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非药物疗法防治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晕厥,属中医"脱证"、"厥证"、"厥脱"等范畴,在辨证时难以严格区分,故常放在一起论述."厥脱"病是中医危急重证,如<伤寒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景岳全书>"厥逆之证,危证也".中医认为可因心气衰微,心阳不振,心肾阳虚而发生,临床以面色苍白或紫绀,四肢厥逆,出冷汗,神情淡漠或烦躁,甚至不省人事,卒然昏倒,神昏少尿,脉微欲绝等为特征.若救治不力则阳气亡脱,阴精耗竭,阴阳离绝,成为危候.其具体论治在有关书中已有详细阐述,在此不作介绍.现根据历代医家在有关著作中的记载,以及近几年的相关报道,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将中医非药物防治的数种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
一本切合实用的优秀本草辞书--评《实用中药辞典》
中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有关中药学方面的辞书也大量涌现.因此,编写一部内容和规模适中,切合临床与科研实用的中药辞典,便成为广大中医药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迫切需要.近,由田代华主编、谢宗万主审、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药辞典>,正是这样一部能够满足上述需要的优秀著作.
-
浅析《伤寒杂病论》中的预防思想
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内容广泛,它不仅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临证医学、药物学、针灸推拿学等学科,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继承了<内经>防病于未然的思想,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措施,促进了中医预防医学的发展,使之更臻完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
论《针方六集》的学术价值
《针方六集》为吴昆所著,刊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吴昆(1551-1621?),字山甫,号鹤皋,明代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于儒家世家,幼嗜岐黄之术,自束发修儒,即“游心《灵》、《素》诸砭焫针经,皆时讨究”,因科举失志而感世态之炎凉,自度不能兼善天下,则欲拯斯民于沉疴,遂以医为业,矢志勤学,不耻下问,初悬壶于桑梓,后为提高技艺,乃外出云游,遍访天下名师,凡有长于已者,皆屈尊俯就,数十年惨淡经营,终至业精.晚年致力著述,其著有《医方考》、《药纂》、《脉语》、《素问吴注》、《十三科证治》、《砭焫考》、《针方六集》、《参黄论》等.《针方六集》是集中反映其针灸学术思想的典型著作.在书中他主张针灸药并用,是我国历史上提倡综合治疗的医家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
张从正论补法探析
张从正,字子和,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之学,宗奉<内经>、<伤寒论>,并受刘完素"火热"理论及其治病经验的影响,形成了以攻邪祛病为核心的独特的学术思想.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张从正不仅重视攻邪治病,而且对补法的认识和运用也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从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可窥见一斑.
-
秦伯未先生临证思路浅析
秦伯未先生是近现代名医,早年从事中医院校教学,整理多种经典著作及编辑中医知识读物,风行甚广,解放后,曾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先生治学严谨,融汇了中医各家学说,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遇到前人没有治过的病证,也能独立思考来进行探讨.
-
传统医学与HIV/AIDS
编者按吴伯平是我国及国际知名艾滋病专家,曾历欧、美、非各大洲及我国云南地区诊治艾滋病患者逾千人,发表有关艾滋病著作及文章数十种,在国内外赢得很高声誉.在"世界艾滋病日"之际,本刊发表他的新作<传统医学与HIV/AIDS>以飨读者.我们相信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必将会为艾滋病的终攻克作出巨大的贡献.
-
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
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相交,除膀胱经与肾经、心经与小肠经之间没有明确的交点外,上肢另外两对表里经脉在各自阳经的井穴处相交,下肢另外两对在各自阴经的井穴处相交.但笔者翻阅了古代著作和近代医家的注释后,认为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交接中存有不少可疑之处,并提出管见,以求教于师辈.
-
《内经》临床治验举隅
治疗效果是检验一种治疗手段价值的唯一标准,更是中医针灸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纵观古今针灸名家均视<内经>、<甲乙>等针灸经典著作为针灸神效的源头活水.笔者作为一名刚从学校毕业的针灸医生,对此亦有体会,举例如下.
-
浅谈针灸治疗中的正邪相争现象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正邪相争现象,早在<内经><伤寒论>等著作中就有散在的记载,但多以内科病为例,如发热、恶寒、出汗以及疾病在半表半里均为正邪相争的症状,疾病的转归等均是正邪相争的结果.
-
欲识庐山真面目,走出中医看针灸——读《黄龙祥看针灸》
<黄龙祥看针灸>(黄龙祥,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是一本值得针灸医生、学者和学生精读的佳作.黄龙祥研究员(以下称作者)潜心研究传统针灸20余年,完成多部针灸史著作,是公认的针灸文献学权威.
-
赵学敏亡佚著作考
清代医家赵学敏著作颇丰,惜流传不多.其亡佚著作有《利济十二种》中的《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撮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10种存目,以及《灌园杂志》中《蔬药志》、《丝桃杂编》、《七七秘传》、《秋花志》与《盆玩志》诸稿存名.赵氏还有诸多书稿,部分被自行淘汰处理,部分久存蠢毁丢失,部分因未能及时刊刻出版或传抄不力而亡佚.
-
中国古代认识论与中医学
1 中国古代认识世界的方法从尚存的<河图>、<洛书>、<易经>、<老子>、<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周易参同契>等著作中记载的自成体系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古代医学、古代天文学、古代地理学"等学科.在古代科学领域中,人们由于对人体和外界信息流的不断感知,不仅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也获得了对人体本身的认识.这些知识的不断积累,使得人们揭示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与人体的机能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了"人天观"这种古代人体科学的理论核心.
-
论中医传统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关于白血病论治的区别
1白血病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方法西方发达的现代医学,由于它的科学实验方法而取得了举世皆知的辉煌成就.但这种方法在微观具体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宏观整体辩证联系认识对象的缺陷.然而,人类的认识方法是多种方式的综合模式,实验方法无法认识的人体现象,抽象思维推导可以认识和把握.东方中国古代文明奇葩之<黄帝内经素问>就是运用抽象概括共性思维认识人体现象的医学典范著作.在对危害人类健康的白血病病魔的认识和治疗实践上有与现代西医学大相径庭之别.本文就白血病的<素问>医学与现代西医学论治区别进行探讨.
-
二仙汤实验研究进展
二仙汤是张伯讷教授50年代针对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高血压患者多见肾精不足、相火偏旺病机,在临床上反复筛选验证而终研制出的方剂,该方载入多部中医方剂学著作,并得到了国内外中医界的公认.
-
以敦煌遗书<法要>探讨张仲景经方之源
本文所要讨论的经方,是专指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中所载的方剂.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并载方51首,其中许多方剂虽名与张仲景经方有异,但组成及主治多有相似,兹参阅遗书<法要>,对张仲景经方之源提出管窥之见,以抛砖引玉.
-
中医论著的传统文化特点
中医论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深深地融合在其内容中.现综合起来,其传统文化特点有以下几种.
-
喻嘉言治伤寒的思想初探
喻嘉言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传世之作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简称<尚论>)、<医门法律>、<寓意草>等.其中<尚论>不仅是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并且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喻氏治伤寒的思想.
-
中医药科普工作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开路先锋——孙光荣教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出版奖颁奖大会"的获奖感言
编者按:我刊主编孙光荣教授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出版奖颁奖大会"上,代表全体获奖者即席发表了词情并茂的"获奖感言",激起了与会全体代表的热烈回响,全文如下:
-
临证精华
主持人语中医药著作和期刊中的特方妙术,常令人掩卷沉思而拍案叫绝.然而,要在浩如烟海的中医药文献资料中,搜寻到实用的方与术,实为不易!如果要对其方术明析精评或掘其隐微而获得启迪,更谈何容易!本刊特色栏目"临证精华"精选新的中医特方妙术,来源明晰、内容完整,疗效确切.本栏目通过专家点评其方术特点和应用要点,可使读者免去沙里淘金之艰辛,能集腋成裘,信手即用.关注此栏目,可知医家之秘技绝招,积厚积薄发之实力,庶可一鸣于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