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熏洗治疗下肢骨折后期关节僵硬
我们采用中药熏洗治疗下肢骨折后期关节僵硬111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85例中男123例,女62例;年龄12~78岁;骨折后关节僵硬192只关节,其中膝关节86只,踝关节106只.
-
Ilizarov技术对关节软骨病理改变的实验观察
目的:了解在Ilizarov技术下,受牵拉的实验踝关节软骨之间的压力改变对关节软骨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18只实验狗左后足踝关节处分别装上llizarov外固定支架,采用1mm/d的牵拉速度,先制造内翻畸形,时间3周,致踝关节内翻15°,摄X线片证实后,停止牵拉3周,再以相同的速度(1 mm/d)矫正畸形,时间3周.并于第3,7、9周(分组为:A组、B组、C组)取实验足内侧关节软骨和健足内侧关节软骨(D组),通过HE染色,观察内侧关节软骨形态学改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软件Image-Pro Plus6.0取得图像灰度值,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的显微结构.结果:①Mankin得分:手术后A组和B组Mankin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0.05);手术后B组和C组Mankin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5).②灰度值:A组和B组比较,P=0.04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比较,P=0.04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D组比较.P=0.03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D组比较,P=1.2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lizarov牵张技术牵拉下,当踝关节软骨面之间压力增大时,关节软骨会发生压力性坏死;当关节软骨面之间压力逐渐减小后,关节软骨可逐渐恢复再生.
-
下胫腓前韧带撕裂对胫距关节面生物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下胫腓前韧带撕裂后,距骨滑车上关节面压力与其分布的面积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下胫腓前韧带撕裂提供依据.方法:取6具成人新鲜踝关节标本,男4具,女2具;年龄25~60岁,平均44.6岁.将踝关节标本去除皮肤、肌肉等软组织,保留踝关节囊、内外侧韧带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用特制夹具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分别用压敏片测量在700 N轴向负荷下,每个下胫腓前韧带完整的踝关节(控制组)与下胫腓前韧带撕裂的踝关节(断裂组)距骨滑车上关节面的平均压强、压强峰值及应力分布面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控制组与断裂组应力分布面积分别为(367.8±54.0) mm2和(386.0±53.7) mm2;压强分别为(1.40±0.12) MPa和(1.70±0.35) MPa;压强峰值分别为(2.60±0.33) MPa和(3.20±0.32) MPa.从实验结果看,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后,应力分布面积变化不显著(t=0.021,P=0.983),应力分布发生改变,应力集中区域向后外侧转移,平均压强(t=4.140,P=0.020)及压强峰值增加(t=3.169,P=0.010).结论:下胫腓前韧带断裂时,距骨外旋,其滑车上关节面平均压强、压强峰值及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应该手术治疗,恢复其正常解剖关系.
-
螺钉固定与Tight-rope固定治疗下胫腓前联合损伤的初步有限元分析
目的:建立下胫腓前联合损伤(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syndesmosis injuries,AITSI)螺钉固定及Tight-rope固定(TR)模型,比较其受力及位移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例正常人的踝关节CT图像建立3D模型.然后建立AITSI损伤模型,对损伤模型置入螺钉得到螺钉固定模型,使用Tight-rope固定得到TR模型.分析各模型单脚站立时的中立位、踝关节内旋以及外旋3种受力情况,观察胫腓骨及距骨关节面应力变化,以及胫腓骨远端位移情况.结果:AITSI导致胫腓骨及距骨关节面受力增加,胫腓骨位移增加.使用螺钉固定及TR均能有效减少AITSI导致的胫腓骨远端过度位移,但在螺钉固定模型中,胫腓骨位移明显小于正常模型,且胫腓骨远端及距骨关节面受力增大,螺钉受力集中.螺钉固定模型中的胫骨及腓骨大受力为TR模型的1.3倍以上,距骨关节面接触力为1.8倍,螺钉固定模型中下胫腓前韧带胫骨附着点位移约为正常模型的0.6倍,而TR模型中该数据约为正常模型的1.1倍,但TR对于腓骨位移控制欠佳.结论:严重的下胫腓前联合损伤将改变踝关节受力及位移情况,应该行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螺钉及TR都能有效地治疗下胫腓前联合分离,Tight-rope固定相较于螺钉固定在骨骼受力、踝关节微动及内固定物断裂方面具有优势,但存在腓骨旋转控制欠佳的劣势.伴有WeberC型踝关节骨折以及肥胖的患者更适合螺钉固定.
-
踝关节生物力学实验放置压敏片入路新方法
目的:探讨踝关节生物力学试验放置压敏片的新方法,为踝关节生物力学试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具防腐尸体标本,左足组为A组,从内踝放入压敏片,右足组为B组,从外踝放入压敏片.标本固定在实验机上,轴向压缩700 N,维持120秒,分析压敏片.结果:A、B组踝关节接触面积分别是(284.8±27.3)、(281.3±24.7)mm2;踝关节前内、前外、后内、后外受力面积A组分别是(77.4±8.3)、(67.8±6.2)、(78.1±6.5)、(61.5±9.2)mm2,B组分别是(81.5±9.2)、(64.2±5.9)、(80.9±6.1)、(54.7±8.2)mm2;平均压强A组分别是(2.09±0.06)、(2.30±0.48)、(1.73±0.41)、(1.87±0.43)MPa,B组分别是(2.11±0.47)、(2.33±0.45)、(1.70±0.38)、(1.82±0.40)MPa;峰值压强A组分别是(3.24±0.44)、(3.38±0.47)、(2.89±0.38)、(3.02±0.41)MPa,B组分别是(3.29±0.43)、(3.36±0.49)、(2.85±0.34)、(3.05±0.44)MPa.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踝入路放置压敏片试验效果同经外踝入路放置压敏片相当,为踝关节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
右踝关节套脱伤一例
某某,男,28岁,于1994年10月不慎将右下肢缠绞播种机内,致使右踝关节套脱伤,右下肢及足部严重挫裂伤,被他人发现停机后强行拉出急送我院.查体:右踝关节囊全部撕脱,但右胫腓骨下端未分离且无骨折,踝关节周围大血管、神经、肌腱(包括跟腱)均未断裂,足背动脉搏动微弱,末梢循环相对良好,右足趾根部及足底部撕裂伤很重,致使其末梢循环相对不良.右小腿下段纵形撕裂约12cm,右大腿后外侧及前内侧可见10cm,8cm长的斜形裂口,但未见肌肉明显横断.
-
单纯性踝关节后脱位1例
患者,男,23岁,在校大学生,爱好篮球运动,2010年5月就诊.主因:因打篮球奔跑时,不慎左踝扭伤摔倒,发现左踝足部畸形、剧痛,不能站立,伤后1.5 h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左踝呈蹠屈伴轻度内翻畸形,皮肤完整无伤痕,踝关节呈弹性固定,前侧可触及到胫骨下端前缘骨性隆起,足背动脉搏动较对侧弱,内外踝部未触及到骨擦音.
-
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误诊1例报告
患者,女性,53岁,发现左外踝无痛性肿物2年余,无外伤史.发病1个月后曾在外院诊断为"血管瘤",建议观察随诊.近期肿物逐渐增大,查体发现肿物位于外踝尖的前后侧分为两部分,轻度压痛,有揉面感,踝关节活动无受限.超声示外踝附近两个不规则低回声影,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内可见血流信号,为实性肿物.踝关节X线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关节面光滑,关节间隙较对侧稍增宽.病理报告见图1.
-
右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报告
患者,女,51岁,2003年11月12日因"右踝关节反复肿痛,活动受限10年"来院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外伤史觉右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休息后缓解,偶有静息痛,无低热,盗汗,于当地卫生院就诊.查体:右踝关节局限性肿胀,外踝压之有软韧感,皮色正常,皮温略高,踝关节活动范围屈曲30°,背伸15°.X线片显示:右踝关节诸组成骨未见明显骨质改变.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72%,淋巴细胞百分数15%,血沉38 mm/h.诊断:右踝关节感染.予抗炎、消肿、止痛等治疗,未见好转.半年后肿痛较前更甚,外踝压之有波动感,行右踝关节滑膜结核手术切除(具体不详).术后抗痨等治疗,肿痛稍缓解,1年后上症再次发作,较前更甚.经内服、外敷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仍未见好转.来我院就诊.查体:右踝关节弥漫性肿胀,压之有软韧感,并扪及大小不等结节,皮温略高,皮色正常,踝关节活动范围屈曲10°,背伸15°,体温37.2℃,血沉28 mm/h.CT:关节软组织肿胀,轮廓清晰,可见结节,但无钙化.胫距关节面有囊状骨质缺损区;关节穿刺呈血性.诊断:右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关键词: 踝关节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
双距骨粉碎骨折伴脱位一例
患者,男,15岁。由二楼跳下后,双足跟部及踝关节肿胀疼痛不敢活动,在当地医院摄片后诊断为“双侧距骨粉碎骨折”,并行石膏单托外固定。伤后1周转入我院,入院后行术前检查重新摄片确诊为“双侧距骨粉碎骨折伴脱位,右腓骨远端骨折”。入院时骨科检查:双足及踝关节肿胀,足底平坦,畸形。压痛阳性,纵向叩击痛存在,触及骨擦音。双踝关节活动受限,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双足趾感觉、血运、皮温均正常(见图1)。治疗: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取外踝部后外侧切口呈弧形长约15cm,在外踝上方约10cm处用骨刀斜形切断腓骨,打开胫腓关节囊,掀开远端腓骨后露出距骨。术中见距骨粉碎骨折,主要骨块尚连续,软骨面撕裂较重,清除破碎游离的骨块及软骨片后,将距骨复位。并用斯氏针由足底顺行打入穿过跟骨、距骨和胫骨,使之恢复力线及脱位的关节并起固定作用。然后逆行打入一枚克氏针固定腓骨,两枚螺钉固定胫腓关节,止血后逐层缝皮。右侧过程同左侧,不同的是:右侧距骨骨折较重,用细钢丝给予“U”型内固定,另外原有腓骨远端骨折,故不必人为切断腓骨,术后石膏双托外固定。术后第2天摄片提示位置良好(见图2)。术后2周拆线、左侧切口甲级愈合,右侧局部渗出并定期换药。6周时该处克氏针外露,摄片后将其和双侧斯氏针一起拔除。改用管型石膏固定患肢,右侧开窗换药2周后愈合。术后6个月去除余下内固定物。1年后复查,距骨愈合良好,无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
Ⅰ期清创内固定治疗踝关节开放性Logsplitter损伤1例
患者,男,36岁,工人,冰箱砸于右膝部致右踝关节开放性伤口、畸形伴骨外露7h入院.患者于2016年11月5日搬抬电冰箱倒退下楼梯时不慎被倾倒的冰箱砸于右膝部,当即感右踝关节疼痛、畸形、异常活动,无法站立及行走,内踝部出现一开放性伤口伴骨外露(图1a,1b),无喷射状出血,伤肢远端未诉麻木及其他不适,家人急送当地医院,行右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正位示右胫骨远端脱出胫距关节并向内侧明显移位,下胫腓关节完全分离并卡于距骨上,距骨上移超过下胫腓联合水平约1.0 cm,右腓骨近端骨质断裂,可见由前外侧至后内侧的斜行骨折线,内踝部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考虑撕脱骨折,外踝骨质连续性存在(图1c).侧位示右踝关节后脱位,胫腓骨远端向后移位,并跨过距骨顶完全脱出踝穴,胫距关节分离错位明显(图1d).
-
踝关节滑膜骨软骨瘤1例
××,女性,22岁,因左踝肿瘤3年于1991年8月1日入院.3年前,无明显病因出现间歇性左踝疼痛,肿胀,行走不便,多在天气变化时出现,经外贴"麝香止痛膏"等能缓解.
-
外伤性腓肠肌内侧头肌筋膜挛缩致马蹄足2例
1995年至1998年间,我科收治因外伤造成腓肠肌内侧头肌筋膜挛缩致马蹄足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46岁.2年前曾被牲畜踢伤左小腿,在当地治疗后肿痛逐渐消退.1年来左足跟不能着地而来诊.查体:左足呈马蹄畸形,左小腿较右小腿稍细.屈膝位被动背伸踝关节时左小腿内侧可及一硬而宽的条状带,上至窝,下至跟腱.踝关节活动度,屈膝时10°~0°~45°,伸膝时0°~45°.手术取左小腿后内侧直切口,见腓肠肌内侧头被苍白的纤维板包裹,质硬,上起窝,下连跟腱,内连胫骨内缘,外稍越过中线,厚处0.9cm,切除17cm×5cm肥厚组织,见腓肠肌与其粘连.切除后获充分松解.术中伸膝位踝关节活动度30°~0°~45°.术后一周开始被动活动.随访3年功能良好,足跟着地行走如常.切除组织病理报告为增生纤维组织,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
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与相邻多关节全脱位1例
患者,男,35岁,伤后3 h左右来院就诊.查体见右踝关节严重内翻内旋畸形,肿胀且疼痛剧烈,踝以下主动伸屈功能丧失,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肤温偏低,皮肤知觉存在,皮肉完整无创裂伤.
-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发病机制已经比较明确且分歧较少,但关于其诊断与治疗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应力下X线片能否作为主要的诊断的依据、核磁检查是否早期应用、以及手术探查的指征等,这些都是目前诊断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的难题;治疗上存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分歧,且在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面国内外专家各有侧重,近年来国内学者偏重于带线锚钉修复,而国外则一直以重建三角韧带为主.
-
踝关节扭伤的生物力学与运动学研究进展
踝关节扭伤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占关节韧带扭伤的首位,如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常遗留疼痛及关节不稳,继而发生骨关节炎等.目前踝关节的损伤机制、解剖学基础等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其诊断问题已经很明确,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物建模与三维有限元、三维运动捕捉系统、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体表肌电研究等技术被用于踝关节扭伤的基础研究之中,使踝关节扭伤的生物力学与运动学研究得到发挥,现结合踝关节的损伤机制等,探讨踝关节扭伤的生物力学与运动学研究进展.
-
改良手法整复固定踝部骨折并距骨外侧脱位38例
踝部骨折是临床中常见多发损伤,踝部关节结构复杂,易受伤,在较重的损伤类型中以踝骨折并距骨外侧脱位多见.自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对该类型损伤采用改良手法整复固定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
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57例
踝关节骨折脱位为临床上常见疾病,属关节内骨折.自2003年7月至2007年12月运用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踝部骨折脱位57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手法复位超踝塑形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展型Ⅲ度骨折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超踝塑形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展型Ⅲ度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法复位超踝塑形夹板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前外展型Ⅲ度骨折2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3~40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按照Leeds标准进行评定,优良19例,可1例,差1例.结论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易操作、疗效可靠、无合并症、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等优点.
-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选择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针对不同的踝关节骨折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手术治疗.伤后到治疗时间平均7.5 h.随访时间1~8年.结果:运用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Mazur,1979),Weber-DenisA型187例,手法治疗优良率92%,手术治疗优良率95%;Weber-Denis B型207例,外踝远端骨折线在踝线下双踝、三踝手法治疗优良率78%,手术治疗优良率86.9%;外踝远端骨折线在踝线上双踝、三踝手法治疗优良率52%,手术治疗优良率85.2%;Weber-Denis C型106例,手法治疗优良率30%,手术治疗优良率83.9%.结论:①踝关节骨折中腓骨的解剖复位和下胫腓联合的复位是治疗的关键.②手法复位治疗的成功率与外踝的骨折移位位置和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有很大的关系.③Weber-Denis A骨折和Weber-Denis B中外踝远端骨折线在踝线下双踝、三踝手法治疗与手术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