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激光扫描多平面动态测量下颈椎椎间高度退变后椎间孔的变化

    作者:杨睿;黄霖;李卫平;唐勇;王鹏;宋斌;陈铿;殷德振;沈慧勇

    目的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后动态测量下颈椎椎间高度退变时相应节段椎间孔的变化,为临床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选用6具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以C5/6单节段脊柱功能单位( FSU)作为研究对象.椎间盘切除后将C5/6椎间高度置于基准高度状态,激光扫描仪扫描收集该状态下C5/6 FSU的空间关系信息,再对骨性单椎体进行全面扫描,在Geomagic Studio8.0软件中再现C5/6基准状态,并模拟6种椎间高度退变模型,即C5椎向C6椎椎体面趋于平行移动基准高度的10%、20%、30%、40%、50%和60%.多平面动态测量方法(MPDM)分别测量椎间孔容积、中间面积、内口以及外口面积.结果测量数据显示随着椎间高度持续的下降,椎间孔的容积和面积逐渐减小,当椎间高度丢失基准高度30%时,椎间孔中间面积首先开始与基准状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3).结论 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原貌再现骨性表面,是获得精确测量数据的前提;动态测量的方法较为客观准确,是测量椎间孔的理想方法;测量发现在下颈椎骨性椎间孔随着椎间高度在下降而缩小,其中间面积首先发生显著缩小,提示此处容易发生狭窄而引起临床症状.

  • CT三维重建对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评估

    作者:段扬;靳安民;闵少雄;胡孔和;张力

    目的 评估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不同置钉技术的安全性.方法 8套成人颈椎CT数据,三维重建下透视模拟不同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标记置钉点、出钉点.观察各节段钉道长度、出钉点与周围骨性结构的相关特征.结果 Klekamp法、Dalcanto法、Masakazu法在C_(3/4) C_(4/5),C_(5/6),C_(6/7)四种双节段3D模型上进出钉点之间的距离(即钉道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Masakazu法、Klekamp法、Dalcanto法出钉点与其对应颈椎椎间孔内缘切线的距离表现为Masakazu法0.05);Masakazu法在四种双节段上出钉点到其对应颈椎横突孔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小(P<0.05).Klekamp法和Daicanto法出钉点到其对应颈椎横突孔中心矢状面的垂直距离接近(P>0.05).结论 Dalcanto法安全性优于另外两种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置钉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 数控机床技术在下颈椎个体化导向模板制作中的应用

    作者:白宇哲;李长树;徐楚;宋颖;徐迪威;李鉴轶;唐雷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数控机床加工技术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个体化导向模板提供一种新的加工方法。方法取1具下颈椎标本(C3~7)进行CT扫描,在Mimics14.11中重建颈椎三维数字椎骨模型,依据三维椎骨模型在Geomagic studio12软件设计椎弓根导向模板,采用数控机床技术制造出金属材质的个体化导向模板,使用个体化导向模板辅助在下颈椎标本上置入椎弓根钉,根据术后CT数据评价椎弓根钉道位置。结果使用5个导向模板辅助钻削10个椎弓根钉道,术后CT扫描示所有钉道均位于椎弓根内。计算水平面绝对偏差值为(0.44±0.23)mm,矢状面为(0.37±0.20)mm,计算机模拟置入3.5 mm椎弓根螺钉置入椎弓根内,1级螺钉9枚,2级螺钉1枚。结论应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利用逆向工程原理设计并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制作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操作简单,准确性高,为下颈椎椎弓根导向模板提供了一种全新、安全的方法。

  • 不稳定型下颈椎损伤的手术治疗(附56例分析)

    作者:王新伟;袁文;陈德玉;卢旭华;张涛;郭永飞;贾连顺;赵定麟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2003年1月,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共56例.参照Aebi及White等人的手术适应证,以前路手术为主;对于难复性颈椎脱位或不伴椎间盘损伤者,行后路施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稳定性评分大于8分的前后柱损伤者,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以Frankel评分系统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损伤节段Cobb角及水平移位来评价复位情况,采用Bohlman的X线片标准判定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Frankel评分术前平均为2.3分,术后3.1分;按Bohlman标准3个月时植骨融合率为80%,6个月时为100%.术前Cobb角平均为8.,术后为1.5°,水平移位由术前的平均3.5mm减小到0.5mm.结论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定性损伤具有改善神经功能、恢复颈椎序列、恢复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可早日下地活动等优点,手术病例及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是否有致压因素及颈椎稳定性等综合考虑.

  • 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

    作者: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章凯;昌耘冰;权日;张余

    目的探讨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 22例复杂下颈椎损伤在全麻下行前后路一期手术,先后路减压复位侧块钢板内固定,再前路减压植骨;或者先后路单开门减压,再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 18个月, 8例脱位者达完全复位,受压脊髓得到有效减压.内置物无松动,无断裂,植骨后 4个月均骨性融合,无血管、神经、食道、气管损伤并发症.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发生 2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结论只要掌握好适应证,前后路一期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损伤是一积极有效的方法.

  • 单纯颈椎屈曲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疗效比较

    作者:吴叶;贾连顺;李家顺;袁文;陈德玉

    目的比较采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和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病人的治疗结果. 方法对 45例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患者随访 2~ 3年,其中 24例用头颈胸石膏外固定, 21例行颈椎前路手术内固定;通过调查表格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拍片检查患者骨折愈合及颈椎后突畸形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程度没有明显的差异;骨折处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 12.5周;外固定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 20d,而手术组为 14d;外固定组颈椎平均后突畸形的角度是 12.6°,而前路手术组为 4.2°,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001). 结论治疗下颈椎不稳屈曲骨折患者,颈椎前路手术能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矢状位对线,缩短住院时间.

  • 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析脱位22例报告

    作者:李印良;李叔强;宁漱岩;刘一;张新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22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按AO分型,其中B3.1型10例,B3.2型1例,C2.1型6例,C3.1型2例,C3.2型3例.常规行颅骨牵引.对经牵引复位的各型及未复位的AOB3.1型,采用前路手术减压Orion钢板或AO钢板固定.对未复位的后方有关节突绞锁,前方有压迫的B3.2,C2.1,C3.1,C3.2型,采用后路解锁复位,前路减压钢板固定.对已完全瘫,虽然前方有压迫,但经MRI证实截瘫恢复无望C3.2型,经后路手术解锁复位AXIS固定.结果22例术后颈椎即获稳定,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融合.术后神经功能完全瘫7例无改善,15例不全瘫均有改善.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应根据其类型及脊髓损伤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法,以较好的满足下颈椎骨折脱位治疗需要.

    关键词: 下颈椎 脱位 骨折
  •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与脊神经关系的解剖学比较

    作者:刘观焱;徐荣明;马维虎;阮永平

    目的 对比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神经根(前支和后支)损伤的潜在风险.方法 应用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两种固定技术,固定C3-7节段,每种技术使用2具标本和20枚螺钉.使用直径为3.5 mm、长度为20 mm的螺钉进行过度穿透侧块腹侧皮质固定.仔细解剖颈部的前侧方,观察螺钉与脊神经前、后支的关系.结果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总体神经损伤比例(45%)明显低于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9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和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引起的神经损伤均多见于脊神经后支,分别为25%和45%.结论 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神经根损伤的风险低于Magerl侧块螺钉固定技术.

  •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作者:谢肇;吴雪晖;张劲松;许建中;周强;马树支

    目的 观察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结合前路或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急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46例.术后随访6~32个月,定期摄片观察植骨融合和颈椎稳定性.以Frankel分级作为脊髓恢复情况的判断标准.结果 术后检查证实植骨均在4~6个月内融合,颈椎稳定性好,无内固定松动、脱出,脊髓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术前牵引复位,可以使大部分骨折脱位复位,安全有效.有选择地采用一期前后路或单纯前路内固定手术可使受伤节段达到术后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颈前路手术治疗(附25例报告)

    作者:黄凯;刘展亮;丘靖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手术减压、自体骨植骨及颈椎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以ASI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颈椎恢复脊柱正常序列、曲度及椎体高度,植骨在3~6个月融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下颈椎骨折脱位行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和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的效果比较

    作者:石凯明;李永斌;刘清云;赵光宗;王炯

    目的 比较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和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其中行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治疗21例,行颈前路钢板固定治疗17例.比较两种方法在治疗前后的Frankel神经功能、术前与术后改良JOA评分和并发症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脊髓功能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两组的术前与术后JOA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后及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颈椎骨脱位的治疗,无论是行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或颈前路钢板固定,在临床上均有很好的效果,治疗效果相似.

  • 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旭垣;孔志强;龙朝仪;成本强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骨植骨、锁定钛板或加钛网内固定手术,评估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植骨融合程度、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24个月,定期X线检查,发现术后颈椎Cobb角测量结果比术前明显改善。按照Lenke标准分级,椎间植骨在术后6个月内均得到有效融合。根据Franke1分级显示,绝大部分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患者的JOA得分均有明显提高。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可早期稳定脊柱,恢复颈椎正常弯度及高度,能有效解除脊髓压迫,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陈菊花;陈育芬;吴铎铿

    下颈椎骨折脱位是指第3颈椎以下至第7颈椎骨折脱位.我院自2003年4月至2006年12月共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共26例,均采用了颈椎前路、后路或前后路同时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具体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 带锁钛钢板前路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

    作者:韦国武;韦超料;黄光否;臧海涛;李畅胆

    目的:探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的手术.方法:应用带锁钛钢板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治疗 1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截瘫患者.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操作,手术时间平均11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80ml,12例术后远期随访,内固定、减压效果良好,植骨融合,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5例以外,术后较术前提高1~3级.结论:该术式具有对脊髓神经减压直接彻底,为颈椎重建提供即刻稳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术后可早期活动,减少截瘫并发症发生,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常用有效的手术方式.

  • 下颈椎非融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禤天航;曹正霖;王刚;关宏刚

    颈椎疾病的治疗当中,脊柱融合术(Spinal fusion)是常用的手术方式,但随着众多脊柱融合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人民逐步把研究的目光转移至非融合术(Non-spinal fusion)。与传统的融合术相比,非融合技术不仅仅能重新建立脊柱稳定性,还能保持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以及预防邻近节段的退变。

  • 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时机选择对术中减压复位及疗效的影响

    作者:范斌;梁文杰;李丽芳;冯敬

    目的 比较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治疗时期的早晚对治疗难易程度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比较2003年9月至2007年8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26例在伤后不同时期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难易程度及疗效.其中受伤时间超过4周的患者6例,受伤时间小于4周的患者20例.结果 在就诊患者中,受伤时间超过4周的6例患者牵引复位失败,且术中减压复位亦较受伤后就诊时间小于4周的20例患者困难,术后疗效欠佳.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后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脱位的整复并降低手术难度及风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的解剖学观察

    作者:王远政;刘洋;陈富;陈亮;晏铮剑;柯珍勇;邓忠良

    目的:观察成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置入相关的径线和角度,为该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成人干燥尸体下颈椎(C3~C7)标本22具,分别用手工和CT测量椎弓根窄处的高度、宽度及内外侧皮质厚度,椎弓根中轴线全长,轴线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在CT室资料库中抽取100例成人活体颈椎CT图像,用Mimics 软件行三维重建,除以上参数外,还测量进钉点位置的相关数据,计算置钉参数的95%CI.结果:22具标本的相关径线及角度,其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成人活体下颈椎CT图像测量结果通过95%CI的计算,可以得出:C3、C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对侧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6~7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46°~48°,头倾角C3:-11°~-12°,C4-6°~7°.C5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同侧旁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8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47°~49°,头倾角1°~2°.C6、C7进钉点位于受术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5~8.5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C6:40°~42°,C7:36°~38°,头倾角C6:6°~7°,C7:11°~13°.置钉长度选择30、32、34 mm较为适宜,螺钉直径可选择3.5 mm或4.0mm.结论:本实验证实了CT测量下颈椎APS置入技术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同时在国内首次利用大样本研究对该技术置钉参数进行了探索.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远政;刘洋;邓忠良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取18具成人尸体正常颈椎标本,剔除其周围软组织至清楚显露椎体前壁.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并测量C3~C7个体化置钉参数,包括进钉点(即椎弓根中轴线在椎体前壁投影点)、置钉方向(螺钉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度)以及螺钉长度.严格按照测量结果,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作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结果 进针点:C3、C4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3 mm,距上终板6~7 mm;C5~ C7与置钉椎弓根同侧,其中C5位于正中矢状面旁1~2 mm,距上终板7.0~7.5 mm,C6、C7则为4~5 mm和7.5 ~8.5 mm.置钉方向:理想角度在C3、C4为外倾角46°~47°,头倾角-11°~-7°;在C5外倾角约48°,头倾角接近0°;C6、C7为36°~40°和8~13°.螺钉长度:可选择28、30、32 mm,其直径为3.5 mm.本组共置钉144枚.术后CT示,全部螺钉均经椎体前方置入椎弓根内抵达侧块.其中,有16枚胀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均发生在C3、C4节段).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是可行的.

  • 下颈椎椎板螺钉固定可行性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伟;付晓玲;吴凯;陈伟高;吴庆

    目的:探讨下颈椎(C3~C7)椎板螺钉技术用于成人后路颈椎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9具甲醛溶液固定湿润成人下颈椎标本,其中男6具,女3具,年龄38~63岁,平均51.9岁,平均身高165.6 cm。测量C3~C7椎板厚度(T)、高度(H)、椎板长度(L1、L2)以及椎板长轴和矢状面的夹角(A )。结果成年男性C3~C7椎板的 T、H、L1、L2较成年女性大,不同性别间的椎板 T、H、L1、L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性别左、右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3~7平均 T为4.70、3.87、3.30、3.84、5.16 mm ,所测 T大于4.00 mm占54.4%;C3 T大于4.00 mm占77.8%,C4 T大于4.00 mm占61.1%,C6 T大于4.00 mm占33.3%,C7椎板厚度大于4.00 mm占88.9%。结论下颈椎交叉椎板螺钉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能够在直视下操作,可准确估计钉道的长度以及进钉角度,可用于解剖异常患者,及在其他固定模式失败时作为替代方式。

  • 手术室护士应注意预防颈椎病

    作者:王艳;王晨侠

    颈椎病是一种由颈椎间盘、小关节退变和(或)颈椎椎管内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各种病症综合征.颈椎在解剖上相对比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护,易发椎间盘脱出,下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性病变.手术室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节奏紧、任务重,在工作中较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姿势,导致手术室护士极易发生颈椎病.手术室护士患颈椎病,与其工作性质和特点密切相关.为预防颈椎病,我们进行了如下调查:

238 条记录 10/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