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Journal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천진의과대학학보
- 主管单位: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88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6-8147
- 国内刊号: 12-125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应用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替莫唑胺(TMZ)对恶性胶质瘤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病理学证实的恶性胶质瘤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按体表面积分别给以替莫唑胺和环己亚硝脲(CCNU)化疗2~6个疗程.每疗程进行临床随访、定期复查强化CT或MRI,分别进行未进展存活率、实体肿瘤客观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和药物安全性的评定.结果:TMZ组患者的未进展存活率较CCNU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所示的TMZ组的实体肿瘤完全缓解率为22.85%,而CCNU组为8.57%(P<0.05);TMZ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优于CCNU组,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CCNU组.结论:替莫唑胺能明显延长恶性胶质瘤患者未进展存活时间,有效抑制恶性胶质瘤的生长,客观缓解率高,耐受性良好且安全性较高.
-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及各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病理因素及各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切除胃癌原发灶的22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切除标本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类型、分化程度、肿瘤直径以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各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分化程度不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部位、大体形态、细胞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肿瘤浸润深度与肿瘤直径和分化程度相关,分化程度与胃癌的细胞类型有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
脂质体包裹RNA和裸RNA在肿瘤RNA疫苗中作用的比较
目的:比较有脂质体包裹的肿瘤RNA与无脂质体包裹的裸RNA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后DC的成熟情况及其诱导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以确定裸RNA能否有效转染DC.方法:从肺癌细胞系CALU-6中提取总RNA.采集肺癌患者PBMC富集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DC,第5天时将DC分成3组,A组用阳离子脂质体DMRIE-C与RNA共同转染DC,B组只用RNA转染DC,C组为DC对照组,继续培养5d后测定转染后3组DC的表面标志.转染后的A、B两组DC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诱导特异性CTL,LDH法测定诱导出的CT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与未进行转染的DC相比,A、B两组肿瘤细胞RNA转染DC后,CDla、CD83及CD86、HLA-ABC都出现大幅度上调表达,说明两种方法转染RNA都可诱导DC的成熟.上述DC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均可诱导出CTL,LDH释放实验显示,在效靶比40:1、20:1及10:1时两组DC诱导的CTL对同种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脂质体包裹RNA和裸RNA转染DC均可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结论:不需脂质体包裹的裸RNA与用脂质体包裹的RNA转染未成熟DC都能实现肿瘤细胞RNA信息进入DC,并一过性表达相应抗原,诱导DC成熟.二者都具有在体外诱导出自体CTL的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能力.
-
94例甲状腺未分化癌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甲状腺未分化癌治疗经验,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Log Rank法)分析和多因素分析(COX比例模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4例患者,男39例,女55例;年龄22~77岁,中位年龄59.5岁;总的1、2、5年生存率分别为29.8%、23.4%和11.7%,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白细胞计数<10.01×109/L、就诊时肿物大径<6cm、放疗治疗剂量≥4000cGy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Tb期患者手术治疗组预后好.结论:白细胞计数、放射治疗剂量、原发灶大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甲状腺未分化癌预后差,对患者积极进行综合治疗,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予剂量≥4000cGy的放疗,可予含紫杉醇的化疗.
-
RNAi抑制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MHC-Ⅱ表达的研究
目的:应用RNAi技术探讨靶向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抗原反式转录激活因子(C Ⅱ TA)的shRNA质粒载体抑制大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MHC-Ⅱ类抗原表达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源DC: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抗原MHC-Ⅱ、OX-62表达情况;体外合成针对C Ⅱ TA mRNA序列特异性C Ⅱ TA shRNA并构建质粒,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下转染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MHC-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经体外培养DC可用于后续反应,体外构建质粒成功;(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 Ⅱ TA-shRNA质粒组中DC转染后MHC-Ⅱ的抗原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利用C Ⅱ TA shRNA质粒载体沉默C Ⅱ TA基因从而下调MHC-Ⅱ的表达的策略是可行的,为降低移植排斥反应提供了实验依据.
-
全麻下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和乳腺癌根治术对术前化疗与非化疗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并通过测定CK19mRNA来判断乳腺癌细胞的微转移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术前化疗与非化疗乳腺癌患者各20例,分为两组:Ⅰ组为术前未化疗组,Ⅱ组为术前化疗组.分别于麻醉前、术毕和术后72h抽取外周血11ml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的数量及CK19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术毕和术后72h CD3+、CD8+和NK细胞均下降,其中Ⅰ组CD8+和NK细胞两个时点均下降明显(P<0.05),Ⅱ组术毕和术后72h CD8+及术后72h NK细胞下降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术毕和术后72h CD4+及CD4+/CD8+均升高,其中Ⅰ组术毕和术后72h及Ⅱ组术毕CD4+/CD8+升高明显(P<0.05),Ⅱ组术后72h CD4+/CD8+显著升高(P<0.01).两组均有3例患者检测到CK19mRNA的表达,且Ⅱ期乳腺癌患者的表达较Ⅰ期显著增高(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和乳腺癌根治术对术前化疗与非化疗患者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与患者术前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无关;同时乳腺癌患者存在微转移迹象.
-
二甲双胍联用银杏叶片治疗老年人代谢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用银杏叶片治疗老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方法: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68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二甲双胍,二甲双胍+银杏叶片口服1年,观察腰围(W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指标.结果:二甲双胍组在治疗前后显示WC、HbA1C、FPG、2hPG均有下降(P<0.O5),二甲双胍+银杏叶片组在治疗前后显示WC、HbA1C、FPG、2hPG、SBP、DBP、LDL-C、TG均有下降(P<0.05),HDL-C均有上升(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银杏叶片组各项指标达标率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均有增高.结论:二甲双胍+银杏叶片对老年人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病变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
小剂量激素辅治大叶受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大叶受累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疗效.方法:将MPP胸部X线(胸片)表现为大叶受累的患儿64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0.2mg/(kg.d)]静滴,连用3~5d,对比观察两组退热、胸片大片阴影消退时间、C-反应蛋白(CRP)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胸片大片影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CRP水平随病情好转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激素辅助治疗小儿大叶受累的MPP,可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缩短发热和胸部大片影消退时间,从而减少住院天数.
-
根据大汗腺的分布及深度评价腋臭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的:探讨大汗腺的分布和深度对腋臭手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意义.方法:在肿胀麻醉下,采用腋皱壁切口,切除腋浅筋膜浅面的大汗腺及皮下脂肪治疗腋臭174例.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表明根治效果满意,总优率97.4%,切口瘢痕不明显,上肢功能无影响.结论:根据大汗腺的分布和深度,采用合理的切开深度和分离范围切除大汗腺是保证腋臭手术成功的关键.
-
微小钙化在乳腺疾病X线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分析乳腺良恶性微小钙化的X线表现形式,提高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6例次乳腺微小钙化的X线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乳腺癌103例次,(导管内癌55例次、导管癌早期浸润12例次、浸润性癌36例次);乳腺良性病变53例次.(2)多种钙化形态同时出现的87例次(乳腺癌79例次,良性病变8例次);钙化形态较单一的35例次(乳腺癌24例次,良性病变11例次).另34例次良性病变表现为点状钙化中夹杂极少量其他形态钙化.(3)钙化呈单簇分布的35例次(乳腺癌14例次,良性病变21例次);钙化沿导管走行方向分布的54例次(乳腺癌42例次,良性病变12例次);钙化呈区域性分布50例次(乳腺癌38例次,良性病变12例次).钙化弥漫分布整个乳腺的17例次(乳腺癌9例次,良性病变8例次).结论:多种钙化形态同时出现,密集沿导管分布于乳腺内是钙化型乳腺癌的典型X线征象.其中钙化的形态、分布方式及密集度具有诊断价值.
-
中老年男性患者首次就诊PSA检查的特点分析
目的:调查门诊中老年男性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分布情况,分析规律,研究PSA检查在门诊筛查前列腺癌的意义.方法:患者血清PSA检查使用ELISA方法,所有患者都经过其他辅助检查确诊,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处理.结果:在非前列腺疾病组、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tPSA≤4ng/ml各占87%、53%和17%;tPSA位于4~10ng/ml的患者各占10.6%、29%和16%;tPSA≥10ng/ml患者各占2.4%、18%、69%.将tPSA≤4ng/ml及tPSA位于4~10ng/ml按照fPSA/tPSA≤15%、15%~20%和>20%分为3部分,3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门诊PSA筛查有利于发现和诊断前列腺癌,但发现的前列腺癌以晚期为主,提示PSA在中老年人群中普查的必要性,fPSA/tPSA在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
大鼠DJ-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初步表达
目的:构建一个能表达大鼠DJ-1的高效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并作初步表达.方法:先建立一个可以诱导表达DJ-1的大鼠动物模型,然后提取其mRNA,采用RT-PCR的方法扩增出DJ-1基因,经T载体连接,双酶切,测序鉴定后将DJ-1基因转入PQE30的高效E. coli表达体系.结果:PCR扩增出约600bp的基因片段,重组克隆了T-easy/DJ-1载体,并测序正确,构建了PQE30/DJ-1表达载体并表达,终获得约21kD的目的蛋白质.结论:DJ-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融合蛋白的制备,为进一步研究DJ-1蛋白的功能及在神经细胞中的保护效应奠定了基础.此蛋白也可进一步用于抗体制备、免疫鉴定和诊断等研究.
-
MITF基因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通过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E)mRNA及MITF蛋白的表达来探讨透明细胞肉瘤(CCS)的组织发生与起源.方法:收集5例CCS冰冻新鲜组织标本,24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标本.RT-PCR方法检测5例冰冻组织标本MITF基因mRNA的表达;24例CCS石蜡组织标本采用过氧化物酶染色(SP)方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100、HMB-45、MITF蛋白的表达.管家基因GAPDH为内参照.结果:4例CCS冰冻组织标本中检测到GAPDH mRNA表达,100%(4/4)检测到MITF mRNA表达.24例CCS石蜡组织标本中S-100、HMB-45及MITF总阳性率分别为79.2%(19/24)、70.8%(17/24)、83.3%(20/24).结论:CCS中MITF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高表达为神经嵴组织起源学说提供了依据.
-
骨诱导因子mRNA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骨诱导因子(OGN)基因mRNA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30例乳腺良性肿瘤、108例乳腺原发癌组织和其中30例的癌旁正常组织、30例的淋巴结转移癌中OGN mRNA的表达状态.并分析乳腺原发癌中OGN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OGN mRNA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良性肿瘤、原发癌和转移癌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6.7%、83.3%、44.4%和6.7%,其中在非癌的良性肿瘤与正常组织间无差异,在乳腺原发癌的表达比非癌组织下调(P<0.05),在转移癌的表达比原发癌下调(P<0.001).乳腺原发癌中OGN mRNA表达水平仅与患者年龄相关,而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状态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OGN mRNA低水平状态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转移相关,有望作为乳腺癌诊断和监测肿瘤进展的分子标志物.
-
新型"伞状记忆合金支架"联合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羊股骨头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新型"伞状记忆合金支架"联合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对羊股骨头内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小尾寒羊16只,一侧为正常对照(A组),一侧股骨头建立羊股骨头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并用新型"伞状记忆合金支架"联合DHS进行治疗(B组),12周后取双侧股骨头标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和X-ray检查.结果:手术组HE和Masson染色可见大量新生骨小梁,排列整齐,连续性好,部分骨小梁增粗,可见成骨细胞,X-ray检查呈现出成骨改变.结论:新型"伞状记忆合金支架"能减少软骨下骨修复塑型期间的恶性力学刺激,促进软骨下骨质以及股骨颈内松质骨的重建和再塑型,逆转股骨头塌陷等病理生理过程.
-
无透析肾移植与透析后肾移植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对比无透析肾移植和血透(HD)及腹透(PD)后肾移植的人/肾存活率、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率及感染情况.方法:回顾调查无透析肾移植病人50例,随机抽取术前基本情况相仿的HD及PD后肾移植各50例做为对照.结果:无透析组1年、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8%/98%,94%/94%;HD组1、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8%/96%,94%/90%;PD组1、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96%,94%/90%.3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透析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8%,HD组18%,PD组14%,3组比较无透析组AR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慢性排斥反应(CR)发生率均为4%,相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透析组DGF发生率10%,HD组22%,PD组18%.无透析组DGF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透析组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为12%,HD组14%,PD组10%,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透析组术后肝炎患者4%,HD组14%,PD组8%,HD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满足血肌酐<750μmol/L,血钾<6g/L,24h尿量>1000ml的尿毒症患者直接行肾移植术,安全可行,费用低.
-
津白Ⅱ小鼠体内筛选乳腺癌特异性结合噬菌体融合肽
目的: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特异性靶向乳腺癌的肽段,为乳腺癌的定位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津白Ⅱ(TAⅡ)小鼠自发乳腺癌模型,并在小鼠体内对噬菌体十二随机肽库进行4轮筛选,回收肿瘤和对照组织(肝)的噬菌体并计数,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鉴定噬菌体展示肽的特异性.结果:筛选出自发乳腺癌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其结合乳腺癌细胞的能力为对照组织的14倍,随机挑选克隆测序鉴定.结果表明十二肽ASANPFPTKALL出现次数多,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明该噬菌体能特异结合于乳腺癌细胞.结论:4次小鼠体内筛选得到的短肽ASANPFPTKALL能够特异结合于乳腺癌组织,为下一步的定位诊断和靶向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
后部结构对腰椎扭转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小尾寒羊L5/L6后部结构分级切除对腰椎扭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改良的定位移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对小尾寒羊L5/L6后部结构依次分级切除:I正常→Ⅱ全椎板减压→Ⅲ左侧关节突切除1/2→Ⅳ左侧关节突全部切除→Ⅴ右侧关节突切除1/2→Ⅵ右侧关节突全部切除,Instron8874试验机依次测试标本左/右扭转椎间运动的变化,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后部韧带及其骨性结构切除即出现左/右扭转失稳(P<0.05);关节突关节与扭转的稳定性特别是对对侧扭转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在保证手术视野的情况下,腰椎后路手术力求做到微创,尽量保留后部结构的完整性.
-
调心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观察调心方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及海马组织胆碱酯酶(CHE)和单胺氧化酶(MAO)的影响,探讨调心方抗AD的作用机制.方法:持续注射D-半乳糖法致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根据脑立体定位图谱,用鹅膏蕈氨酸(IA)化学损毁大鼠双侧Meynert基底核.以"Y"型电迷宫进行学习记忆观察,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海马CHE和MAO的活性.结果:调心方可以提高模型大鼠的记忆能力(P<0.05),提高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CHE活性(P<0.01),降低MAO活性(P<0.01).结论:调心方可以提高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鼠海马组织中CHE和MAO活性改变有关.
-
重组pEGFP-C2-p100质粒构建及表达
目的:将人类p100基因定向连入pEGFP-C2质粒,使p100蛋白可与绿色荧光蛋白在HeLa细胞内融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100蛋白的功能及定位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采用EcoR I和BamH I双酶切方法,从pSG5-p100质粒中获得p100蛋白的cDNA全长;将该cDNA连接入pEGFP-C2质粒.将构建成功的pEGFP-C2-p100质粒转染入HeLa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果:(1)将该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可见p100片段.(2)转染重组质粒后可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1)p1OO cDNA全长成功载入pEGFP-C2质粒.(2)p100蛋白可与绿色荧光蛋白在HeLa细胞中融合表达.
-
实时定量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及其临床价值
目的:以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作为基因标志,建立实时定量RT-PCR方法(Q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并探讨其在乳腺癌微转移监测及预后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102名正常献血员、177例乳腺原发癌患者及12例有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的CK19 mRNA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原发乳腺癌组及远处转移组CK19 mRNA的中位数分别为67、542和1082,原发乳腺癌组与另外两组比较,CK19 mRNA平均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正常对照组CK19 mRNA的大值497拷贝/ml血作为阳性阈值,原发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为52.0%,与正常对照组(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远处转移组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83.3%)显著高于原发乳腺癌组(P<0.05);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及肿瘤细胞阳性率在临床病理因素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呈递增趋势.结论:QRT-PCR方法定量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可早期发现血行播散的肿瘤细胞,应用于临床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动态监测,同时有望成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
-
两种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的比较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模型(CCI)和L5脊神经前根切断(L5VRT)两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效果.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6只,鼠龄8周,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3组:L5VRT组(n=10),CCI组(n=10),假手术组(n=6).各组分别在左后肢制作模型.以热板法缩爪潜伏期和50%缩爪阈值作为行为学指标进行观察.记录有无死亡、致残、跛行、自噬行为.结果:自术后第1天起各组总体之间缩爪潜伏期、机械法50%缩爪阈值均存在差异(P<0.05),且L5VRT组与对照组,CCI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缩爪潜伏期阈值、机械法50%缩爪阈值均有所下降(P<0.05).L5VRT组下降程度低于CCI组(P<0.05).CCI组致残1例,跛行3例,自噬1例.L5VRT、对照组未出现.结论:L5VRT模型是一种成功率高、稳定、更接近临床实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
谷氨酰胺和精氨酸对创伤后大鼠血浆蛋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和精氨酸(Arg)联合应用对创伤大鼠血浆蛋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Gln组)、C组(Arg组)、D组(Gln+Arg组),每组8只,采用背部手术复制大鼠创伤模型.结果:B、C、D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纤维结合蛋白(Fn)、转铁蛋白(Trf)高于A组(P<0.05),且8组、D组TP、Trf高于C组(P<0.05);D组Pa、Fn高于B组、C组(P<0.05);B、C、D组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高于A组(P<0.05),B、D组高于C组(P<0.05);B、D组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均低于A、C组(P<0.05).结论:补充Gln、Arg均可以改善营养状况,明显提高创伤大鼠血浆蛋白的水平和抗氧化能力,且两者联合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效.
-
脊髓损伤后关节软骨中TGF-β和IL-6的表达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在软骨代谢中的作用,为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各24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9>椎板切除术.伤后分别在l、2、4周麻醉下处死,两组每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均为8只.用SP法进行TGF-β、IL-6免疫组化染色及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及成像系统行灰度值扫描,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TGF-β、IL-6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中胞浆和胞膜部位出现红色颗粒状为阳性表达.IL-6、TGF-β主要分布在关节软骨表层.(2)脊髓损伤后第l、2、4周时IL-6的表达强度均高于对照组(181.13+7.34,193.19±8.24;178.02±5.05,190.78±8.59;175.52+2.05,192.98±8.22;P<0.05).(3)在脊髓损伤第l周时TGF-β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时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25±4.73,191.40±2.87;172.85±7.28,191.41±8.53;P<0.05).结论:脊髓损伤大鼠关节软骨中IL-6的表达增高出现较早,而TGF-β的表达则随着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增强,二者参与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
-
应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的探讨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胱抑素C的方法及正常人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参考范围.方法:应用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对89例正常人和肾功能衰竭病人进行血清胱抑素C水平测定.结果:正常人血清胱抑素C平均水平为0.606mg/L,标准差为0.103;血清浓度与年龄、性别无关;此方法的批内CV为1.51%,批间CV为2.80%,回收率为100.2%.结论:颗粒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是一种准确、灵敏、稳定、简便的方法.
-
壶腹周围癌螺旋CT曲面重建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对壶腹周围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16层螺旋CT对临床怀疑壶腹周围癌患者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对胰胆管行曲面重建.结果:依据增强检查后胰胆管曲面重建及小密度投影,结合强化方式,肿块与胰胆管位置关系,胰胆管受压形态,肿块周围受累情况,明确了肿块分型、分期.结论:CT曲面重建及小密度投影,可以显示胰胆管的三维解剖结构及与周围器官组织的毗邻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引导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弓根安全穿刺技术要点,为机器人辅助椎弓根穿刺手术提供技术参照.方法:按照设计穿刺路径、核实穿刺路径、刺入椎弓根、进入病变部位和诊治操作五步程序进行经皮椎弓根穿刺操作.51例患者均为椎体骨破坏.其中,颈椎1例,腰椎3例,胸椎47例.椎弓根完整32例,椎弓根已破坏19例.术前出现脊髓压迫症状15例,腰神经根压迫症状1例.结果:穿刺成功率96.1%,平均手术时间(22±5)min.其中诊断为正常退变骨组织5例;脊髓化脓性感染2例;尤文氏肉瘤1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原发性神经外胚层肿瘤2例;脊柱结核6例;转移性腺癌21例;肺癌转移5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病理诊断阴性2例.全部无出血、感染、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椎弓根穿刺操作是安全、快速、易行的,而且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为CT引导的机器人辅助椎弓根穿刺手术提供技术参照.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特点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多存在颈椎退行性变、椎管狭窄;MRI检查可以发现颈椎退行性变,脊髓内有信号改变-T1加权像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许多患者呈现特征性的"眼镜征";及早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结论:颈椎退变、椎管狭窄是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学基础;MRI检查是协助确诊的佳手段;脊髓受压患者应该及早手术,以求神经功能大恢复.
-
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减少严重浅前房
目的:观察比较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严重浅前房的发生率.方法:将2001-2006年期间住院的634例(634眼)青光眼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92例292眼(A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342例342眼(B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观察两组术后严重浅前房的发生率、总住院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结果:A组21例(7.19%)发生术后严重浅前房,8组7例(2.O5%)发生术后严重浅前房,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总住院时间(10.57±2.82)d,B组(7.26±2.63)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术后住院时间(6.68±1.87)d,B组(4.82±2.20)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梁切除手术加用可调节缝线,可以有效减少术后严重浅前房的发生,从而有效减少患者住院天数,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
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附64例报告)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8例.治疗方法包括经尿道电切(TUR)和抗感染保守治疗.结果:TUR组52例,保守治疗组12例.随访8~32个月.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前组病变复发或进展13例,后组2例.有1例发生癌变.结论:对症状严重、病变广泛者首选经尿道电切术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加行膀胱灌注化疗药.对病变轻微患者保守治疗亦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腺性膀胱炎具有复发及恶变倾向,须密切随访.
-
仿生脉冲电磁场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治疗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破坏性退行性疾病,病情进展可以引起软骨下骨和关节面软骨的塌陷.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各种保守或姑息性手术治疗,避免或延缓病情的进展,达到终避免关节置换的目的.本文使用了一种仿生脉冲电磁场(BPMFs)治疗仪进行股骨头坏死的治疗,使治疗电流更加符合人体的需要.
-
周边视网膜对调节适应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周边视网膜视力对于近距离工作后的调节适应是否产生影响,并且对正视(EMM)组和进展型近视(PM)组的影响是否相同.方法:用佳能红外自动验光仪客观测量18名受试者在大小视场条件下,近距离阅读前后的暗焦点水平.结果:所有受试者近距离阅读引起了暗焦点的近移,变化的幅度EMM组为(0.55±0.37)D;PM组为(0.54±0.49)D;大视场状态为(0.50±0.11)D,小视场状态下为(0.50±0.11)D.在大小视场条件下阅读后,暗焦点的近移没有显著差异,并且EMM组和PM组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周边视网膜视力对于近距离阅读后的调节适应没有显著贡献,而后者是后天近视发展的可能机制.
-
103例急性肾衰竭病因和预后的临床分析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 ARF)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病症,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尽管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有了很深研究,治疗方法有了很大改进,而且肾脏替代技术广泛开展,但其病死率仍高达30%~80%.影响ARF预后的因素很多,笔者着重对年龄、病因、治疗等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
-
新喋呤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athemselerosis, AS)被报道为慢性炎症过程参与[1],而且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细胞免疫可能亦参与了这一过程[3],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研究,为此我们通过检测血清新喋呤(neopterin, Npt)水平,旨在探讨Npt这一新的炎性标志物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ility angina pectoris, UAP)患者的临床意义.
-
应用旋转平台高屈曲型假体行人工全膝置换的早期疗效观察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目的是缓解疼痛和恢复膝关节功能.由于以前的常规人工膝,其设计屈曲度为120°左右,所以它不能适应屈曲大于120°的动作.
-
虫草地黄活血汤对家兔实验性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脑肾等血管性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是各类缺血性疾病的基础,而肾动脉硬化又是造成肾脏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丙烯酰胺体内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的合成
丙稀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是聚丙稀酰胺的单体,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近些年的研究中发现,工作人员在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建筑工程灌浆、污水处理和制备色谱凝胶等过程中,由于职业的需要都可能长期接触到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进入人体后,在细胞色素P4502E1的作用下,生成环氧丙酰胺.
-
医学免疫学研究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对成像原理作了改进,加装了激光扫描装置,同时利用计算机的图像处理技术,把光学成像的分辨率提高了30%~40%,是光学显微镜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
股骨远端动脉瘤样骨囊肿误诊1例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 ABC)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样病变,好发于10-20岁,30岁以上少见.本文报道1例易误诊的不典型病例.病例.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
2011 | 01 02 03 04 |
2010 | 01 02 03 04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