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预防乳腺癌,重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乳腺癌预后5年生存率可达8成郑莹介绍,目前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一种肿瘤.根据相关数据,目前全国每年新确诊罹患乳腺癌的女性约为20万,且发病人数呈每年上升趋势.但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女性终身患乳腺癌的概率并不高,仅为3% ~4%,远低于欧美国家女性12%的概率.我国乳腺癌患者有两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45~50岁,另一个出现在70 ~75岁,呈“M”形分布;乳腺癌诊断的平均年龄是45~55岁,较西方女性年轻了10 ~20岁.我国大城市女性的发病率是农村的近两倍,35岁以下年龄段患者占到10% ~15%.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长较快的是45岁以上的妇女.
-
乳腺癌二级预防筛查模式的研究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天津发病率由1981年的19.10/10万上升到2000年34.36/10万;近年已升至47.00/10万,居城市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2].乳腺癌预后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病期早晚,即早期癌因较少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后多数疗效较好;而晚期癌因较多发生远处转移,疗效大多较差.因而,提高乳腺癌生存率;降低其死亡率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完全在于治疗手段的改善,关键在于广泛开展乳腺癌的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点已在近年欧美等国家乳腺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中得到证实[3].这是防治乳腺癌的重要策略,目前已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
乳腺癌组织内新生血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探讨
近年来,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计数与肿瘤局部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有文献认为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计数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一个独立参考指标[1,2],并认为肿瘤组织内微血管计数比单纯测定一些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更有意义.但是也有不同意见,为此我们收集近10年来我院资料完整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5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介绍如下.
-
乳腺癌中CD44 、Cath-D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约占乳腺癌的80%,它是我国近年来发病率增长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因而判断其预后非常重要.目前认为与乳腺癌预后有关的主要指标有:淋巴结是否受侵犯,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等,其中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因此早期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趋势,制定合理的手术和药物治疗方案,对获得较好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能反映乳腺癌预后,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的指标较多,本文探讨细胞黏附因子(CD44v6)、组织蛋白酶D(Cath-D)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
-
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的基因突变及其表达变化
雌激素受体(ER)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而且其状况与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情况相关联的.我们对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组织ER的表达和突变的状况进行了检测及比较,以探讨ER阳性乳腺癌中的ER基因变化,是否在转移癌中比在原发癌中的发生频率要高一些[1].一、材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从1997年~2000年60例乳腺癌中选取34例ER阳性原发性和相配对的腋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标本,均为我院外科手术切除标本,术前患者均未经任何治疗,所有病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均为浸润性导管癌,其淋巴结转移性癌的证实均以镜下观察到淋巴结内有转移性癌组织为准.
-
乳腺癌预后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显著下降,但其仍是全世界第二高发的癌症,且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1].在女性患者,乳腺癌是除肺癌之外大的杀手[2].现在的乳腺癌治疗逐步发展为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化疗及预防治疗.
-
维生素D与乳腺癌预后间有联系
多伦多大学的医学教授Pamela Goodwin博士等新研究发现,乳腺癌病人血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可影响其预后.然而专家也指出,必须经更多的研究才知道确切需要多少维生素D,同时也告诫人们,反对过量使用维生素D补充剂.
-
乳腺癌预后相关分子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20多年以来,淋巴瘤的分类和治疗是根据肿瘤的分级确定的,而乳腺癌的分类及其处置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解剖学确定的.肿瘤的大小和腋窝淋巴结受累情况在诊断时常被作为评估患者全身微小转移情况,以及判断是否应用辅助化疗的依据.
-
基于分子亚型的乳腺癌预后和疗效预测
就乳腺癌的分子改变、细胞组成和临床结局而言,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这种异质性对发展与临床预后或预测有关的肿瘤分类是一种挑战.
-
甾体激素受体测定与乳腺癌的预后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流行病学结果及内分泌治疗的良好效果提示(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水平对乳腺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我院通过1995~1999年间12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回顾分析,以探讨ER、PR水平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
江西省2002年医学科技研究进展
1.泌乳素受体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江西医学院一附院关晏星等进行了如下研究:①血清泌乳素与乳腺癌临床、病理预后关系;②建立了稳定、可靠、灵敏的乳腺癌泌乳素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③乳腺癌泌乳素受体≥20fmol/mg蛋白好作为阳性标准与临床、病理、雌、孕激素受体、肿瘤增殖标志物及相关癌基因蛋白水平等预后因素的关系;④乳腺癌泌乳素受体阳性率与血清泌乳素阳性率的关系,并比较分析两者与预后因素的关系;⑤对乳腺癌患者4年内临床预后进行随访,观察分析了乳腺癌泌乳素受体状态与死亡率的关系.结果证实这一阳性标准是指导内分泌治疗、灵敏判断乳腺癌预后及疗效的重要指标.
-
PET/CT有助于改善炎性乳腺癌预后
"PET/CT is useful in staging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 because it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both the primary disease site as well as disease involvement throughout the rest of the body," said Homer A. Macapinlac, MD, chair1 and professor of nuclear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 D. Anderson2 Cancer Center, Houston, Texas. "In addition to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cancer, PET/CT is able to demonstrate the biology of cancer-revealing how aggressive the disease is-which can help physicians develop appropriate therapy approaches3."
-
腋窝淋巴结微小转移与肿瘤微血管计数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进一步分析,研究淋巴结微小转移灶及肿瘤微血管计数(MVD)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993年564例乳腺癌中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48例(24例死亡,24例生存),分别用HE、EMA和CK19对原淋巴结病理切片进行复染,确定微小转移灶.将肿瘤病理切片用FVIII因子染色,确定微血管数目.结果:48例共882枚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灶为9.0%(79/882),死亡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计数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经统计学分析微血管计数对患者预后的判别能力大于淋巴结微小转移灶.结论:本研究中淋巴结微小转移灶未显示出对生存的明显影响,而肿瘤的微血管计数与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
-
男性乳腺癌预后因素分析
男性乳腺癌临床少见,我院自1975年1月~1995年1月共收治经手术治疗的男性乳腺癌48例,占同期乳腺癌的1.22%(48/3 939).本文就影响男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进行探讨.
-
性激素受体检测在乳腺癌诊治中的评价
在诸多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中,淋巴结有无转移,受累淋巴结的数目和部位,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级等重要因素;但在淋巴结无转移的病例中,仍有部分存在远处转移的危险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单克隆抗体的制成,细胞分子基因及染色体等各种水平的技术在乳腺癌病理学中的应用,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如性激素受体(SHRs)的测定,对患者预后的提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
乳腺肿瘤三维超声血管容积指数及二维超声彩色像素密度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的对比研究
肿瘤病理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较为客观的指标,也是预测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利用多普勒技术测定肿瘤二维彩色像素密度(color pixel density,CPD)[1]或三维血管指数(vascularity index,VI)[2-4]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已有报道.本研究应用TomTec 3D SonoScan Pro1.2测定三维血管容积指数(vascularity volume index,VVI),同时测量二维CPD及病理MVD,目的在于对比分析CPD、VVI与MVD的相关性,选择能更客观准确评价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超声指标.
-
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迅速增加[1],研究如何进行早期诊断及准确判断预后,对乳腺癌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乳腺癌预后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乳腺癌的预后指标是一个传统的研究课题.随着新的检测方法及预后指标的不断涌现,使我们对乳腺癌的临床病程及生物学行为有了更充分的估计,从而能够指导合理的临床治疗.当前许多分子生物学的预后指标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其中一部分具有很广阔的研究前景,但目前它们还未列入常规的检测项目.因此临床医师及病理科医师必须认识到常规采用的肿瘤的病理学特性,如: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仍然是目前对于乳腺癌有效可行的预后评估手段.
-
β-联蛋白 p120ctn基因在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其中与细胞周期调节异常,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蛋白水平的变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细胞的正常生长有赖于各种调节因子的平衡调控,任何一个调节因子发生紊乱都将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诱发肿瘤。传统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有肿瘤大小、组织分类、临床分期、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临床分期高和有淋巴结转移是公认的预后不良指标。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分子预后指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是多基因、多步骤突变的结果。用单一基因异常难以确定与乳腺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本文主要综述与乳腺癌有关的两种基因的研究,同时研究基因能否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与预后中起到关键作用,以便为临床提供更多指导作用。
-
乳腺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以大中城市为著,现已居妇女恶性肿瘤的首位.一些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生物标记尤其是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等蛋白的表达异常有关,检测这些标记的表达情况可作为临床评价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ER、PR和P53蛋白对乳腺癌发病的影响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