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颈椎运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范金鹏;董焕娥;王朝君;姚素芹;申勇;刘永强;郝振修

    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症是颈椎病的重要表现,对下颈椎的三维运动特点和生物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下颈椎运动的特点,阐述退行性下颈椎不稳的发病机制.

  • 急诊手术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西斌;辛海松;于双惠;蔡国新;何家海;荣军;陈连锁

    下颈椎(C3~C7)骨折脱位急诊手术一直是脊柱脊髓损伤领域研究的课题.有学者认为急诊手术指征具备以下两点:(1)不完全脊髓损伤,关节突关节脱位不能牵引复位.(2)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椎管被侵占或脊髓被压迫[1,2].

  • 基层医院后前联合入路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莫松全;吴天清;杨松运;李春梅;安明和;潘东川;陶建红

    目的:探讨在西部地区县级基层医院开展后前联合入路手术方法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探索适合基层医院治疗颈椎复合性损伤的工作模式,更好地为基层人民服务.方法:通过选择本院下颈椎骨折脱位、小关节交锁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患者32例,采用先从颈椎后路切开复位;再从颈椎前路切开,切除后纵韧带,彻底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安放生物膜保护脊髓,取相同大小和形状的自体髂骨块植入间隙内;安放内固定物.然后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和JOA评分、Frankel 分级.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恢复了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和ASIA运动功能指数评分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基层医院后前联合入路加用生物膜治疗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效果满意.

  • 上班族如何保护颈椎

    作者:陈宇超

    大多数白领工作者习惯在午饭后,直接趴在桌子上午睡.半个小时醒来后,经常感到手臂麻痹、视线模糊、颈椎酸痛.专家指出,趴着睡觉时,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经常左偏、右偏或是长期低头,使颈椎日积月累地偏移人体生理曲线,有可能诱发颈椎蜕变.相对趴在桌上午睡,趁着坐车的时候打盹则受到大多数人的偏爱.但车上打盹,则更让颈椎处于危险的境界.这是由于在车上打盹时,人的脖子缺乏支撑,全靠肌腱的牵拉来保持姿势.由于在睡眠状态下颈椎比较脆弱,一个急刹车就会让颈椎受到损伤、错位,甚至还可能损伤神经.如何保护颈椎呢.

  • 下颈椎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损伤的MRI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曹沛伟

    目的 通过采用MRI方法诊断的下颈椎韧带损伤的案例分析对其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下颈椎前后纵韧带损伤患者的MRI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使用MRI进行诊断分析的纵韧带损伤患者的诊断精确度高,且诊断过程简单患者易于接受.结论 采用MRI确诊下颈椎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是否损伤,可以更加精准全面的帮助临床医护人员设计治疗方案,且不对患者产生电离辐射伤害,是一种更加适用于临床的优良影像技术.

  •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汝江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32例,其中3例同期后路复位及减压.术后随访8个月~18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Fnnkd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个月~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Frankel分级分别平均改善1.2级、1.32级和1.36级.结论 前路手术植骨内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满意的复位、即刻的稳定和重建.手术不仅可明显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还可避免因发生并发症而错过手术时机.

  • 青年人下颈椎不稳症临床与X线影像分析

    作者:黄映宏;陈伟楠;方文辉;李仰康;刘国瑞

    目的认识青年人下颈椎不稳(无骨质异常)的临床与影像表现.方法对下颈椎不稳症21例均采用正侧双斜位及摄X线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结果21例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椎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均大于2 mm,多见于C3,C4,C5.结论有临床症状的青年人动态颈椎侧位过曲过伸片可提示或明确本病的诊断.

  • 有限单元方法在下颈椎生物力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牛建军;马迅

    下颈椎解剖结构复杂,不仅形状不规则,而且构件也十分不均匀,对下颈椎进行应力、应变等生物力学分析有较高难度,有时难以通过实验达到研究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有限单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在下颈椎生物力学应用中取得了迅猛发展,已成为生物力学研究的常用分析工具,能够模拟愈来愈多的临床状态[1].本文就有限单元的定义、力学实验的模拟研究及固定器械的力学性能评价和优化设计等方面综述如下.

  • 下颈椎前路手术的护理

    作者:崔恩颖;尹继红;张小丽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颈椎前路手术的种类和范围越来越多,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颈椎外伤、炎症、退行性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由于颈椎局部结构复杂,颈椎损伤风险高,难度大,因此要求护理及时、准确、有效,以确保手术效果.我科2010年6月~2011年10月共收治164名颈部各类疾病的患者,其中42名下颈椎疾病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下颈椎损伤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社会的进展,各种交通意外、工业和建筑业事故、运动伤日益增多,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高能量、复杂颈部创伤和疾病也越来越多.

  • 利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数据库构建下颈椎椎弓根模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侯瑞;贾卫斗;刘宣毅;王焱;张华东;张立民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强度、三维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然而,由于下颈椎解剖结构复杂且个体差异性大,常导致螺钉置入困难,复位风险高.目的:利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结合64排CT片及X射线片于内固定前精确测量下颈椎后方解剖学结构,指导下颈椎内固定过程中椎弓根置钉.方法:51例下颈椎疾患病例利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测量定位法行颈椎椎弓根内固定.同时对比同期开展治疗的两种不同方案的颈椎内固定患者:解剖置钉法26例,管道疏通法17例.以Andrew椎弓根螺钉CT位置分级标准评价3组患者的置钉准确率.结果与结论:图像存储传输系统测量定位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 0.05),图像存储传输系统测量定位组病例均未发现脊髓、椎动脉、神经等组织损伤.提示应用图像存储传输系统结合64排CT及X射线片内固定前测量,能够指导内固定过程中安全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效果明显强于传统的解剖置钉法及管道疏通法.

  • 下颈椎经椎弓根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

    作者:曹珺;代耀军;何飞

    绎椎弓根固定是目前能提供三柱生物力学稳定性可靠的脊柱后路内固定,具有很岛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颈椎椎弓根毗邻结构复杂,螺钉置入风险很高,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文章从颁椎椎弓根的形态,生物力学性能,椎弓根螺钉内阎定技术和崮定系统,手术导航,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痱等不同研究侧面,总结国内外学者仵以上相关领域,有关椎弓根固定在下颈椎疾病治疗方向的应用和进展,认为椎弓根同定虽然有很高风险.但通过术前精确测量椎弓根形念、术中结合各种新辅助技术、配合手感,下颈椎鲐椎弓根内固定的风险将降低,其在临床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研究热点与进展

    作者:郝申申;刘志斌;王飞

    背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能够贯通脊柱前中后三柱,有效恢复颈椎矢状序列、提供坚强内固定和高融合率,是颈椎生物力学上稳定的内固定.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关的椎弓根解剖结构、置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应用等方面进行概括.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7年1月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lower cervical,pedicle screw,3D printing technology",中文检索词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3D打印技术".总计收集文献193篇,排除重复性研究、个案报道及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①终纳入52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②综述结果显示,尽管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有很高的风险,只要进行充分的术前个性化评估和术中精准的置钉技术,可将其风险至低甚至避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下颈椎螺钉置入内固定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征

    作者:孙航;刘绍辉;智华;宫树一

    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总结金属材料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在下颈椎疾病领域的应用进展.方法:收集2000/2008发表的下颈椎螺钉置入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和临床应用的文献22篇,从下颈椎螺钉置入内固定的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临床应用及优缺点加以整理和分析.结果:不论是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还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以及经关节螺钉置入内固定,均能为下颈椎疾病提供更大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论:螺钉置入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下颈椎置入内固定技术,它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下颈椎不稳、缺损,尤其是后柱的部分缺损.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申勇;曹俊明;李志远;张宇宸;丁文元;杨大龙

    建立人工椎间盘置入后下颈椎C_(3~7) 的三维模型,分析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下颈椎运动情况.根据1例人工椎间盘置入患者术后6个月CT片,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其包含Bryan~(TM)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nsys 9.0中,对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用三维十节点四面体结构实体单元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分析.对模型加载2 N·m的力矩,观察其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几种状态下的运动情况,了解其运动特性.通过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试验结果基本符合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提示,颈椎间盘置换后能基本保证下颈椎运动稳定性.

  • 下颈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关节突间侧凹的三维定位关系

    作者:卢政好;周菁华;王卫国

    背景:现有的下颈椎椎弓根钉固定技术均以关节突和侧块为参考标志,由于术者主观判断的差异,加之关节突增生的影响,进钉点的选择常有一定误差,易发生椎动脉或颈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限制了该技术临床推广.目前临床上选择一个恒定的下颈椎椎弓根钉进钉点标志显得尤为重要.目的:通过三维重建CT图像测量明确下颈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关节突间侧凹"的定位关系.方法:对排除颈椎畸形的30例患者颈椎行三维重建CT扫描,观察"关节突间侧凹"的出现率和形态特征.在重建后的C3-C7特定CT图像上测定以下参数:①进钉点至侧块外缘的距离:经双侧椎弓根轴线横断面图像上椎弓根轴线在后柱表面投影点与侧块外缘的距离;②进钉点至"关节突间侧凹"的距离:经单侧椎弓根轴线斜矢状面图像上椎弓根轴线在后柱表面投影点与"关节突间侧凹"的距离.统计每组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比较各节段统计数据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下颈椎"关节突间侧凹"明显,出现率为100%,解剖标志恒定且少有增生;②利用三维重建CT技术,可以成功获取C3-C7经双侧椎弓根轴线横断面和经单侧椎弓根轴线斜矢状面的图像;③在经双侧椎弓根轴线横断面图像上,C3-C7左右两侧进钉点至侧块外缘的距离分别为(4.1±0.9)mm和(4.3±0.9)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09).除了C3与C7、C4与C7,各节段同侧测量值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在经单侧椎弓根轴线斜矢状面的图像上,C3-C7左右两侧进钉点至"关节突间侧凹"的距离距离分别为(-0.3±1.7)mm和(-0.3±1.6)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16).除了C3与C4,各节段同侧测量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以上结果提示,下颈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与"关节突间侧凹"在横断面上存在相对恒定的定位关系,而在矢状面上变异较大.

  • 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可增强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

    作者:刘博;孙永强;王同明;杨中杰;史大鹏

    背景:椎弓根钉置入是多种下颈椎疾病修复的一种常用方法。用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可以提高置钉的准确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目的:探讨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应用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创伤后颈椎脱位均接受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治疗的患者,按照导航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予以C臂X射线透视二维导航,观察组43例予以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导航。观察两组术中置钉时间,评价置钉准确率。置钉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术中置钉时间:观察组时间短于对照组,但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置钉准确率:观察组无三类置钉病例,置钉准确率为93%(40/43);对照组有2例为三类置钉病例,置钉准确率为81%(37/46),经比较观察组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③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组织损伤椎动脉、血管、脊髓等并发症。经X射线、CT复查,两组置入的螺钉均处于稳定状态,未出现断钉和松动等不良事件;④结果表明:在下颈椎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辅助三维重建可视化系统导航可以有效提高置钉的准确率,且不会增加术中置钉时间或者导致各种术后不良事件的出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导航方式。

  • CT多平面三维重建条件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减少偏差的应用价值

    作者:常志强;张沛;吴一民;李鹏飞

    背景:颈椎椎弓根解剖结构变异大,周围毗邻重要神经血管,若置钉偏差可能损伤周围的神经血管,因此提高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是根内固定技术成功的关键所在.目的:探索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条件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减少偏差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颈椎椎弓根疾病(椎弓根正常)患者1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2枚,分为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下置钉的螺旋CT组,以及X射线透视引导下置钉的X射线透视组,对比分析2种方法置钉的准确性.结果与结论:螺旋CT组患者置入的28枚椎弓根螺钉中,螺钉位置满意的一类螺钉27枚(96%),二类螺钉1枚;X射线透视组患者置入的24枚螺钉中,一类螺钉21枚(88%),二类共3枚,螺旋CT组置钉准确率明显高于X射线透视引导组(P<0.05).提示CT三维重建条件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高、立体感强,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在后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郝申申;刘志斌;王飞;刘延雄;刘荣荣;奥乐;杨翠萍;李霞

    背景:后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诸多优点.然而,由于椎弓根的解剖特殊性,对置钉操作的技术要求较高,对手术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辅助完成螺钉置钉,具有一定的优势.目的:介绍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后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需行后路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术前将患者的下颈椎CT数据导入相关软件,并设计制造带钉道的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记录置入螺钉数量,置钉后进行 CT 扫描计算置钉准确率.置钉前后以颈肩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颈椎神经功能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与结论:①患者置钉后均获得3个月的随防;②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132枚,置钉准确率达94.7%;其中0级125枚(94.7%,125/132),1级3枚(2.3%,3/132),2级4枚(3.0%,4/132),无3级螺钉;③治疗后1,3个月患者颈肩部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而治疗后1,3个月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综上,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较高,修复效果满意.

  • 下颈椎三节段全椎板切除与侧块螺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宋明智;董超;李丹;马凯

    背景:随着颈椎后路手术技术的日益完善,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颈椎的重建稳定性手术之中。然而,当前对于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颈椎稳定性的有限元研究却很少。目的:建立精细下颈椎(C 3-C 7)及三节段全椎板切除后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重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重建后的下颈椎及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采集1例30岁正常女性志愿者行全颈椎CT,得到Dicom数据集。应用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12.0、Solidworks2012、HyperMesh10.1、Abaqus 6.12软件建立下颈椎(C 3-C7)完整模型、全椎板切除模型以及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重建模型。分析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所建下颈椎有限元模型结构精细,外形逼真,共包含503911个四面体单元,93390个节点,并通过有效性验证。在软件中完成模拟手术过程,终得到侧块螺钉内固定重建模型。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对全椎板切除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建后颈椎的活动度远低于完整模型,且后伸时侧块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应力为集中。

238 条记录 5/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