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侧枝循环对脑梗死发病机制及NIHSS评分的影响

    作者:闫俊;常嵘;李伟旺;辛伽伦;刘之荣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范围内侧枝循环与脑梗死发病机制及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连续性收集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23例,分为侧枝循环开放组与未开放组,头颅磁共振+弥散(MRI+DWI)分析梗死灶特点,记录入院NHISS评分与治疗7 d后NIHSS评分,分析侧枝循环对脑梗发病机制分型及NIHSS评分的影响.结果:①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机制分型中,侧枝循环开放组病理机制中动脉-动脉栓塞机制常见(17例,40.5%),其次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13例,31.0%),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7例,16.7%)及混合机制(5例,11.9%)所占比例较少;侧枝循环未开放组低灌注/栓子清除下降所占比例大(32例,39.5%),其次为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20例,24.7%),动脉-动脉栓塞(17例,21.0%)及混合机制(12例,14.8%).②侧枝循环开放组经药物治疗前后N I H S S评分均较无侧枝代偿组分值低,神经功能好转率高.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侧枝循环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理机制分型及NIHSS评分.

  • 小鼠大脑中动脉暂时性脑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时间窗探讨

    作者:高大宽;章翔;蒋晓帆;董文鹏;程岗

    目的:建立稳定的、可重复性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插线法建立小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栓塞时间分别为30、60、90和120min.手术后24h分别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完整端脑2mm冠状厚片行2%红四氮唑(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结果:栓塞120min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且变化小.TTC染色显示,栓塞120min可引起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广泛的梗死灶,而且梗死灶大小适宜,稳定性好.结论:插线法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制作小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方法,栓塞 120min再灌注22h可引起稳定的梗死灶,适合于脑缺再灌注损伤的对照研究.

  • 小剂量溶栓治疗慢性脑血管病1例报告

    作者:刘晓靖;陈士良;王小冬;武效宏

    患者,女,70岁.阵发性眩晕、左下肢行走无力半年入院,眩晕每次发作持续约几分钟可自行缓解,左下肢无力为持续性,需扶拐杖缓慢行走,行走十几米即感吃力.查体:BP120/80mmHg,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半年,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病史3年.入院后查TCD示:双侧大脑中动脉、左侧大脑前动脉狭窄,基底动脉提示严重狭窄;进一步查颈部及头颅MRA示: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信号截断,考虑血管闭塞,右侧椎动脉增粗,起始段狭窄,左椎动脉入颅段狭窄,右侧大脑中动脉明显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斑块形成.头颅MRI示:脑内多发缺血梗死灶.经血栓通注射液、凯时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治疗后,眩晕可暂时缓解,但仍反复发作,左下肢无力感持续不能缓解;故在无溶栓禁忌证,并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后,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注射液先后3次静脉溶栓治疗,每次持续5~7d,每天20~30万U,每次累计150万U停用,两次溶栓间隔1~2周.治疗期间患者症状逐渐好转,眩晕至今已5月未在发作,左下肢无力逐渐减轻并消失,目前可连续行走2 000m无不适.

  • BDNF与脑缺血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少微;展淑琴;张凌峰;高亚亚;巩付华;吴海琴;张桂莲;范清雨;翟跃芬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脑缺血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于30 min MCAO及100 min MCAO后再灌注4 h、8 h、24 h后取大鼠脑组织进行BDN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缺血脑皮层内BDNF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并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结果:30 min MCAO组再灌注4 h、8 h、24 h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缺血脑皮层BDNF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100 min MCAO再灌注4 h、8 h、24 h组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缺血脑皮层BDNF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组织缺血可导致缺血神经元BDNF表达明显增加。

  • 大脑中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朱海东;苏求才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例大脑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动脉瘤颈夹闭16例,夹闭+包裹1例,瘤颈夹闭后瘤体切除3例。术后随访6~48个月,其中恢复良好或轻残16例,生活不能自理3例,死亡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瘤往往以出血为首发症状,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早期手术在清除血肿的同时夹闭动脉瘤,清除血肿,消除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的继发损伤,而清除蛛网膜下腔血肿及其产物,可以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 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后大脑中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康成;邓惠慧;宁晓明;吴子强;李泳祺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大脑中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尤瑞克林治疗的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50例,均予以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常规神经营养药以及尤瑞克林静脉注射治疗.患者经连续治疗2w后通过TCD检测其侧支循环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将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大脑前、后动脉联合代偿及无代偿的患者为四组,评价上述四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四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结果 尤瑞克林治疗后,TCD检测发现仅大脑前动脉(ACA)代偿患者有22例,仅大脑后动脉(PCA)代偿的患者9例,大脑前、后动脉同时代偿的患者16例,无代偿的患者3例,大脑前后动脉同时代偿组NIHSS评分、mRS评分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水平均显著优于其他三组(P<0.05);ACA组较PCA组预后好(P>0.05);PCA组与无代偿组相比,其预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经尤瑞克林治疗后,大脑中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者较侧枝循环形成差者预后好.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监测临产前胎儿宫内缺氧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侯丽玲;管荟;赵凡仪;屈小英

    目的 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临产前的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肾动脉血流指标预测宫内胎儿缺氧的有效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正常孕38~40w的临产胎儿及临床诊断为宫内缺氧的临产胎儿,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肾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当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肾动脉:Vs≥40cm/s、Vd≥10cm/s,大脑中动脉P≤1.6、RI≤0.6,而肾动脉P≥2.5、RI≥0.75,以上各指标可作为胎儿宫内缺氧的临界值.其特异性为98%,敏感性为95%.结论产前监测胎儿大脑中动脉及肾动脉血流参数,为临床预测胎儿宫内缺氧提供重要信息,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病残率,保障母婴健康.

  • 无症状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者侧枝循环的研究

    作者:张美杰;李桂玲;么晓轶;金迪;张继荣

    目的探讨无症状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枝循环形成。方法将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比较两组侧枝循环形成的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侧枝循环形成与临床症状的有无存在显著相关性(<0.01);存在侧枝循环的狭窄组RVaca与正常成人对照组Rvaca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0.005﹚;存在侧枝循环的狭窄组RVpca与正常成人对照组RVpca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0.000﹚。合并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之间侧枝循环的形成有明显差异(=0.006);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间侧枝循环的差异明显(=0.031)。结论侧枝循环的形成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侧枝循环的形成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合并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减少侧枝循环的形成。

  •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的护理进展

    作者:李洁

    颅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的年发病率为6.0~35.6/10万人.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的发生率为15%~50%,伴发脑内血肿者约有2/3早期发生昏迷,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1]。已有研究表明,约有50%的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后引起侧裂区血肿。早期明确诊断和做出相应的合理治疗护理,对预后有很大影响。血管内栓塞术因创伤小和成功率高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并发症的发生往往危险性大.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和治疗能明显提高治愈率。本文主要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的护理来做简介,阐述围术期护理对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性,现将部分观点综述如下。

  • 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阻力指标比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蓝丽环

    胎儿大脑中动脉(MCA)、脐动脉(UA)血流阻力指标的比值越来越多地为产科所运用,其对了解胎儿宫内发育等各方面状况与围产儿预后有很大帮助.检测MCA、UA阻力指标及比值是及早诊断和积极处理围产儿高危问题的关键.超声等现代化检查技术是妇产科优生领域广泛应用的优生监测手段.本研究结合笔者临床工作经验及近年来妇产科优生监测资料,阐述超声技术等手段在妊娠优生优育监测中对MCA、UA阻力指标比值的应用进展.

  • 酒精中毒合并颅脑外伤后脑梗塞1例诊治体会

    作者:刘军;范高阳;苏春海;冯雷;陈剑

    虽然外伤性脑梗死是相对比较少见的脑外伤并发症,但是急情酒精中毒合并颅脑损伤后脑梗塞发病急,其意识不清与颅脑损伤的意识障碍易混淆,此类容易延误诊治时机,导致严重的后果。一般认为成人外伤性脑梗死主要发生在脑损伤重,比如存在脑疝、严重挫伤、伴发大血肿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严重移位等的患者。本文报道1例酒精中毒后颅脑损伤致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的病例,通过此例患者的诊治,分析酒精中毒合并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
      1病例资料
      男,60岁,因头部外伤后昏迷不醒约3h于2013年05月10日入院。入院前3h,饮酒后骑电动车意外摔倒,伤后即昏迷,小便失禁,呕吐多次,急诊查头颅CT提示左侧额颞叶多发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2013年05月10日)。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未服降压药物,否认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病史,无不良嗜好。无家族史。入院时查体:BP170/100mmHg,昏迷状态,查体不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瞪圆,D=3.0mm,光反射灵敏,双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型强直,刺痛可见痛苦表情,无刺痛定位,双侧巴氏征可疑阳性。入院后查血象、血糖、血脂、肾功、尿常规均未见异常,转氨酶轻度升高,心电图检查示正常。入院后9h查体:神志较前无变化,查体不配合,右侧肢体可见自主活动,左侧肢体刺痛未见活动,左侧肢体肌张力明显增高,嘴角右偏,左侧鼻唇沟稍变浅,左眼闭合不全。 MRI(2013年05月11日)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内多发大小不等片状短T1长T2信号影,DWI呈高信号,右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左移,左侧脑组织外可见稍短T1长T2异常信号影。建议予以手术减压治疗,家属拒绝,予以纳洛酮、甘露醇、神经节苷脂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神志清楚,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II级出院。

  • 颈内动脉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金苹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01/2014-01收治的6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非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核磁共振MRI和头颅CT检查,并且用头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彩超检查判断颅内外大动脉有无狭窄或闭塞.结果:60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与颈内动脉狭窄和脑内动脉狭窄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37例(61.67%)、大脑前动脉狭窄19例(31.67%)、大脑后动脉狭窄17例(28.33%)、颈内动脉狭窄40例(66.67%)、大脑基底动脉狭窄23例(38.33%),颈内动脉狭窄及大脑中动脉狭窄与其他类型的脑动脉狭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和脑内动脉狭窄与脑分水岭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与之关系密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 大脑中动脉区脑梗塞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秀峰;杨红;杨金升;万琪;吴保仁;赵芳亭

    目的:探讨脑梗塞急性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及其在不同治疗期TCD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49例患者入院前后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塞者,入院后1周内、第2周及第3周行TCD检查。结果:①MCA区脑梗塞后病侧MCA 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病灶对侧(P<0.01);双侧大脑前动脉(ACA)Vm高于对照组(P<0.05);病侧MCA Vm>ACA Vm的生理关系消失。②MCA区梗塞中主干及深穿支梗塞MCA Vm下降明显(P<0.05)。③TCD间断观察揭示MCA Vm随有效治疗而增加。结论:TCD Vm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脑梗塞的部位、临床治疗选择和疗效判断。

  • 羊水量与胎儿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张立文;张学兰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不同羊水量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波形,分析两者间的关系及围生儿结局.方法 对148例晚期妊娠妇女进行胎儿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波形检查,计算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阻力指数、大脑中动脉与脐动脉之间的阻力指数比值,随访围生儿预后.结果 胎儿脐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3及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4者,在羊水过少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且该组胎儿易发生不良围生儿结局.结论 对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波形进行检测,可监护胎儿宫内状况,并对妊娠结局有预测价值.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对儿童血管性头痛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锦茹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性头痛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进口DVL型TCD检查反常规方法检查.结果 TCD主要表现为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频谱有所改变.其异常率达96%.结论 TCD对儿童血管性头痛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用于指导治疗,观察愈后.

  • 胎儿大脑中动脉和脐动脉阻力指标比值的研究

    作者:崔雪芳;刘翠玲

    目的 检测胎儿大脑中动脉(MCA)、脐动脉(UA)阻力指标比值并分析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580例妊娠36 ~41周孕妇的胎儿MCA和UA的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S/D),按计算所得MCA/UA比值分为异常组(<1.3)260例与正常组(≥1.3)320例,追踪母婴结局及分娩方式.结果 两组病例的脐带异常、胎儿窘迫和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率及分娩方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MCA/UA比值是测定胎儿宫内安危较为灵敏的指标,可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提高产科防治质量.

  •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对颅内动脉的评价作用

    作者:杨静;王培福;刘海超;单勇;姚昕璐

    目的 研究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中颅内动脉成像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择经TCD或MRA或CTA筛查提示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导致血管狭窄或可疑狭窄的患者30例为观察组,无临床症状及危险因素的正常志愿者10例为对照组.对提示存在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相应部位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获得血管成像,分析病变动脉血管管腔、管壁及斑块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获得31支符合标准的血管成像,均显示血管异常:其中大脑中动脉26支,基底动脉3支,椎动脉颅内段2支;病变血管轻度狭窄3支,中度狭窄10支,重度狭窄9支,闭塞8支;病变性质包含:动脉夹层4支,动脉炎性改变6支,动脉瘤样改变1支,先天性变异2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变18支;其中18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中进一步区分斑块性质:纤维斑块10支,脂质核心斑块4支,斑块内出血4支.结论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的观察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准确测量血管壁厚度;直接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并可根据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中不同序列的信号特点判断斑块内部性质,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详细的颅内血管信息.

  • 脑转移放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梁军

    脑转移是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非常大的问题。据统计20%~40%的肿瘤患者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脑转移。目前对于脑转移有个“多育的土壤”学说,是指某组织(如脑、骨)具有支持某器官转移灶生长的特性,而其他器官不具有,例如亲脑性癌:如肺癌、黑色素瘤。脑转移分为:脑转移多发趋势,例如肺癌和黑色素瘤;脑转移单发趋势,例如结直肠癌、乳癌、肾癌。脑转移较常发生的部位,常见于灰白质交汇处和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倾向脑动脉末端区。80%分布于大脑,15%分布于小脑,5%分布于脑干。在临床症状上常见的有:认知障碍77%、偏瘫66%、头痛53%、肢体无力40%、行为和精神改变31%、一侧感觉丧失27%、视乳头水肿26%、共济失调20%、癫痫15%、失语10%。

  •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龚如;万杰清;樊翊凌;江基尧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和慢性脑缺血患者周围血中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EPC表面标记CD34、CD133和激酶插入嵌合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用于鉴定循环EPC数.分别从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30例)发病24h内和慢性脑缺血患者(缺血组,20例)和无脑缺血症状患者(对照组,10例)采集外周静脉血4 ml.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循环EPC数,以及各组患者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等指标. 结果 梗死组CD34细胞数、CD34/CD133细胞数、CD34/KDR细胞数分别为(14.2±8.1)‰、(7.1±4.1)‰、(5.0±3.7)‰,缺血组分别为(28.5±9.9)‰、(15.2±3.7)‰、(6.8±2.0)‰,对照组分别为(44.8±9.5)‰、(22.1±6.6)‰、(16.7±6.9)‰;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缺血组循环EPC水平明显下降(P<0.05);梗死组循环EPC较缺血组更少(P<0.05).梗死组循环EPC水平与收缩压、TC、TG和LDL-C呈中度负相关(P<0.05),与HDL-C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急性脑梗死循环EPC数量降低可能是脑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EPC对于急性脑梗死的预测、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可见光漫反射光谱监测大鼠脑缺血及其意义

    作者:傅楚华;王海峰;李钊;李飞;邹永杰;黄宇星;张大勇;冯华

    目的 观察可见光漫反射光谱监测大鼠正常、缺血及坏死脑组织的缺血严重程度,为术中实时监测脑灌注提供研究基础. 方法 选择36只SD大鼠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及缺血1,3,6,12,24h组,每组6只,缺血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光谱仪测量各组标本可见光漫反射光谱,计算其平均漫反射光谱比值(R630/R545). 结果 缺血时间越长,梗死脑组织的光谱反射率越高,542 nm及577 nm波谷越浅,且缺血12,24 h脑组织在630 nm处出现较小波谷.除缺血12h与24 h组间外,其余各组间R630/R5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见光漫反射光谱可以实时监测并鉴别正常、缺血及坏死脑组织甚至脑组织的缺血严重程度,为临床术中实时监测脑灌注提供基础.

1537 条记录 75/77 页 « 12...69707172737475767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