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医护理技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保护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蔡珏;崔屹

    目的 研究中医护理技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保护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病科23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对动静脉内瘘进行保护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生血管炎5.2%,血栓、狭窄、堵塞10.3%,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2、8.56;P<0.05).观察组满意度97.4%,对照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7,P<0.05).结论 中医护理技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保护性护理中的效果满意,其"简、便、廉、验"的总体特色,满足患者需求.

  • 护理干预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肖翠艳;梁燕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期间我院血透中心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12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除接受常规护理外给予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早于对照组患者,相关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缩短患者内瘘成熟时间和降低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不同血流初速度对老年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

    作者:孟秀云;赵慧颖;陈燊;姜立萍;刘宁

    自体动静脉内瘘(a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重要的血管通路,正常血管通路可以保证血流速至少达250~300ml/min[1].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大部分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不良,血管弹性及韧性减弱,透析开始时,血流初始速度(初速度)直接提升到250ml/min时,极易出现血管塌陷、血流量不足、皮下淤血,甚至内瘘闭塞.为此,我们使用不同的血流初速度对老年患者进行透析,观察其对AVF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中医护理技术在自体动静脉内瘘保护性护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蔡珏;张雅丽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妥善保护血管通路,延长内瘘使用时限,是血液透析护理的重要内容。中医中药因其“简、便、廉、验”的总体特色,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梳理,内容涉及相关传统中医技术及中药应用的功效、方法、疗程、注意事项等,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蕊;张东亮;贾建文;薛利芳;丁嘉祥;张周仓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前臂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建立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流量,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内瘘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0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测量指标包括肱、桡动脉和头静脉的直径、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等,分析自体AVF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比较AVF不同部位的血流量.结果 105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肱、桡动脉和头静脉的管径均显著扩张,各段血管峰值流速明显增高、频谱多普勒呈低阻型改变.自体AVF的头静脉血流量与桡动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肱动脉的血流量相近(P=1.0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量可作为评估AVF的血流量的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血液透析患者AVF的功能.

  • 彩超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不足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小英;王岩梅;陈丽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透析过程中临床显示内瘘流量不良患者109例,采用高频彩超检查内瘘,扫查内瘘动脉流入道及静脉流出道近心端、远心端、瘘口二维、血流显像及血流频谱测量其收缩期峰值(PSV)、舒张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结果 在109例内瘘流量不良的患者中,超声显示内瘘功能正常者42例(A组)(42/109),不良者67例,其中静脉侧内膜局限性增厚26例(B组),血栓形成18例,静脉瘤样扩张11例,静脉侧狭窄10例,动脉瘤破裂修补2例.A组和B组超声检查,其结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血流动力学指标(PSV、EDV及RI)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超声筛查,瘘的血栓发生率逐年从6.4%下降到3.8%,溶栓率逐年从29%上升到100%,手术率逐年从71%下降到25%.结论 彩超是评估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首要手段,它能快捷准确地评估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结构和功能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及狭窄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少敏;岑忠耿;张伟帅;杨文海

    目的 探讨彩超及血流量在评估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及狭窄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临床透析流量不足的血透患者41例,应用彩超及血管造影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及血栓生成情况,并探讨血流量在诊断内瘘狭窄及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临床透析过程中出现流量不足的41例患者中,超声检查结果示静脉端血栓10例,静脉端非血栓性狭窄13例,吻合口血栓6例,吻合口非血栓性狭窄3例,以上结果判定均与血管造影结果相一致.彩超检查阴性的患者中,血管造影检查提示4例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彩超声检测内瘘血栓及狭窄的准确率为90.2%,检测内瘘血栓的准确率为1()0%,检测内瘘狭窄的准确率为80%.彩超血流量评估内瘘血栓及狭窄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当超声血流量<329 ml/min时判断内瘘血栓及狭窄,灵敏度为0.96%、特异度为0.87%.当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狭窄标准及超声血流量评估狭窄标准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95%可信区间为0.92~0.99).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流量是临床诊断内瘘血栓及狭窄的有效手段.

  • 彩超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作者:朱宇莉;丁红;范培丽;庄园;滕杰;王文平

    目的 探讨彩超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在稳定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临床内瘘功能稳定的血透患者46例,应用彩超监测内瘘桡动脉、头静脉及吻合口的结构、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RI),并选择肱动脉测量血流量参数.结果 46例患者血流量参数(1 162±548) ml/min (203~2 386 ml/min).超声示26例内瘘结构正常(A组),20例出现并发症,包括静脉瘤状扩张6例(B组)、狭窄5例(C组)、血栓3例(D组)、盗血现象5例(E组)及假性动脉瘤1例(F组).据流量分组分析,低流量组(<800 ml/min)和高流量组(>1 500 ml/min)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中等流量组(P<0.05).据并发症分组分析,C组血流量参数(344±87 ml/min)低于A组(P<0.01),H C组头静脉内径偏细,桡动脉RI增高(P<0.05).结论 超声血流量结合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能早期发现内瘘狭窄等并发症,特别应注意检查血流量参数过低(< 800 ml/min)和过高(>1 500 ml/min)的动静脉内瘘.

  • 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玲玲;黄薇;苏春燕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指南推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但是对于穿刺疼痛的担心困扰着很多患者,甚至影响他们对于血管通路和透析方式的选择,做好内瘘穿刺疼痛管理非常重要。本文对血液透析患者AVF穿刺疼痛的特点、对患者的不利影响、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等进行综述,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 终末期慢性肾脏病儿童血液透析用动静脉内瘘回顾性研究

    作者:梁颖;孙宁;王辉;沈颖

    目的 总结目前儿童维持性透析用动静脉内瘘临床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线数据. 方法 选择2007年6月~201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肾科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慢性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儿62例,回顾性采集患儿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①男性41例,女性21例,患儿手术时平均年龄13岁5月18天(年龄区间为5岁8月~16岁2月),5~9岁为9例(14.52%),10~13岁为33例(53.23%),14~17岁为20例(32.25%).籍贯南方为4.8%,北方为95.2%.原发病构成比前两位:慢性肾小球肾炎占29.03%,肾脏畸形及发育不良占27.4%.②从患儿确诊慢性肾脏病到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平均时间为30.8天.③麻醉方式:全麻42例(67.7%),基础麻醉加臂丛麻醉17例(27.4%),余不详.④侧别选择:左侧为58例(93.55%),选择右侧为4例(6.45%).手术均为前臂动静脉端侧吻合,选用经典桡动脉-头静脉吻合者55例(88.7%),桡动脉-非头静脉吻合者7例(11.3%).⑤术中吻合口内径:2mm者为22例(35.5%),2.5mm者为3例(4.8%),3mm者为31例(50%),4mm者为3例(4.8%),不详者为3例(4.8%).⑥以术后l周可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处触及血管震颤、闻及血管杂音作为内瘘成形手术成功的判断指标,首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成功者为50例(80.65%),失败者为12例(19.35%),其中2mm组手术成功18例/22例(81.8%),>2mm组成功32例/37例(86.5%),2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手术成功率为87.5%.⑦术后可触及明显震颤者为52例(83.9%),轻微者为3例(4.8%),未触及者为7例(11.3%);可闻及明显血管杂音者为53例(85.5%),轻微者为2例(3.2%),未闻及者为7例(11.3%).⑧术后急性并发症:血栓为6例(9.7%),渗血为5例(8.0%),肿胀、疼痛4例(6.5%),血肿1例(1.6)%,手指麻木1例(1.6%).首次透析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为1.6%(1例). 结论 从确诊慢性肾脏病到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时间过短,低于指南提出的6~12个月,准备和教育时间不足.手术优先选择左侧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成功率达80.65%,吻合口内径2mm组和>2mm组的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为渗血和血栓.

  • 老年患者不同手术部位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影响

    作者:卢照翾;张会敏;贾强;卢方平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同手术部位对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老年与非老年患者首次于前臂远端或近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比较老年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结果 老年与非老年组患者不同部位建立内瘘后3月到48月的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于前臂远端建立内瘘后3~24月通畅率均高于前臂近端(x2=7.699,P=0.022;x2=6.460,P=0.026;x2=8.271,P=0.009;x2=4.643,P=0.031).老年糖尿病组内瘘术后36~48月通畅率低于非糖尿病组(x2=5.963,P=0.015;x2=27.388,P=0.000).结论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前臂远端部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良好的通畅率,认可作为首选部位,糖尿病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远期通畅率.

  • 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与肘部传统内瘘手术的评价研究

    作者:孙海棚;杨敏;高鑫;叶朝阳

    目的 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与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84例行肘部改良内瘘术患者及79例传统内瘘术患者进行4年的随访研究.比较各组透析期间血管直径、可用血管长度、平均血流量及内瘘通畅率情况.并统计2组患者血栓、动脉瘤、前臂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此来判定2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2组患者内瘘成熟后均可满足血液透析需求.术后3月传统内瘘术组内瘘平均血流量高于改良内瘘术组(1101.66±189.66ml/min比1199.46±197.23ml/min,P=0.002),改良内瘘术组可用血管长度明显高于传统内瘘术组(15.24±1.17cm比20.59±1.63cm,P<0.001),2组术式血管直径无显著差异(6.30±0.59mm比6.20±0.62mm,P=0.284).2组前2年内瘘通畅率无明显差异(胗0.05),第3年改良内瘘术组内瘘通畅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45).在并发症方面传统内瘘术组血栓发生率高于改良内瘘术组(P=0.047),改良内瘘术组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P=0.037),两组患者在心力衰竭、动脉瘤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2组动静脉内瘘术式血流量均较好且通畅率高,肘部改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较传统肘部动静脉内瘘术可显著延长穿刺用血管长度,但前臂水肿发生率高于传统内瘘术组,有待于进一步对术式进行改良.

  • 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失功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作者:米绪华;唐万欣;付平;苏白海;曾文彤

    目的 探讨影响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功能失败(失功)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2月在我院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214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82例,平均年龄(48±14)岁.内瘘早期失功定义为①透析时血流量持续<200ml/min且超声检测吻合口静脉管径≤0.4cm;或②首次使用后3个月内透析血流量消失.对患者年龄、件别、原发病、手术资料以及患者在内瘘成熟前已临时置管透析和导管留置时间等10组预测指标进行量化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8例(17.8%)发生早期内瘘失功,患者低血压状态(RR4.2,P=0.009)、原发糖尿病(RR2.8,P=0.041)、体重指数低(RR1.1,P=0.000)、手术技术(RR0.86,P=0.036)是主要影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忠者临时插管通路不影响内瘘早期功能状况(RR 2.6,95%C1 0.28~25.29,P=0.401),但留置导管的时间是影响因素(RR 1.1,95%CI 1.03~6.72,P=0.001).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证实患者低血压状态、原发糖尿病、体重指数低、手术熟练程度和临时导管通路留置时间是影响内瘘早期功能状况的重要因素,强调内瘘手术应在患者计划维持性血液透析前提早实施,减少初始透析时临时导管通路和长时间使用,有利于提高内瘘的开通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 透析后自体内瘘周围皮下血肿的分析及护理

    作者:郝晶;王红

    血管通路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在多种自体内瘘吻合术中,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的端侧吻合作为首选,本文就2004年~2006年10例次初次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以后简称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结束后所发生的皮下血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皮下血肿的再发生,以保护内瘘的使用寿命.

  • 64排CT血管造影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临床意义

    作者:夏青;高新庐;祝匡明

    自体动静脉内瘘已经被证实是血液透析患者好的长期血管通路,透析血流量是评价血管通路功能状况的主要指标.内瘘血管由于自身血管条件(疾病原因)、长期反复穿刺、局部损伤、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等等都可导致内瘘血流量不佳.近几年,随着64排CT的应用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心脏血管造影(CTA)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扫描速度快,图像后处理质量好,可对正确诊断提供基础.

  • 手法按摩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应用

    作者:史振伟;王质刚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血管内膜增生、高凝状态、反复穿刺、不适当压迫、吻合口狭窄、低血压等原因造成瘘管流量不足,甚至血栓形成.我院近年来尝试应用手法按摩法处理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取得一定效果.

  • 自体动静脉内瘘致高输出量心力衰竭1例

    作者:张丽红;杨涛;刘音;刘瑞林;王玉柱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具有满意的血流量对达到充分透析至关重要,但过高的血流量可导致心输出量增加,甚至发生高输出量心力衰竭.随着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原发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以及尿毒症患者透析龄的不断延长,下列问题会导致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有所增加:①许多患者存在心脏基础病变;②动静脉内瘘自然血流量逐渐增加;③肘部高位内瘘比例有所上升.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自体动静脉内瘘头静脉新鲜血栓1例

    作者:林中能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4岁,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造瘘术,术式为端侧吻合.术后第2天瘘口血管杂音消失行超声检查.超声所见:桡动脉内径0.21cm,内-中膜光滑,血流通畅,血流频谱呈三相波改变.瘘口血流暗淡,血流频谱恢复三相波改变.瘘口后头静脉内径0.33cm,灰阶声像图未显示血栓,彩超见瘘口后1.5cm以内头静脉内血流充盈缺失(图1),其后头静脉可见血流充盈,PW显示毛刺低速静脉频谱,Vmax=5cm/s(图2).超声诊断:瘘口后头静脉新鲜血栓.临床行导管取栓术,顺利取出新鲜血栓约1cm长,术后瘘口血管杂音恢复.

  • 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增生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胡普平;杨涛;王玉柱

    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内瘘吻合口处的静脉狭窄及血栓形成,静脉狭窄的组织学特点为内膜增生 [1].Kokubo等发现,尿毒症小鼠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内膜增生程度是非尿毒症小鼠动静脉内瘘内膜增生的2~3倍[2].Roy等指出平滑肌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巨噬细胞等都参与了内膜增生过程 [3,4].

  • 长期透析患者标准内瘘失效后血管通路的选择策略

    作者:吴潮清;吴华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utogenous AVF)因长期开放率高和并发症发生率低而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血管通路[1].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标准内瘘)仍然是首选.由于较好的医疗措施,透析患者寿命显著延长,大多数需更长时间依赖维持性透析,他们的血管通路需要维护及防治相关并发症.有相当多的患者双上肢标准内瘘已经失效,或因静脉不合适制作标准内瘘,如何为这些患者选择可以长期使用的血管通路,已经成为业内多年来的讨论热点.

328 条记录 2/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