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心动图对非心脏手术患者麻醉前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湛勇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心动图对非心脏手术患者麻醉前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从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非心脏手术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10例患者,进行试验研究,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化方法分成两组,每组55例,一组患者在麻醉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为观察组,一组患者麻醉前未做超声心动图检查,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在麻醉前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然后对观察组患者的所产生的异常指标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后产生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定向力恢复时间(12.60±3.95)min,VAS评分(3.95±0.46)分,呼吸恢复时间(11.96±3.98)min,清醒时间(11.34±4.98)min;对照组分别为(21.16±4.06)min、(5.13±0.59)分、(17.24±5.06)min、(15.46±5.9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5/55),恶心2例,呕吐3例,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5%(14/55),恶心6例,呕吐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心动图对非心脏手术患者麻醉前进行评估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意义,加强患者身体指标的监测,将检查出来的异常指标进行相应干预,改善患者的麻醉指标,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并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提高患者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丙泊酚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非心脏手术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彭红梅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非心脏手术患者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效果.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60例非心脏手术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丙泊酚麻醉,而试验组患者接受丙泊酚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术后情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其中,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清的GP-BB、cTnI、TNF-d、IL-6及IL-8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丙泊酚联合硬膜外阻滞对于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肌保护有较为显著的作用,这一保护作用的发挥在于其能够较好地调控患者细胞因子,因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推广价值.

  •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安全思考

    作者:李雪艳;都淑萍;周承孝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常因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引发支架内栓塞,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发生过量出血等危险.本文旨在探讨抗血小板治疗的合理应用,以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研究对手术患者安置冠脉支架的特性,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出、凝血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了评估.根据其研究结果,为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及支架内栓塞等并发症,应于围手术期采用超短效抗血小板药进行"搭桥"及血小板功能的监测.

  • 非心脏手术围术期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I比较

    作者:卫宇;江伟;王爱忠

    目的:初步探讨围术期心肌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方法:选择30例非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A组),测定其术前、术中、术毕和术后第1、2天的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I(cTnI)的值.30例经冠脉造影术(CAG)证实无冠脉病变的老年患者(B组),记录其PCI术前的心肌酶谱和cTnI的值.30例心内科急性心梗(AMI)老年患者(C组),测定其起病当天,起病后第1、2天的心肌酶谱和cTnI的值.结果:非心脏手术围术期除术前外,其余时间点的心肌酶谱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C组比较,除CK外心肌酶谱各指标均未达到C组的标准.而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cTnI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cTnI是围术期心肌缺血性疾病的特异性指标.

  • 支架术后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吕慧;秦永文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成为冠心病支架术后防止血栓形成及再发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但支架植入术后非心脏手术及侵入性操作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医生不得不面临术前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避免出血及围术期血栓形成的两难境地.基于此,既往回顾性的研究表明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产生的冠脉血栓形成风险高于术中出血.因此建议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应持续使用直至支架完全内皮化.在非心脏手术中可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可停用氯吡格雷以过渡治疗取代,减少血栓及出血风险.

  • 老年高危心血管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处理

    作者:郭唐猛;成蓓;刘承云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其中冠状动脉综合征、失代偿充血性心力衰竭、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及严重的心瓣膜病属高危心血管疾病,对合并这些疾病的老年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面临的风险很大.围术期需严格管理,包括完善心血管病理解剖与功能储备检查,实施药物或介入治疗进行疾病控制,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及时纠正异常变化等.需要外科、心脏科及麻醉科之间更多的沟通和协作.

  • 凝血功能在冠心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研究

    作者:马海平

    冠心病患者实施非心脏手术凝血功能状态是决定手术成败及术后康复情况的关键因素之一.此类患者往往存在血栓前状态,其凝血功能受手术、麻醉的创伤、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输血及出血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采取有效而敏感的指标进行检测并准确判断凝血功能状态,对于术前评估及围术期的管理至关重要.掌握此类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并且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处理策略,可降低死亡率,减少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问题的评估和处理

    作者:罗心平;范维琥

    心脏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内容.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越来越多的非心脏手术病人(尤其老年人)同时伴有心血管疾病,需要评估围手术期的心血管风险,并制订处理策略.给予病人以佳的评估和处理,是关系到其生命和健康的重大问题,这一工作主要是由外科和麻醉科医师会同内科(心脏科)医师协同进行.

  • 阿尔茨海默病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嫣红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指麻醉手术后患者记忆、抽象思维及定向能力的障碍,同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减退.POCD的发病现状POCD在年龄分布上以>65岁的老年患者为主.一项关于POCD的国际性研究(ISPOCD)选取了1 218例60岁以上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现27%的患者在术后1周内存在POCD,10%的患者在术后3月内持续存在POCD[1].另一项研究选取了26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研究其术前、术后、出院前、出院后6周、6月及5年的情况,发现出院时POCD的发生率高达53%,出院后6周时降至36%,出院后6月时降至24%,而出院后5年时POCD的发生率为42%[2].可见,心脏手术及非心脏手术均可发生较长时间的POCD,并且POCD的发病率在不同阶段变化较大.

  • 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病人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摘要)

    作者:庄小凤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进行非心脏手术期的麻醉处理。方法普外科和普胸外科病人12例,(67±4)岁。心梗发生至手术间隔72~175d。麻醉选择为硬膜外阻滞或复合全身麻醉,保留硬膜外导管术后镇痛。结果病人均顺利度过手术期。术中心电图监测无缺血性ST*.T改变。术后病人镇痛效果良好。随访至出院,无一例出现急性心衰和心肌梗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应放宽时间限制。急性心梗康复期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的危险不仅与心梗发生的时间间隔相关,还取决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病人对体力活动的耐受程度及外科手术性质。充分的术前准备对稳定围手术期心脏功能十分重要。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是冠心病病人非心脏手术较适合的麻醉方法。

  • 60岁及以上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改变

    作者:沈亮;胡湘;杨笑萱;陆志俊;罗艳

    目的 观察年龄≥60岁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改变.方法 选择年龄≥60岁行择期胃、肠道外科手术的患者120例,平均年龄为(65.12±6.72)岁,男、女各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或Ⅲ级.在进入手术室(T0)、麻醉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后(T3)、探查腹腔后(T4)、手术结束即刻(T5)、拔除气管导管后(T6)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分别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晨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检测心肌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 与T0时间点比较,T1时间点的心率显著减慢、MAP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T2时间点的心率显著加快、MAP显著升高(P值均<0.05),T3至T6时间点的心率和MAP与T0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手术开始前比较,术后第1天的心肌Myo和NT-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手术结束后和术后第2天的心肌Myo和NT-proBNP水平,以及术后各时间的CK-MB与手术开始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年龄≥60岁患者非心脏手术后会引起血浆心肌损伤标志物Myo、NT-proBNP水平升高.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来;薛庆生;张富军;于布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因发病率高及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而成为临床麻醉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者多将患者分为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组进行研究,一般认为POCD是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有研究者认为非心脏手术患者POCD的发生也应引起重视,尤其是老年患者[1].对于POCD的病因、机制、治疗、预防的研究有利于降低其发生率,减轻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下对近年来POCD的研究取得的一些新进展作一综述.

  • 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前病例讨论

    作者:王冰舒;许德芳;周春晶;王业贵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7岁,体重67 kg,主诉间断心前区疼痛2年,加重伴心悸2 h.心电图(ECG)检查示快速心房颤动,心室率为160次/min.于2008年8月15日人院治疗.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史.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示:风湿性心脏病,中度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为1.5 cm~2),心脏射血分数(EF)为0.59,主动脉硬化,瓣叶钙化、轻度狭窄,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壁增厚,轻度三尖瓣、主动脉瓣反流,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肺动脉收缩压为30 mmHg(1 mm:Hg=0.133 kPa).

  • 非心脏手术致心源性猝死动态心电图报告1例

    作者:张麟;纳志英;李波;徐韬

    患者男性,74岁.因排尿不畅及尿潴留5年余入院.常规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不完全性右柬支阻滞.入院后经B超及临床诊断为前列腺增生.于12月17日在全麻下施行前列腺电切除术.既往有高血压病、心绞痛型冠心病病史,经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狭窄70%.术前查体:一般情况尚可,体温37℃,脉搏60/分,呼吸18次/分,血压150/85mmHg.术前常规心电图无异常.于15:35开始手术.

  •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观察与治疗

    作者:黄志民;崔晓迎;宁荣霞

    近5年来,我们观察了58例非心脏手术患者,心电图呈窦性心动过缓的围术期心率变化,分析心动过缓的原因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治疗,对保证围术期的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这58例患者的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 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功能不全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作者:马艳梅;王士雯;赵玉生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术后心功能不全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在412例患者中共发生26例心功能不全,其中57.69%发生在术后1~3 d.术前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ST段压低及术后心肌缺血与术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有关. 结论 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早期事件,术前心脏本身的功能状态是决定术后心功能不全是否发生的重要决定因素.

  • 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马艳梅;赵玉生;王士雯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死亡原因. 方法对我院1993年至1999年12月44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住院期间死亡29例,有2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脏事件、肺部感染及晚期恶性肿瘤.随访期死亡15例,12例死于晚期恶性肿瘤. 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是其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是随访死亡的主要原因.预防和治疗术后心肺并发症,对降低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早期死亡率有着主要作用.

  • 内科疾病对非心脏手术病人术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周荣斌;王士雯;杜昕;刘玲玲;马艳梅

    目的探讨老年非心脏手术病人合并的内科疾病对术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 3 088例老年非心脏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 结果合并各种内科疾病的老年人术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组,其中以慢支和(或)合并肺气肿及心绞痛病人术中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高.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的病人术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结论老年人合并各种内科疾病均可明显增加术中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其中以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为显著,且不同内科疾病所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种类亦不相同.不应忽视非心血管系统内科疾病,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对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 老年非心脏手术术后谵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廖玉麟;谢冬梅;岳冀蓉;王艳艳;邓传瑶;陈龄;葛宁

    目的 调查老年非心脏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四川省成都市三家综合医院2015年4~6月≥70岁行非心脏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于术前48 h内采用预先设计好的调查表收集病人人口学资料、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术后1~7d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方法评估谵妄的发生情况,分析术后谵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有299例病人完成调查,50例病人发生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6.72%,其中44例发生在术后3d之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认知功能受损(OR=13.01)、营养不良(OR=1.89)、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OR=1.84)及严重合并症指数(OR=1.76)是病人发生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应注意筛查谵妄的高危病人,对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躯体功能障碍及严重合并症的老年人要提高预警,积极给予针对性干预,以期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

  • 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王冬婷;李惠;黎安良;林少锋;高鸿

    目的 系统评价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dysfunction,POCD)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乌司他丁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16年3月.由两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资料、评估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个RCT,7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比较,围手术期使用乌司他丁能降低老年患者术后第1天[比值比(odds ratio,OR =0.32,95%CI:0.16~0.62,P<0.05]、术后第3天(OR---0.28,95%CI:0.14~0.58,P<0.05]和术后第7天(OR=0.25,95%CI:0.14~0.40,P<0.05)的POCD发生率.②与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降低了术后第1天[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2.93,95%CI:-4.43~-1.44,P<0.05]和术后第3天(SMD=-1.80,95%CI:-2.91 ~-0.69,P<0.05)的IL-6水平,以及术后即刻(SMD=-1.75,95%CI:-2.90~-0.61,P<0.05]和术后第1天(SMD=-2.43,95%CI:-2.91 ~-1.95,P<0.05)的S100β蛋白水平.结论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乌司他丁可以有效降低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全身麻醉POCD发生率,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脑细胞的损伤.

373 条记录 10/19 页 « 12...78910111213...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