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orona Mortis血管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洪华兴;陈海啸;洪正华;潘志军;林列

    目的:探讨闭孔血管和髂外血管在腹股沟区的分支,为减少髂腹股沟入路术中出血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新鲜中国成人尸体标本共50侧半骨盆进行解剖学研究,观测闭孔血管和髂外血管在腹股沟区的分支及其吻合支(Corona Mortis血管)的大小、出现率、吻合血管行径和吻合血管至耻骨联合的距离.结果:72%(36侧)耻骨上支表面至少存在1条血管吻合支,其中28%(14侧)存在2条或3条血管吻合支,24%(12侧)同时存在动脉吻合支和静脉吻合支.耻骨上支表面的血管吻合支平均直径2.6 mm(2.0~4.2mm).血管吻合支紧贴耻骨上支或髂耻隆起,几乎垂直地下行于髋臼窝壁或耻骨支后方,经闭膜管出盆腔,血管吻合支与耻骨联合的平均距离52 mm(38~68 mm).在此区域手术以及髋臼或骨盆前环骨折极易损伤Corona Mortis血管.结论:闭孔血管和髂外血管的吻合支较粗,出现率高,位于耻骨上支表面.髂腹股沟手术入路应特别注意Corona Mortis血管的存在.

  • CT辅助腰椎终板形态学研究

    作者:刘俭涛;韩华;高正超;贺财友;蔡璇;牛斌斌;顾梦超;李宇欢;梁辉;贺西京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健康成人腰椎终板结构进行解剖测量与研究,为腰椎假体的优化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有益指导.方法:有偿征集60名健康成人(男女均等),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行全腰段CT扫描.将扫描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 16.0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采集指标包括正中矢状径、大冠状径,凹陷深度、正中矢状面凹陷角,冠状面凹陷角等共9项,后利用统计学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下终板的正中矢状径与大冠状径不但具有性别差异(P<0.05),而且随着腰椎序列的增加呈增大趋势.上下终板凹陷深度无性别差异(P>0.05),自L1至L5变化较小,分别在1.5~2.0 mm与2.2~3.9 mm波动;同一序列男性下终板凹陷深度大于上终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上下终板凹陷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终板矢状面凹陷角与冠状面凹陷角随着椎体序数的增加整体变化较小而且绝大部分椎体序列上矢状面与冠状面凹陷角均无性别差异(P>0.05).统计学显示靠近尾侧腰椎终板大凹陷处位于终板平面偏背侧.结论:人体腰椎终板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熟悉掌握终板解剖参数以及术前充分利用CT辅助测量对于腰椎假体的研制及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自制三维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复合型髋臼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王辉;毕大卫;胡钢锋;祖罡;韩雷

    目的:根据髋臼解剖特点,研制一种三维解剖锁定钢板固定除后壁及后柱的复合型髋臼骨折,尤其是包括四方区移位的复合型髋臼骨折,并探讨其优缺点.方法:通过对40具成人骨盆及5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的测量、试验,测量弓状线弓耻线弧长和弧度、髋臼中心至弓状线的距离等解剖数据,设计出三维解剖锁定钢板,经髂腹股沟入路或者联合Stoppa入路固定复合型髋臼骨折.结果:弓状线弧长:男(54.12±5.42) mm,女(58.24±6.60) mm.弧度:男(64.26±10.28)°,女(60.32±12.26)°.弓耻弧长:男(122.21±8.02) mm,女(126.52±7.84) mm.弓耻弧度:男(66.24±13.10)°,女(63.25±12.10)°.髋臼中心至弓状线的距离:男(18.6±2.2) mm,女(18.9±2.5) mm.由髂腹股沟入路或者联合Stoppa入路对非后壁及后柱的复合型髋臼骨折,包括四方区移位的髋臼骨折施行三维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复位及固定可靠.结论:采用自制三维解剖锁定钢板固定非后壁及后柱的复合型髋白骨折能解决既往常规内固定难以解决的一些复合型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更加精准、可靠、稳定,且手术创伤小,开拓髋臼骨折内固定的新思路.

  • CT辅助山羊腰椎解剖测量及与人体腰椎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俭涛;韩华;高正超;贺财友;牛斌斌;顾梦超;李宇欢;贺西京

    目的:通过对山羊腰椎的解剖测量以及与人体腰椎的对比研究,为腰椎假体的动物模型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Mimics 16.0对波尔山羊新鲜腰椎标本及健康成人腰椎的椎体、椎弓根、椎间盘等部位的解剖参数进行采集,终运用统计学软件对两者腰椎解剖特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山羊椎体前高<中高<后高,大值分别为(38.7±2.9)、(40.1±2.6)、(40.7±2.7) mm.其终板宽度大于其深度,整体呈心形或肾形外观.山羊上终板向外凸出,下终板凹陷较小,大值为(1.6±0.6) mm.山羊椎弓根高自L1至L6不断增大,大值为(30.5±1.9) mm;其椎弓根宽与夹角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小值分别为(6.7±0.4) mm与(45.9±2.6)°.山羊椎间盘前高>中高>后高,三者随着椎间隙的变化数值波动较小;其椎间孔高与宽亦变化较小,分别在(12.9±0.3)~(14.3±1.0) mm与(5.7±1.0)~(6.7±0.9) mm波动.对比结果 显示山羊腰椎椎体高、椎弓根高及夹角明显大于人类(P<0.05),而其终板宽与深、椎间盘高等明显小于人类(P<0.05).此外,两者某些结构如椎弓根高、椎间盘高等随着椎体序数的增加亦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结论:山羊腰椎虽然在某些方面如终板及椎间孔形态等与人体存在相似性,但是在诸多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掌握山羊腰椎的解剖特点及与人体之间的差异对于腰椎假体及相关技术的山羊动物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C7后路椎板螺钉固定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作者:曹进;徐荣明;仲肇平;马维虎;赵刘军;李明

    目的:测量C7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C7后路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22具成人C7标本与椎板螺钉进钉技术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指标包括椎板上、中、下部分的厚度(分别为T1、T2、T3),椎板高度(H),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及侧块外侧壁的距离(分别为L1、L2),椎板轴线与矢状面的夹角(α).结果:椎板上部厚度(T1)平均为(4.30±0.27)mm;中部厚度(T2)平均为(5.32±0.27)mm,27%(6例)小于4.50 mm;下部厚度(T3)平均为(4.78±0.26)mm;椎板中下部厚度均大于4.50 mm;椎板高度(H)平均为(14.83±0.26)mm;进钉点至椎弓根内侧壁的距离(L1)平均为(26.99±0.48)mm;长钉道长度(L2)平均(41.60±1.10)mm;椎板与矢状面夹角(α)平均(49.3±1.1)°.结论:C7后路椎板螺钉固定是可行的,适用于多数患者(73%).与C7椎弓根螺钉技术相比,椎板螺钉技术更简单,神经血管损伤的可能性更低.

  •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解剖及流体力学研究

    作者:刘兵;戴玉景

    目的为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及流体力学研究资料.方法在31具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椎、椎动脉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在选取的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流体力学实验研究.结果①两侧椎动脉间距在C2处大,C5处小.②椎动脉与C2,3椎间盘外侧缘的距离大.③颈椎横突孔高度:C5、C6>C2、C3,C6>C4>C3;上下颈椎横突孔间距:C1,2>C2,3、C3,4、C4,5、C5,6.④各颈椎间盘厚度:C5,6、C6,7>C2,3、C3,4,C5,6>C4,5.⑤前屈位致双侧椎动脉引流管滴数减少.旋转颈椎超过一定角度时,双侧椎动脉引流管滴数出现下降,至旋转极限时,甚至完全停止.结论旋转手法对C1、C2、C3发病部位疗效较好,对下段颈椎病变、双侧椎动脉均发生病变等情况,手法方式要进行适当调整,应避免蛮力大角度的操作.

  • 国人寰椎定量解剖研究及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探讨

    作者:胡勇;杨述华;徐荣明;马维虎;何贤峰;阮永平;谢辉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寰椎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证据,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48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AW)、寰椎前弓与侧块相连处厚度(AD)、后弓椎动脉沟窄处骨内的高度(ITG)、后弓椎动脉沟窄处外缘的高度(OTG)、侧块中点高度(MHL)和侧块宽度(LW)、寰椎侧块外倾角(α),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W平均为(20.45±1.53)mm;AD男性左侧平均为(3.91±1.32)mm,右侧平均为(4.11±1.42)mm,女性左侧平均为(3.72±1.61)mm,右侧平均为(3.82±1.53)mm;ITG男性左侧平均为(2.46±1.57)mm,右侧平均为(2.41±1.65)mm,女性左侧平均为(2.36±1.57)mm,右侧平均为(2.32±1.65)mm;OTG男性左侧平均为(4.76±2.26)mm,右侧平均为(4.64±1.70)mm,女性左侧平均为(4.55±2.26)mm,右侧平均为(4.53±1.30)mm;MHL平均为13.68 mm;LW平均为12.98 mm;α平均为25°.结论:手术时必须考虑到个体、性别、左右差异.术中禁忌盲目操作以免造成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由于寰椎椎弓根螺钉和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不同,使得寰椎椎弓根螺钉的长度较寰椎侧块螺钉要长.

  • 枢椎棘突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解剖学比较

    作者:刘观燚;徐荣明;马维虎;孙韶华;林华杰;冯建翔;胡勇;赵刘军;周雷杰

    目的:比较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技术难度和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枢椎棘突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0年2月至7月,选取10具颈椎标本,男5具,女5具,年龄45~76岁,平均60.5岁.将标本俯卧,颈部置于中立位.从C1-C3剔除颈部后侧所有的软组织,以清楚地暴露枢椎侧块和峡部.枢椎椎体左右侧任意选择进行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各10枚螺钉,置入直径为4.0mm的皮质骨螺钉.枢椎棘突螺钉以枢椎棘突螺钉的进钉点选择为棘突的基底部、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角度水平置钉,螺钉由对侧棘突基底部穿出,形成双层皮质固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方向与矢状面夹角15°~20°,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置入后,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机对标本进行扫描重建.测量螺钉在骨内的实际深度,记录椎弓根螺钉和棘突螺钉置钉失败、穿破椎弓根、进入椎管或置入横突孔的螺钉数目.结果:枢椎棘突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均无明显的技术困难.棘突螺钉未见螺钉置入椎管和劈裂棘突,但椎弓根螺钉有1枚螺钉突出椎弓根外侧皮质,侵犯横突孔.枢椎棘突螺钉的平均钉道长度为(21.4±1.4)mm,稍短于枢椎椎弓根螺钉的(23.7±1.0)mm,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87,P>0.05).结论:枢椎棘突基底部具有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枢推棘突螺钉较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安全、简单.

  • 寰椎定量解剖研究及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

    作者:胡勇;徐荣明;马维虎;校佰平;周雷杰;谢辉

    目的:观察和测量国人寰椎以获取形态学参数.为研制仿生寰椎前弓钢板提供解剖数据.方法:用电子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48套正常成年人寰椎新鲜标本的相关参数,包括寰椎前弓宽度(AW)、寰椎前弓与侧块相连处厚度(AD)、寰椎前结节厚度(AT)和高度(AH)、寰椎侧块中点高度(MHL)和长度(L)、寰椎侧块宽度(LW)、襄椎侧块外倾角(α°)等内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设计仿生襄椎前弓钢板提供形态学参数范围.结果:测得AW(20.68±1.38)mm,AD为(3.86±1.42)mm,AT和AH分别为(8.65±1.88)mm和(10.36±1.49)mm,MHL和LW分男IJ为(12.82±1.76)mm和(12.86±1.63)mm,寰椎侧块外倾角(α°)平均为(13.84±1.73)..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由两侧的寰椎侧块固定板和中间前弓连接板构成.结论: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仿生寰椎前弓钢板的研制是既能重建因寰椎疾患导致上颈椎不稳.又不干扰寰枢关节旋转功能的脊柱非融合性技术.

  • 髋臼后柱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技术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吕荷荣;何治勇;王艮存;何炯成

    目的:确定后柱各个区域放置螺钉的佳角度和长度,解决后柱中部区域拧入螺钉易穿入关节的难题.方法:取成年男性尸体标本10具,年龄20~74岁,平均54.5岁.自髋关节处去除双侧股骨,切除L5,自正中矢状面锯开骶骨及耻骨联合,得半骨盆标本20个,排除骨性异常.彻底剔除附着于骨盆的软组织,令标本自然风干备用.确定髋臼上下缘界限和髋臼后柱系列断面,制作髋臼后柱系列断面.在各断面上测量后柱宽、髋臼宽和髋臼后柱宽度百分比,测量各进钉点的螺钉角度和长度,测量数据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髋臼上1/2断面B、平髋臼1/2断面C、平髋臼下1/2断面D各进钉点的螺钉进钉角度和长度:在平髋臼上1/2断面B上,髋臼后柱外侧缘即髋臼后缘B0分别为41°和44.0 mm;髋臼后柱外1/2即B1分别为66°和42.2 mm;髋臼后柱1/2即B2分别为91°和59.5mm;髋臼后柱内1/2即B3分别为107°和64.0 mm;髋臼后柱内侧缘B4的大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分别为123°和65.5 mm,小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分别为109°和59.0mm.在平髋臼1/2断面C上,髋臼后柱外侧缘即髋臼后缘C0分别为39°和39.0 mm;髋臼后柱外1/2即C1分别为57°和36.0mm;髋臼后柱1/2即C2分别为74°和36.0 mm;髋臼后柱内1/2即C3分别为90°和36.0 mm;髋臼后柱内侧缘C4分别为106°和76.0mm.在平髋臼下1/2断面D上,髋臼后柱外侧缘即髋臼后缘D0分别为42°和35.5 mm;髋臼后柱外1/2即D1分别为61°和33.0 mm;髋臼后柱1/2即D2分别为81 °和32.0 mm;髋臼后柱内1/2即D3分别为100°和31.0 mm;髋臼后柱内侧缘D4分别为120°和74.0 mm.结论:髋臼后柱钢板螺丝钉技术中,在髋臼区的外1/4区、外中1/4区、内中1/4区和在内1/4区,钉后柱角分别为40°~60°、60°~75°、75°~90°、90°~平行于四方区,螺钉长度30 mm.

  • 股骨干骨折髓内钉远端徒手锁钉技术及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盛韶山;邢光霞;潘志军

    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时远端徒手锁钉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成人不成对股骨防腐标本22根,对12根标本远端锁钉横截面的周径、外侧边边长及外侧上下角进行测量.选大截面运用平面几何与三角函数来计算探针通过截面外侧边上探测孔的大摆动角并确定探测孔的佳定位点.用直径1 mm的克氏针经过直径4 mm的探测孔来探测直径为9 mm的髓内钉,并通过10根股骨干骨折模型及15例临床股骨干骨折病例对徒手锁钉法加以验证.结果:股骨干远端锁钉横截面即股骨远端骨骺线上3 cm处的横截面,其外周径为(153.00±7.45)mm,外侧边长为(36.30±2.65)mm,外上角为102.42±5.85°,外下角为81.00±3.25°,外侧边髓腔厚度(1.96±0.04)mm.在大的横截面处当探查孔直径为4 mm时,在外侧两边角区存在盲区(即髓内钉位于其间但通过探查孔的探针不能探到的区间).但当髓内钉通过约10 cm的髓腔狭窄段时,髓内钉不会到达盲区.探针向上、向下的大摆动角均为44°,当探查孔定位于外侧边中点时,如髓内钉通过的10 cm的髓腔狭窄段,骨折复位满意时是可以被探针探及的.应用此法在10根标本及14例利用定位器远端锁钉失败的临床病例中获得成功.结论:通过股骨外侧4 mm的探查孔用直径1 mm的细克氏针滑移来寻找髓内钉徒手锁钉的方法是可行的.

  • 髋臼后壁解剖学测量及定量分析

    作者:汤洋;章云童;张春才;王攀峰;赵雪;陆雄伟;胡小鹏

    目的:通过对髋臼后壁厚度的解剖学测量及定量分析,探讨髋臼后上壁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为髋臼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15具经甲醛浸泡处理的成年防腐尸体骨盆标本(男8具,女7具),清除多余软组织后对髋臼整个后壁采用角度分区法,分别测量不同层面不同分割点的后壁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距臼缘5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平均厚度波动于(6.47±0.61) mm至(7.43±0.71) mm之间,髋臼后下壁平均厚度波动于(5.62±0.51) mm至(6.33±0.61) 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7.71±0.74) mm至(8.27±0.99) mm之间,距臼缘5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与髋臼后下壁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较显著(P<0.05);距臼缘10 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厚度波动于(8.81±0.67) mm到(13.35±0.89) mm之间,髋臼后下壁厚度波动于(7.02±0.63) mm至(7.66±0.69) 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14.46±0.97) mm至(17.05±1.35) mm之间,距臼缘10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较髋臼后下壁增厚较显著(P<0.05),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显著(P<0.01);距臼缘15 mm处测量的髋臼后上壁厚度波动于(12.08±0.78)mm至(19.84±1.03)mm之间,髋臼后下壁厚度波动于(10.17±0.76) mm至(11.12±0.77)mm之间,臼顶平均厚度波动于(23.23±1.12) mm至(26.01±1.53)mm之间,距臼缘15 mm处髋臼后上壁厚度较髋臼后下壁增厚显著(P<0.01),臼顶厚度较髋臼后上壁增厚显著(P<0.01).结论:整个髋臼后缘厚度从髋臼后下壁→髋臼后上壁→臼项部呈现逐渐增厚趋势,这种趋势随着测量点距臼缘距离的不断增加而愈加明显.髋臼后上壁除了传统意义上维持“头臼对应”稳定性功能外,还可能参与髋臼部分负重.

  • 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胡勇;徐荣明

    阐述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并进行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比较,枢椎后路3种螺钉固定技术在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是可行的,宜首先选择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

  • 中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赵刘军;徐荣明

    中下颈椎(C2-C7)后路螺钉钢板(棒)固定作为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技术已被国际公认,而技术的关键就在于螺钉锚点的提供,即螺钉的植入技术.常采用的下颈椎(C3-C7)后路螺钉植入技术足侧块螺钉固定技术.

  • 股骨转子下区解剖定位与骨折分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湘;张铁良;朱光宇

    1966年,Fielding等[1]首次提出关于股骨转子下区的解剖学定义,即从股骨小转子的上界到其以远的3英寸处为股骨转子下区.在这一观点指导下,作者根据股骨转子下区的解剖和力学因素,并以涉及到股骨小转子的原始骨折线的位置为依据,提出了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分型.

  • 腓肠豆骨的形态特点及病变的诊治进展

    作者:徐琳;侯卫坤;许鹏

    腓肠豆骨是人常见的籽骨,其在人体膝关节中的解剖位置、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对于稳定膝关节的重要性以及与它相关的疾病等问题近年来逐渐得临床医师的认识.本文通过对腓肠豆骨的解剖、分布,以及腓肠豆骨与膝关节相关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在诊治膝关节疾病时加强对腓肠豆骨的关注.

  • 部分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解剖学基础

    作者:黄建新;谢汉国;黄晓冬

    目的:为部分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长肌腱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 cm处,腓骨长肌腱上长(16.0±1.6)cm,下长(13.4±2.7)cm,腓骨前后径为(2.1±0.5)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长肌腱距腓骨外缘(1.4±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内缘(5.3±0.4)cm.结论:部分腓骨长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 髋臼在前柱投影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宋朝晖;张英泽;彭阿钦;潘进社

    目的:探讨髋臼前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范围.方法:取20具骨盆标本,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髂前下棘顶点和髋臼下缘距髂外血管鞘外缘与骨盆缘交点的距离,CT垂直扫描前柱,测量距髋臼上缘0.5~4.0 cm(每0.5 cm测1次)的CT断面上前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前柱表面的投影,将前柱分为髋臼区、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并测量距骨盆缘1 cm处φ2.5 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髋臼上缘在髂前下棘顶点上(1.1±0.1)cm,髋臼下缘在髂外血管鞘外缘与骨盆缘交点下(1.7±0.2)cm,距髋臼上缘0.5、1.0、1.5、2.0、2.5、3.0、3.5、4.0 cm的CT断面上,前柱平均宽分别为(55.7±4.8)、(54.4±2.0)、(50.5±3.7)、(41.3±3.0)、(39.1±4.6)、(35.2±5.7)、(31.7±5.6)、(30.8±3.4)mm;髋臼宽分别为(28.2±6.2)、(34.7±5.5)、(36.8±5.2)、(34.8±2.7)、(37.0±4.2)、(33.2±5.1)、(29.6±5.7)、(28.0±3.9)mm;距髋臼上缘0.5 cm断面进钉安全角度应<87°±8°;距髋臼上缘1.0cm断面进钉的安全角度应<76°±7°;距髋臼上缘1.5 cm断面进钉的安全角度应<69°±7°;距髋臼上缘2.0 cm断面进钉的安全角度应<63°±7°.结论:髋臼中心部不能放置螺钉,中心部以上可以放置螺钉,进钉角度应<63°±7°.

  • 胸腰椎棘突上缘根部与椎弓根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及意义

    作者:崔新刚;丁自海;蔡锦方

    目的:研究胸腰椎棘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提供相关数据为椎弓根穿钉确定一种新的解剖定位点.方法:测量30具干燥胸腰椎骨标本(T10-L5节段)之棘突上缘根部至椎弓根上缘、下缘及中轴线的距离.用5具新鲜尸体做实验室手术模拟.结果:获得了相关解剖学数据,根据所得数据设计螺钉入点.实验室80个螺钉全部穿钉成功,并成功临床应用6例.结论:该研究揭示了棘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经椎弓根手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剖学定位方式.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解剖学
  • Axis钛合金钢板治疗上胸椎不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作者:胡勇;薛波;徐荣明;毛伟民;校佰平;阮永平;冯建翔;刘文虎;贾连顺

    目的观察Axis钛合金钢板治疗上胸椎不稳的近期疗效.方法于正常成人胸椎标本上观察胸椎的解剖特点,测量胸椎的进针点、进针角度、深度和直径.临床采用Axis钛合金钢板治疗上胸椎损伤22例.结果不同节段胸椎椎弓根的解剖特点、进针点、进针方向和深度有所不同.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22例平均随访10个月,未见钢板螺钉松脱、断裂等并发症.19例获骨性愈合,脊髓功能除2例按Frankel分级为A级者术后无改善,余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Axis钛合金钢板适合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胸椎不稳患者的治疗.上胸椎椎弓根固定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熟悉其解剖特点,正确选择进针点、角度和深度,规范操作,此手术是安全的,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4078 条记录 4/204 页 « 12345678...20320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