组小柴胡汤均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1β的含量(P<0.05),其中小柴胡汤(大)组效果显著(P<0.01)。与发热模型比较,小柴胡汤(大)组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6、TNF-α的含量(P<0.05)。结论:小柴胡汤具有降低LPS诱导发热大鼠模型体温与降低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含量的功效,在一定范围内与方中柴胡剂量之间呈正相关剂量依赖关系。
-
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对胃癌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中医药治疗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胃癌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了2008~2011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胃癌住院病例111例,运用无尺度网络方法,从中药的功效、种类、配伍关系等方面,探讨胃癌中医治疗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111例胃癌住院病例的分析总结,发现治疗胃癌多采用扶正为主的方剂,以六君子汤使用多,组方时补虚药居于首位,且以补气药为主,其次清热药、利水渗湿、活血化瘀药、消食药、理气药。治疗胃癌的核心处方用药为茯苓、党参、黄芪、陈皮、枳壳、蜂房等,中医治法及辨证用药随治疗阶段和病程阶段而有所变化。结论: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对分析胃癌中医治疗的用药规律有一定意义。
-
蒙药寒水石化灰小剂药效学研究
目的:研究寒水石化灰小剂的抗癌活性、免疫调节作用及抗菌活性。方法:利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寒水石化灰小剂的含药血清,MTT法观察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S180腹水瘤细胞和人食道癌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及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牛津杯法测定寒水石化灰小剂体外的抗菌活性。结果:寒水石化灰小剂含药血清抑制S180和人食道癌细胞增殖,对人食道癌细胞的抑制与5-氟尿嘧啶(5-Fu)有协同作用;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但对5-Fu所致的小鼠脾细胞转化率降低有抑制作用;汤剂浓度在0.25 g·mL-1以上表现有抗菌活性。结论:体外实验表明,寒水石化灰小剂能抑制S180腹水瘤细胞和人食道癌细胞增殖,显著逆转免疫抑制剂体外诱导的小鼠脾细胞转化率降低,抗菌活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
中药组分复方“BZL”的筛选及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方法,从“祛湿化瘀方”中的5个中药组分或成分中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并验证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疗效。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将“祛湿化瘀方”中5种有效组分或单体(绿原酸、栀子苷、姜黄素、虎杖苷、白术多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均匀设计方法进行分组设计,并且灌胃给药4周,筛选指标为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通过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而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方。再以同样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用母方“祛湿化瘀方”和罗格列酮作为对照,测定实验大鼠的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变化,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并进行Ridit分析,以此来验证其作用疗效。结果:经过筛选,从而得到回归方程:Y=15.083X1+5.321X2-5.186X3-16.157X4+9.35X5+17.667X3X4-8.422X1X2-6.617X3X5+16.571(X1绿原酸、X2虎杖苷、X3白术多糖、X4栀子苷、X5姜黄素),根据此方程,当绿原酸、白术多糖、栀子苷取大剂量时出现降TG佳效应,表明对肝组织TG含量抑制作用佳组分组合为白术多糖(X 3)、栀子苷(X 4)、绿原酸(X 1)组合(即“BZL方”);在相同的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大鼠模型中,筛选出的中药组分BZL均能可显著降低其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P约0.01),明显改善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结论: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筛选出来的中药组分复方“BZL”方有显著防治高脂肪饮食诱导大鼠肝脂肪沉积和损伤的作用。
-
野生道地与人工种植金莲花不同部位无机元素比较研究
目的:测定人工种植金莲花的花、叶和茎不同部位无机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并与野生道地金莲花无机元素种类和含量比较,评判人工种植金莲花药用价值。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野生金莲花和人工种植金莲花的花、叶和茎的不同部位经处理后进行元素种类和含量分析。结果:人工种植金莲花无机元素种类与野生金莲花一致,K、Ca、Mg、Fe、Zn、Mn、Cu等主要元素含量基本相同,人工种植金莲花叶中大部分无机元素种类与花相同,含量丰富。结论:人工种植金莲花与野生金莲花无机元素种类相同,主要元素含量相近,人工种植金莲花满足药用,可进一步开发金莲花中叶的药用价值。
-
附子炮制及与大黄配伍后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研究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头碱等6种单酯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及生附子与大黄配伍后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从化学成分角度为阐释附子炮制及配伍减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40 mmol·L-1醋酸铵缓冲液(氨水调pH9.8)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结果:附子中6种酯型生物碱分离良好,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102.4%;与生附子相比,黑顺片、白附片及生附子大黄配伍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附子类药材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同时定量分析;炮制或配伍可明显降低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从而降低其毒性。
-
西黄丸挥发油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西黄丸挥发油组分对荷瘤大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筛选西黄丸抗肿瘤的活性部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60只建立Walker256乳腺癌细胞荷瘤大鼠模型,建模后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挥发油高、中、低剂量组,西黄丸高剂量组和香菇多糖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2次/天,连续14天。腹主动脉采血,取瘤组织称重,计算抑瘤率;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2、IL-6、IL-10、IFN-γ和TGF-β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粘附分子B7-1(CD80)细胞含量。结果:挥发油高、中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28.4%、24.1%;与模型组比较,挥发油高、中剂量组IL-2和IFN-γ平均水平及CD3+ T细胞、CD8+ T细胞、B7-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黄丸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是西黄丸抗肿瘤活性部位之一;西黄丸挥发油可通过上调外周血IL-2、IFN-γ水平及CD3+ T细胞、CD8+ T细胞、B7-1细胞含量提高荷瘤大鼠免疫清除功能。
-
保和颗粒对慢性心衰中医证候疗效及胃肠激素分泌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保和颗粒对于冠心病慢性心衰(CHF)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以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的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西医药抗心衰规范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服用保和颗粒,观察用药2周后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疗效、症状积分及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分泌影响的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均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症状总积分,且以保和颗粒治疗组疗效更好;同时可明显改善中医单项症状积分,其中以保和颗粒治疗组对于心悸、气短乏力、腹胀、纳呆等症疗效更优;并可提高CHF患者的GAS及MTL水平,而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结论:在西医药规范治疗基础上合用保和颗粒,可更好的改善CHF患者的中医证候、症状及胃肠激素分泌,从而利于病情的稳定,延缓进展,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糖尿病大鼠下丘脑胰岛素信号的调控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脾阴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及μ补脾阴方药的作用机制,以期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线索。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糖尿病组(DM),脾阴虚组(pi),脾阴虚糖尿病组(piDM),μ补脾阴方药治疗组(ZBPYR)5组。采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观察下丘脑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丝氨酸磷酸化水平及蛋白激酶C(PKC/Akt)丝氨酸磷酸化水平,以判定胰岛素信号传导是否出现障碍。结果:DM组、pi组、piDM组p-IRS-1ser表达较Cont组增加(P<0.05),DM组、piDM组p-Akt表达减弱(P<0.05)。ZBPYR组p-IRS-1ser较DM组、piDM组减弱(P<0.05),p-Akt表达较DM组、piDM组增加(P<0.05)。结论:DM组、pi组、piDM组大鼠下丘脑中胰岛素信号未正常向下传导,可能发生了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ZBPYR具有纠正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的作用。
-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大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死亡1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此外治疗组加服抗纤益心方汤剂,日1剂。6个月后观察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变化。结果:两组均能减少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尤以治疗组明显(P约0.05),两组在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具有明显差异(P约0.05)。两组在射血分数、缩短分数方面均有明显提高,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P约0.01),且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结论:抗纤益心方能减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提高射血分数及缩短分数,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
不同诱导剂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小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脂多糖和博来霉素两种诱导剂对小鼠不同时间点氧化/抗氧化状态的干预作用,为采用以上诱导剂建立气虚痰阻型(COPD)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96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博来霉素组、脂多糖组,每组32只。博来霉素组、脂多糖组小鼠采用滴鼻一次诱导分别给予浓度为3.75μg·μL-1的博来霉素40μL,5μg·μL-1的脂多糖40μL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各组小鼠于造模第1天、7天、14天、28天观察记录小鼠整体状态、活动情况,并在采集四肢皮肤颜色、舌底颜色、尾巴颜色等中医体征后处死动物,每个时间点处死8只,取出肺组织,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博来霉素组小鼠双目略显呆滞,毛发干枯无光泽,被毛蓬松直立,耳廓及四爪颜色紫暗,精神倦怠,不喜活动,偶见出现咳嗽、气喘、气急等;在7天、14天、28天时肺组织GSH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1天、7天、14天、28天时MDA、SOD、T-AOC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与正常组比较,脂多糖组小鼠双目略显呆滞,被毛柔顺稍有光泽,耳廓及四爪颜色淡红,精神倦怠,部分小鼠有扎堆现象;1天、7天时肺组织GSH、SOD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1天、7天、14天时MDA、T-AOC含量明显降低(P约0.05或P约0.01)。结论:博莱霉素组小鼠肺组织在第7天开始出现明显氧化抗氧化的失衡,随后有所减缓,氧化失衡持续持续至造模结束。脂多糖组小鼠肺组织在第1天开始出现明显的氧化抗氧化的失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氧化/抗氧化失衡得到调整至正常。
-
鼻渊舒口服液对慢性鼻-鼻窦炎模型鼻窦黏膜上皮GR及IκBα表达的影响
观察鼻渊舒口服液对慢性鼻原鼻窦炎(CRS)模型鼻窦黏膜上皮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核因子资B抑制蛋白(I资Bα)表达的影响,从抑炎机制角度,探索鼻渊舒对CRS的治疗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00只,按每组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鼻渊舒组、克拉霉素组后,建立CRS模型,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干预,鼻渊舒、克拉霉素组分别给予鼻渊舒(1.5 mL·kg-1·d-1)、克拉霉素(25 mg·kg-1·d-1)灌胃14天,治疗结束后取鼻窦黏膜,HE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鼻窦黏膜上皮细胞胞浆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及核因子资B抑制蛋白(I资Bα)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鼻窦黏膜炎细胞明显浸润,呈慢性炎症病变,腺体及杯状细胞明显增生;与正常组比较,GR表达显著降低(P约0.01),I资Bα表达显著增高(P约0.01)。鼻渊舒灌胃治疗后,鼻窦黏膜上皮得到较好修复,炎细胞浸润不明显,腺体和杯状细胞增生亦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GR表达显著增高(P约0.01),I资Bα表达显著降低(P约0.01)。结论:鼻渊舒在促进抑炎途径的GR表达的同时,通过抑制I资Bα表达,防止I资Bα对NF-资B促炎途径的过度抑制,动态调控了鼻窦黏膜上皮炎症的平衡。
-
网络药理学指导下的中药有效成分发现策略
网络药理学是建立在疾病-基因-药物的多层次网络基础上,用于从整体上预测药物靶点、提高药物发现效率的新兴学科,其研究理念同中药发挥整体疗效的观点十分相似,使得越来越多的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寻找中药与网络药理学的结合点,并出现了一系列研究疾病相关基因、预测靶点信息及中药活性成分的方法。本文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与数据库及其应用进行归类总结与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网络药理学进行中药有效成分靶向分离的科学策略,以期提高中药有效成分发现的效率与速率。
-
国外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RCT试验设计特点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也是中医防治的重点。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关于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RCT文献加以分析,表明国外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较高,然而和其他针灸临床试验一样,存在治疗方案的中医理论不足,这可能是研究者中医学习不充分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所致,加之样本量较少,治疗干预方式较多,未设立空白对照,且大部分为采用24 h动态血压指标,难以客观评价针灸临床疗效。因此本研究团队在国家“973课题”的资助下,采纳严格的研究方法学时结合中医传统循经和辨证结合的干预方案基础上加以改进,进行高质量的RCT研究,以期进一步探讨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临床疗效规律。
-
近代中西医汇通派4位医家临证用药方剂计量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9位医家临证处方规律的异同点,分析探讨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唐容川、恽铁樵、陆渊雷4位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特色。方法:选择张锡纯及其他8位医家临证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各医家临证处方用药的常用药物四性五味归经补泻运用情况进行方剂计量学特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中西医汇通医家临证处方用药排序前5位的药物包括炙甘草、白术、白芍、茯苓、当归,具有气血并补,补中有泻之意,多以补气阳为主,恽铁樵偏补阴血。汇通各家用药偏寒凉,辛甘。张锡纯与中西医汇通医家中唐容川及陆渊雷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701(P<0.05),与其他医家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显示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唐容川、陆渊雷可聚为一类,恽铁樵单独一类,其他非汇通医家不为同类。结论:中西医汇通派4家临证处方规律有其相似之处,亦各有特色。
-
止咳中成药的品种特点研究
目的:揭示止咳中成药的品种特点,为新止咳中成药的开发立项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新编国家中成药》中收载的具有国家标准中成药为对象,收录在功能、主治中出现“止咳”、“镇咳”、“止嗽”、“咳嗽”、“久咳”等关键字的中成药,开展“止咳中成药的数目、批准文号、民族药品种、儿童用药品种、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药味数”的情况统计,分析通用名称和剂型特点。结果:收录止咳中成药684个,占7260个中成药总数的8.60%;共获得7450个批准文号,约33%的中成药仅有1个批准文号,平均每个中成药拥有16.6个批准文号;民族药品种有藏族验方十五味沉香丸等3种,蒙古族验方四味土木香散等4种;儿童用品种数占止咳中成药的14%,涉及9种剂型;药品通用名称的命名类型多达16种,其中以处方中主要药材缩写来命名者为常见;处方药味数多为8味左右,在16味以内;涉及16种剂型,其中固体制剂的使用比例大于液体制剂者。结论:止咳中成药具有品种丰富、剂型多样、药味数合理、零售市场份额高和儿童用品种可满足临床需要等特点,存在通用名称不规范、同质化竞争激烈、民族药品种少等问题。
-
中医药减少Ⅱ、Ⅲ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分析杨宇飞教授中医治疗术后II、III期结直肠癌的患者生存状态和用药规律。方法:以西苑医院队列从2007年9月~2009年8月入组的II、III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查阅门诊病历并进行随访,分析随访结果。结果:截止2013年7月,失访率为8.6%,小于15%。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术后4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7.1%和25.0%,经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高暴露长疗程的中医治疗能够降低患者的复发转移率(P约0.05)。挖掘杨宇飞教授的中医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的用药规律,辨证频次高的是脾胃亏虚,其次是肝肾阴虚。方剂使用频次高的是四君子汤和六味地黄丸。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具有改善II、III期结直肠癌预后的作用,对降低患者的复发转移率,延长出现复发转移的时间有一定意义。
-
正交试验法优化清开灵注射液中金银花提取液的醇沉工艺
目的:优化金银花提取液的醇沉工艺,规范清开灵注射液中金银花提取液的生产,减少批次间差异。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以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为指标,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处理数据,优化醇沉工艺中加醇时的药液温度、搅拌速度和加醇速度3个因素。结果:金银花提取液的佳醇沉工艺为加醇时药液温度为20益,搅拌速度240 rpm,加醇速度1倍生药量/min。结论:优化的醇沉工艺稳定可行。
-
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的稳定性研究
目的:考察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苍术酮及白术内酯含量,以苍术酮及白术内酯的相对含量作为衡量苍术酮变化的指标。结果:白术挥发油纯品中的苍术酮在室温日光条件下,第6天分解率达到12%以上,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基本不变。挥发油吐温-80溶液在室温避光条件下,苍术酮在第5天的分解率达到30%以上,在冷冻避光条件下基本不变。挥发油中的苍术酮在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均不稳定,其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在不同条件下,白术挥发油中苍术酮的稳定性不同,稀溶液中48小时内比较稳定,苍术酮较其纯品稳定性好。
-
山药、茯苓及白术配伍在中医美容中运用机理探讨
目的:探索山药、茯苓及白术配伍在中医美容运用机理。方法:基于药对配伍原则、药对配伍组合特点及现代研究认识等,笔者对山药、茯苓及白术配伍组成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临床运用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山药、茯苓及白术在中医美容为常用的配伍组合。结论:山药、茯苓及白术配伍在中医美容中运用机理灵活,临床应用广泛。
-
中医证候“双重结构”的思考
对中医证候基础持续50多年的研究,使“证候问题”变成了“证候难题”,中医证候成了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的“科学问题”。探析“证候难题”症结所在,证候是具有“功能性结构”和“实质性结构”双重结构特性的独特复合体。揭秘中医理论体系固有规律蕴藏的数学科学内涵,探寻证候客观量化表征的方法,破译出证候的“功能性结构”,打通中医学理论体系知识创新的关键技术线路,为揭示证候的“实质性结构”奠定基础,才能有希望重新开启中医学理论创新与伟大实践的新时代。
-
冷冻贮苗降低当归早薹率的生理机制探究
目的:探讨冷冻贮苗降低当归早薹率的生理机制。方法:研究不同来源及大小当归种苗-10益处理前后根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变化。结果:种苗越大,可溶性糖含量越高、蛋白质含量越低、丙二醛含量越高;相同级别不同来源的当归种苗之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无明显差异。-10益冷冻处理后,同一级别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较处理前有所降低,丙二醛含量较处理前有所升高。结论:低温处理前后相同来源的当归种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与种苗大小显著相关。
-
2014年《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征稿、征订启事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简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依托于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建设,是在中药制剂学省级重点学科、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集科研、研发、教学、服务于一体的研究室,2009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第一批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重点研究室围绕中药制剂学发展方向与前沿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以方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中“组分”为未来中药制剂的基本单元和核心,通过组分性质表征,在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系统分类基础上构建具有程序释放特征的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并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欧联合项目在内的多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突破了“组分结构中药”研发中的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解决多个生产企业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等技术问题。
-
藏药打箭菊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藏药打箭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薄层色谱法建立其鉴别方法;参考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相关方法测定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藏药打箭菊药材的显微、薄层色谱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强;打箭菊药材中木犀草素含量为0.036%~0.104%(均值0.078%),水分为9.32%~15.82%(均值13.11%),总灰分为6.65%~8.29%(均值7.45%),酸不溶性灰分为0.23%~0.59%(均值0.42%),浸出物为21.42%~30.15%(均值24.86%)。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打箭菊药材的质量。
-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2004年9月列为高等中医院校第一部全国统编教材,2006年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入选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
石榴的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石榴作为一种古老的药食两用资源,在我国中医药、藏医药、维医药等传统民族医药以及印度阿育吠陀医药学中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石榴皮、石榴子、石榴花等不同部位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中应用广泛。因此,利用现代分析检测手段,分析鉴定石榴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明确其物质基础,同时完善质量控制标准,对石榴的综合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本文对石榴皮、石榴子、石榴汁等石榴不同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并分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石榴不同部位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彝药“麻补”止血活性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
目的:阐明彝药“麻补”(狭叶重楼)的止血活性物质基础及机理。方法:采用植物化学技术从“麻补”药材中分离鉴定出一种C27甾体皂苷类化合物---重楼皂苷H(PSH)。测定了PSH对正常小鼠的断尾出血时间(B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PSH可显著缩短BT,显示出明显的止血活性;PSH对缩短正常小鼠PT、APTT作用不明显,但可显著提高FIB。结论:重楼皂苷H对内源凝血通路及外源凝血通路无明显促进作用,PSH升高FIB为其发挥止血活性的重要途径。
-
基于TCMGIS的青藏高原沙棘生态适宜性研究
目的:明确影响沙棘的重要生态因子,分析其在我国的适宜生长地区,为民族药沙棘的引种栽培以及科学区划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标本查阅和野外实地采样结果,应用ArcGIS和气候数据库提取各采样点生态因子,得出沙棘适宜的生态因子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应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平台(TCMGIS-域)对沙棘的生态适宜区进行分析。结果:沙棘生态相似度95%~100%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15个省(区)387个县(市),适宜总面积为737994.71 km2。其中西藏适宜总面积之和占县(市)的比例大,包括察隅县、江达县、波密县、八宿县、芒康县等69个县(市)(适宜面积313857.73 km2,占县(市)比例42.53%,下同);其次为四川(223987.02 km2,30.35%)、甘肃(66314.43 km2,8.99%)、山西(4237.79 km2,0.57%)。此外,辽宁、北京、重庆和湖北等省(市)也有一定面积的适宜区分布。结论:本系统分析出了很多新的适宜区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田间试验,这些区域非常有可能开发成为沙棘潜在的适生区,这对沙棘的引种栽培、科学区划以及沙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UFLC-PDA同时快速测定藏药翼首草中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快速测定藏药翼首草药材中绿原酸、马钱苷、獐牙菜苷、吴茱萸苷、大花双参苷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仪、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18色谱柱(100 mm×4.6 mm,2.7μm),柱温30益,流速1.0 mL·min-1,进样量4μL,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7 nm、325 nm。结果:绿原酸、马钱苷、獐牙菜苷、吴茱萸苷、大花双参苷 A分别在8.72~218.0、1.52~38.0、2.44~61.0、29.36~734.0、3.00~75.0μg·mL-1范围内(r>0.9996,n =6)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6%、99.41%、100.14%、98.89%、99.42%,RSD 分别为0.69%、0.66%、0.60%、1.21%、0.64%(n=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同时快速测定藏药翼首草中5种化学成分的含量。
-
藏药杜鹃花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藏药杜鹃花的质量标准。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相关方法测定不同批次藏药杜鹃花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采用显微、薄层色谱法建立其鉴别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金丝桃苷、槲皮苷的含量。结果:确定了该药材显微鉴别特征,建立了薄层鉴别方法和金丝桃苷、槲皮苷含量测定方法。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可用于控制杜鹃花药材的质量。
-
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KC-β、VEGF、HIF-1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藏药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蛋白激酶C(PKC-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影响。方法: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内注射的方法造模,随机分为模型组、小檗皮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羟苯磺酸钙组、小檗碱组和对照组。成模后开始灌胃给药,小檗皮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按成人剂量的5、10、20倍给药,二甲双胍组和小檗碱组按成人剂量的10倍给药,模型组和对照组予灌服蒸馏水。所有实验大鼠于灌胃6周后处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PKC-β、VEGF、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小檗皮高、中剂量组视网膜PKC-β、VEGF和HIF-1α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KC-β、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小檗皮低剂量组大鼠PKC、VEGF和HIF-1α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小檗皮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整体多点调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PKC-β、VEGF、HIF-1α表达有关。
-
《东医宝鉴》养生观指导下食物功效与体质类型对应关系的探讨
《东医宝鉴》是朝鲜引入中医学并其本土化的代表性著作,亦是据许浚医学思想纂辑诸家医论的具体体现。本文从许氏崇尚道教,调养“精气神”的养生观出发,对四象不同体质养生进行探讨,重点对书中“汤液篇三卷载1400多种药材”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按养生作用将药食同源的食物分为补气、μ阴、温阳、清热利湿、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疏肝行气、养血止血8个类别。《东医宝鉴》从体质与药性相对应角度出发将体质医学的养生学说具体化,对当今人们体质养生保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均匀设计法优化藏药蔓菁膏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化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和综合评分法,以出膏率、总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对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藏药蔓菁膏煎煮法的提取工艺优化条件为:加水10倍量,煎煮4次,每次1 h。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藏医临床及生产制备蔓菁膏提供实验依据。
-
西藏沙棘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法及TLC法鉴别西藏沙棘药材;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测定西藏沙棘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其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含量。结果:确定西藏沙棘药材显微特征,建立槲皮素、山柰素及异鼠李素3种黄酮类成分的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可用于西藏沙棘药材质量控制。
-
藏药三果汤散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模型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利用G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低压缺氧环境对大鼠机体代谢的影响,同时评价藏药三果汤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高原模型组、红景天胶囊(诺迪康胶囊)组、三果汤散高剂量组及三果汤散低剂量组,每组5只,适应1周后,将模型组和给药组置于5000 m高原环境模拟舱中,缺氧40天(22 h·d-1),第40天后,测定大鼠的血常规指标和肺干湿重比,并取大鼠血浆ECF衍生后,进行GC-MS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模型组与正常组之间的代谢物差异,评价藏药三果汤散的干预作用。结果:血常规指标和肺干湿重比均有差异;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模型组和三果汤散高剂量组、三果汤散低剂量组、红景天胶囊组之间可显著区分,三果汤散干预HAPC大鼠内源性主要标志物为9-己基-十七烷、甘氨酸、N-甲基-N-甲氧基羰基-乙酯及2,4-二叔丁基苯酚。结论:三果汤散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具有干预作用。
-
藏药风毛菊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藏药风毛菊的质量标准。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相关要求,采用生药鉴别、检查项、TLC法及HPLC法进行研究。结果:藏药风毛菊显微鉴别特征明显。测得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平均值分别为10.46%、9.45%、1.33%、21.17%。TLC法鉴别特征明显,分离度好。HPLC法定量分析中,茵芋苷、东莨菪苷、伞形花内酯线性范围分别为0.1850~5.5512μg (r =1.0000)、0.06054~1.8162μg (r =0.9999)、0.03251~0.9752μg (r =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6%(RSD =0.41%)、100.26%(RSD =0.77%)、102.22%(RSD =0.87%)。结论:该标准方法简便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藏药风毛菊的质量控制。
-
藏医药经典著作《晶珠本草》的学术特色探析
藏医药古籍文献是藏医临床与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在藏医药特色与优势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晶珠本草》是藏药学方面迄今为止重要的经典著作,其内容详实、藏医药特色浓厚、高原特点突出,临床实用性强。本文从药物分类、加工炮制方法、文献价值,以及藏药与中药的药性理论比较等方面,对《晶珠本草》的学术价值和学术特色进行分析,为推动藏医药古籍文献发掘整理,更好地发挥对藏医药科研、医疗及应用开发的参考借鉴作用。
-
HPLC法同时测定藏药川西千里光中的绿原酸、金丝桃苷和木犀草苷的含量
目的:本文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藏药川西千里光中绿原酸、金丝桃苷和木犀草苷3种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SinoChrom ODS-BP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A)-0.1%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355 nm,进样量10μL,柱温30益。结果:绿原酸、金丝桃苷、木犀草苷在30 min内均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在其线性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分别为:0.6972~5.2290μg(r =0.9994)、0.0858~0.6438μg(r =1.0000)、0.0827~0.6204μg(r=1.0000)。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09%(RSD=0.99%)、101.17%(RSD=0.69%)、100.91%(RSD=1.0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可用于川西千里光的质量控制。
-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是成都中医学院,始创于1956年,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为成都中医药大学。1992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始招收藏医专科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已成为全国唯一拥有民族医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一体化办学经验和资质的学院。学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药资源评价”科研三级实验室、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西部“民族医药”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民族药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并建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5 07 08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