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前后微栓子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观察

    作者:徐云;王兵;蒋丽娇;陆小平;赵晓英;王芳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治疗前后微栓子检出率及血浆 D-二聚体水平。方法选择 CHADS2评分≥1分的持续性房颤患者40例,每例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前后分别行微栓子监测和 D-二聚体水平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结果差异。结果抗凝治疗前微栓子阳性12例、阴性28例,治疗后微栓子阳性5例、阴性35例,抗凝治疗后微栓子检出率显著降低(30.0% vs.12.5%,χ2=3.66,P <0.05);D-二聚体水平抗凝治疗前为(273±81)μg/L,治疗后为(170±67)μg/L。治疗后血浆 D-二聚体水平显著降低(t =10.09,P <0.05)。结论微栓子与 D-二聚体水平均可以作为房颤患者栓塞风险的评估指标。

  • 黄连素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影响

    作者:顾承志;黄国祥;黄志东;黄怀宇

    脑梗死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血流中微栓子的存在是脑梗死的一个有预测价值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黄连素对微栓子干预的效果及机制,为其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

  • 血管危险因素与Alzheimer病

    作者:张守字;吕继辉;郝智慧;王维山

    Alzheimer病(AD)是常见的痴呆类型,常导致认知和行为功能障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D与传统血管危险因素之间具有明确的相关性,AD的发病率与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抗氧化剂、饮酒、吸烟、体力活动和心房颤动之间有显著的联系.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是AD潜在的可预防性病因.

  • 经颅多普勒检测脑微栓子

    作者:顾慎为;王晔

    应用经颅多普勒检测脑循环中的微栓子是国外目前开展的一项新的无创性检测方法.它能直接检测脑循环中微栓子的数量和性质.对不同类型的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病情监测和药物疗效的评价,以及发现高危卒中患者都有较大的价值.

  •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时微栓子清除率减弱与脑血管症状

    作者:

  • 微栓子信号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转归的相关性

    作者:陆珍辉;李新玲;黄怀宇;丁莉;汪芳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MES)阳性率和相关因素,以及MES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并进行MES监测.对MES阳性组与MES阴性组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ES阳性的相关因素.定期随访患者,比较MES阳性组与MES阴性组6个月时的卒中转归和2年内的卒中复发.结果 共纳入165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其中68例MES阳性(41.2%).MES阳性组与MES阴性组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和D-二聚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BNP[优势比(odds ratio,OR)1.0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 ~1.002;P<0.001]、cTn-I(OR 36.975,95%CI1.516~902.0;P =0.027)和D-二聚体(OR l.001,95% CI1.000~1.001;P =0.017)水平增高与脑栓塞发病48 h内MES阳性独立相关.MES阳性组与MES阴性组6个月后转归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与转归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的患者比例无显著性差异.平均随访时间为20.8个月(7~ 24个月)时,MES阳性组和阴性组分别有23例(33.8%)和19例(19.6%)复发.Kap lan-M eier分析显示,MES阳性组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MES阴性组(log rank检验:P=0.031).应用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MES阳性仍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 0.328,95% CI0.142~0.761;P=0.009).结论 MES阳性与BNP、cTn-I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相关.MES阳性与发病后6个月时的临床转归无关,但与2年内卒中复发相关.

  • 非选择性急性缺血性卒中人群中脑微栓子的检测

    作者:赵辉;王辉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作者:翟俊格;李常新;孙晋华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27例)和斑块组(40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19例)和稳定斑块亚组(21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血流中微栓子监测;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结果 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颈动脉斑块组(30%)显著高于无斑块组(3.7%),不稳定斑块亚组(47%)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14.3%)(均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高;不稳定斑块更易脱落形成微栓子.

  • 脑保护装置与微栓子

    作者:赵杨;倪秀石;施广飞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提高和介入材料的发展,特别是脑保护装置(CPD)的不断改进,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在疗效提高的同时脑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减少.但是,随着对CPD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CPD下的CAS操作过程中仍有许多微栓子进入大脑.虽然这些微栓子在极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导致患者术后立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些微栓子对CAS患者潜在的慢性脑损害以及不同CPD的预防效果,专家评价不一,现作一简要概述.

  • 微栓子联合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房颤栓塞危险的关系

    作者:徐云;王兵;蒋丽娇;陆小平;赵晓英

    目的:观察房颤患者微栓子和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栓塞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30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监测微栓子及检测D-二聚体水平,同时参考房颤栓塞临床危险分层给每例评分,依据微栓子是否阳性及D-二聚体水平是否高于正常单独及联合分组,比较各组临床评分.结果:微栓子监测阳性78例,阴性222例,两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评分(CHADS2)分别为(3.8±1.1)分和(2.6±1.0)分(P<0.05);血浆D-二聚体阳性107例,正常193例,两组CHADS2评分分别为(3.4±1.2)分和(2.8±1.3)分(P<0.05).微栓子阳性同时D-二聚体阳性(A组)48例,微栓子阳性同时D-二聚体正常(B组)30例,微栓子阴性同时D-二聚体阳性(C组)59例,微栓子阴性同时D-二聚体正常(D组)163例,各组CHADS2评分分别为A组(3.6±1.3)分、B组(3.3±1.2)分、C组(3.2±1.3)分、D组(2.6±1.2)分,4组间评分结果有显著性差异(F=5.20,P=0.002),A组评分高于其他3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栓子监测与D-二聚体水平存在关联性(x2=30.74,P<0.05,r=0.32).结论:房颤患者微栓子阳性以及D-二聚体阳性与较高的CHADS2评分一致;微栓子监测与D-二聚体检查联合可在CHADS2评分基础上协助评估房颤患者栓塞风险.

  • 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微栓子的影响

    作者:张景;朱向阳;周永;黄怀宇

    目的:通过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微栓子的干预效果,以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在微栓子阳性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微栓子监测阳性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随机分为4组,均口服用药。 A组:阿司匹林100 mg/次,qd;B组:氯吡格雷75 mg/次,qd;C组:阿司匹林100 mg/次,qd,氯吡格雷75 mg/次,qd;D组:阿司匹林100 mg/次,gd,双嘧达莫25 mg/次,tid。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微栓子的数量和阳性率。结果:4组微栓子的数量和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A、B组相比,C和D组的数量、阳性率显著降低,但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治疗明显降低颅内微栓子的的数量、阳性率,且有价格优势。

  • 心房颤动患者微栓子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

    作者:董国英;赵晓英;王芳;王兵;徐云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微栓子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确房颤患者栓塞风险.方法 选取特发性持续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对照组)各30例,患者均行微栓子监测及血浆D-二聚体检测,比较两组间结果差异.结果 房颤组微栓子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0.0% vs.10.0%)(P<0.05).房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256±79) μg/L vs.(174±67) μg/L](P<0.05).结论 微栓子与D-二 聚体均可以作为预测房颤栓塞事件的指标,可以进一步识别房颤栓塞高危个体.

  • 偏头痛相关因素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安朝明;刘巍松

    偏头痛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导致偏头痛发作的相关因素也有很多,如皮层扩散性抑制、药物、基因遗传、激素、血流动力学异常等.近的相关研究则提出了较新的观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微栓子和卵圆孔未闭.作者就偏头痛相关因素的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 进展性脑卒中与微栓子的相关性

    作者:杨雪;刘巍松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是一种难治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严重、难以预防及治疗、预后不良等特点,因此引起很多学者及专家对其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方法等进行大量的研究及临床实验.微栓子信号(MES)是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到血流内的异常固体颗粒,在PI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本文中作者就微栓子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引发脑卒中进展的相关研究热点予以综述.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的颈动脉硬化性质比较

    作者:郭涛;赵春梅;杜彦辉;李永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TIA的病因主要有微栓子学说,本研究试图分析颈内动脉系统TIA与CI在颈动脉硬化性质方面有无区别,TIA与CI在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方面有无区别,探讨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栓子主要来源于何处.

  • TCD技术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内微栓子

    作者:刘建辉

    经颅多普勒(TCD)微栓子检测技术为无创性检测手段.由于两种物质的密度差不同,反射声波信号不同,利用此原理检测动脉内微栓子.微栓子主要来自动脉、心脏.临床主要用于检测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动脉内微栓子.早期发现微栓子信号,可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脑梗死发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利胜;吴晓牧

    1990年Spencer[1]等在颈内动脉剥脱术中发现在血流中通过的血小板或血栓碎片等固体颗粒能被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到,表现为短暂出现在血流频谱中单方的高强度信号-微栓子信号(MES).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分析

    作者:丁秀丽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994~2002年所收集的64例TIA病例的发作特点、影像学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4例TIA病例中有41例表现为肢体瘫痪,眩晕4例,失语15例,精神障碍2例,半侧舞蹈样发作2例.发作时头颅CT检查发现39例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灶,其余未发现明显的出血及梗塞病灶.64例中有59例痊愈,5例发展为脑梗死,其中2例死亡.结论:TIA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是脑梗死的特殊缺血半暗带期,及时治疗有助于防止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

  • TCD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微栓子检测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晓林;张妍;张玉镇;王哲;张辉;王运良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微栓子以识别无症状性(ACS)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需要治疗的高危患者。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常规体检人员,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50%,而未发生缺血症状或至少在12个月内无症状者,应用T CD检查微栓子,每月1次,连续随访2 a。结果入选213例患者,23例(10.8%)初次检查发现微栓子(T CD+),190例(89.2%)没有发现微栓子(T CD-)。随访1 a ,T CD+组2例(17.4%)发生卒中,而T CD -组5例(2.6%)发生卒中;2 a时T CD+组1例(4.5%)发生卒中,T CD-组3例(1.6%)发生卒中。结论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T CD检查微栓子阳性者卒中发病率高,应给予药物或相应的手术治疗,预防卒中发生。

  • 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微栓子监测及干预治疗

    作者:苏跃康;李勤;孙建玮;何静;黄和林;朱致娟;杨国平

    目的:探讨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进行微栓子监测及干预治疗在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 IA )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经超声诊断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50%以上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仅给予危险因素干预治疗,研究组在危险因素干预治疗基础上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或氯吡格雷片75mg ,1次/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a进行微栓子监测,随访期1a。观察2组随访时微栓子阳性率及1 a内累计微栓子阳性率和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研究组13例(30.95%)、对照组17例(40.48%)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个月时研究组7例(16.67%)、对照组18例(42.86%)监测到微栓子信号,1 a时研究组4例(9.52%)、对照组13例(30.92%)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 a内研究组累计13例(30.95%)、对照组累计24例(57.14%)监测到微栓子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随访期内,2组共发生同侧脑缺血事件10例,其中研究组3例(T IA 1例,脑梗死2例),对照组7例(T IA 3例,脑梗死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存在斑块脱落的危险,微栓子信号的出现提示脑缺血事件的风险增高,积极干预治疗可以降低其微栓子信号的发生率,并有降低1a内脑缺血事件的趋势。

114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