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颈椎颈椎病外科治疗新进展

    作者:张勇;陆建猛

    颈椎病患者以下颈椎病变居多.退变、狭窄、骨增生、不稳等为临床常见病理征象,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生活质量.外科手术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手术的目的在于重新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颈椎的曲度、高度及活动度,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并改善骨性受压神经功能[1,2].随着各类新手术理论的问世和脊柱内固定技术的改进,临床手术方法亦不断得到改善.本文将近几年国内外各种颈椎手术方式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颈胸段后路固定的实验与临床

    作者:杜正通;袁文

    颈胸段后路内固定可靠,现将螺钉固定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 解剖特点 颈胸段作为前曲的颈椎和后突的胸椎的交界处,为应力集中的部位;又为大活动量的颈椎和活动量很小的胸椎的过渡点,受到很大的剪力. Alexander[1]等对颈胸段 CT横切层作解剖测量发现,从 C5~ T3侧块 (或横突 )矢状径逐渐下降,可能与越向下肌肉附着越少,逐渐退变致使侧块或横突变得扁长;椎弓根基底部和峡部宽度均在 C7~ T1处宽,可能与该处的脊髓粗大有关;椎弓根长度、椎体矢状径与横径以及椎板厚度从 C5~ T3均变大,这与到胸椎椎体越来越大相适应.但从 C5~ T3椎弓根内侧壁与脊髓或硬膜囊的距离呈减少的趋势,这与下颈椎和上胸椎组成臂丛的发达的神经根有关;而后方椎板与脊髓的距离是逐渐增大,与脊髓变扁有关. JEFFREY[2]等对 C6~ T4的解剖变化进行测量、发现上关节突与上终板面所成的矢状位角, C6~ C7和 C7~ T1的差别分别为男性 7.0°、 6.6°,女性 8.9°、 7.2°;左右侧相差 >10°的多见于 T1.

  • 颈椎手术内固定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荣明;马维虎

    1 后路固定进展长期以来,下颈椎的后路固定只限于用钢丝固定,但由于钢丝固定技术生物力学上的不足,渐渐地被颈椎侧块螺钉技术所代替.

  • 后路微创手术治疗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

    作者:王如林;欧阳甲;蒋国强;陆建猛

    下颈椎关节突脱位损伤严重,常用的复位方法为颅骨牵引闭合复位,其次是切开复位,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复位失败称之为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自2000年6月至2006年8月,我院共收治难复性下颈椎关节突脱位15例,对其中脊髓后方无压迫的11例一期行后路微创解锁,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的微创治疗

    作者:陆建猛;欧阳甲;蒋国强;王如林;卢斌;韦勇力;俞武良;曹杰波

    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是由颈椎屈曲加旋转暴力引起的,临床较少见,好发于下颈椎,处理不当可加重损伤,导致不良后果.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收治14例,采用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下交锁小关节切除、复位,或同时行前路椎间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以前路为基础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策略

    作者:张荣峰;侯黎升;孙新君;滕海军

    目的 回顾分析以前路复位固定为基础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适应症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17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进行手术治疗,1 14例行前路手术,42例行前-后路手术,23例行前-后-前入路手术,定期X线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以Frankel分级作为脊髓功能恢复的判断标准.结果 随访6~48个月,平均29.3个月,所有病例均完全复位,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骨不连、假关节形成.脊髓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多数病例可以前路作为手术复位内固定的基础,部分病例根据骨折脱位的复位情况,辅以后路或前-后-前入路进行复位和固定.

  • 单纯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

    作者:柯荣军;刘方刚;陈建民;李明;倪海键;曹华;许福生;林木良;王铮

    目的 探讨早期单纯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06-2011-08收治的41例下颈椎脱位患者,采用颅骨牵引下复位或术中复位,单纯行前路减压,钛网或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良好复位,根据X线片定期检查结果,颈椎生理弧度及椎间隙高度良好,植骨融合确切,未出现内固定失用.术后随访10~28个月,Frankel分级显示,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早期行单纯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可获得良好的解剖学复位,能有效地解除脊髓压迫,使脊柱获得即刻稳定.

  • 一期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

    作者:蓝旭;许建中;罗飞;葛宝丰;厉孟;李慎松;李志琳

    目的 探讨一期前方入路结核病灶清除髂骨移植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本组均采用一期前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术.结果 术中无大血管、脊髓或喉返神经损伤,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结核症状消失,无结核复发、切口感染、窦道形成或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复查血沉结果正常.结论 一期前方入路显露下颈椎结核病灶安全可靠,椎管减压效果显著,病灶清除后行自体或同种异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可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

  •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作者:李慎松;梁军

    目的 探讨根据颈椎骨折脱位类型采用不同人路的手术疗效.方法 2002-12-2012-01对1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的患者分别采用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行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3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 术中无大血管或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植骨块脱出和内固定断裂塌陷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2~24个月,本组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得到纠正,颈椎椎体高度完全恢复,术前Cobb角平均为10°,末次随访为2°.本组植骨3~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5例.结论 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处理椎间盘损伤并即刻消除颈椎不稳;后路手术可以直接解除关节突脱位绞锁,但需排除颈椎间盘损伤以避免复位时加重脊髓损伤;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同时处理颈椎骨折脱位和椎间盘损伤,但手术创伤和风险较大.应根据下颈椎骨折脱位不同伤情采取合理手术方式.

  • 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伴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

    作者:邹重文;陆焱;杨柏林;罗伟国

    目的 探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方案及术后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颈部活动度恢复正常,颈肩部无疼痛;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达到神经组织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的目的.

  •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作者:何飞熊;占蓓蕾;叶舟;王巍

    目的 探讨一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全麻下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后路侧块固定,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25例.结果 本组25例经7~30个月随访,未见颈椎内固定及植骨块松脱移位,植骨在3~4个月内融合,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对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具有减压彻底、稳定性好、利于脊髓功能恢复等优点.

  • 颈椎前路手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云峰;王晖;刘延辉;俞卫忠;何建新;刘百伟;陆坚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全部在全麻下行颈椎前路复位、减压、自体髂骨移植及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结果1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年8个月.Frankel分级疗效评定较术前平均提高1.6级.摄片随访显示:颈椎脱位全部复位,颈椎序列正常,植骨全部呈骨性愈合,重建椎体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无丢失.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具有复位简单,减压彻底,固定坚强,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及早期功能锻炼.

  • Apofix椎板夹加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作者:李凤春;王鹏;郭跃生;石福明

    目的 探讨椎板夹加压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者行后路Apofix椎板夹加压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术,其中资料完整的共21例,下颈椎双侧关节突脱位11例,单侧关节突脱位4例,下颈椎脱位并压缩性骨折6例.结果 随访6个月~30个月,全部病例均获得骨生愈合,没有发现复位丢失、椎体移位征象.结论 椎板夹加压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好,术后仅需轻便的外固定,可早期离床活动.

  • CT导航置钉与传统X线透视徒手置钉法在下颈椎椎弓根置钉的临床对比

    作者:姜廷华;李继斌;王自鸿;徐伟

    目的 在下颈椎手术置钉过程中,探讨CT导航置钉与传统X线透视置钉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5-04-2016-07,共纳入80例颈椎椎弓根置钉手术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术中采用CT导航置钉,对照组术中采用X线徒手置钉.对比两组置钉优良率、并发症情况、术后JOA评分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40例术中共置入186枚螺钉,优良率96.2%;对照组40例置入210枚螺钉,优良率为88.1%,观察组的置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切口不愈合1例,总发生率为5%;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切口不愈合1例,螺钉松动3例,总发生率为1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8).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期间,观察组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导航匹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但置钉时间更长、置钉出血量更多,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X线透视置钉方式相比,CT导航显著提高了下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性,有利于提高术后疗效.但其置钉时间长、出血量多,操作较为繁琐,应全面考虑患者情况,酌情选择合适的置钉方案.

  • 颈胸段巨大蛛网膜囊肿1例报告

    作者:梁伟之;张邵军;姚栋;苏巍;郭大兴

    1临床资料1.1病历摘要:患儿,男性,10岁(病案号70556),主因双下肢无力伴跛行进行性加重1年余于2003-9-18收住院.述于去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不自主摔倒,未予以特殊诊治,今年3月始上述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双下肢无力,步态不稳,自觉站立行走时有采棉花感及平素胸腹部束带感,不伴有大小便失禁.查体:一般情况可,智力正常,脊柱生理弯曲存在,下颈椎及上胸段棘突压痛及纵向叩击痛(±),颈2以下触痛觉减退,深感觉存在,四肢肌胀力高,以下肢明显,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4级.

  • 改良Abumi法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

    作者:侯黎升;阮狄克;何勍;徐云科;叶晓健;贾连顺;徐成;赵书臣;张燕群;张荣峰;李威

    目的 探索改良Abumi法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可行性.方法 4具下颈椎的39例颈弓根(1例内横径(TID)<1.5mm排除在外).对5例TID<3.0mm(组A)、3例3.0mm≤TID<3.5mm(组B),31例TID>3.5mm(组C)的椎弓根行改良Abumi法螺钉植入.先通过侧块松质骨刮除寻找椎板前壁(ACL)、上关节突前壁(ACS)和下关节突前壁(ACI)三者的汇聚点找到椎弓根入口(EP);再以椎弓根内壁(MCP)为参照,滑椎弓根髓腔钻孔.CT扫描明确孔道准确性.植入3.5mm直径螺钉后,再行CT扫描.结果 钻孔后组B、组C的34例椎弓根四壁完整;组A的5例椎弓根外皮质(LCP)向外移位小于2mm.螺钉植入后CT复查,组C的椎弓根四壁保持完整,组B的LCP向外移位,组A的LCP向外进一步移位并骨折,但钉道方正确.结论 改良Abumi法行下颈椎弓根螺钉植入能保持钉道正确.

  • 下颈椎后路3种固定技术的拔出强度研究

    作者:李瑞青;荆鑫;董献成;徐饶;王以进

    目的 评价下颈椎后路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经关节螺钉3种固定方法的拔出强度.方法 6具新鲜颈椎尸体标本(C3~C7),分别用侧块螺钉Roy-Camille法(LMS)、椎弓根螺钉(TPS)和经关节螺钉植入法(TAS)拧入螺钉,使用万能材料实验机,以100、200、300、400、500、600 N分级加载,以18 mm/min加载速度进行螺钉拔出实验,测试其大拔出力、大拔出能量.结果 LMS大拔出力为(426±38)N,大拔出能量为(5.26±0.39)J;TPS大拔出力为(502±42)N,大拔出能量为(7.18±0.67)J;TAS大拔出力为(482±40)N,大拔出能量为(6.68±0.47)J.LMS的大拔出力和大拔出能量均小于TPS和TAS(P<0.05),而TPS和TAS之间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关节螺钉拔出强度优于侧块螺钉,而椎弓根螺钉拔出强度大.

  • 个体化改良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的应用效果

    作者:高松;张斌;戴闽;黄山虎;宗世璋;姚浩群;曹凯;刘志礼;杨东

    目的 探讨个体化改良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9例须行下颈椎后路椎弓根固定术的患者,术前行薄层三维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确定手术椎体椎弓根进钉的投影点及角度;采用改良的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术后再行三维CT扫描,观察每个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 9例患者下颈椎共置入48枚椎弓根螺钉;术后CT复查优37枚,良6枚,差5枚,成功率89.6%,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个体化改良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下颈椎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安全、可靠,适合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 徒手个体化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斌;高松;戴闽;黄山虎;宗世璋;姚浩群;曹凯;刘志礼;杨东;段满生

    目的 探索一种新的安全、可靠、实用的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方法 成人全颈椎标本共5具,分别行薄层三维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确定C3-C7每个椎体椎弓根在椎板上的投影点及椎弓根的角度、深度;采用改良的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将置钉后全颈椎标本再行三维CT检查及大体解剖观察.结果 共置入50枚螺钉,其中优39枚,良6枚,差5枚,优秀率78%,成功率90%.失败的5枚中,外侧壁破裂4枚,下侧壁破裂1枚.结论 采用个体化改良的Abumi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在C3-7节段进行徒手个体化置钉相对安全、可靠,可考虑在临床推广应用.

  • 下颈椎椎板螺钉固定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张伟;陈伟高

    下颈椎创伤、退变、畸形、肿瘤、炎症等影响下颈椎的稳定性,颈椎不稳的结构重建需要手术固定融合,临床上为常用的方法是:椎弓根螺钉固定、侧块螺钉固定、经关节螺钉固定等[1]。但上述内固定方式在显著提高内固定强度及融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脊髓、神经根、动脉损伤的几率,可能导致大出血、神经损伤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经椎板螺钉固定术是一种新近出现的颈椎后路内固定方式。该技术与椎弓根钉内固定相比,具有操作简单、血管损伤几率小等优点,并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应用于枢椎和高位胸椎固定[2-3]。目前下颈椎的节段固定中,椎弓根螺钉及侧块螺钉等固定可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为终取得满意的融合率提供保障。但由于与周围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关系密切,因此,术中损伤神经、血管的危险性较大。2004年,Wright 等[4]首先报道了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技术,该技术与椎弓根钉内固定相比,具有操作简单、血管损伤几率小等优点。现就目前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238 条记录 7/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