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议中药的毒性

    作者:周跃军

    中药毒性的有无及大小,在临床用药中有重要的意义。因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本草书籍中常在药物的性味之下,注明“有毒”或“无毒”字样。  “毒药”一词,古今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常是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亦有指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如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这是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把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等四类。《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物的无毒有毒来分类的,大体上是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有毒的药物用后多有强烈的医疗作用。可见在古代对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故张子和说:“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张氏之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但是,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后世许多本草书籍在药物性味之下标注的“大毒”“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所以,“毒”的含义已不是古时那样广义的概念。  认识每一种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之强弱,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治疗上有时可以采取“以毒攻毒”的法则,治疗一些疮毒、疥癣、虫毒等。同时,认识各种药物的有毒、无毒、大毒、小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作用之峻厉或和缓,并能根据病体虚实、疾病深浅来适当地选用药物和确定用量。还可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来减轻或消除其有害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 中药毒性的产生原因及减毒措施探析

    作者:赵媚;杜晓泉

    有毒中药大多效用独特,在临床中若能谨慎、合理应用,便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若人云亦云盲目使用,就有可能“事倍功半”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从中药毒性的历史沿革、自我认识、导致中药中毒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减毒措施等4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尽可能避免中药毒副作用的产生,从而更好地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 中药毒性产生原因及减毒方法

    作者:唐晓红

    中药毒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不注意用药个体之间差异、非药用部位的掺入、处方配伍不当、盲目应用验方、单方及偏方、炮制不当、没有炮制、名称近似的中药相互取代、中药品种误用等.针对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总结解毒方法包括慎用验方、单方及偏方、辨证用药、延长煎煮时间、配伍减毒、炮制减毒等.通过了解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明确减毒方法,形成科学的中药毒性观念,不但不可盲目尊崇中药无毒,也不可夸大中药毒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把药物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根据患者体质强弱合理用药,中病即止,正确掌握其用法、禁忌.

  • 浅谈中药学中"毒"的含义

    作者:杨廷君;李春祥

    古代药,毒不分.混称为毒药.认为凡治病之药皆为毒.同时,毒也指药物的偏性,中药毒性的传统概念与现代内涵是不同的.现代的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也可以简单表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损害能力越大,则其表性越大.外源化学物毒性的高低仅具有相对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只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如果低于一定数量,任何物质都不具有毒性,关键是此种物质与机体的接触量,接触途径,接触方式及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机体接触的数量是决定因素.

  • 服用中药寻骨风对69例肾损害初步调查结果分析

    作者:马凤娇

    对69例服用中药方剂中合中药寻骨风的患者,对其半年内的肾功能、尿常规及尿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肾功能轻至中度异常者7例,尿异常者18例,尿异常者仅尿中含少至中量白细胞及蛋白,从检查患者至今2年来,未获有肾衰病例信息反馈.

  • 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及其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作者:杨代晓;杨建云;肖炳坤;黄荣清

    通过对代谢物组学多方面的归纳,系统分析了代谢组学的发展,同时也分析了代谢组学对中药毒性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对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所具有的应用价值来进行研究,为代谢组学的应用提供依据.

  • 中药毒性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研究

    作者:闫亚玲;伍延婷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中药的毒性成了近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中药毒性的分类开始,论述中药毒性的形成原因,来明确对中药毒性的一些理解.通过对中药毒性的研究,总结出几条防止中药毒性形成的防范措施.

  • 邵祖燕教授调升降治疗脾胃病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丁慧芬

    邵祖燕,男,1939年出生,现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1963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30余年来一直从事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于脾胃病和老年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承担过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鸡胚冲剂治疗脾虚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与"胃速安散治疗消化性溃疡速效镇痛作用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分别于1988年和1994年通过市科委鉴定,后者于1996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即将完成"五丹胃福冲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并于1997年担任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撰写并主编了<中药毒性药临床应用指南>等专著3部.1992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老年医学会常务委员,天津老年医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华夏医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994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 从甘露消毒丸谈马兜铃酸肾病

    作者:徐玉兰;刘毅;许菲菲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应用范围.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中药无毒、无副作用,尤其是认为中草药来源于天然植物,更是安全无毒.而事实上,我国早就有对中药毒性的阐述,近年来不断增多的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令人注目.国内外报道具有肾毒性的中药种类较多,其中部分含有致肾病的马兜铃酸成分,故该类药物引起的肾损害被称为马兜铃酸肾病.

  • 关节康片的抗炎镇痛作用及毒性观察

    作者:王丽新;邹衍衍;樊粤光

    目的观察关节康片抗炎镇痛药理作用及其动物毒性反应情况.方法采用大鼠足跖肿胀试验、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小鼠扭体法镇痛试验和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关节康片能明显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1),减轻甲醛所致大鼠足跖肿胀(P<0.01),但对组胺所致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无降低作用(P>0.05);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LD50为1.74 g/kg.结论关节康片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及部分抗炎作用,但也具有一定毒性.

  • 代谢组学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黄群;杨改红;袁金斌;杨武亮;陈海芳;严志宏

    代谢组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生物体系受外部刺激所产生的所有代谢产物变化的一门新兴技术。由于其具有与中医理论整体观类似的特点,并可根据代谢物组的图谱变化发现生物标志物,阐明中药毒性的整体效应,近几年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代谢组学在中药单味和配伍的毒理学研究以及中药毒性成分研究的进展。

  •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

    作者:曹海山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药在治病与保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有些人对中药的认识还有一些误区,一部分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一部分人从龙胆泻肝丸等不良反应事件报道中认为中药毒性非常可怕.

  • 浅谈中药毒性及合理应用有毒中药

    作者:吴梦颖

    中药毒性是祖国中药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此类药材与其他不含毒性药物使用不同,需由特殊炮制工序加工后,在降低药物自身毒性的同时,维系药材间科学、合理配伍,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次研究基于毒性中药类型展开阐述,总结毒性中药合理炮制方法,为临床治疗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 论中药的毒性及临床应用

    作者:孙立靖

    本文参考各类文献,总结临床使用的经验,对中药的毒性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旨在提高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保证临床使用中药的安全性.

  • 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罗沛;钟振国

    中药成分复杂.其毒理学意义相当重要,随着中药产品品种的增加、应用范围的日渐扩大和国际上近年来有关中药毒性的风波迭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及客观数据的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毒理学成为一门重要学科.本文从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中药配伍、中药遗传毒理学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 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笪红远

    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是药品属性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药也不例外.随着中药产品品种的增加、应用范围的日渐扩大和国际上近年来有关中药毒性的风波迭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判断标准及客观数据的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1];中药现代化和国际接轨的客观现实,使得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也因此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开展有毒中药、常用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基础研究和中药毒代动力学的研究,用准确可靠、科学客观的数据阐述中药的毒副作用,是中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攻关内容.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和讨论.

  • 中药毒理学新论(二)

    作者:彭成

    中药毒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中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毒性反应.中药使用后,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出现毒性反应,以及毒性的大小,主要与药物的毒性、机体的状态和临床是否合理应用有关[2].本文在中药毒性分级、中药毒性类型、中药毒性安全性评价论述的基础上[1],对中药毒性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合理应用进行了深入论述,以期阐明中药毒理学的思维原理.

  • 辩证认识中药的毒性

    作者:冯彬彬;张建海;徐晓玉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的基本特性,产生中药毒性的原因主要有:有毒中药炮制不规范,有毒中药用量过大,有毒中药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等.针对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掌握减毒方法,树立科学的中药毒性观念,既不能盲目相信中药无毒,也不能夸大中药毒性,以证立法,以法设方,以方遣药,减少或避免毒性事件发生.

  • 中药药性中"有毒无毒"问题探讨

    作者:宋小莉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药药性中的"有毒无毒"内涵;中药"有毒无毒"现代研究现状;中药"有毒无毒"现代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中药药性 中药毒性
  • 中药毒性理论探讨

    作者:熊丽娟

    对中药毒性理论在临床中药学中的意义、历史沿革、内容等进行回顾探讨,历代本草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主要包括三种含义: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毒是指药物的偏性;毒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又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广义"毒"即是药,就是药物的偏性,泛指一切药物.狭义的"毒"是指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就是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强调毒性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建议将毒性的概念与其相应的现代科学实验数据结合,以使其能科学化,精确化,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113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