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种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本院接收的18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60例,A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术治疗,B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术+胆管一期缝合术治疗,C组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术+T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指标均低于B组和C组,B组手术指标均低于C组(P<0.05),三组患者均无胆管炎发生,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术中注意事项
目前,乡镇卫生院对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仍采取传统的开腹术式,术中术后会遇到很多意外情况,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为了减少或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根据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教训,对胆总管切开探查术进行分析总结,供临床医师参考.
-
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吻合及肝移植胆道重建后放置T管的思考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及肝移植胆总管端端吻合后放置T管行一期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对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吻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和回顾性病例分析文献行META分析.结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放置T管与一期吻合的异质性检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0.002928 ,总体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02,0.013],p=0.28944.结论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行一期吻合与传统的T管引流在术后胆漏的发生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T管是肝移植术后产生胆道并发症的根源,无统一意见.
-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漏四例诊治体会
胆漏是肝胆外科并不少见的并发症,随着腹腔镜胆总管手术的开展,胆漏发生的几率明显增加,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完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BDE)36例,术后发生胆漏4例,现报告如下.
-
关键词:
-
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胆石症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50~120 min,平均75 min.术中失血30~70 ml,住院时间5~9 d,术后残余结石1例(2.5%),行经窦道胆道镜取石成功.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4年,未发现胆道狭窄和结石复发.结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的手术方法.
-
术中经胆囊管造影胆总管探查术29例体会
长期以来对于有胆总管探查指征病例,常规采用胆总管切开,探查肝外胆管后置入T形管引流.但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常可导致较多并发症.
-
T管拔除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
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置T管引流,可减轻胆总管下端及Oddis括约肌水肿,避免发生胆道梗阻及术后胆漏等.但临床上亦有拔除T管导致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等报道.作者自1992-2000年共诊治此类患者9例,均采用保守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53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尤其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以及胆总管探查不置"T"管引流一期缝合是腹腔镜胆道外科手术的讨论热点[1],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和市一医院外科共对5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取石及十二指肠镜、胆管一期缝合或"T"形管引流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与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与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3月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110例,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A组50例和治疗B组60例。治疗A组采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B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总有效率、术后感染发生率、出血发生率、胆漏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B组手术时间[(123.6±60.5)min]、住院时间[(4.4±2.0)d]、腹腔引流时间[(2.1±0.5)d]、恢复正常生活时间[(17.1±3.0)d]均短于治疗A组[(172.3±80.4)min、(8.3±2.5)d、(3.9±0.6)d、(22.7±3.4)d],术中出血量[(80.8±7.4)mL]少于治疗A组[(187.8±10.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治疗A组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术后感染、出血、胆漏发生率均低于治疗A组(1.7%比8.0%、1.7%比8.0%、0.0%比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均低于治疗A组(1.7%比10.0%、1.7%比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创伤相对较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 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肝外胆管结石 -
腹腔镜和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总结并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我院35例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35例患者成功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无中转开腹,其中T管引流术28例,一期缝合术7例.术后所有患者均治愈.5例有残余结石者术后2个月经"T"管瘘管行胆道镜取石(1~3次)取净.2例术后并发胆漏,经腹腔引流3~7 d痊愈.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的技术,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
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胆管探查术后处理方法分成胆管一期缝合组(22例)和T管引流组(28例),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与T管引流组相比,一期缝合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手术死亡率,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避免因放置T管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
-
T管拔除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
通过总结对12例拔除T管胆漏患者的诊治经验,分析了胆漏的常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法,以及术中、术后不同时段的预防对策.
-
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与留置T管引流的对比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比较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PC)与留置T管引流(T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纳入比较PC与TD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6个研究进行分析,合计41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留置T管引流组比较,胆管一期缝合组在围术期死亡率、术后胆漏及结石残留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在术后伤口感染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上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 Meta分析提示,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部分并发症发生几率,值得推广运用.但由于存在纳入研究较少、总体质量不高等易致偏倚的因素,影响论证真实性,期待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延续护理对提高带T管出院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提高带T管出院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4~8月出院的45例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取石术后带T管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出院宣教;将2014年9~12月出院的50例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取石术后带T管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延续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2个月的各项自我护理能力评分,以及带管期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出院后l,2个月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带管期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延续护理能明显提高带T管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延伸意义.
-
T型管拔除后并发胆汁性腹膜炎临床分析
型管拔除后发生胆汁性腹膜炎是胆系手术中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我科1990年6月至2000年6月出现2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例1,患者女性,62岁,以“胆石症”住院。CT示:胆囊、胆总管结石。术前各项检查及准备完成后,施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术中探及胆总管下端狭窄,遂使用胆道扩张器扩张,术毕置T型管引流。术后12d夹管24h,做T管逆行胆道造影,证实胆总管下端仍有少许狭窄,但造影剂可通过。造影后夹管3d病人无不适,拔除T管。拔管后6h病人出现右上腹痛,发热(T38.1℃)及局部腹膜刺激征,立即在原窦道置尿管引流,应用抗生素,同时给予B超动态监视积液情况。4h后病人T39.6℃,腹痛剧烈并出现腹膜刺激征,即行剖腹探查,术后冲洗腹腔。探查见十二指肠乳头水肿狭窄,遂施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重新置T管引流,术后住院28d,痊愈出院。
-
基层医院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胆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胆道外科手术在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得以开展,基本手术主要包括胆囊造瘘术、胆囊切除术(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探查术、胆肠吻合术等等.术式较多,适应证不同,技术难易不一,术中胆道损伤时有发生.据报道,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发生率为0.2%~0.3%,其中约80%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基层医院由于手术经验较少,发生此类损伤的机会更多.一旦发生,由于技术水平和设备的限制,常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笔者针对基层医院在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情况做粗疏分析和总结,以期引起重视,从而避免发生此类损伤.
-
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60例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1996年6月至2003年3月,60例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而不留置T管引流的临床效果,其中男性28例,年龄27岁~60岁,中位年龄42岁;女性32例,30岁~70岁,中位年龄58岁,男/女=1/1.1,均为胆总管结石.术前伴黄疸12例.伴胆囊结石、胆囊炎48例,单纯胆总管结石12例,术前经B超确诊胆总管结石50例,术中意外发现10例.结果:本组胆总管探查术后60例均行胆管一期缝合,有6例病人置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术后常规置于Winslow's孔引流,术后发生胆瘘2例,其余无并发症.发生的2例胆瘘经保守治疗,均于一周内愈合拔管.其余均于三日内愈合拔管,平均住院天数7天,3年跟踪复查无结石复发.结论:传统胆总管探查术后放置T管引流已成常规,但可发生胆汁大量丢失、T管压迫胆管壁致缺血坏死等不良后果,一期缝合胆总管可克服以上缺点,缩短病人住院天数,减轻病人痛苦,临床效果满意.
-
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管的评价(附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符合入选标准的6篇RCT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与常规T管引流组相比,一期缝合胆管组在住院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有显著性 (P=0.001和P=0.08),而在手术时间、手术死亡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上则无显著差异性(P=0.4,P=0.2,P=0.4). 结论 meta分析表明,和常规T管引流相比,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选择性一期缝合胆管已安全可行 ,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各种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会延长手术时间、也不会增加手术死亡率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钛夹植入胆总管内形成结石1例
病人女性,61岁.1年前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半月前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伴周身皮肤黄染,无发热,无恶心及呕吐,无腹泻及黑便.查体见生命体征平稳,巩膜及周身皮肤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心肺听诊正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剑突下方偏右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示血白细胞16.3×109 /L,血总胆红素270.7μmol/L,直接胆红素179.6μmol/L,间接胆红素91.1μmol/L.超声检查示胆总管扩张直径为1.1cm,下端见2.8cm强回声团,后方伴声影.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示胆总管扩张,内有结石影,肝门部有多枚钛夹影.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见胆总管扩张,剖开并取出一枚0.8cm×2.2cm结石,其核心有钛夹一枚.术中见肝门部胆管周围有多枚钛夹,其胆管形成严重瘢痕狭窄.遂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10d后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