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体外阻抗测量的恶性胶质瘤介电特性

    作者:许守培;闵伟杰;沈林勇;张煜辉;章亚男

    目的 研究脑胶质瘤生物电阻抗特性,探索出恶性胶质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特征性电参数,为区分恶性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四电极法阻抗测量设计了一种体外阻抗测量传感器,利用普林斯顿阻抗分析仪VersaSTAT3对10例裸鼠脑胶质瘤和脑组织进行阻抗测量,并对20Hz~ 250 kHz范围内阻抗频谱特性曲线进行定量分析;结合生物阻抗谱理论,建立体外脑胶质瘤等效电路模型,并利用ZSimpWin对等效阻抗电路进行拟合仿真,以探讨脑胶质瘤在阻抗电路中的特性.结果 胶质瘤的阻抗模值在20 Hz~ 250 kHz范围内随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幅值曲线在200 Hz和50 kHz附近各存在一个斜坡,这两个斜坡的斜度都小于对应的正常鼠脑组织的斜度.10组裸鼠体外实验中,胶质瘤和脑组织的虚部-实部图中有两个时间环节,可以用两个时间常数的等效电路代替,并且电路元件中的参数R1对于胶质瘤和脑组织差异明显.结论 体外鼠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可以用阻抗特性曲线的斜坡值进行定量区别.此外,等效电路电参数中的R1也可以作为一个区分胶质瘤和脑组织的指标,这为临床检测和区分胶质瘤组织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

  • 新近认识的良性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

    作者:金行藻;李南云;石群立;周晓军

    WHO(1999)对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其中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引起了病理医师的重视.尤其是几种罕见的WHOⅠ级(良性)肿瘤,临床与病理极易与恶性胶质瘤等混淆.为此对其中4种肿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婴儿促纤维增生性星形细胞瘤/节细胞胶质瘤、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和胶质神经元错构瘤的临床病理进行详细介绍.

  • 细胞周期蛋白D1和细胞周期蛋白质依赖激酶4在去甲二氢愈创木酸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作者:郭德玉;陈意生;卞修武;史景泉

    近年来发现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 NDGA)能阻止多种肿瘤的发生和抑制其细胞的增殖[1-3],但机制不清.我们检测了NDGA对SHG-44细胞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因的蛋白表达及细胞周期蛋白质依赖激酶4 (cyclin-dependent kinase 4,CDK4)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NDGA抑制SHG-44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

  • 胶质瘤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于士柱;王虔

    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60%~70%.因多数呈漫润性生长,手术不易全切,复发率高,预后普遍较差,恶性胶质瘤的中位生存期仅13个月.寻求有效治疗手段,改进治疗策略,实施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是改善胶质瘤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对病理诊断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胶质瘤细胞增殖及凋亡调控紊乱研究的进展

    作者:于士柱;孙兆明

    胶质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60%~70%,且多数呈浸润性生长,手术不易全切.化疗和放疗既不能高度特异地杀伤胶质瘤细胞,又可能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乃至全身不能耐受的毒副作用,治疗效果差.在全身肿瘤中,恶性胶质瘤5年病死率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居第3位,5年生存率不足5%.近20年中,胶质瘤的疗效和患者预后没有明显改善.故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势在必行,但阐明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是实现该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已知无限增殖和凋亡抑制是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1],而对其细胞增殖及凋亡调控紊乱认识的不断深入是近10年来胶质瘤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胶质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

  • 光动力疗法辅助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爽;李建华;岳武

    目的 总结光动力疗法辅助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恶性胶质瘤患者128例,男性69例,女性59例.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即PDT辅助手术治疗.对照组58例,仅进行手术治疗.对治疗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全程护理,并配合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结果 治疗组患者未见皮肤光敏反应等其他不良反应,1年生存率72.9%,2年生存率45.7%.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60.0%,2年生存率24.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光动力疗法辅助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护理,无一例患者出现皮肤光敏反应等并发症,均安全度过脑水肿期,疗效显著.

  • 光动力学治疗诱发正常大鼠脑血管新生成

    作者:丁慧颖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FIk和FIt是内皮细胞介导血管生成的强启动子,血管生成对肿瘤生长至关重要.光动力学疗法(PDT)已经应用于神经胶质瘤治疗.用PDT治疗固体恶性肿瘤涉及到系统给药后,光敏剂富集在肿瘤部位后受光激发,光敏剂在肿瘤组织内的定位和光照产生活性氧物种(ROS)使之能杀伤肿瘤部位,而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临床对PDT治疗恶性胶质瘤的研究表明能引起胶质瘤坏死延长患者生存期,然而PDT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没有很好的确定结果.

  •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鉴别恶性胶质瘤与单发性脑转移瘤的价值

    作者:王子文;段阳;杨本强;徐志华;许在华;林森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对鉴别恶性胶质瘤与单发性脑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胶质瘤24例及单发脑转移瘤15例患者临床资料.39例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1 H-MRS扫描.检测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瘤周水肿区、对侧正常脑实质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的变化,计算NAA/Cr、Cho/Cr及Cho/NAA的比值.对比分析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区NAA/Cr、Cho/Cr、Cho/NAA的比值.结果 恶性胶质瘤与单发性脑转移瘤之间1 H-MRS代谢产物进行比较分析,肿瘤实质区NAA/Cr比值分别为(0.96±0.42)、(1.66±1.10),肿瘤边缘区NAA/Cr比值分别为(1.07±0.47)、(1.48±0.40),Cho/NAA比值分别为(2.21±1.20)、(1.21±0.35),瘤周水肿区NAA/Cr比值分别为(1.24±0.62)、(1.68±0.35),Cho/Cr比值分别为(1.78±0.79)、(1.10±0.26),Cho/NAA比值分别为(1.51±0.58)、(0.6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 H-MRS成像技术可以弥补常规MR成像的局限性,瘤周水肿区1 H-MRS代谢物比值对鉴别恶性胶质瘤及单发性脑转移瘤具有临床意义.

  • 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脑组织正常反应与术后残存的动态增强MRI鉴别

    作者:姜新雅;仇斌;李文政;王维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MRI对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脑组织正常反应性增强与术后残存增强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6例颅内恶性胶质瘤患者为试验组,8例良性星形细胞瘤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在术后5~16天内行动态增强MRI,经后处理后获得其对比增强率-时间(CER-T)曲线,并对试验组病例进行追踪观察.结果术后反应性增强的CER-T曲线均为Ⅱ型(70.37%)、Ⅲ型(29.63%),而术后残存增强主要为Ⅳ型(34.21%)和Ⅴ型(57.90%);术后反应性增强的EP、MCER值较术后残存增强高,而TTP较后者短.结论动态增强MRI对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早期反应性增强及肿瘤残存增强的鉴别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脑实质内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

    作者:李建军;杨海鹰;王兆熊

      患者男,50岁,因头痛、头晕伴左侧肢体活动不便1年,加重并伴有恶心、呕吐及视物模糊2个月入院。体检:右眼外展活动障碍,左鼻唇沟变浅,口角右歪,伸舌偏右,左侧肢体肌力Ⅲ级,病理征阳性。CT平扫:右额、颞叶深部见5.9cm×5.5cm×6.0cm大小占位病变,CT值21~40HU,中央密度较低,边缘不规则,左前缘见点状致密钙化灶,瘤周见大片低密度水肿区,右侧脑室前角及第三脑室受压变窄(图1)。CT诊断:右额颞叶恶性胶质瘤,不除外转移瘤。全身同位素骨扫描及胸片未见异常,腹、盆腔B超未见异常。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右额颞叶深部,质韧,和周围脑组织黏连紧,血供丰富,主要供血来自大脑中动脉额颞支,肿瘤内含有黏稠黄色液状物。病理:瘤组织大部分坏死,残存瘤组织呈乳头状及腺样排列,乳头中央纤维组织及血管增生,乳头表面被覆立方和柱状上皮细胞,有明显异型性。手术病理诊断:右额颞叶脑实质内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

  • 恶性胶质瘤放化疗后假性进展的研究现状

    作者:齐春晓;王宁

    恶性胶质瘤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高度侵袭性生长的特点,使得手术无法将肿瘤组织完全切除。因而,术后放化疗成为了胶质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放化疗方案的更新,尤其是近年来替莫唑胺的应用以及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接受单纯放疗或联合化疗后在治疗区域内出现MRI影像上的水肿及增强范围的扩大,这种影像改变常常被认为是胶质瘤的复发或进展,因此而终止或更改治疗方案。然而,这部分患者中很多都是由放化疗术后的假性进展(Pseudoprogression)所致,其影像学改变与胶质瘤复发或进展极其相似,对应用MRI影像判断疾病的进展构成了障碍。因此,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恶性胶质瘤,尤其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放化疗后出现假性进展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 胶质瘤伴发癫痫的研究进展

    作者:佟梦琦;乔晓红;杨帆;王晶;丁成赟

    颅内肿瘤是症状性癫痫的常见病因,癫痫发作可以是颅内肿瘤患者早和惟一的临床表现[1-10].胶质瘤是引起癫痫发作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26%~83%的胶质瘤患者伴有癫痫发作[11].Moots等[12]评估了与恶性胶质瘤相关的年龄大于20岁的癫痫患者,60%患者在病程中至少有过一次癫痫发作,其中46%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

  • VE-statin/Egfl7基因沉默对恶性胶质瘤细胞U251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作者:黄纯海;田志;万一;张晶晶

    目的 探讨VE-statin/Egfl7基因在恶性胶质瘤中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用小RNA干扰技术沉默VE-statin/Egfl7基因在人恶性胶质瘤U251细胞中的表达,然后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VE-statin/Egfl7基因沉默前后该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选取两条差异表达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 通过RNA干扰技术明显抑制了VE-statin/Egfl7基因在U251细胞中的表达.基因表达芯片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下调基因有141条,包括未知功能基因7条,已知功能基因134条;上调的基因有130条,包括未知功能基因3条,已知功能基因127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细胞外基质黏附等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家族信号、细胞存活信号及整合素αvβ3信号.结论 VE-statin/Egfl7在恶性胶质瘤中的分子调控机制可能通过PBK/Akt和Ras/MAPK两条信号转导通路实现,为进一步研究VE-statin/Egfl7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 40年间胶质瘤综合诊疗的重要节点事件回顾及解读

    作者:马文斌;李永宁;王任直

    2011年,前任中国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论述中国抗癌现状时指出:“癌症已成为中国城市居民第一杀手,农村居民第二杀手。死亡人数多的癌症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大肠癌、骨髓癌(白血病)、恶性脑肿瘤、乳腺癌、胰腺癌以及恶性骨肿瘤。因此,中国正处于抗癌的第一线……”。由此可见恶性脑肿瘤对中国患者个体、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在2007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属于WHO Ⅲ级、Ⅳ级的多种原发、继发脑肿瘤均属恶性脑肿瘤范畴,其中恶性胶质瘤为恶性脑肿瘤中常见、侵袭性强、具代表性的肿瘤。早在1865年前病理学之父Virchow首先描述了胶质瘤的病理学;Rickman Godlee教授于1884年11月25日在Bennett教授的定位帮助下进行了世界第1例胶质瘤手术;这两个胶质瘤诊断及治疗节点事件标志着人类对胶质瘤的宣战。随后许多外科大师对包括胶质瘤在内的脑肿瘤的手术治疗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后人们深深牢记并不断颂扬,他们是:Horsley教授--肿瘤切除过程中外减压;Cushing教授--肿瘤切除过程中颞肌下减压及肿瘤分类;Dandy教授--脑室造影及针对胶质瘤的半球切除术;Franzier教授等--肿瘤的间质内治疗;Bailey教授--肿瘤分类及外放疗;Moniz教授--血管造影;Yasargil 教授--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等。然而,真正对胶质瘤开展有组织的更深入全面研究却是近40年的事情。

  • 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一例

    作者:刘玉光;焦力群;李刚

    颅内肿瘤出血以转移瘤、恶性胶质瘤、脑膜瘤及垂体瘤多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4%~10.0%[1],而以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听神经瘤却极为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31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5 h,于2000年4月1日以“小脑出血”收入院。入院查体:嗜睡状态,眼底轻度水肿,右侧轻度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下降及听力下降,余未见阳性体征。颅脑CT扫描示右侧小脑半球出血并脑积水。DSA检查未发现有畸形血管。于2000年4月17日在全麻下行后颅窝开颅手术治疗。术中见听神经瘤出血,肿瘤直径4 cm,血运极为丰富,瘤内为大量扩张的小动脉,出血完全局限于瘤内,将之分块切除。病理诊断为听神经瘤出血。术后20 d患者好转出院。 讨论 1974年McCoyd等[2]报道第1例听神经瘤出血,以后国外相继报道20例,加我院1例,共21例[3-7]。21例中,患者年龄19~71岁,平均51.5岁,

  • 恶性胶质瘤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研究进展

    作者:花玮;姚瑜;周良辅

    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肿瘤干细胞( tumor stemcells,TSC)的概念;1997年,Bonnet和Dick[1]从白血病肿瘤细胞中分离出少量细胞,它们是众多肿瘤细胞中惟一具有致瘤性的细胞,且能分化为其他肿瘤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从而证实了TSC的存在.2004年Singh等[2]从胶质瘤中分离出具有干细胞样特征的细胞,证明了胶质瘤TSC的存在.胶质瘤TSC的发现为胶质瘤诊治开辟了一条新思路.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干细胞理论遇到了诸多挑战,如TSC的定义、特异性标志物等[3-4].

  • 术中脑语言功能定位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作者:路俊锋;吴劲松

    功能区脑肿瘤治疗面临两大挑战,即如何大程度的切除肿瘤和保护功能.2009年中国恶性胶质瘤诊断和治疗共识[1]和美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指南[2]推荐,胶质瘤治疗的首要步骤是采取手术实现影像学的"大程度安全切除"."大程度切除"有助于延缓复发、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大程度安全"则有助于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3].随着社会的发展,脑肿瘤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基于此,国际上主体趋势正由"大范围切除"优先,向"大程度安全"优先转变,其前提是术中脑功能区的精确定位[3].由于个体差异、脑功能重塑及移位,传统解剖标志定位并不可靠[4].

  • 大鼠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病理机制及干预措施的初步研究

    作者:刘心洁;孙若鹏;雷革非;李保敏;李颖

    细菌性脑膜炎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是我国常见的化脓性脑膜炎之一,也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病原菌.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loproteinase,MMP)系(MMPs)是一组锌依赖的蛋白水解酶,具有降解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功能,生理状态下,MMPs主要参与组织发育、伤口愈合、骨生长及血管生成等;病理条件下,MMPs则能促进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动脉粥样硬化及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恶性胶质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近年的研究表明,MMP-9参与了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过程[1,2].因此我们于2002年1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脑池内直接注入细菌的方法建立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模型,探讨肺炎链球菌脑膜炎不同时相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变化和相关关系及MMP抑制剂对它们的影响.

  • 恶性胶质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亚;丁晓;陆海军

    目的 恶性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恶性脑肿瘤,是癌症治疗中具挑战性疾病之一.因为手术切除后肿瘤易复发和治疗抵抗性,患者预后普遍较差.胶质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正逐渐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总结恶性胶质瘤发病相关的分子病理改变和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PubMed文献检索系统,以“恶性胶质瘤”和“分子靶向治疗”为关键词,检索2007-01-01-2015-12-31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与恶性胶质瘤分子靶向通路相关的文献;(2)与恶性胶质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相关的文献;(3)与恶性胶质瘤分子靶向药物的Ⅰ期及Ⅱ期临床研究相关的文献;(4)与恶性胶质瘤分子靶向耐药相关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分析文献43篇.结果 胶质瘤靶向治疗方向主要集中在RTK/RAS/PI3K通路、促血管生成通路和一些其他重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然而,一些因素如信号通路之间的串扰、瘤内异质性和胶质瘤干细胞的治疗抵抗性限制了单一药物的活性.各种分子靶向药物单药治疗未能表现出更好的生存获益,还需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目前对于恶性胶质瘤患者多靶点激酶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结论 分子靶向药物在恶性胶质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应用潜力,但由于胶质瘤的复杂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分子靶向治疗面临诸多挑战,还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 脑胶质瘤组织RRM1表达临床意义

    作者:黄婷;李军;卢驰;罗波;卢宏达

    目的 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ubunit M1,RRM1)是广泛关注的癌相关基因,也是DNA合成的限速酶.RRM1在恶性胶质瘤中表达水平以及在恶性胶质瘤发生和发展中发挥何种作用,至今仍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恶性胶质瘤中RRM1的表达水平,及其在恶性胶质瘤细胞生长、迁移、克隆形成和体内成瘤中的作用,以期为恶性胶质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病理科2016-01-01-2016-12-31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2例恶性胶质瘤.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2例恶性胶质瘤肿瘤及周围正常脑组织中RRM1的表达,利用病毒转染的方法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中RRM1的表达,并观察RRM1沉默对恶性胶质瘤细胞生长、迁移、克隆形成和体内成瘤的影响.结果 恶性胶质瘤组织中RRM1阳性表达率为64.5%(40/62),而肿瘤周边正常脑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甚至完全不表达.40例高表达RRM1的患者生存时间为34.7个月,明显短于22例低表达RRM1患者的生存时间(21.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5,P=0.007.RRM1表达下调后,H4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且H4细胞中Cyclin D1和p-Rb表达水平明显下降.RRM1沉默组的H4细胞划痕区域的细胞数量为(20±12)个,明显少于对照组(80±15)个,t=3.287,P=0.003.RRM1沉默组中,穿过基质胶的H4-RRM1-细胞数量为(46±8)个,明显少于对照组(94±11)个,t=5.841,P=0.006.H4-RRM1-细胞组肿瘤体积为(214.4±53.6)mm3,明显小于H4细胞组肿瘤体积(601.5±84.5)mm3,t=4.257,P=0.001.H4-RRM1-细胞组肿瘤标本中Ki-67表达水平明显低于H4细胞组肿瘤标本Ki-67表达水平.H4-RRM1-细胞组裸鼠存活时间为(42.7±4.7)周,明显长于H4细胞组裸鼠存活时间(32.4±4.6)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1,P=0.001.结论 恶性胶质瘤中高表达RRM1,抑制RRM1可有效抑制恶性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望成为恶性胶质瘤生物治疗的分子靶点.

235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