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枕颈融合角度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下颈椎退变的关系

    作者:王鑫鑫;王利民;王卫东;刘屹林

    背景:枕颈融合是颅颈交界区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颈椎的退变主要表现在椎间盘,而椎体的高度基本保持恒定不变,所以可用颈椎间盘高度和与颈椎体高度和的比值(S值)衡量颈椎的退变,S值越小则颈椎退变越严重。
      目的:测量颅颈畸形枕颈融合内固定患者的颈椎侧位X射线片,分析融合过程中枕颈固定角度和融合后下颈椎退变的关系,确定佳枕颈融合角度范围。
      方法:纳入因颅颈畸形行枕颈融合患者21例,根据融合后即刻枕颈角度(0c-C2角度),将颅颈畸形枕颈融合患者分为3组,即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其中融合后即刻0c-C2角度在9°-22°属于正常范围。测量融合前及融合后终末随访时各组S值及JOA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与结论:融合前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JOA评分分别为(7.3±1.7)分、(7.2±1.6)分、(7.3±1.5)分,融合后随访分别为(14.2±1.5)分、(13.5±1.6)分、(13.3±1.5)分,3组 JOA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枕颈角9°-22°组JOA改善程度明显较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好。融合前S值枕颈角9°-22°组、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分别为0.440±0.017,0.441±0.016,0.440±0.018,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9°-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S值与融合前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枕颈角<9°组、枕颈角>22°组融合后终末随访S值均较其融合前S值明显减小。提示枕颈融合内固定时枕颈角应尽量在正常范围内,超过或小于正常范围均会加速下颈椎的退变进程。

  • 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飞凤

    总结32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经后前路联合入路加用生物膜手术术前术后护理重点,包括心理护理,保持颈椎稳定性,术前气管推移及体位练习,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脊髓神经功能,加强呼吸的管理,注重切口引流管的护理,认为加强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急性脊髓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对比

    作者:李文龙;陈长春;高浩;兰天亮;刘勇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处理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急性脊髓损伤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组36例实施前路手术,B组44例实施后路手术,C组30例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Cobb角、椎体水平位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C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高于A、B组(P<0.05);C组患者JOA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A、B组(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三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颈椎解剖结构,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 前方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颈椎脱位

    作者:李小勇

    目的:评价创伤性颈椎脱位行前路复位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37例下颈椎创伤性脱位/半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首先行颅骨牵引进行闭合复位。根据复位情况分成A、B两组。A组为复位成功患者,行前路椎体或椎间盘切除并钢板内固定,B组为复位不成功患者,行前路开放复位,一期椎体或椎间盘切除并钢板内固定。评价患者的复位成功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效果。结果:术后X线片检查示两组患者均复位满意,术后半年随访有2例(5%)患者脱位节段不稳,需要另行后方短节段侧块或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两年随访所有病例均达到满意融合,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大多数的下颈椎创伤性脱位可以通过颅骨牵引的闭合复位或前路开放手术达到满意的复位和稳定性重建。

  • 下颈椎椎弓根的数字化影像学观测

    作者:刘俊堂;侯瑞;贾卫斗;赵丹;王素婷;马洁

    目的:探讨成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选择应用螺钉的直径、长度、角度,进钉点定位及判断手术复位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颈椎CT图像,并依据性别与身高等因素分组,对椎弓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测量.结果:椎弓根皮质、松质骨高度、宽度,第3~7颈椎同节段侧别间比较因性别和身高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较女性均宽大,第3~7颈椎总的趋势均逐渐增大.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椎弓根长同节段侧别间比较与性别和身高因素关系密切,男性第3颈椎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短,第7颈椎椎弓根长度短;女性第4颈椎椎弓根轴线骨性长度短,第7颈椎椎弓根长度短.椎弓根外展角度及向头、尾侧倾斜角度,无性别差异.结论:下颈椎椎弓根等骨性结构个体差异较大(性别、身高因素关系密切),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术中螺钉直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下颈椎椎弓根松质骨的宽度,但应注意个体差异,第3~7颈椎均可用3.5mm的螺钉;螺钉长度选用范围29~32 mm,置入角度有明显规律性,是术中螺钉进钉定位、判断手术复位程度的重要依据.

  • ROI-C椎间融合器植入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宋燕美;赵改平;李鹏祥;夏费一;董自强;毕厚海;陈楠心;马童;涂意辉

    目的 研究ROI-C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C5~6节段后对下颈椎C3~7整体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与椎体生物力学特性及力传导模式的影响.方法 采用ROI-C植入和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术式建立颈椎C5~6节段退行性病变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两种术式下C3~7颈椎段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时ROM以及椎间盘、椎体和内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ROI-C植入后对邻近节段ROM的影响相对较小,减小了椎间盘的负荷,但椎体应力显著增加,C5椎体应力增加了251%.植骨融合内固定后,手术节段ROM减小86%~91%,邻近节段ROM以及椎间盘和椎体应力均明显增加.结论 ROI-C植入对颈椎ROM和椎间盘应力的影响较小,对椎体应力的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可为ROI-C植入和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临床植入手术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下颈椎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赵改平;陈楠心;宋燕美;陈二云;马童;凃意辉

    目的 建立人体下颈椎C3~7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术后椎体稳定性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前路椎体C5节段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颈椎C3~7节段有限元模型,同时建立C3 ~7节段下颈椎原始模型.对术后模型分别施加0.5、1.0、1.5、2.0N·m扭矩,分析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旋转时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关节突关节大应力与内固定器械整体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1,ACCF)后,C5重建节段ROM随扭矩的增大而增加,与无损模型在1.0N·m、预载荷50 N工况下相比,C5重建节段、C3~4,C6~7和C3~7节段ROM分别下降81%、62%、58%和80%;C5重建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大应力减小,临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升高;钛网应力主要分布于运动受压侧,螺钉根部承受较大载荷.结论 ACCF术式会较大提升颈椎稳定性,降低手术节段后方关节突关节应力,对于减缓因脊髓型颈椎病引起的脊髓压迫有较好疗效.研究结果可为ACCF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下颈椎低毒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陈长青;贾连顺;李家顺;谭军;练克俭;丁真奇

    脊柱椎体的隐匿性感染属脊柱的亚急性骨髓炎范畴,由于其症状、体征及其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容易引起误诊、误治,从而导致不良后果.1999年~2002年,我院共收治7例低毒菌感染引起的下颈椎亚急性骨髓炎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 颈椎弓根钉技术在下颈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雅;王宗亮;蔡明;白金广;王敏;陆兵;王尚

    目的 探讨颈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及效果.方法 对24例下颈椎骨折患者,通过术前X线、CT及三维重建检查了解椎弓根的直径、走行方向,并确定进钉点.术中凭手感及C臂斜位透视逐步扩孔,扩孔过程中探查骨孔四壁,确定为骨性,然后置入螺钉.结果经4~20个月的随访,除1例患者术后2.5个月因高位截瘫并发症死亡,1例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22例均有1~3级脊髓功能恢复,无内固定失效者.结论 下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是相对安全、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是下颈椎骨折治疗的较理想方法 .

  • 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前半四壁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及应用分析

    作者:侯黎升;白雪东;葛丰;何勍;阮狄克;陈春;李欢迎

    目的 对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椎弓根前半的四壁皮质厚度行CT影像学测量,为前路椎弓根钉准确置入提供参考.方法 对10例正常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进行CT扫描并重建图像.用AutoCAD 2007软件的“对齐标注”测量下颈椎椎弓根前人口上(SAE)、内(MAE)、下(IAE)和外(LAE)以及椎弓根前半上(SPA)、内(MPA)、下(IPA)和外(LPA)的皮质厚度(精确度0.1 mm),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3~7左侧和右侧的平均SAE、MAE、IAE、LAE、SPA、MPA、IPA及LPA厚度分别为(1.9±0.6)和(1.9±0.5)mm、(1.9±0.7)和(1.9士0.4) mm、(2.4±0.6)和(2.4±0.5) mm、(0.9±0.5)和(0.9±0.6) mm、(2.3±0.9)和(2.3±0.7)mm、(2.1士0.5)和(2.1±0.6) mm、(2.2±0.8)和(2.2±0.7) mm及(1.0±0.7)和(1.0士0.6)mm.同一颈椎同一测量指标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对同一颈椎同侧的不同测量指标行单因素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示LAE与LPA薄,均薄于其他6个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LAE与LPA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颈椎椎弓根LAE及LPA较其他侧壁皮质菲薄,如皮质厚度与抵抗外力强度一致,则LAE和LPA抵抗外力的强度小.提示颈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寻找前入口时应避免靠近LAE,在螺钉置入过程中应避免靠近LPA.

  • 下颈椎后路固定方法的力学比较

    作者:谢宁;李家顺;贾连顺;程黎明;朱青安;欧阳钧;钟世镇

    目的:评价不同下颈椎后路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应用5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建立脱位模型后,依次用棘突钢丝、侧块螺钉、自制螺钉、椎弓根螺钉固定,用材料试验机测算其垂直压缩刚度、前后水平剪切刚度和左右水平剪切刚度.结果:棘突钢丝的垂直压缩刚度和前后剪切刚度虽较完整颈椎增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左右剪切刚度尚较完整颈椎减小(P<0.05).侧块螺钉、自制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各向刚度均大于完整颈椎和棘突钢丝(P<0.05),尤以椎弓根螺钉的左右剪切刚度大(P<0.05).结论:棘突钢丝的水平剪切刚度欠佳,侧块螺钉和自制螺钉的刚度优于棘突钢丝,椎弓根螺钉的刚度强.

  • 双侧前路颈椎弓根钉板系统固定的影像学测量

    作者:侯黎升;白雪东;葛丰;何勍;阮狄克;李海峰;程实

    目的 利用CT及MRI横断面图像行距离及角度测量以评价双侧前路颈椎弓根钉板系统(ACPS)固定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于海军总医院行颈椎CT检查且排除骨性畸形的50例男性的下颈椎影像学资料及其中38例的颈椎MRI横断面T2WI图像.在CT骨窗图像上测量佳进针点距椎体正中线(MVB)的水平距离(DOM)、椎弓根轴线长度(CPA)、椎弓根外宽度(OPW)、同侧实际钉道(AST)长度(根据3.5mm直径螺钉的螺帽半径为2.25~2.50 mm得出调整后进钉点在同侧距MVB水平距离为-2.5 mm处)、钉道有效宽度(ATW)、椎弓根外倾角(PTA)、钉道外倾角(TTA).在MRI图像上测量椎动脉-椎弓根距离(DAP)、脊髓-椎弓根距离(DCP)和椎动脉直径(DVA).结果 任一测量值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同序列同一参数的左、右侧测量数据予以合并进行后续分析.在C3~6,OPW大于ATW、PTA大于TTA(P均<0.05).以4.5mm为界,C3、C4、C5、C6分别有20%、18%、17%、8%的OPW及700%、64%、38%、29%的ATW有椎弓根穿破风险.由于DAP和DCP存在,ACPS非严重移位(分别为2.9和4.4 mm)可无临床症状.G7的ATW小为5.6mm.结论 使用双侧ACPS时椎弓根穿破率高,非严重穿破时由于DAP和DCP的存在可无临床症状.

  • 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程黎明;贾连顺;黄本才;朱川海;郑本辉;梅炯;俞光荣;蔡宣松

    采用新鲜尸体完整颈椎标本,CT扫描读取C5椎节各结构的三维空间坐标,确立有限元模型的几何边界;根据文献设置材料参数;运用三维有限元分析程序ANSYS 5.5,采用实体建模法建立颈椎骨性半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的C5椎节骨性半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关键点564个,节点2 178个,4面体单元7 854个.模型模拟了下颈椎的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终板以及颈椎侧块、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等脊椎后结构的材料特性.所建模型结构完整,空间结构测量准确度高,单元划分精细,重点突出,较为准确地模拟了下颈椎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

  • 创伤性下颈椎不稳定77例治疗分析

    作者:王辉;曹鹏;梁裕;龚耀成;郑涛;张兴凯;吴文坚

    目的 探讨有效治疗创伤性下颈椎不稳定的个性化手术方案.方法 回顾77例创伤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的治疗过程及随访情况.根据损伤类型、局部病理状况、全身及伴随损伤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术前与术后后随访时的神经学评估、功能评分及放射学评估等资料数据的比较,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本组前路手术41例,后路手术28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8例.术后平均随访44个月.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后随访时的JOA评分、VAS、ASIA运动功能指数、Cobb角、椎体前滑移距离和椎间隙高度比值均有显著改善,所有手术节段均完全融合;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神经功能评级平均提高1~2个等级.结论 根据损伤类型并结合患者的全身状况、损伤节段的局部病理解剖和神经学状况制定个性化的的手术策略,是创伤性下颈椎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光宪;陈学敏;亓立祥;季永东;毛国;杨德永;郭延章

    目的:探讨因创伤致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实交锁的手术方法.方法:在颅骨牵引下经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棘突8字钢丝内固定,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经随访1~10年,植骨完全融合,绝大部分病人在术后2~3年内发生椎间隙变窄及退变现象,但未引发明显的神经症状及颈椎失稳现象.结论:采用后路棘突8字钢丝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能很好地重建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稳定性.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的相关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作者:刘建东;刘杰;宋文慧;冯俊祥;姚建强;马捷

    目的 通过测量成人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及CT图像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提供相关数据.方法 成人干燥下颈椎标本24具及随机在CT室保存的34例成人患者的颈椎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C3~C7椎体的椎弓根宽(OPW)、椎弓根高(OPH)、椎弓根的中轴全长(PAL)、椎弓根外倾角(sPA)、椎弓根头倾角(tPA)、椎弓根投影中距(DtIP)、椎弓根投影上距(DsIP),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定ATPS置钉参数.结果 解剖学测量值与影像学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本研究提示:C3、C4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对侧2 ~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1~4 mm;C5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或对侧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4~5 mm;C6、C7进针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的同侧3~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5~8 mm.椎弓根中轴外倾角平均分别为C348°,C4 48°,C540°,C6 34°,C731°.椎弓根中轴头倾角平均分别为C384°,C489°,C5 107°,C6114°,C7100°.置钉长度选择28、30、32、34 mm,螺钉的直径可选择3.0、3.5、4.0 mm.结论 通过对下颈椎标本及成人下颈椎CT三维重建测量,并总结出进钉参数,证明下颈椎ATPS技术的可行性.

  • 下颈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丁传红;彭瑾;杨媛

    目的 总结下颈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围手术期护理下颈椎骨折伴截瘫患者情况.结果 18例患者经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围手术期精心护理能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下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志明;杨惠林

    目的:研究下颈椎椎间高度和形态学特点为临床进行下颈椎椎间融合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5例健康志愿者根据MRI成像,测量C2~C7椎间盘前、中、后不同高度及前后径长度;同时用高精度游标卡尺对国人C3~C7椎体干燥标本的宽度和前后径进行测量.结果:椎间隙测量值前方为(0.46±0.06)~(0.60±0.05)cm;中间为(0.56±0.07)~(0.72±0.06)cm;后方为(0.40±0.07)~(0.50±0.07)cm,髓核的前后矢状径为(0.91±0.13)~(1.08±0.14)cm.椎体矢状径测量值为(1.45±o.14)~(1.68±0.17)cm,椎体横径测量值为(1.96±0.13)~(2.52±0:14)cm.结论: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和椎间融合时,要选择适合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椎间融合器.

  • 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分析

    作者:邢宗良;龚维成;陈杰;王昌

    目的 分析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行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行后前路联合复位减压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与椎体水平位移距离、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获随访12~4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Cobb角与椎体水平位移距离均较术前减少(P<0.01),观察组术后Cobb角与椎体水平位移距离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6.0% vs.76.0%)(x2=4.15,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0%vs.32.0%)(x2 =4.50,P<0.05).结论 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治疗,能促进颈椎解剖结构早期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前路手术治疗外伤性陈旧性下颈椎脱位

    作者:刘海龙;陈亮;顾勇;刘斌;牛海云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外伤性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对11例外伤所致的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患者进行前路减压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摄颈椎X线片,并作三维CT及颈椎MRI检查,了解骨折脱位及脊髓受压情况,术后摄颈椎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颈椎生理弧度恢复状况和内固定稳定性,并进行Frankel’s分级与术前比较改善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期间8~39个月,平均23.4个月,术后功能Frankel’s分级均有改善,无术后神经损伤症状恶化、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发生,固定节段稳定,颈椎生理性前突恢复并保持,内固定稳定,植骨愈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前路手术对治疗陈旧下颈椎脱位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的手术操作、充分减压、牢固内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38 条记录 6/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