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端粒酶在卵巢肿瘤诊断、治疗领域中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黎丹戎;李力

    端粒酶激活常见于大多数恶性卵巢肿瘤组织,而大部分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端粒酶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介绍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端粒酶和端粒酶的相关蛋白在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表达、调控作用,端粒酶及其相关蛋白的改变对卵巢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综述了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和在卵巢肿瘤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 PCR-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及其在人体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蔡春友;张维铭;刘霜;孙保存;于士柱;杨军谦

    目的:介绍PCR-ELISA端粒酶活性测定方法,并对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PCR-ELISA端粒酶活性检测方法对299例不同组织来源肿瘤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本组结果显示PCR-ELISA端粒酶活性测定方法在敏感性与特异性方面与国外报道的同位素方法结果一致.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可检出端粒酶活性,而与各种肿瘤对应的正常组织及良性病变中则多为阴性.结论:本组结果提示PCR-ELISA法为一高敏感的半定量评价端粒酶活性的方法,有可能成为评价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参考标志.

  •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马鹏程;张石生;万江厚;白进良;朱俊芳;赵丽

    目的:探讨检测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和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20例正常膀胱组织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5.6%(21/32)、71.9%(23/32)和84.0%(27/32),20例正常膀胱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中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之间差异无明显相关性(P>0.05),敏感性明显高于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结论:尿液、膀胱冲洗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 DN-hTERT对MCF7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饶耀剑;刘慧娟;王拥军;奚玲

    目的: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负突变体(DN-hTERT)对乳腺癌细胞MCF7端粒酶活性和恶性表型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带DN-hTERT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DN-hTERT-IRES2-EGFP,DN)、IRES2-EGFP空载体(Ⅰ)通过脂质体2000(lipofectamine2000)介导转入MCF7细胞,以G418进行稳定筛选,得到阳性克隆;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细胞的生长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细胞hTERTmRNA的表达;TRAP-ELISA方法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酶活性;流式荧光原位杂交法(FLOW-FISH)检测转染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裸鼠肿瘤细胞移植观察转染细胞动物致瘤率.结果:MCF7细胞转染DN-hTERT后生长受到抑制;转染DN-hTERT的MCF7细胞(MCF7/DN)hTERT mRNA表达升高;TRAP-ELISA检测MCF7/DN细胞端粒酶活性(2.36±0.12)与转染空载体MCF7细胞(MCF7/I)(3.32±0.14)比较显著降低(P<0.05);反应端粒长度的荧光强度差比较中,MCF7/DN细胞(13.89±0.23)比MCF7/I(19.87±0.36)低,转染DN端粒长度出现缩短;裸鼠肿瘤细胞移植,2周动物致瘤率MCF7/DN为0,与MCF7/I的35%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DN-hTERT能特异性抑制MCF7细胞生长和端粒酶活性.

  • CEA mRNA和TA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远处转移的价值

    作者:敖亚洲;胡建功;史丽民;王晓杰;胡大为;薛承岩

    目的:探讨检测血液中CEA mRNA和端粒酶活性(TA)对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7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肿瘤远处转移患者35例、无远处转移患者32例,44例非肿瘤消化道疾病患者为对照,应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NP-PCR)检测血液标本CEA mRNA、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检测技术(RTAP-Hyb-ELISA)检测TA.结果:1)肿瘤组CEA mRNA和TA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2)肿瘤远处转移组CEA mRNA和TA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组(P<0.001).结论:检测血液CEA mRNA和端粒酶活性(TA)有助于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远处转移.

  •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锡山;王宽;张岂凡;陈峰;张殿忠;傅松滨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ELISA(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反应)方法,定量检测68例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分别按计数和计量资料统计.结果:68例胃癌组织中,60例端粒酶活性表达(88.24%),而40例癌旁非癌组织中,6例端粒酶低活性表达(15%),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χ2=4.87 u=2.01 P<0.05);与组织分化呈负相关(χ2=4.34 u=2.17 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统计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可能成为临床胃癌诊断的辅助方法,且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术式及预后评估的意义.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可能更有利于揭示其在恶性肿瘤中的角色.

  • 瘦素上调乳腺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盛俊;苑占娜;李莎莎;赵天锁;王秀超;任贺;郝继辉

    目的:观察瘦素(leptin)对乳腺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ELISA检测瘦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瘦素对MCF-7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瘦素可增加MCF-7端粒酶的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当浓度是10 nmol/L时,活性增加2.8倍;而采用瘦素受体单克隆抗体ZMC-2时则可明显抑制端粒酶的活性;端粒酶的活性与hTERT紧密相关,瘦素不仅增强了端粒酶的活性,同时也增加了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经瘦素10 nmol/L处理后,hTERT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9倍;在瘦素处理MCF-7细胞后,hTERT的表达水平与磷酸化STAT3的水平呈现相关性上升,提示STAT3途径可能参与了瘦素诱导hTERT的表达.结论: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瘦素可能通过STAT3途径促进hTERT的表达,并终上调端粒酶的活性.

  •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研究的临床意义

    作者:姜宏景;张熙曾;黄建英;林晓萍;王长利;张建国

    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末端的富含G的DNA重复序列,构成了DNA末端的保护性的帽。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具有反转录酶活性,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在正常体细胞中端粒酶无活性或仅表达低活性,在大多数永生细胞、恶性肿瘤细胞及生殖细胞中都存在端粒酶活性。到目前为止,有关食管癌的端粒酶活性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国内尚未见到报道。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标本 取自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1996年6月至1998年1月住院患者30例(根治性手术切除),平滑肌瘤5例。

  • 卵巢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黎丹戎;李力;张玮;王丽梅;张洁清

    已有研究表明:端粒酶在恶性肿瘤中通过合成端粒DNA,阻止端粒丢失,是肿瘤获得永生的必要条件。因此有学者认为端粒酶是可靠的肿瘤标志物。为探讨端粒酶在卵巢肿瘤中的作用,我们采用PCR-ELISA法检测了正常卵巢、良性和恶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并分析与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SYBR Green实时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作者:麻文青;连福治;汪金泉;杨磊

    目的:采用实时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RQ-TRAP法)检测不同细胞端粒酶活性。方法用RQ-TRAP和TRAP-ELISA两种方法同时检测12种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RQ-TRAP方法能准确特异地检测系列稀释的293T细胞蛋白提取液的端粒酶活性,灵敏度可达8个细胞,扩增效率为98.92%。阴性对照组则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RQ-TRAP方法测得12个细胞系中端粒酶的活性与TRAP-ELISA方法结果有较强相关性(r2=0.7625)。两种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细胞。结论 RQ-TRAP方法检测端粒酶可行,比TRAP-ELISA方法成本低、时间短,且支持高通量,是一种新的可快速可靠定量端粒酶活性的方法。

  • 端粒酶与肝癌

    作者:曹晓伟;宋明家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其长度随细胞分裂而进行性缩短,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序列.端粒酶活性在永生化细胞及几乎所有急性肿瘤中被检测到,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已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及抗癌靶点而日益受到重视.

  • TRAP银染显色法检测常见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

    作者:戴金华;王邦勇;刘东海;张顺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人体端粒DNA是六个核苷酸序列(TTAGGG)n组成[1].端粒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酸蛋白酶,它能以端粒的3'端为引物,以其RNA组份为模板,蛋白质组份具催化活性,反转录合成延伸端粒重复序列[2,3].为探讨端粒酶在临床常见肿瘤中的作用,我们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何首乌饮含药血清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赵志明;左一鹏;杜元杰;曹金凤;郝桂敏;杨素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中药何首乌饮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调节卵泡微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排卵前卵巢模型,收集颗粒细胞(GC)分别与雌性SD幼鼠空白血清及含不同剂量何首乌饮的药物血清在体外共同培养.用TRAP-ELISA方法分析GC的端粒酶活性;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GC凋亡、坏死情况.结果 各剂量组何首乌饮含药血清可明显上调GC端粒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何首乌饮含药血清能够显著提高GC端粒酶活性(P均<0.05).随着中药血清药物剂量的增加,颗粒细胞凋亡率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何首乌饮含药血清均能够显著降低离体GC的凋亡率(P均<0.01),各含药血清组细胞坏死率虽较对照组高,但与各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何首乌饮通过上调离体培养的大鼠卵巢GC端粒酶活性、抑制凋亡从而对卵泡局部微环境的调节,可能是其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重要靶点之一.

  • 不同类型胸腔积液检测DNA异倍体和端粒酶活性结果的差异

    作者:卢云涛;王胜林;杜新生;薛承岩;杨林瀛;刘怀深;孙立新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胸腔积液表达DNA异倍体和端粒酶活性(TA)的差异,探讨DNA异倍体和TA诊断与鉴别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价值.方法 恶性积液165份、良性积液127份(包括结核性、其他渗出液、漏出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NA异倍体、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检测TA,同时检测临床常用的癌胚抗原(CEA),比较各类积液中上述3项指标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DNA异倍体、TA和CEA在恶性胸液组的表达均显著高于良性胸液组(P<0.01);DNA异倍体、TA在不同类型的胸腔积液中的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恶性积液表达率高,且均高于CEA(P<0.01);在良性胸液组中,结核性积液也有较高的阳性表达,漏出性积液无阳性表达,但3项指标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NA异倍体和TA具有诊断与鉴别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标志意义,应用价值明显高于CEA.

  • 外周血端粒酶活性测定对循环肺癌细胞的诊断价值

    作者:邸志强;侯继申;薛承岩;杜新生;杨亚平

    目的 了解外周血液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循环肺癌细胞的应用价值.方法 外周血液标本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酶联免疫分析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肺癌组血液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肿瘤组和健康组(P<0.01),III、IV期的阳性率显著高于I期(P<0.05或<0.01).结论 检测血液端粒酶活性有助于发现循环肺癌细胞.

  • 涎腺肿瘤中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测定的意义

    作者:胡晓文;孙宏晨;欧阳喈

    目的探讨端粒长度及端粒活性变化在涎腺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和端粒酶活性水平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RAP法分别测定35例良性涎腺肿瘤及24例恶性涎腺肿瘤的端粒酶活性,分析其表达情况及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利用Southem杂交方法测定良、恶性涎腺肿瘤及正常涎腺的端粒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端粒酶表达率为17.14%,而恶性肿瘤表达率为90%.5例有触压痛的良性涎腺肿瘤及3例有面神经受累症状的恶性涎腺肿瘤患者均为端粒酶强阳性.35例良性肿瘤中,有32例端粒酶长度是缩短的,有2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24例恶性肿瘤中,有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5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4例处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范围内.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的恶性涎腺肿瘤均有酶表达,而32例良性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10.34%.结论端粒缩短并激活端粒酶是涎腺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端粒酶可能会成为涎腺恶性肿瘤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恶性涎腺肿瘤不良的生物学行为与端粒酶活性水平间有高度相关性.

  • 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癌中表达的意义

    作者:胡晓文;孙宏展;欧阳喈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癌的发生、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取48例口腔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块做标本, 记录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利用TRAP法测定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分析端粒酶活性在口腔癌中的表达率及其活性强度与颈淋巴结癌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组有 93.7 %的口腔癌患者可捡出端粒酶活性,50%中度分化鳞癌及100%的低度分化鳞癌均有端粒酶强阳性.在13例颈淋巴结癌转移患者中,有11例为端粒酶强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水平与口腔癌患者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与预后有关.

  • 端粒酶与肉瘤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王海斌;李新明

    恶性肿瘤的永生化是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的基本特征,也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的基础,绝大多数就生化细胞株和人癌组织都表达端粒酶活性,并影响癌细胞的恶性度和浸润转移能力.肉瘤是一大类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度高、侵袭力强、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预后不良等临床病理特征,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对肉瘤中端粒酶所起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将为揭示肉瘤的生物学特性及探索新的有效诊疗途径提供重要启示.

  • 循环TA和CEA mRNA指标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液转移

    作者:王立平;张海生;薛承岩;王竹君;杜新生;白海洋

    目的:探讨检测血液中端粒酶活性(TA)和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CEA mRNA)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液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3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其中肿瘤转移患者64例、未发现转移的患者59例)和124例非肿瘤性消化道疾病患者(对照组)为对象,应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检测TA、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CEA mRNA.结果:肿瘤组TA和CEA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转移组TA和CEA mRNA阳性率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TA和CEA mRNA诊断消化系统肿瘤血液转移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1%和91.5%、79.7%和89.1%、87.9%和91.9%、80.0%和88.5%.结论:检测血液标本中TA和CEA mRNA对诊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液转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良恶性胸液表达端粒酶活性和DNA异倍体差异性的研究

    作者:薛承岩;卢云涛;杨林瀛;杜新生;刘怀深;孙立新

    目的:评价检测端粒酶活性(TA)和DNA异倍体诊断与鉴别诊断恶性胸液的价值.方法:良、恶性胸腔积液标本各57份,分别采用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杂交-酶联免疫分析技术(TRAP-Hyb-ELISA)检测TA、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NA异倍体,磁性抗体分离酶免疫测定技术检测CEA;比较TA、DNA异倍体检测结果与CEA检测结果的差别.结果:恶性胸液组TA、DNA异倍体及CEA阳性率分别为84.2%、73.7%和56.1%,均明显高于良性胸液组(P<0.01).检测TA、DNA异倍体的特异性与CEA近似,敏感性高于CEA(P<0.05).结论:检测TA和DNA异倍体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恶性胸液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且明显高于CEA.

391 条记录 6/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