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科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Physiological Sciences 생리과학진전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生理学会;北京大学
- 影响因子: 0.6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559-7765
- 国内刊号: 11-227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雌激素受体α的翻译后修饰与乳腺癌
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在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被认为是乳腺癌治疗途径中合适的靶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能调节蛋白质活性、相互作用以及亚细胞定位等,在生命体内扮演重要角色.在乳腺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异常的ERα的PTM,表明PTM在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综述将就ERα的PTM与乳腺癌之间的联系做一介绍.
-
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鼠表型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除了与衰老有关以外,还与淀粉样蛋白前体(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早老素(presenilin,PS) 1和2基因、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和微管相关蛋白tau(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tau,MAPT)基因等的遗传缺陷密切相关.将上述突变基因转入动物体内建立AD转基因动物模型为AD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鼠同时携带具有瑞典型突变位点(Swedish KM594/595NL)的人鼠嵌合型APP基因(Mo/Hu APP695)和具有第9个外显子(dE9)突变的人PS1基因,这两种突变基因共同作用,加速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Aβ)的产生和沉积,在老年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等行为学异常,较好地模拟了AD的病理特征和渐进性的病程,是常用的AD转基因动物模型.本文系统综述了APPswe/PS1dE9双转基因鼠在Aβ产生和沉积、行为学异常和神经元变性及缺失等方面的表型特点,为其更好地应用于实验室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
-
高频振荡节律的起源、定位及其意义
高频振荡节律(HFOs)反映了神经元的同步化活动.在80~200Hz范围内的HFO被称为"ripples",可视为一种正常的HFOs;超过200Hz以上的频率的HFOs,多被认为是一种病理性高频振荡(pHFOs),其中频率范围为250~600Hz,称为"fast ripples(FRS)",由神经元高度同步化放电引起;而通过运用10kHz的采样频率进行硬膜下电极记录,可以发现高达1000~2500Hz频率范围的极高频振荡波,被称之为VHFO,其发生与神经元的非同步化放电密切相关.现就以上几种类型的HFOs的起源、定位及其意义进行文献综述.
-
涎腺细胞紧密连接的研究进展
紧密连接广泛存在于所有上皮细胞间连接的顶端,是物质经过旁细胞途径进行转运的结构基础,具有"栅栏"和"屏障"功能.以往研究发现,紧密连接参与了呼吸道上皮细胞的分泌、肠上皮细胞的屏障保护以及肾小管上皮的重吸收等生理功能.近年来发现,在涎腺上皮细胞也有紧密连接的表达,一些促分泌药物和促炎因子可通过调节紧密连接的表达、结构和功能进而调控涎腺的分泌.本文重点综述了涎腺细胞紧密连接的研究进展,包括涎腺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类型和功能,探讨紧密连接对涎腺分泌的影响,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周细胞的标记分子、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
周细胞是神经血管单元重要的组成细胞之一,在血脑屏障功能的维持和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周细胞还有收缩、免疫、迁移等功能以及干细胞潜能,能参与脑部止血和自我调节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周细胞标记分子的发现,使得对周细胞的认识有了飞速的进展.本文根据新近研究成果,就周细胞的分布、生理功能以及周细胞相关疾病进行综述.
-
肠道氨基酸及氨基酸转运载体研究进展
氨基酸是肠黏膜代谢的能量来源和机体营养物质.氨基酸转运载体是将氨基酸跨膜运输的膜蛋白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氨基酸及其转运蛋白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通路有效地调节细胞内的生理活动,而且氨基酸还是肠道炎症的新型治疗靶点等.本文将围绕近年来氨基酸代谢、氨基酸和氨基酸转运载体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氨基酸抗炎作用及氨基酸转运载体在肠道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水通道蛋白5与肿瘤发展和转移的研究进展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5是水通道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为膜转运蛋白.随着研究的日渐深入,发现AQP5除影响跨上皮、跨细胞水分子的转运外,与肿瘤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AQP5以其独特的结构,在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结肠癌以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发展与恶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显示,AQP5能够影响肿瘤细胞的形态、增殖及迁移,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的调节机制也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在已证实AQP5与Ras、NF-κB、c-Src和Rb等信号通路有一定的关系.目前针对AQP5的抗肿瘤药物也有了初步的研究,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AQP5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调节机制进行了阐述.
-
NGAL在糖脂代谢及炎症中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 属于lipocalin家族蛋白,在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下,可与相应配体结合,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生物功能,广泛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及免疫等.新近研究表明,NGAL参与细胞的糖脂代谢及能量调节,既参与急性细菌性炎症免疫反应,同时也调节慢性炎症反应.本文综合分析NGAL参与糖脂代谢和慢性炎症的机理,探讨NGAL在糖脂代谢紊乱与慢性炎症反应疾病的重要连结点作用,为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提供潜在的研究靶点.
-
神经干细胞与脑卒中后的神经发生
大量研究表明,脑卒中能刺激细胞增殖和神经发生,神经干细胞能增殖、迁移、分化为新生神经细胞.在脑卒中后的神经发生过程中,基因调控和各类外来信号分子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就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及其机制,以及迁移细胞的命运作一综述.
-
GSK3调控神经干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发育的研究进展
早期在神经系统中对于GSK3信号通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神经元极性的调控.然而,近来研究证明GSK3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包括神经祖细胞的自我更新,神经元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的发生、迁移、分化以及突触形成,阻碍GSK3信号通路严重影响神经元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正常发育.本文主要讨论近年来关于GSK3活性的调节机制以及GSK3信号通路如何影响神经干细胞和OPC的发育.这些问题的探讨将为相关疾病研究以及新药开发带来新视角.
-
类固醇受体辅助激活因子-1在脑内的表达及功能研究进展
通过与核受体结合,类固醇激素在调节内环境稳态、生殖发育以及个体行为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核受体辅助调节因子被证实是类固醇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决定性因素.类固醇受体辅助激活因子-1(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1,SRC-1)作为脑内主要的核受体辅助调节因子,也是众多类固醇核受体调节靶基因转录必需的始动因子,被证实在大脑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等高级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SRC-1的结构及作用机制,并着重阐述近年来人们对SRC-1在脑内的表达以及功能方面所做的研究进展.
-
缓激肽受体信号转导对心血管疾病的调控机制
缓激肽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所介导的信号转导对于维持机体内心血管系统动态平衡和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和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等技术的相继出现,发现缓激肽受体不仅以单体形式存在,还可能以二聚体甚至是高阶寡聚体的形式参与细胞内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单体相比,二聚体(或高阶寡聚体)的信号转导和病理功能都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就缓激肽受体及其二聚体所介导的信号途径、生理病理过程及新的研究技术做一简要综述.
-
缝隙连接通讯:神经元/胶质细胞之间另一种信息传递方式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GJ)是细胞间直接通讯的管道,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传递不同神经元细胞间的化学信息和电信息,除了已知的代谢调控、离子缓冲、能量转移等功能外,也涉及"钙波"、ATP受体信号等,在调节神经发育和维持神经系统特有的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缝隙连接通过开放调节,参与病理生理过程,调节局部代谢物浓度,维持代谢稳态;其中钙信号作为主要通讯方式作用尤为突出,但其作用尚存争议.中枢神经系统内缝隙连接作用是否存在细胞选择性,是否依赖特定信号通路或其它物理过程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
中枢神经系统中转铁蛋白受体1的研究进展
转铁蛋白受体1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作为细胞铁摄取的通道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转铁蛋白受体1介导"转铁蛋白-Fe3+"复合体的内吞,将转铁蛋白结合的铁送到细胞内,从而调节细胞的发育和功能.转铁蛋白受体1也转运其他金属离子,如锰、铝、铜.转铁蛋白受体1可以帮助大分子药物顺利通过血脑屏障,并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本文综述近年来转铁蛋白受体1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调节机制和功能以及其作为药物治疗靶点的应用.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但为研究转铁蛋白受体1的功能机制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神经科学的理解有重要的意义.
-
DNA表观遗传修饰的研究进展-基因组的第六碱基
近期的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细胞的正常DNA中普遍存在一类新的碱基组成成分,即5-羟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 cytosine,5-hmC).这种刚刚开始被人们深入认识的碱基修饰形式,被称作是基因组的第六碱基.本文主要介绍关于5-hmC的形成机制、组织特异性分布、在细胞分化和表达调控等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作为表观遗传标志物与肿瘤等疾病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我们对现阶段关于甲基化及羟甲基胞嘧啶的检测方法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
舍格伦综合征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非肥胖糖尿病小鼠是研究舍格伦综合征理想的动物模型之一,该小鼠同时具有唾液分泌功能降低和涎腺淋巴细胞浸润等特征,与人类舍格伦综合征较为相似.因此,将其用于舍格伦综合征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围绕非肥胖糖尿病小鼠相关的动物模型,以自发性涎腺炎为重点,从遗传因素、细胞凋亡、自身抗体、炎症因子等方面就舍格伦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对北医生化的回忆
我出生于1930年,1951年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分配到北京医学院生化科(后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在北大学习期间,时逢张龙翔教授由国外回来,在化学系新开设生化课,我选修后对其很感兴趣,随后又选修了生物系与动物系的课,以增加生物学的知识.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