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作者:亢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微栓子学说、血流变学说、血管痉挛学说.值得重视的是其有演变成脑梗死的可能性.脑血栓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凝血和抗凝血失衡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观察TIA患者组织因子(TF)、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抗凝治疗对其的影响.

  • 大鼠提睾肌微循环内微栓子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洪;何鹤皋;曾炳芳;范存义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显微外科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但是即使对有经验的医生也时常发生游离组织移植和断肢再植的失败.血管吻合闭塞性血栓的形成常被认为是失败的原因,然而吻合处血管的通畅并不一定能保证手术的成功.充足的血供不仅需要血管吻合口的通畅而且还需要相应微循环的完整,任何一个水平的损害都可能导致组织的坏死.已有学者发现血管吻合后产生了许多微小的血小板栓子(以下简称微栓子),这些微栓子使微循环血流量减少[1].本实验利用大鼠提睾肌模型,使用电视录像系统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研究微栓子在微循环内的变化,为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新的认识.

  • 氯吡格雷治疗微栓子阳性脑梗死患者二年随访报告

    作者:单梅芳;黄志东;朱银圣;顾承志;黄怀宇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 检测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患者对微栓子(MES)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20例MES阳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普通组(对照组)、氯吡格雷治疗组(治疗组)来研究氯吡格雷治疗对MES的干预作用并随访二年后的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出院后半年内、半年至1年内、1年至2年内MES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P<0.01),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MES形成,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评估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

    作者:徐云;王兵;蒋丽娇;陆小平;赵晓英;王芳;惠杰

    目的 评价经颅多普勒监测微栓子评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抗栓疗效的价值.方法 持续性房颤患者96例,其中40例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华法林组),56例给予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阿斯匹林组),每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行微栓子监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结果差异,两组治疗前后同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微栓子监测的平行对照观察.结果 华法林组治疗前,微栓子阳性14例,阴性26例,治疗后微栓子阳性5例,阴性35例,治疗后微栓子检出率显著降低(35.0% vs 12.5%,P<0.05);阿斯匹林组治疗前,微栓子阳性21例,阴性35例,治疗后微栓子阳性17例,阴性39例,治疗前后微栓子检出率降低无显著性差异(37.5% vs 30.4%,P=0.42);华法林组治疗后微栓子检出率显著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治疗前所有微栓子阳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阴性患者[(353±71)μg/L vs(261±58)μg/L,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有显著降低[分别为(313±81)μg/L vs (170±67)μg/L、(327±73)μg/L vs(235±61)μg/L,P<0.05];华法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研究初步表明,微栓子可以作为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一个指标.

  • TCD发泡试验对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素平;黄维星;王东;郑海瑞

    目的:探讨TCD发泡试验对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诊断价值.方法:偏头痛患者75例纳入研究,经食道心脏超声确诊合并PFO 45例(PFO组),未合并PFO 30例(无PFO组),同期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0例对照组.所有人组者都给予TCD发泡试验检查及疼痛评分.结果:PFO组、无PFO组和对照组TCD发泡试验阳性率分别为71.1%、33.3%和15.5%,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O组的疼痛评分、头痛频率、头痛时间都显著高于无PFO组(P<0.05);PFO组的不同栓子分级患者疼痛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发泡试验诊断偏头痛合并PFO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8%和100.0%.结论:TCD发泡试验对偏头痛合并PFO具有很好的鉴别与诊断价值,对患者头痛的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的辅助判断作用.

  • 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微栓子研究

    作者:汪芳;李新玲;黄怀宇;李嘉;范松松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微栓子和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伴有颈动脉斑块组45例和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20例,2组均行微栓子监测.结果 伴有颈动脉斑块组与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微栓子阳性率为38%,不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为13%,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软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45%,硬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18%,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多有颈动脉斑块,软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二者早期干预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 TCD监测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脑动脉内微栓子

    作者:刘建辉

    目的以经颅多普勒(TCD)监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动脉内微栓子,观察微栓子对再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对9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TCD监测,分别于入院第1 d、第2d、第3 d、第7 d、第14 d及出院后3个月、半年时作TCD系列微栓子监测,并随访.结果41例微栓子阳性,57例阴性,2组再次脑卒中的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TCD微栓子监测发现的微栓子是早期脑卒中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TIA发生后距TCD检测之间时间越短,微栓子发生率越高.

  • 脑梗死患者自动监测微栓子与粘附分子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作者:黄志东;顾承志;黄怀宇

    目的研究脑梗死微栓子与粘附分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6例研究对象,通过TCD自动监测微栓子信号(MES)后分为研究组(MES≥7个/30 min)、对照组(MES介于1~6个/30 min)及空白组(未检出MES),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sICAM-1、sVCAM-1、sE-selectine水平.结果研究组sICAM-1、sVCAM-1、sE-selectin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空白组(P<0.01),且对照组sICAM-1、sVCAM-1、sE-selectine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粘附分子参与了微栓子的形成过程,两者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时给予药物干预对防治脑梗死有积极意义.

  • 房颤患者脑动脉微栓子自动监测研究

    作者:顾承志;赵晓晖;黄怀宇;黄志东;朱连海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脑动脉微栓子的发生率.方法随机抽取178例患者分成房颤组30例、心脏病无房颤组32例及非心脏病无房颤组28例, 先用Embo-dop型TCD进行双侧大脑中动脉的微栓子自动监测.结果房颤组微栓子阳性发生率70.0%, 心脏病无房颤组微栓子阳性发生率46.9%, 而非心脏病无房颤组微栓子阳性发生率17.9%, 三组之间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 对房颤患者进行积极的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和再发生的机会.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脑循环中微栓子信号与脑卒中的危险性研究

    作者:王普清;罗韵文;罗文浩;黄本友;李晓辉;司颖溪

    目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病人观察脑循环微栓子信号(MES)发生率及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率.方法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TIAs病人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微栓子信号(MES),并跟踪观察12个月.结果25例短暂脑缺血发作病人有5例记录到MES(阳性率20%),跟踪观察12个月,5例MES阳性病例中的3例(60%)发生脑梗死;而20例未记录到MES的病人中,仅有2例(10%)发展为脑梗死.结论可检测到MES的TIAs病人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比无MES病人高.

  • 血循环中微栓子的经颅多普勒检测

    作者:王普清;罗韵文;罗文浩;黄本友;李晓辉;司颖溪;曹水明;熊光益

    目的通过动物模型探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微栓子的敏感性及不同类型微栓子的信号特征.方法制作全血微栓、血小板微栓、脂肪微栓、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及空气微栓, 并通过自制灌注装置注入兔腹主动脉, 并同时用经颅多普勒在其远端检测微栓子经过探头时的信号特征.结果 5种微栓均可被TCD检出, 空气微栓信号强度与其它固体微栓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TCD可检测出各类注入兔腹主动脉的微栓子, 在一定程度上可区分气体和固体微栓子, 但尚难确定各类固体微栓子的类型.

  • 经颅多普勒监测微栓子阳性的临床分析及思考

    作者:刘扬;贾砚秋;何莎莎;陈伟红;李睿;吕佩源

    目的 探讨微栓子(MES)阳性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随访结果 .方法 对10例微栓子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14.09)岁,其中女性患者2例,男性8例;临床主诊断均为缺血性脑血管事件.8例MES阳性侧被检血管为中重度局限性狭窄;6例颈部血管彩超提示存在不均质回声斑块;1例患者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多次监测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量MES通过,同时合并右侧颈内动脉闭塞,但未发生脑卒中;3例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阳性,1例可见栓子雨,均不伴血管狭窄.3个月后随访,1例再发MES阳性一侧大面积脑梗死,致瘫痪、失语.3例发泡试验阳性患者MES仍阳性,相同时间内MES通过数量无明显改变.5例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呈高、等回声斑块,1例患者为低回声斑块,6例患者认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减退.结论 MES阳性与颅内外动脉不稳定斑块或卵圆孔未闭相关,MES阳性患者需关注脑卒中复发及认知功能减退的问题.

  • 80例微栓子阳性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吴海波;张云云;王晔;龙燮;甄晓敏

    目的 探讨微栓子(MES)阳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MES监测阳性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88例MES监测阴性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的差异.结果 微栓子阳性与心房颤动、高血脂、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显著相关(P<0.05);改良TOAST分型显示,微栓子阳性脑梗死患者心源性栓塞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比例明显高于微栓子阴性脑梗死患者.结论 房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异常的血流及血液成分是微栓子形成的主要因素,易发生或易再发脑梗死.

  • 035 长时程便携式TGD检测微栓子

    作者:何晓峡

    作者设计了便携式的TCD(ATCD)可用于长时程检测微栓子.将40 g重的2MHz探头置于常规TCD检出MCA信号的部位,以专用弹性头带或眼镜固定,探头电缆接插小电脑,放入上衣口袋.患者可在房中继续其日常活动,检查者通过遥控实时观察多普勒频谱,其信号可自动或手工调整,可贮存.本文进行以下两方面的研究.

  • 房颤患者微栓子与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立永;张盼;苏亚楠;李俊杰

    目的 研究分析房颤(AF)患者微栓子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收治住院的AF的患者6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非房颤的健康者6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研究者的微栓子和血浆D-D水平,并分析两种指标在临床上的意义.结果 对照组均为正常研究者所以其PT、aPTT、TT、Fbg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患者PT、aPTT、TT、指标下调而倾向高凝(P<0.05);观察组中微栓子有38例,其血浆D-D均为阳性,CHADS2评分>1(P<0.05);显微栓子、血浆D-D水平、CHADS2评分三项的一致性.结论 通过监测微栓子和血浆D-D水平均可以有效快速预测AF患者发生栓塞的危险度.

    关键词: 房颤 微栓子 D二聚体
  • 子宫内膜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微栓子监测的动态变化

    作者:孙葳;彭清;黄一宁

    目的 观察1例子宫内膜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scranial dopler, TCD)脑微栓子监测的特点和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1例子宫内膜癌脑转移患者治疗前后对双侧大脑中动脉(MCA)或大脑后动脉(PCA)进行TCD微栓于监测(发病后1d、3d、4d、7d、9d、1个月、3个月、8个月及1年)和头颅平扫或/和增强MRI(发病后3d、9d、22d、3个月、5个月、8个月及1年)检查.结果 患者临床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样症状起病.放化疗前头颅MRI示双侧大脑半球及小脑的T2WI、T2FLAIR、DWI高信号、可强化的多发小结节灶,主要累及皮质;双侧MCA均可监测到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 MES).治疗后随访1年期间无临床症状,未监测到MES,头颅MRI示原有病灶缩小或消失,无新发病灶.结论 恶性肿瘤脑转移患者TCD监测有可能发现MES,可能是由于血流中微小瘤栓所致,但并不一定伴有临床症状或影像学上可见病灶.颅内多发病变患者发现MES时提示有恶性肿瘤血行转移致肿瘤性脑栓塞的可能.

  •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微栓子检测及随访

    作者:余科;祁风;刘祖佑;韦朝霞;陈小武;陈莉;蔡鸣凡;徐松虎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中微栓子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合并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及脑微栓子检测,随访观察数据之间行配对t检验.结果:75例患者中MES阳性13例,阳性率17.3%,中高度狭窄组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患者(25.0% vs 6.5%,P<0.05);抗栓治疗后MES明显减少;73例患者随访,12例(12/73,16.4%)缺血性中风再发,MES阳性缺血性中风复发率高于MES阴性组(38.5% vs 11.7%, P<0.05).结论:可以通过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进行微栓子监测,评价抗栓治疗的疗效,中高度狭窄的椎基底动脉更易出现后循环的MES;后循环MES阳性的患者易复发脑卒中.

  • 丹参注射液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许彩儒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及其相关机制.方法:自2008年1月起将我科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90)与对照组(n=90),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托伐他汀和阿斯匹林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注射液治疗.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微检子(microembolic signals,MES)、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及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MES阳性率、血清CRP以及主要缺血性事件.结果:治疗前,治疗组CRP、IMT、MES阳性例数分别为17.25±14.23、1.24±0.96、40,对照组CRP、IMT、MES阳性例数分别为16.32±11.12、1.22±0.91、4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RP、IMT、MES阳性例数分别为8.15±3.41、0.76±0.41、25,对照组CRP、IMT、MES阳性例数分别为11.82±7.78、0.94±0.78、39;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颈动脉IMT、MES阳性率、血清CRP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IMT小于对照组IMT(P <0.05);治疗组MES阳性率小于对照组MES阳性率(P<0.05);治疗组血清CRP小于对照组血清CRP(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改善颈动脉IMT、稳定易损斑块作用,从而减少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主要缺血性事件发生率.

  • 低分子肝素钠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微栓子的干预作用

    作者:欧阳毅

    [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微栓子(MES)情况,揭示低分子肝素钠(LWMH)对MES的干预作用.[方法]我们对395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进行了TCD检测,分别于第3、5、7、12、15天时做TCD系列栓子监测,做随访记录,通过经颅多普勒(TC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信号(MES)的自动监测.[结果]入院MES阳性者66例,阳性率达16.8%,LWMH治疗组MES消失例数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MES阴性者MES的出现率LWMH治疗组明显低于其对照组(P<0.05).[结论]LWMH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具有良好的抑栓作用.

  • 脑供血动脉病变与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关系

    作者:袁建新;冯玉婧;元小冬;李丽娜;苑杰

    目的 探讨脑供血动脉病变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关系,为卒中后抑郁的防控提供帮助.方法 342例初发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本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138例和卒中后非抑郁(non-PSD)组204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脑供血动脉病变、侧支循环、颈动脉易损斑块和微栓子.结果 两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NIHSS评分、梗死部位、病灶侧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程度狭窄发生率、ICA/M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检出率、病灶侧颈动脉微栓子检测阳性易损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病灶侧ICA/MCA狭窄程度为前循环早期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循环卒中后早期抑郁与病灶侧ICA/MCA狭窄程度密切相关,病灶侧ICA/M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前循环卒中后早期抑郁的病理基础.

114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