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xis系统治疗下颈椎不稳的解剖研究和临床应用

    作者:尹庆水;张余;刘景发;曹正霖;夏虹;权日

    目的:研究下颈椎侧块的解剖特点,评估Axis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16具成人正常下颈椎防腐标本,观察解剖特点,探查并测量改良Magerl法进针点和进针角度、深度以及与血管、神经的关系。临床应用Axis系统治疗下颈椎不稳18例。结果:改良Magerl法进针点选在术中可视侧块中点内下1~2mm处,深度13.2~16.4mm,进针角度分别为矢状面角度45°,水平面角度29°。距动脉和神经根的距离分别约为4.1mm和1.9mm。临床应用18例,平均随访8个月,无并发症,15例获骨性融合,脊髓功能除1例无改善外,余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改良进针法更适合于国人。Axis系统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需后路减压的下颈椎不稳。侧块固定有一定风险,但只要熟悉解剖特点,规范操作,使用是安全的。

  • 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

    作者:刘科;邓珏;张正丰

    目的:探讨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治疗的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患者63例,其中男55例,女8例,年龄21~73岁(48.8±12.2岁).脱位节段:C3/4 4例,C4/5 9例,C5/6 26例,C6/7 22例,C7/T1 2例;单侧脱位22例,双侧脱位41例.合并创伤性椎间盘突出18例,椎体骨折20例,关节突骨折14例.伤后ASIA分级:A级17例,B级3例,C级3例,D级23例,E级17例.从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为3~64d(9.5±8.5d).复位成功后,椎间置入装满自体骨的cage并用前路钢板椎体钉固定.术后随访9~24个月(15.7±5.1个月).分析其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出院后随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SIA分级)、融合率等指标.结果:6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直接复位成功52例(82.5%),其中包括单侧小关节脱位22例,双侧脱位30例;合并椎体骨折15例,关节突骨折7例;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在2周以内46例、2~4周6例;手术时间为76.2±21.9min,术中出血量为66.3±37.0ml.复位失败的11例患者辅以前路小关节突切除术,终均成功复位.末次随访时,经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复位成功的52例患者中,20例(38.5%)的ASIA分级至少升高1级(3例术前A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升至B级2例、C级1例,3例由术前C级升至D级,14例由术前D级升至E级),其余32例的ASIA分级保持不变(包括9例A级,2例B级,7例D级及14例E级);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前路后凸偏心撑开复位技术复位下颈椎小关节脱位成功率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

  • 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前路手术治疗

    作者:贺宝荣;许正伟;郝定均;郭华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中的复位率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196例,168例患者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男123例,女45例,年龄18~71岁,平均38.7岁.ASIA分级A级21例,B级46例,C级60例,D级41例;按脱位程度Ⅰ度79例,Ⅱ度42例,Ⅲ度31例,Ⅳ度16例.所有患者术前先行小重量颅骨牵引(2~4kg),随后在全麻下行颈椎前路手术进一步复位,先行损伤节段椎间盘切除,以Caspar撑开器撑开复位;不能复位者,行脱位椎体次全切除,再次复位;仍不能复位者,则一期行后路松解,再行前路手术.结果:168例中经颈前路手术复位者为88.1%(148/168),其余11.9%(20/168)则通过前路-后路-前路手术获得复位.89.9%(151/168)获得了完全复位,10.1%(17/168)获得了90%以上的复位.平均随访30.7个月,死亡19例,失访9例,140例仍在随访中.术后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并发症.术后发生声音嘶哑4例,咽喉疼痛17例,髂骨取骨区麻木18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术后153例脊髓损伤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可通过前路手术治疗使颈椎获得即刻的稳定,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改善脊髓的功能状况.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结核

    作者:沈生军;官众;任磊;赵宇;杨杰山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12月~2010年7月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2~71岁,平均52.1岁.病灶累及2个椎体者7例,其中C3~C4 1例,C4~C5 1例,C5~C6 3例,C6~C7 2例;累及3个椎体者3例,均为C5 ~C7.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低热、盗汗,6例患者伴有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按Frankel评级:B级1例,C级2例,D级3例,E级4例.5例伴有寒性脓肿,脓液均未穿破后纵韧带.术前后凸Cobb角10°~30°(19.1°±5.1°).术前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至少2周,均采用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手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大血管、脊髓、食道、气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10~24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伴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从B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颈椎后凸畸形矫正良好,术后1周后凸Cobb角为0°~5°(2.9°±1.6°),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为0°~7°(4.7°±2.3°),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均显示良好的骨性融合征象,末次随访时钛笼植骨与上下椎体间完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折断等并发症.结论:在规范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钛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治疗

    作者:胡勇;徐荣明;赵红勇;马维虎;顾勇杰;袁振山

    目的:探讨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20例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一期手术治疗效果.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36岁.5例寰椎粉碎性骨折合并有寰椎侧块内侧骨性结构附着处横韧带撕裂(DickmanⅡ型),3例双侧前弓骨折(前1/2 Jefferson骨折),5例单侧前后弓双骨折(半环Jefferson骨折),2例前3/4 Jefferson骨折(前弓二处、后弓一处骨折),5例后3/4 Jefferson骨折(前弓一处、后弓二处骨折).其中并存下颈椎骨折脱位按Allen分型:屈曲压缩型5例,牵张压缩型3例,垂直压缩型8例,屈曲牵张型2例,伸展牵张型2例.20例患者均行上、下颈椎一期手术治疗:5例行后路C1-C2固定融合术,7例行口咽入路钢板内固定术,8例行单纯C1后路螺钉固定术;9例并发脊髓不完全损伤来自于下颈椎骨折脱位者,先行下颈椎融合固定,无脊髓损伤11例患者,先固定相对不稳定节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00min( 180~240min);平均失血量760ml(500~1600ml).2例因电刀灼伤C1-C2间血管静脉丛导致出血,行止血纱布、脑棉片填塞止血,未出现颅脑缺血症状;其他病例未出现与手术直接相关并发症及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患者均于术后3d颈托固定后下地行走.随访8~42个月,平均26个月.9例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1个级别恢复.复查X线片和CT,未发现患者颈椎失稳或复位丢失,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寰椎骨折及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获骨性愈合.结论:手术治疗寰椎骨折合并不连续下颈椎骨折脱位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可获得较好疗效.

  •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术式选择

    作者:王雷;柳超;田纪伟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8~78岁,平均56.4岁.术前伴脊髓损伤22例,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9例,C级6例,D级2例.根据患者骨折类型、椎间盘突出及压迫脊髓程度、小关节交锁情况、颈椎损伤程度等因素选择手术方案,其中21例椎体骨折但不伴有椎间小关节绞锁的病例采用单纯前路于术治疗(单间隙或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间植骨钢板内固定);4例颈椎脱位伴有小关节绞锁但不伴有明显的椎体骨折、MRI示脊髓前方无明显受压,或屈曲牵张型双侧关节突骨折/绞锁者行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7例有椎体骨折和椎间盘损伤,并存在椎体脱位、椎间小关节绞锁,或椎板骨折、骨块脱入椎管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评价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气管和食管损伤等并发症.4例术中发现硬脊髓破损,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愈合.术后佩戴颈托3个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6个月22例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患者除1例B级无恢复外,其余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2级.术后复查X线片示颈椎序列恢复良好,骨折愈合,植骨均在6个月内获骨性融合(平均4.5个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椎体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随访期间无钢板螺钉脱出、断裂.结论:术前对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损伤类型、损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位置及受伤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够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 一期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5年以上随访结果

    作者:毛宁方;赵颖川;陈自强;王传锋;倪海健;吴云刚;朱晓东;李明;石志才

    目的: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58岁,平均39岁.结核病灶共累及32个椎体,其中累及2个椎体13例(4例C3~C4、3例C4~C5、5例C5~C6、1例C6~C7),3个椎体2例(1例C3~C5、1例C4~C6).术前颈部疼痛VAS评分6~10分,平均8分;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7例,E级2例;颈椎后凸Cobb角15°~50°,平均28.0°.术前、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总疗程为10~15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1例术后第2天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随访61~88个月,平均72个月.颈部疼痛VAS评分术后1周为1~5分,平均3.5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年0~1分,平均0.4分,较术后1周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0~4分,平均2分,较术后1年时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13例术前有神经症状患者中9例Frankel分级改善1级,4例改善2级.颈椎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8°~2°,平均为-2.4°,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为-7°~2°,平均-2.1°,与术后1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5个月.3例术后出现取髂骨处疼痛,末次随访仍有1例诉髂骨供区不适.末次随访时,6例出现相邻节段椎体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3例植骨块下沉(下沉均小于2mm),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均无结核病复发.结论:对下颈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积极进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矫形手术,5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 下颈椎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损伤的MRI诊断

    作者:吴群峰;李方财;陈学强;郭松华;于健;冯炜;贾永鹏;俞立新

    目的:探讨MRI对下颈椎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损伤的诊断标准、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8月~2011年7月87例下颈椎损伤但椎体无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术前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两位诊断医师分别以MRI T1加权像低信号带连续中断(T1D)、T2加权像纵形高信号(T2L)、T2加权像横形高或中等信号(T2T)作为标准诊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术中仔细探查韧带损伤(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情况,并将不同MRI标准的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诊断者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以术中所见作为金标准,计算不同MRI标准诊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以T1D为标准判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差(Kappa值分别为0.152、0.238),敏感性(57.4%~67.2%、64.7%~64.7%)、特异性(43.3%~60.8%、56.5% ~59.7%)、准确性(48.7%~63.3%、58.2%~60.8%)、阳性预测值(38.9%~51.9%、29.0%~30.6%)及阴性预测值(61.8%~74.7%、81.4%~86.1%)均较低.以T2L为标准诊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57、0.607),特异性也较高(78.4% ~80.4%、88.7% ~90.4%),但敏感性较低(54.1% ~65.8%、29.4% ~50%),准确性(70.3%~73.4%、75.9%~84.8%)、阳性预测值(63.5%~65.8%、41.7%~70.8%)及阴性预测值(73.6% ~78.4%、82.1%~87.3%)也较低.以T2T为标准诊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非常好(Kappa值分别为0.837、0.799),且有较高的敏感性(83.6%~86.9%、82.4%~88.2%)、特异性(91.8% ~95.9%、90.3%~91.9%)、准确性(89.9%~91.1%、89.9%~89.9%)、阳性预测值(86.9%~92.7%、71.4%~73.7%)及阴性预测值(90.3%~91.8%、95.0%~96.6%).结论:以MRI的T2T为标准诊断下颈椎前、后纵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较准确可靠,有助于评价下颈椎的稳定性.

  • 经口咽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上颈椎或上、下颈椎腹侧病变

    作者:尹庆水;夏虹;权日;昌耘冰;刘晖;何帆;艾福志;汪维健

    目的:探讨经口咽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上颈椎或上、下颈椎腹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口咽唇面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伴有下颌关节僵直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1例,行TARP钢板内固定术;处理枢椎体肿瘤1例,行C2椎体肿瘤切除,异形钛网笼置入重建椎体,同期行后路C1~C3椎弓根钉棒植骨内固定术.采用经口、舌、唇面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C1~C5肿瘤1例,行肿瘤切除,异形钛网笼置入重建C2~C4椎体,同期后路C1~C5附件肿瘤切除,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病变部位显露满意,顺利完成手术操作.随访12~24个月,2例肿瘤患者的肿瘤切除彻底,前路椎体重建满意,后路内固定稳妥,临床症状消失,行走正常;1例寰枢椎陈旧性脱位患者的寰枢椎达解剖复位,颈髓减压充分,C1~C2前路内固定稳妥,临床症状消失.结论:经口咽下颌骨劈开扩大入路适合于处理同时累及上下颈椎的腹侧病变或患者张口困难的上颈椎腹侧病变.

  • 下颈椎陈旧性脱位的手术治疗

    作者:姜星杰;张烽;陈向东;曹涌;赵剑;姚羽

    目的:探讨下颈椎陈旧性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8年2月收治下颈椎陈旧性脱位患者23例,脱化椎体为C4 4例,C5 5例,C6 10例,C7 4例,均为前脱位.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根据术前测量的颈椎中矢状位CT二维重建图像上脱位节段小椎管矢状径与椎体前后径比值(C/V比值)及关节突关节的绞锁情况制定手术方案,15例0.5≤C/V比值<0.9的患者中,6例无关节绞锁患者直接行前路松解、复位植骨融合术,9例合并关节绞锁患者先行全身麻醉后透视下颅骨牵引复位术,3例复位成功后行前路植骨融合术,余6例闭合复位失败(仍存在关节绞锁)的患者先行后路复位固定再行前路植骨融合术;5例合并关节绞锁且0.30.05);术后3、6、12个月NDI、VAS评分分别较术前平均下降24%、2.4分,26%、2.8分,35%,3.3分;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术后12个月时10例患者的神经功能至少改善1个ASIA评分等级,余3例(A级、B级和D级各1例)无明显改善.结论:根据术前测量的颈椎中矢状位CT二维重建图像上脱位节段椎管狭窄处的C/V比值及关节突关节的绞锁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治疗下颈椎陈旧性脱位能够恢复脱位节段的椎管容积,重建下颈椎的稳定性,近期疗效满意.

  • 导航系统辅助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田伟;刘亚军

    目的:评价导航系统辅助下颈椎(C3~C7)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的准确性.方法:将32具成人尸体颈椎标本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盲法、透视法、透视导航法和CT导航法进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后采用标本大体解剖观察的方法评价置钉准确性.分优(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可(仅有螺纹穿出,对周围组织无损伤)和差(螺钉明显穿出)进行统计.结果:共置入螺钉318枚.盲法80枚,平均手术时间27min,优29枚(36 3%)、可21枚(26.3%)、差30枚(37.5%);透视法78枚(有1例C4、C5右侧椎弓根均细小,不能容纳3.5mm螺钉),平均手术时间112min,优35枚(44.9%)、可29枚(37.2%)、差14枚(17.9%);透视导航法80枚,平均手术时问69min,优34枚(42.5%),可36枚(45%),差10枚(12.5%);CT导航法80枚,平均手术时间98min,优70枚(87.5%)、可10枚(12.5%).各组间手术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视法与透视导航法的置钉准确率问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根据术前影像结果盲法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不安全.透视法和透视导航法可提高置钉准确性,但手术风险仍较大,透视导航法比透视法置钉的手术时间缩短.CT导航法并未比透视法增加手术时间,但置钉准确性显著提高.

  • 下颈椎椎动脉与横突孔大小及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胡铁波;马维虎;蒋纬宇;夏华杰;王国平

    目的:观察下颈椎椎动脉与相应节段横突孔之间的位置关系,探讨行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椎动脉损伤的风险.方法:筛选50例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22例,要求椎动脉检查正常、颈椎无明显畸形.测量横断位图像中C3~C7左右两侧椎动脉与相应横突孔的有关数据,即横突孔的大横径(W)、大矢状径(H),椎动脉直径(AL),椎动脉与横突孔的内(M)、外(L)、前(A)、后(P)边缘的短距离,椎动脉到椎弓根的短距离(h),椎动脉面积(AVA),横突孔面积(AF),并计算椎动脉占相应横突孔的面积百分比(AVA/AF).结果:所有测量指标同一性别同一节段左侧与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5的M及C6的L男性大于女性(P<0.05)外,其他各指标同一节段男性与女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C3到C6横突孔的W、H和AF均呈逐渐增大趋势,C7横突孔变异较多,H及AF小.C3~C6的M均小于L(P<0.01),C3、C4及C5平面A小于P(P<0.05),C6平面P小于A(P<0.05).h在C3小,为0.5±0.2mm;C7横突孔无椎动脉通过,相应平面上h长,为7.3±2.7mm.AVA/AF从C3到C6逐渐减小,C3大为35.7%±15.7%,C6小为27.4%±12.8%.结论:椎动脉在下颈椎相应横突孔中有相对"宽裕"的空间.椎动脉位于相应横突孔的内侧,C3、C4及C5平面椎动脉偏前,C6平面偏后.在置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时,C3推动脉损伤的风险大,其次为C6,C7小.

  •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吴强;李康华

    颈椎关节突关节(zygapophyseal joints)又称椎间小关节(facet joints),由相邻上、下颈椎关节突的关节面组成.双侧的关节突关节同前方的椎体及椎间盘一起构成颈椎的椎间关节,共同维持颈椎的稳定.近年来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关节突关节损伤、退变是引起慢性颈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被喻为慢性颈痛的发动机[1].颈椎关节突关节增生退变也是引起颈椎不稳和神经根受压的重要原因[2].笔者就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 颅骨牵引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科;靳安民

    下颈椎(C3~C7)脱位是临床常见的颈椎损伤,根据暴力种类、大小、有无旋转等因素不同,常致颈椎关节突关节(小关节)单侧或双侧的半脱位或全脱位及合并椎体、椎板、棘突的骨折,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迅速、简便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至关重要.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如枕颌带牵引、颈托或颈围固定、颅骨牵引、Halo装置固定等和较少使用的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包括开放复位、前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颅骨牵引复位快速高效,廉价简易,在下颈椎脱位治疗中应用广泛.大多数学者认为简单有效和安全可靠的是采用轴向颅骨牵引复位[1].现将近年来颅骨牵引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进展综述如下.

  • 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杨琳;刘一

    研究表明[1、2],颈椎椎弓根螺钉的三柱固定能提供较以往一些固定方法更牢固的稳定性.但由于颈椎椎弓根特殊的解剖特点及毗邻关系,使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难度大,具有一定风险.为了寻找一种安全、可靠的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将置钉并发症降至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形态学、生物力学、影像学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 前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作者:袁文;贾连顺;陈德玉;刘岩;毛志国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在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价值。方法:3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在全麻下行颈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AO颈椎带锁钢板固定。结果:完全复位17例,复位90%以上15例。平均随访28个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并发症。21例脊髓不完全损伤者神经功能获改善。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

  • 颈前入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

    作者:张琦;贺西京;白正发;赵晨光

    随着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颈椎损伤和/或颈髓损伤的患者逐渐增多,手术治疗方法依骨折移位和对脊髓的压迫情况可选用后路和/或前路减压、植骨及融合手术.自1999年8月~2004年8月我们对21例下颈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经颈前入路骨折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笼植骨联合Orion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总结报告如下.

  • 颈前、后路Ⅰ期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双侧小关节脱位1例

    作者:郑燕平;王韶进

    我院于1998年4月收治1例因早期处理不当,成为陈旧性颈椎双侧小关节脱位、椎体Ⅲ度前滑脱的病例,经颅骨牵引无效,采用颈前路松解、颈后路Ⅰ期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及前路植骨融合术,术后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 Chiari畸形伴颈部巨大脊膜脊髓膨出1例报告

    作者:邱勇;王守丰

    患儿女,11岁.因颈后部发现肿块11年入院.查体:颈后部可见一约15×13cm大小的包块,质软,无压痛,边界清,表面散在数处皮肤呈青紫色,皮温无增高,听诊无血管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颈椎正位X线片可见一巨大软组织影,颈椎各椎体排列有序,C6、C7及T1、T2椎板裂(图1).CT示C6、C7椎体棘突不连,其后方为囊样低密度影,其内有分隔,约2.7×7cm大小,CT值为12~16Hu(图2、3).MRI示下颈椎脊膜、脊髓膨出,小脑扁桃体下疝(图4、5).诊断:(1)C6~C7脊膜、脊髓膨出.(2)Chiari畸形.

  • 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下颈椎巨大骨瘤1例报告

    作者:周乾;王冰;吕国华

    骨瘤(osteoma)是一种良性成骨性肿瘤,由成熟的骨松质或骨密质构成,在所有骨肿瘤中占1%,其中占良性骨肿瘤的11%,好发年龄为20~30岁,常见部位为下颌骨和鼻窦[1],在脊柱发生骨瘤较为少见。我院收治1例下颈椎巨大骨瘤患者,报告如下。

238 条记录 3/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